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世界動蕩不寧。
法國和比利時占領德國的魯爾區,以迫使德國履行賠款協議。
凱末爾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國,但國土相比奧斯曼時代,已經縮小數倍。
日本關東地區發生7.9級強烈地震,傷亡約10萬人。
德國陷入空前的通貨膨脹,買一個面包,需要200億馬克。
在一片混亂中,德國巴伐利亞州一個小城菲爾特市中,誕生了一個猶太男嬰。
他叫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00年后的2023年,世界同樣動蕩不寧。
俄烏戰事陷入膠著,雙方都難以發動大規模進攻,只能搞小規模偷襲戰和外交上的嘴炮戰。
巴以沖突如火如荼,加沙地帶已經有近萬名婦女和兒童死亡。
在美國的挑唆下,菲律賓宣布要和澳大利亞在中國南海開展“聯合巡航”,南海局勢緊張。
在一片混亂中,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座住宅中,一個美國老人去世了,享年100歲。
他叫亨利·基辛格,之前那個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的名字,早已不再使用。
基辛格生于動蕩,死于動蕩,但是這兩種動蕩,卻截然不同。
中國有古話叫“蓋棺定論”,很多話,人在世時,不太好評價。
也許現在,是時候評價基辛格的一生了。
壹
基辛格出生的時代很不巧,正是德國經濟最困難,人民最不滿,法西斯思想擴張最嚴重的時代。
基辛格出生的地方也很不巧,菲爾特市旁邊就是紐倫堡,納粹黨一年一度的黨代會舉辦地。
這就導致,每次激進的納粹黨黨徒開完會,熱血沸騰之中,都要跑到菲爾特市的猶太人聚居區去打砸搶燒一番。
所以,菲爾特市的猶太人是德國最早被迫害的一批,苦逼得很。
基辛格的整個童年,都是在擔驚受怕中度過,為了發泄這種苦悶,他有時候會伙同弟弟溜進體育場踢球,并假裝自己不是猶太人,但總是被發現后暴打。
足球踢不了了,基辛格只能埋頭書籍,借此逃避這個不友好的世界。所以基辛格的鄰居回憶,基辛格的胳膊底下永遠夾著一本書。
基辛格十歲那年,哪怕這樣的生活,也過不下去了。
基辛格的父親路易斯是一名中學教師,但卻遭到學校的無故解聘,一家人的生計陷入困難。不久,基辛格也被迫輟學了。
1938年8月,在母親的一再堅持下,基辛格一家放棄了幾乎全部財產,離開德國去投奔紐約的親戚。
三個月后,臭名昭著、針對猶太平民的暴力活動——“水晶之夜”爆發。如果沒有基辛格母親的決斷,恐怕基辛格很難活過20歲。
而在整個二戰期間,基辛格家共有13位親人命喪于納粹之手。
有人認為,童年的陰影塑造了基辛格的悲觀主義宿命論性格,影響了他對美國外交戰略的規劃。
美國給了基辛格新的生活,有一次,基辛格走在美國的大街上,看到一群非猶太人,他下意識想躲避,但突然想到,自己在美國。
基辛格回憶說,“1938年我來的時候,華盛頓中學要求我寫一篇作文,講一講作為一個美國人意味著什么。我是這么寫的——我想這是一個人人可以昂首挺胸過街的國家。”
基辛格珍視這種生活,決心開開心心當一個美國人,為此,他改掉了自己的名字,并給自己取名:亨利·基辛格。
他不知道,僅僅20多年后,這個名字會響徹世界。
不過,基辛格一家初到美國后,生計無著,基辛格不得不晚上上課,白天打工,哪怕如此,他的成績仍然優秀,考上了紐約城市大學念書。
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也許,基辛格會順順利利畢業,然后找一份會計師的工作,平平凡凡在美國度過一生。
但是,歷史給基辛格開了一個玩笑,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后,基辛格收到了入伍通知書。
注意,這個時候,基辛格還不是美國公民。
為了體現自己對美利堅的忠誠,基辛格加入了第84步兵師第335步兵團2營G連,1943年,基辛格在軍營中獲得了美國國籍。
對基辛格這樣背井離鄉的人來說,一份國籍證明,足以讓其安心,他不再是那個任人欺辱的猶太人,而是美國人的“自己人”了。
1944年,基辛格被派往德國作戰,因為他懂德語,被分配到“反諜小組”,簡單來說就是深入占領區的德國居民家中,搜尋潛藏起來的黨衛軍士兵和從事破壞活動的特務。
這份任務比尸山血海的萊茵河突破戰要輕松的多,所以基辛格全須全尾地活到了戰爭結束,并在戰爭結束之后,專門到了自己的故鄉看了看。
站在殘垣斷壁的故鄉,基辛格正式和自己的過去告別,成為了一個新的基辛格。
當然,基辛格從軍最大的收獲并不是國籍,而是他遇到了一生中的貴人----弗里茨·克雷默。
克雷默和基辛格一樣,也是移民美國的德國人,不過他比基辛格幸運一些,很早就受到了巴頓將軍的賞識,成為上校,隨后協助巴頓將軍的部隊取下雷馬根橋,首度越過萊茵地區,后來,他成為美軍參謀總長的歐洲政治顧問,并到五角大樓上班。
基辛格反諜小組的出色表現讓克雷默注意到了他,或許是出于關照老鄉的心理,克雷默給了基辛格很多幫助,特別是在二戰結束后,幫基辛格出具了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的推薦信。
在哈佛大學中,基辛格的外交學術水平開始出現端倪。
先是寫了一本《歷史的真義》,足有35萬字,以至于哈佛后來不得不出臺了一項“基辛格規則”,任何人的論文長度都不能超過這篇論文的三分之一,否則教授有權斃掉這篇論文。
基辛格在這篇論文中提出,“和平是人類最崇高的奮斗目標,是對人的道德人格的終極肯定”。
后來,基辛格畢業后又攻讀了哈佛博士,又寫了一片論文:《和平、合法與平衡:卡斯爾雷與梅特涅政治才能研究》,講的是維也納會議上的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認為他通過均勢戰略締造了一代人的和平。
你看,主旨仍是和平。
但是,你如果以為基辛格是個和平主義者,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基辛格論文的觀點認為,和平未必總是正義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無論是民族起義,還是進步革命,都可以因為不符合穩定秩序以及大國利益的需要,而被鎮壓。
于是有人認為,這一論文已經顯示了基辛格均勢主義的苗頭。
基辛格畢業后,留在哈佛大學任教,在這里他組建了一個小型學術圈子討論國家安全政策,在這里他認識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兒子,并在他的介紹之下,成為了肯尼迪的顧問,后來,尼克松也任命基辛格為國家安全顧問。
后面的故事大家就熟悉多了,基辛格先后擔任尼克松和福特的國務卿,在70年代上演了一場場外交大戲,比如緩和與中國的關系,從越南撤軍(因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促使以色列和埃及撤軍等等等等。
1977年,由于總統福特謀求連任失敗,基辛格卸任國務卿一職,從此再沒有擔任過政府公職,受聘擔任喬治城大學教授和國際戰略研究中心顧問,后來,基辛格創建了屬于自己的“基辛格顧問公司”。
在退出政壇之前,總統福特授予基辛格總統自由勛章,并稱贊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
雖然基辛格的顧問公司很成功,但似乎發揮不了基辛格“治國安邦”之才,也給不了基辛格那種談笑間“影響世界局勢”的滿足感,所以,他總是坐著飛機到處跑,發揮外交官和外交事務顧問的作用,畢竟,這是他最擅長的領域。
到了2023年,哪怕已經100歲高齡,基辛格仍然保持著高強度工作,每天工作15個小時,先后奔赴德國、英國、美國、中國多地出席活動,接受媒體采訪甚至長達8個小時。
現在,這位終身都在外交舞臺上的風云人物,總算可以歇歇了。
回顧這一生的外交成就,和美國其他國務卿相比,基辛格屬于一個胸有宏偉規劃,手有微小操作的外交大師,他往往能在立場分歧巨大的雙方中,捕捉到哪怕一丁點的共識,借此實現戰略目標。
所以,雖然基辛格早已退休幾十年,但其對美國外交政策、國際關系仍然擁有很強的影響力,甚至一度成為美國外交的象征性人物。
貳
基辛格這一輩子,受過辱,逃過難,扛過槍,打過仗,領過獎,罵過人,曾經與蘇聯領導人針鋒相對,也曾經和沙特國王談笑風生之中讓沙特答應了“石油美元”。
但是中國人對基辛格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畢竟,“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沉甸甸的詞,在中國的語境中是不會隨便說的,因為中國只會把這個充滿感情的頭銜,授予極少數對中外關系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是其中之一。
而基辛格獲得如此殊榮的原因,就是因為他主導了對中國的破冰行動。
60年代,中蘇關系日趨緊張,在邊境上還爆發了軍事沖突,蘇聯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面對大兵壓境的蘇聯鋼鐵洪流,中國認為,為避免“兩霸夾擊”,中國有必要“爭取一霸”。
而與此同時,美國陷入越戰泥潭,面對高通脹以及咄咄逼人的蘇聯,同樣很缺乏安全感,需要拉攏一個有巨大體量的盟友來對抗蘇聯。
這時候,基辛格的均勢戰略,說服了尼克松拉攏中國,共抗蘇聯。
但是由于中美意識形態不同、分屬于兩大社會陣營等原因,中美的交往不能貿然進行,要有所準備和鋪墊。
所以為了打開中美交往的大門,基辛格上演了一場“秘密行動”。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訪問巴基斯坦,但是在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為基辛格舉行的歡迎晚宴上,基辛格突然捂著肚子,表情痛苦。
然后,基辛格以生病為由,說要去“喜馬拉雅山腳下一個巴基斯坦的私人別墅休養”,而實際上,基辛格已經在7月9日凌晨四點半,秘密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飛機直飛北京。
這一絕密行程,內部代號叫做“波羅一號”。
也許基辛格取這個名字,是自詡700多年前探險家馬可·波羅,而他造訪遙遠神秘的東方之旅,可能充滿著不可預知的困難和風險....
畢竟,這時候的中國大街小巷上,還貼著打倒美帝國主義的標語。
不過總體來說,這次秘密訪問取得了巨大成功,雙方達成了很多史詩級的共識,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走向了正常化發展的道路。
中美關系正常化,是國際政治界的一件大事,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而這一行動,毫無疑問基辛格是出了大力的。
周總理在歡迎基辛格二次訪華的宴會上說,“中美關系的恢復要歸功于毛主席和尼克松總統。當然,一定也要有一個人做先導,這個先導就是基辛格博士。”
所以,基辛格幾乎贏得了中國一代人的友誼,這一代人的友誼,也成為了基辛格幾乎吃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政治資源,以至于哪怕其卸任之后,仍然活躍在中美關系舞臺上。
自1971年以來,基辛格已經訪問中國超過100次,哪怕在今年5月的百歲生日前夕,基辛格還在接受媒體采訪,呼吁美國在對外政策中避免過度對抗和冷戰思維,并強調了對話、合作和平衡的重要性。7月份,基辛格甚至拖著100歲的身體,再次訪華,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今年10月24日,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紐約舉行年度頒獎晚宴,兩國領導人向晚宴致賀信。晚宴向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頒獎,表彰他為中美關系發展所作的卓越貢獻。
他在獲獎致辭中說,“我一生中一半時間都在為美中關系工作”,美中之間的和平與合作至關重要,符合兩國和世界的利益。
看起來,勤勞的基辛格,無愧于“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句話。
但是,有時候,“老朋友”,未必是“真朋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基辛格是一個美國少有的“親華派”,中美之間出了什么問題,只要基辛格出來說幾句話,就可以風平浪靜,萬事大吉。
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基辛格對中美關系有貢獻不假,但別忘了,他始終是一個美國人,他從德國皈依美國之后,終其一生都在報答美國的恩情,他的所作所為,也都在為消除美國安全風險,維護美國霸權地位而努力。
哪怕他當年說了再多好話,無非也是想讓中國變成牽制蘇聯的牌,緩解美國壓力而已,從而構筑一個以均勢為基礎的穩定的世界和平結構。。
而近些年,面對中國的崛起,基辛格對中國的態度,也發生了重大改變。
原因很簡單,當年基辛格拉攏中國來對抗蘇聯,那么現在中國成了美國最大對手,基辛格又怎么會繼續把中國當朋友?
比如,早在2018年,特朗普時期,基辛格就提出,當西方國家都不再依賴美國,分裂的大西洋將把歐洲變成“歐亞大陸的附屬物”。隨之而來,這些國家將會受恢復了歷史地位、成為“全人類主要顧問”的中國“擺布”。
與此同時,位于兩洋之間的美國將成為一個地緣政治孤島。屆時,美國將不得不模仿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此外,由于美國沒有維護秩序的規則,沒有那種對外保持分而治之的習慣,因此美國和西方國家之間會變得像英國與歐洲大陸一樣。
顯然,基辛格認為,中國的崛起會統治歐亞大陸,而讓美國徹底邊緣化。
那么為了打破這種邊緣化,美國必須“聯俄抗中”。
按照基辛格的構想,美國不應該再視俄羅斯為主要威脅,而是應該聯合俄羅斯共同構筑對中國的包圍網。
顯然,這同樣是基于基辛格的均勢理論。
不得不說,基辛格這一招如果被美國政府采納,中國的處境會更加危險。
不過萬幸的是,美國高層很難接受這種聯俄策略,不僅沒放松對俄羅斯的打壓,而且還在2022年拱火挑起了俄烏戰爭,徹底和俄羅斯不死不休了,以至于基辛格痛罵“一味制裁俄羅斯是十分愚蠢的外交戰略,迫使俄羅斯倒向中國陣營對美國毫無益處。”
今年“流浪氣球”事件發生之后,基辛格更是公開批評中國,稱“中國是當前國際秩序的挑戰者,為了維護世界秩序,必要時可以對中國動用武力。”
所以,基辛格根本談不上什么“親華派”,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比反華派好一點的“對華接觸派”而已。
至于“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個稱呼,也不過是善良的中國人民不忘舊情的一句話,僅此而已。
叁
那么,基辛格一生殫精竭慮為美國著想,為什么美國不采納基辛格的意見呢?
原因很簡單,時代變了。
基辛格的外交思想的核心,可以簡單歸納為三點:
現實主義:基辛格認為,國家的行為主要由其國家利益決定,而不是由道德或法律規定。強調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對立。
均勢主義:他認為,國際關系的核心是權力的平衡,而不是道德或法律的規定,而多邊主義是維護國際秩序的關鍵。
對話和談判:基辛格主張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國際沖突,而不是通過武力或對抗。他認為,對話和談判是解決國際問題的最有效方式。
這種外交思想起源于冷戰時代,美國人覺得,要想在激烈的國際斗爭中笑到最后,那就必須理性務實,從長遠考慮,抓住主要矛盾,該妥協妥協,該讓步讓步,總之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從而實現長遠利益。
但是,基辛格的這一套理論,早已被美國外交理論界邊緣化了。
在美國學界看來,冷戰的勝利,是意識形態的勝利,這充分證明了西方體制的優越性,應該讓西方體制一統天下,這就導致一種政治極化,把一切不符合西方意識形態的行為視為異端,根本無法容忍任何妥協行為,我們去看看美國國會中涉及中國議題的辯論,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少了,提“共產黨中國”的多了。
所以,冷戰結束后,美國外交就絕口不提均勢理論了,而是追求對世界所有地區的主導乃至絕對掌控,踐行所謂“首要地位”戰略。
這樣一來基辛格基于現實主義的“接觸戰略”,自然就成為了異端,在美國的學院派中,基辛格的現實主義外交往往也是被當作反面教材,備受批判和嘲笑。
甚至還有無數人認為,正是因為基辛格的對華接觸導致了中國崛起,那么基辛格的外交策略就是讓美國如今面臨中國競爭的罪魁禍首。
所以無論左派還是右派,都拼命和基辛格劃清界限,特朗普將基辛格踢出美國國防政策委員會,而拜登成為了尼克松之后唯一一個沒有邀請基辛格白宮會面的總統。
與此同時,如今西方政界的民粹化,也讓基辛格這樣的“老成謀國”派失去了市場。
如今的美國政壇是什么樣子?
各路小丑粉墨登場,為了贏得選票,他們刻意制造對立和怨恨,來提高支持率。
他們設置越來越高的福利來取悅選民,卻不管美債已經連續延期。
他們迎合不理性的民眾情緒,哪怕這種情緒對國家戰略是有害的。
他們為了稅收,把大麻合法化,而不管這種行為可能毀掉一代美國人。
當政壇被這樣的人所占據,他們會像當年的基辛格那樣,飛越喜馬拉雅山,與中國握手,借此謀求美國的戰略優勢嗎?
不會。
他們只會在演講會上,不斷攻擊中國“盜竊美國技術”“在美國設立警察站”“威脅美國安全”“搶走美國市場”,然后對中國瘋狂攻擊,做出一個個瘋狂的承諾。
在這種煽動起來的氛圍中,任何妥協和讓步,哪怕一點點,都會被視為軟弱的表現。
在這樣的土壤中,基辛格的現實主義外交根本就沒有權衡妥協的空間,基辛格這代人理性、務實的作風更是無處施展。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布林肯真的按照基辛格所說的,再次飛越大洋去和中國緩和關系,那么他贏得的到底會是贊揚,還是冷嘲熱諷?
所以,布林肯哪怕真的去了中國,回來之后也只能說:“美方將一如既往捍衛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繼續做中方不喜歡的事,說中方不喜歡的話。”
基辛格可能沒想到的是,美國外交中的意識形態色彩和價值觀導向會如此堅韌,美國政壇的人會如此短視,以至于讓美國人在冷戰結束30年后,再次陷入了全球范圍內的大國對抗當中。
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時,基辛格曾經提出讓俄烏回到“出發線”,也就是回到2月24日沖突爆發前的狀態。
但這個方案被美國政府嗤之以鼻,已經沒人聽基辛格苦口婆心的勸說了。
烏克蘭更是輕蔑地回應了一句:
“基辛格仍然活在二十世紀。”
是啊,基辛格就像一個20世紀的老古董,他見證過美國的崛起,見證過美國贏得冷戰的榮耀,見證過美國打贏海灣戰爭的天下無敵,但當他著書立說、演講發文,想讓美國繼續沿著自己規劃的外交路線向前行進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沒人聽他的了。
難道,要讓80歲的拜登,去三顧茅廬請100歲的基辛格,說“先生教我”嗎?
所以,作為一個早已邊緣化的人物,基辛格的去世,除了中國人會感嘆一番之外,美國那邊,連點水花都不會起,也不會對世界局勢造成任何影響。
如果非說基辛格的去世代表一個時代結束的話,那么他只能代表美國黃金年代最后一批務實主義美國人的消逝。
而現在那些排擠、唾棄、和基辛格劃清界限的人,正在帶領美國,走向分崩離析,飄散在充滿大麻味道的風里。
最后,如何評論基辛格呢?
只能說,君以此始,必以此終,這就是宿命吧。
也許,出于中國人民的善良,可以送給基辛格一句美國人都吝嗇的話:
別了,基辛格,一路走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