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張桂梅老師的事跡被當代“演藝圈”搬上銀幕,結果收獲的是各種吐糟。
因為這些當代“藝術家”根本理解不了支持張桂梅的精神信仰,或者說,他們從內心排斥張桂梅的精神信仰。
所以,他們就要用藝術創造的“張桂梅”去解構現實的“張桂梅”,用自己想象的“張桂梅”去替換真實的張桂梅。
現實中張桂梅無私奉獻的動力來自共產黨人的信仰,這一點張桂梅老師自己說得很清楚。
但影片中張桂梅的奉獻行為就和現實中張桂梅的精神信仰完全切斷了聯系,被主創人員認同的價值觀取而代之。
但是張桂梅老師在現實中的行為,與主創人員要表達的價值觀進行縫合的難度太大,怎么辦?那就對原型真實發生的事情進行改造,不惜虛構到影片的原型都不認可的程度,也要讓影片的情節與主創人員的價值觀產生聯系。
這應該就是為什么原型看完電影之后無法產生認同的原因。因為有人并不想用藝術再現真實,因為表現真實,就繞不開張桂梅的真正信仰。
對于他們非要這么處理的原因,我們嘗試用最大的善意去揣測,是他們如同一些人說的“你不能把信仰共產主義事業作為人物前進的原動力,這太虛了,會讓觀眾沒有代入感。”
第二種可能是一些人說的“我不相信有人會信仰共產主義。”所以,他們也不相信張桂梅對自己信仰的解釋。
還有一種可能,是恐怕一些人最擔心的可能還不是票房不如預期,而是張桂梅堅持的信仰成為社會的共同信仰,所以要通過創作展現自己認同的價值觀。
我不排除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但除了這三種可能性,我想不出還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釋。
張桂梅這樣的題材,得由理解或認同張桂梅精神信仰的編劇、導演出手,才有可能寫出好劇本,導出好作品。你讓方方寫正面歌頌土地改革的劇本,也不可能寫好。因為看看她寫的《軟埋》,就知道她對土改的真實態度。即使寫,也是要加進自己的私貨,會讓人看得別別扭扭。
二
就如同《我本是高山》的導演執導的《村戲》,塑造了民兵隊長“奎瘋子”這個角色,阻止女兒偷吃公社花生誤使其死亡, 被推舉為保護集體財產的模范,換來一年的救濟糧,自己卻因為失去女兒瘋了。看看這種情節的設置,就大概知道他們想表達的是什么。
是不是用這樣一個故事,就能夠讓很多觀眾產生感覺:愛護集體財產的人竟然這么不講人性?
關鍵是這種情節的設計嚴重脫離現實,因為沒有代表性。
藝術雖然允許虛構,但這種虛構也不是任意而為的,可以高于生活但不能脫離生活。
現在有不少影視圈的人不認同共產主義,卻特別喜歡用人性來指導自己的藝術創作。比如這個標簽為導演、制片人的,同樣是要把張桂梅的信仰解讀為“人性的光輝”“人類最質樸最深沉的一種‘愛’的情感”。
問題是,我們一些編劇和導演是怎么定義人性,演繹人性,又喜歡把“人性”的光輝分配給誰呢?
電影《南京,南京》就被人指出,是用藝術化手法展現了侵華日軍的“人性”一面,所以就有觀眾評論這部電影里面的“日本鬼子不再是張牙舞爪的、不再是殘暴的沒有人性的禽獸,他們殺人似乎都是文質彬彬的,他們到教堂、到難民營、‘安全區’ 去找‘花姑娘’、‘慰安婦’也不再是強搶強奪,而是‘紳士’般地很有耐心地給中國的婦女們‘開會’、耐心地等待中國的女人們‘自愿’地舉手、‘自愿’地站到鬼子兵的刺刀前,她們的臉上還帶著微笑……
抗美援朝題材的《金剛川》則是把“人性”的光輝分配給了志愿軍的對手,美國飛行員最后“人性”地停止了轟炸,志愿軍成功了。
有一個父親就吐糟說,他帶11歲的兒子去看《金剛川》,看完之后他的兒子告訴他:“最后,是美國人放過了我們!”
所以,就難怪美國觀眾看到了這部電影的片段欣喜若狂,愛不釋手,要求作為美國的征兵廣告。
是拍這些電影的導演藝術手法不高明嗎?對那位父親反映的情況,就有網民回復:你兒子很厲害,一眼看穿破了導演想說的。
有沒有稍微有點人性的日本鬼子和美國大兵?不排除有。但他們在他們的軍隊里面,根本就不具備代表性,上面影片里的情節更不會出現。有代表性的就是對中國人殺戮成性,沒有人性可言的日本鬼子,就是把武器和彈藥優勢發揮到極致,還創造出“范弗里特彈藥量”的美軍。
你看這些演藝圈的,他們寧可脫離現實,濫用藝術虛構,也要實現他們想要的場景,傳達他們想說的價值觀。
三
還有張桂梅電影這個編劇,有人就評論她因為太想把劇情導入女性主題,引入女性敘事的軌道,表達“女性幫助女性”,而不是一位堅持信仰的共產黨人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所以,她刻意用“女性幫助女性”替換張桂梅的信仰。而共產黨人的信仰是不分民族、更不分性別,是解放所有勞苦大眾。
如果讓這個編劇去寫《紅色娘子軍》或《洪湖赤衛隊》,大概也會照著“女性幫助女性”的路子去寫。
中國的婦女解放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像國外的那些女性結婚之后還要冠夫姓的事情,作為社會現象早就沒有了。中國的男女平等比西方甚至比港臺都好多了。因為就是和張桂梅有同樣信仰的共產黨人,他們在革命過程中解放勞苦大眾的同時,也解放了女性,在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同時,一并解除了封建社會族權、父權、夫權、神權對女性的束縛。
所以,如果只是關注女性權益,關注男女平等,就沒必要這么費盡心思地用“女性”替換她的信仰去詮釋張桂梅的奉獻行為,就不該排斥張桂梅老師的共產主義信仰,因為共產主義運動自帶婦女解放的任務。
黨在一大之后就組織出版《婦女聲》,主張實現勞動婦女的解放。二大制定了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案》。偉人就曾寫文章描述過舊社會中國婦女受夫權、父權、族權、神權“四座大山”的壓迫,提出要在階級解放與民族解放中爭取勞動婦女解放,“女人能頂半邊天”也是他老人家說的。只有堅持張桂梅堅持的共產主義信仰,并為之奮斗,才能完全解放婦女。
現在把女性物化的最大因素,是社會主義的對立物:資本主義。看看,阿根廷的那位最徹底的自由主義者,都在主張賣淫合法化了。歐美很多國家也在這么做。
四
我是挺佩服這部電影的投資方是怎么把配合這么好的編劇和導演組合在一起的。
中國的影視圈現狀問題很多,早就不是一個秘密,最嚴重的就是缺失張桂梅老師堅持的信仰。因為缺失這種信仰,他們理解不了崇高,駕馭不了紅色題材。
隨著老一輩的人民藝術家逐漸謝幕,新一代的這些藝人是在文藝界“告別革命”“告別崇高”的思潮中成長起來的,這兩股思潮,各有側重,還形成相互配合,對于解構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所起的作用巨大。
他們不承認世上有真正的崇高,因為這等于承認他們自己的墮落。
中國人重新在社會大范圍向往崇高,推崇崇高,既是推動中國革命成功的精神動力,又是中國革命成功產生的精神產品。中國革命的成功,讓中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解構崇高,就必須同時解構革命。反之亦然。
中國負責精神產品生產的一部分(甚至是很大一不分)知識分子,自從拒絕了崇高,就開始以片面展現中國人的負面因素,求得西方的認同,被動或主動地用西方的政治正確,通過以偏概全的方式,丑化中國人,拿到一個個西方人設置的獎項,博得自己的江湖地位。看看某一個時期的中國獲獎作品,很多都是這種。正面表達中國的,有幾個獲得西方的大獎了?
這股思潮的影響太大了,以至于清華美院的畢業作品都要用瞇瞇眼作為自己的審美標準。
五
中國有那么多不需要發揮想象力就可以出好劇本的題材,在題材的豐富程度方面,中國的演藝圈比美國的同行要幸運得多。比如抗美援朝,我們的志愿軍前輩創造的很多奇跡,是編劇抓破腦袋都不敢去想象的,比神劇還神。不像美國的編劇,為了表現美國的偉大,還需要靠發揮想象力無中生有。編到現在,腦細胞耗死不少,好萊塢都編不下去了。
但中國的這部分“藝術家”們能夠利用好這些素材“金礦”創作出經典作品來嗎?
最近的抗美援朝電影,就是那個拍出無極的導演陳凱歌,執導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就很有代表性,票房遭遇滑鐵盧,還被一些觀眾評為“從劇情到演技,從特效到剪輯,從文戲到戰斗,無一不是敗筆。”
既想蹭電影市場需求的熱點,不肯錯過抗美援朝這個藝術金礦,把觀眾的錢賺了,又不肯接受支撐抗美援朝勝利的新中國體制優勢和精神因素,甚至有一些都不愿意承認抗美援朝勝利的一方是中國,就往一鍋粥里添自己釀制的調料,他們拍的是他們希望的抗美援朝,是他們想象中的抗美援朝,他們要用藝術創造的“抗美援朝”扭曲真實發生的抗美援朝,替換我們頭腦中對抗美援朝的共同記憶。
結果,越來越被越來越多的觀眾認為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他們連抗美援朝這樣的題材都拍不好,還指望能拍好張桂梅?
他們已經理解不了崇高,自己做不到,也不希望別人能夠做到。解構崇高,成為他們的精神自覺。
六
電影曾經被列寧認為是在所有藝術中可能是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但電影從來都不只是藝術。電影通過塑造角色形象、展現故事情節,喚醒情感體驗等方式,都在傳達一定的價值觀。這方面,做得特別突出的,一是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二是曾經在中國風靡一時的韓劇。很多中國人想象中的美國和韓國,就來自他們的影視作品。
看了中國的第五代電影的那些獲獎影片,外國人會對中國有一個什么樣的印象?
用這種思維和駕馭中國的主旋律電影,怎么可能拍出來的作品不讓觀眾感到別扭。
重復強調一下:既想蹭電影市場需求的熱點,不肯錯過抗美援朝這個藝術金礦,把觀眾的錢賺了,他們又不肯接受支撐抗美援朝勝利的新中國體制和精神因素,甚至都不愿意承認抗美援朝勝利的一方是中國,想繼續利用自己的價值觀影響觀眾,所以,就往一鍋粥里添自己釀制的調料,拍的是他們希望的抗美援朝,是他們想象中的抗美援朝,他們要用藝術創造的“抗美援朝”扭曲真實發生的抗美援朝。
結果,越來越被越來越多的觀眾認為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為什么拍不好?關鍵還是志愿軍的精神,他們根本就不認同。他們理解不了志愿軍為什么能在那樣的條件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們理解不了志愿軍的精神動力源自哪里。志愿軍的精神動力源就是四個字“保家衛國”。他們保衛的是人民要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是最終目標要實現共產主義的新中國,這個國家不再是一盤散沙、個人顧個人的原子化社會,而是互幫互助,幾億神州盡堯舜的新社會。新中國就是他們的大家,和他們小家的利益實現了空前的一致性。
為什么很多從國民黨軍解放過來的戰士,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成為日后家喻戶曉的英雄,這個轉變光靠空泛的政治宣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們先是從解放軍的官兵一致,軍事民主感覺到兩支隊伍的不同,聽說解放區的戰士家里來信都分了地,不再擔心再被劉文彩們敲骨吸髓地欺負,強烈的對比對他們產生了巨大的精神沖擊,所以精神面貌和戰斗意志的轉變仿佛就是一瞬間,判若兩人。
這些,你讓一幫羨慕民國是歲月靜好“黃金時代”的一些當代“藝術家”如何認同?何況,這些“藝術家”還大都患有深度的崇美癥。抗美援朝是武器落后的志愿軍,打敗了他們的理想國,這是他們一些人幾十年都接受不了的事實。好不容易有機會拍攝抗美援朝題材了,不搞點小動作,都對不起一些人的崇美癥思想鋼印。
但現在的觀眾不是十年前跟著他們走的公知粉,分析力、判斷力都并非十年前、五年前可比。所以,這一次,他們又低估了觀眾,高估了自己對觀眾的了解。
這類題材,不是他們能駕馭的。既然拍不好,就請放過這類題材,留給具有共產主義信仰的人來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