這兩天,看到后臺不少留言,要我聊聊那個復旦流浪博士的事。
先說個人看法:有一批人,已經盯上我們了!
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這件事極其地怪異!
大家只要認真去看看相關的視頻,就會發現:孫衛東在視頻中,只是講了自己的經歷。
這種是他的個人私事,他愛怎么說,就怎么說,我們不用管。
但他講過想家沒?
沒有!
講過想親人沒?
也沒有!
他母親還在,他講過想媽媽沒?
更沒有!
他講過想來中國沒有?
也絕對沒有!
甚至在所有視頻中,他連中國一句話都沒提。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他沒想過來中國。
為啥說“來”呢?
因為他早就是美國公民,是外國人。
那他的家人呢?
說的話,也極其地婉轉,大意就是:知道這件事了,還以為他在美國混得很好,所以才不和家里聯系呢?
之后話鋒一轉,說:母親身體不好,這種事就先不讓她知道了……
究竟啥意思,我們是外人,不要去猜。
至少他家人也沒說要他來中國吧!
所以怪事就來了:孫衛東自己沒說要來中國,他家人也沒這想法,為啥突然間,跑出個復旦美國校友會,還有一大堆人,口口聲聲地,說要和我們這邊聯系,把他送過來呢?
這兩天網上,也有一堆人,在吵吵嚷嚷地,說讓他來中國,還搞出很多理由:
有的說:中國要有大國風范,就應該讓這種在外面混得不好的人回來。
但他是美國公民啊。
照這說法,是不是全世界混得不好的人,我們都該無條件接收呢?
有的說:中國人向來講究葉落歸根,雖說他是美國國籍,但他身上流著的,還是中國人的血嘛,所以應該遵照這個傳統,恢復他的中國國籍,讓他葉落歸根,安心養老。
但不好意思,中國從來沒這傳統。
中國的傳統是什么?
看一下朱元璋的北伐檄文,就非常清楚了。
上面有這么一句話: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于塞外。
這句話啥意思,就不用解釋了吧?
你都離開了,就好好地離開吧!
所以怎么說呢?
“葉落歸根”這事,有個前提:你得首先有中國國籍。
人家都是外國人了,都宣誓效忠過了,這根就不在這里了,就算“葉落歸根”,也不應該歸中國。
還有更猛的,說這位孫博士都拿到博士學位了,說明是高級人才,應該讓他回來,廢品利用,給他個教師職位什么的,讓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甚至還有人喊出:既然落難了,就回來吧,祖國是每一個同胞永遠的后盾。
怎么說呢?
到這里,事情就怪了:他自己沒說要來中國,他家人也沒說要他來中國,但網上就是有群人,尤其是那個校友會,非要各種活動,想要把這個美國籍的流浪漢塞到中國來,還要我們這里出錢,給他養老。
對這事,其實有至少有兩點非常可疑。
第一他才54歲啊,不管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還沒到養老的程度吧!
你這校友會,為啥別的事都不關心,唯獨對“養老”二字念念不忘呢?
第二他是美國公民,就算養老,于情于理,也應該在美國養吧!
為啥非得想到中國呢?
這事該怎么理解呢?
其實只要看一下美國那幫一看孫衛東,就跳出來,吵著說要趕緊把他送到中國,讓他養老的人,究竟是群什么人,大家就能看出個七七八八了。
給他們畫個像吧!
他們的出國年代,在1980到1990年代間,歲數比孫衛東其實略大,正好是50到60多歲,人已經老了,正在步入暮年。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美國混得怎么樣?
其實不怎么樣。
很多人也就是個城市中產的水平。
但很不幸,大約從2000年,也就是他們剛剛在美國立下足,或者甚至還沒立下足的時候,美國因為金融市場走得太快,遠超實體經濟的增長,所以上層人物通過金融市場,得到了很多收入,出現了一個實體和虛擬經濟之間的失衡。
這個失衡的結果就是:美國的中產階級,在快速的消亡中。
像在2018年,有個叫查爾斯·休·史密斯的人,寫了一篇文章,說在美國,要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至少需要10.6萬美元的收入。
但當年美國雇員的平均年薪只有30533美元。
所以怎么說呢?
這些年他們在美國混得,恐怕并不像他們中某些人吹得那么好。
所以積蓄可能有一點,但也不多。
如果你是他們中的一員,處在這種情況下,大致會是什么一種心態?
肯定是焦慮,擔心今后的養老問題。
一是美國人人持槍,社會治安不行,再加上這些年,美國社會對亞裔仇視的人,也挺不少的,人身安全方面,極其堪憂。
二是他們中不少人,雖然在網上吹美國大house,1美元烤雞什么的,但誰都知道,你在美國,如果不是特別有錢那種,想要住稍大一點house,就得住進比我們農村還偏遠的地方。
購物不方便,看病更不方便。
年輕時還無所謂,人快老了,就怕這種事了。
再加上畢竟他是華人,白人、拉美人,甚至黑人的圈子也難打進去,而且就算打進去,各種規矩一不熟悉,二他們的文化本身就沒啥溫情,所以老了之后,會非常寂寞。
但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的老年人呢?
情況就大不相同了!
至少養老金有的吧,數量多少不論,只是錢多生活得好一點,錢少生活得節儉一點的事。
至少醫保有的吧!
到社區醫院刷個卡,配個藥,還能找人聊個小天,還沒那么寂寞。
有時社區還會組織個活動,比如說老年舞,讓你參加一下什么的。
所以人到老年,這些當年跑出去,打定主意準備從此不再回頭的人,現在其實對我們這邊老年人的生活,內心其實是挺羨慕的。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要說了:他們就用美國公民的簽證,自己回到國內,然后住下,難道不可以嗎?
可以倒是可以。
但和國內的退休老人相比,情況就會大變,像你既然沒在國內生活過,也沒繳過養老金,還沒繳過社保、醫保什么的,甚至連稅都沒納過,那就得一切自費了。
前面說過:他們到美國沒多久,就趕上中產消亡這一段,其實就算平時注意積蓄,其實也沒存到多少錢。
但如果能用某種辦法,比如說恢復中國國籍,甚至想辦法拿到中國養老和醫保之類的,然后跑回來住,用他們當年賺的美元,在中國花,那日子就舒服多了。
甚至還能繼續以高華的姿態,藐視蕓蕓眾生。
這事如果再放高一點,還能看出什么來呢?
那就是:別看這幫人天天吹美國,但畢竟春江水暖鴨先知,對美國內部,現在究竟是什么一副情況,是充滿希望,好日子還在后頭,還是凜冬將至,今后會越來越難,他們其實是很清楚的,所以才在人到老年之時,內心充滿焦慮,想要借著這事,為自己尋找將來的退路。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一個才54歲的人,就不斷談他養老的問題,大家不覺得很奇怪嗎?
另外這幫人在國內的親朋好友,同學什么的,生活困難的,應該也不少,為啥就不怎么見他們伸出援手,反而對一個幾乎是素昧平生的孫衛東,大家突然這么熱情呢?
說穿了,就是如果孫衛東能成功,那他們更能成功。
這也就是他們為啥不斷找出各種理由,從“葉落歸根”,到“人道主義”,甚至還有“尊重人才”等等古怪角度,來搞道德綁架的原因。
好像我們不接收,就是做了什么錯事一樣。
這事怎么說呢?
我就想到了1980年代,當時人們衣著很樸素,都是灰色調的,房屋低矮陳舊,街道也很狹窄,路上汽車很少,還坑坑洼洼,很多人都只能騎自行車。
那時能吃到一塊大白兔奶糖,或者晚上能看看動畫片,就覺得挺滿足的了。
至于身上的衣服,只要不是去親朋好友家,很多人并不為縫縫補補過,在顯眼的地方打著一塊補丁,而覺得有什么不對勁。
至于當時的食物,像面包、泡面、餅干、罐頭什么的,是當時的高檔貨。
我記得當年一袋方便面二角五分,買的時候除了付錢,還加二兩糧票。
你要是坐火車,最方便攜帶的食物,就是自己家里煮的雞蛋,或者家里蒸的饅頭,然后加點咸菜,就覺得挺不錯。
偶爾在我們頭頂上,會飛過一架民航客機。
但我們當時并不知道:在就這些客機上,有些人正拿著國家的公款,到美國去留學,在離開時,他們信誓旦旦,說要回來,然后絕大部分人并沒有回來。
回來的也不少,新聞也常會用這樣來稱贊此人道德品質之高尚:拒絕了國外的高薪聘請。
當時一張去美國的飛機票,差不多1萬塊人民幣。
就算是最厲害的工人,也要干10年,更別說他們留學時的費用,但國家花了這么多錢,尤其它們還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那真是血汗換來的,一點都不開玩笑!
但這些錢,就這么白白付出了,然后就聽到這些人的各種故事:美國生活有多么多么地好,大house,1美元炸雞,出門開汽車,家里有彩電、電冰箱,他們一個月的薪水我們這里得干十幾年。
我就親耳聽到這么一個人,當面炫耀過,他炫耀最兇的,就是他的美國國籍。
這些人當年想要的東西,都用精致利己主義的辦法,拿到了;對我們,他們也早就嘲笑過了。但誰也沒想到:這個世界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他們現在又覺得中國好了,又開始琢磨著,想要用什么辦法,擠占我們的資源,跑中國來養老了。
對這事,該怎么說呢?
兩句話:
一句話是他們經常講的:用腳投票。
之前他們用這四個字,來為他們的精致利己主義辯解,來證明他們做的是對的。
現在他們又琢磨著用腳投票了,這說明什么,大家都應該明白吧?
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
另一句話則是送給他們的:不能同苦,何來共甘?
別忘記了,入籍美國誓詞的第一句話就是:完全放棄我對以前所屬任何外國親王、君主、國家或主權之公民資格及忠誠……我將真誠地效忠美國。
畢竟不能什么好處,都讓你們給占了吧!
大家的緣份,早就盡了,好走不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