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日臨近,各個網絡平臺總會提醒大家“萬圣節”快到了,骷髏頭、血衣裳、南瓜燈、巫婆帽……小道具賣得很歡。
“鬼妝”也在流行,青年人在“萬圣節”搞搞氣氛,既有商業因素,也有社交因素。這次又是疫情之后的第一個“萬圣節”,文娛活動都在紛紛復蘇,“萬圣節”釋放出能量也不奇怪。
中國一些大城市里都有相關的活動,比如香港,在“中秋-國慶”之后就開始籌備萬圣節的娛樂活動了,主打“中式恐怖”,街上時常可見九尾狐妖、清代僵尸、聶小倩……
內地城市街頭cos(裝扮)成奇形怪狀的人也不少,雖然創意豐富,但有的人會夾帶私貨。
這樣的畫面就令人尷尬,既不純粹,也不歡樂。
在網上,大家對于萬圣節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反感的,依然反感;喜歡的,希望大家都喜歡。
今天的中國,作為一個開放型社會,萬圣節等“洋節”在城市里出現,參加活動者只要遵紀守法,并不會受到太多干預。
與往年相比,今年在學校里,特別是中小學和幼兒園里,有組織的萬圣節活動明顯減少了。
以前小朋友們可是萬圣節的主力軍。
當大家批評未成年人被誘導參加萬圣節活動時,總有人出來“開明”地說:
小孩子過萬圣節就是圖一樂,沒什么大不了的,不應當去禁止或反對。
甚至反對者還會被嘲笑為落伍者。
他們總覺得中國人應當像西方人那樣,可以肆無忌憚地在萬圣節狂歡,包括在學校里面。
其實,萬圣節鬧劇在西方并非通行無阻,大家也并非一定要包容惡作劇。
9月2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漢密爾頓一家幼兒園里,有老師戴著骷髏面具,突然跑到小孩子面前發出尖叫,然后祝小孩子萬圣節快樂。
這些小屁孩被嚇得魂不附體,哭得撕心裂肺。
家長知道后就去報警了,警察到學校帶走了五名教職人員,其中三人被判短時間入獄并處以罰款。
這事要是發生在中國,有些人恐怕會把警察噴到體無完膚,“要你管?”
然后,又要中國人反思,你為什么如此“保守落后”?
但“開放”的美國呢?每年過萬圣節的時候,只要家長較真,就經常會有類似訴訟案,讓那些恐嚇未成年者受到懲罰。
中國的學校現在把鬼節關在門外,是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這些妖魔鬼怪離中國小孩子越遠越好。
大人組織小孩參與萬圣節的行為,絕對不應當被提倡。
萬圣節的起源
據說在公元前五世紀,愛爾蘭凱爾特人將每年10月最后一天定為冬季來臨的前一天,這時正是太陽進入天蝎座之際。
太陽與冥界在一刻將會形成強大而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時空規律將在這一天停止作用,亡靈和鬼魂會趁機來到人間,它們會將凱爾特人當成亡靈重生的替代品。大家很害怕,要想方設法逃過這一劫……
用中國話表達就是三個字:“鬼上身”。
機智的凱爾特人為了驅散邪靈,在“萬圣夜”便點燃篝火,戴著惡魔面具、披上動物皮毛,熄滅家中爐火,表示家里沒人,騙鬼唄。
男人們成群結隊上街鼓噪,為的是把鬼嚇跑。女人和小孩則躲在黑暗的家中,等待亡靈離開,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這一活動后來被基督教化,教會希望將民間習俗融合到宗教概念中,以便使當地人接受教義。于是,教會將11月1日定為萬圣日(All Saints' Day),高度上升為:紀念所有已故的圣徒,這個“圣”就是這么來的。
10月31日則被稱為“萬圣夜”(All Hallows' Eve),后簡化為“Halloween”。
這也是一門生意,因為在凱爾特人歷法中,十一月的新月是“黑月”(DEAD MOON),嚴冬令一切蕭條,正是與死者靈魂進行溝通的好時節,這可是巫師巫婆們的業務旺季。
在民眾、教會、神棍等群體的多重作用下,這種習俗便在歐洲蔓延并被固定下。同時,人們也借此機會祈愿逝去親人進入天堂。
節慶是一個民族傳統延續的載體,它總是體現出民族的精神、文化、性格、心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慶,就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
西方節慶則是多了一層宗教色彩,萬圣節說白了就是西方的鬼節。
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中西方文化根基不同,鬼節的出發點也不同。
萬圣節,西方是由驅鬼、嚇鬼而形成的。
中國人則是以“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理念為出來點。
“祭”和“禮”是中華文化的表現,包括日本、朝鮮半島都學去了一部分。
歐洲在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后,工業和科技得到了快速長進。
原本野蠻粗鄙西方文化也得到了優化,在全球呈現出了壓倒性優勢,槍炮和戰艦決定了這種優勢。
自從鴉片戰爭之后,基督教傳教士開始大規模地進入了中國,一些中國人也根據自己的“新宗教”過上了“新節日”,
雖然這并不能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影響力相抗衡,但是,中國處于守勢。
孩子與萬圣節
越是膚淺的東西,就越容易受到小孩子喜歡。
這是兒童心智不成熟所決定的,我們小時候看《西游記》,難道你會喜歡“女兒國”這一集?曖昧的男女煩死人,猴哥和妖怪出來打打鬧鬧才是正事,
萬圣節吵吵鬧鬧的驅鬼形式,很容易受小朋友喜歡,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傳承,大人也不會去過多干涉。
到了商品社會,商家們早已發現這些節慶里面的商機,萬圣節營銷也是其商業運作內容之一,同時,商家們也在推動著萬圣節的傳播。
萬圣節的色彩是黑與橘,黑色代表巫師、黑貓等不祥之物,橘色代表南瓜,以前是蘿卜。
南瓜燈也叫杰克燈(JACK),西方也很難說清它到底是驅鬼用的,還是鬼在用的。
杰克這個名字就跟中國的“小明”一樣普遍。據說杰克是個愛爾蘭人,他把鬼魂騙上樹后,就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架,這樣,鬼魂就不敢下樹,只好跟杰克做交易。
杰克由于得罪了冥界,他死后,靈魂既上不了天堂,也下不了地獄,一直在飄著,靠著一盞小蠟燭來引路。為防熄滅,他將蠟燭放入了一根掏空的大蘿卜中。
英國人建立北美殖民地后,愛爾蘭人大量漂洋過海來到這里,他們發現南瓜比蘿卜更好用,于是就有了南瓜燈。
小朋友提著南瓜燈討禮物,源于11月2日的“萬靈之日”,這是歐洲基督教會的發明。
原先是教徒們挨家挨戶去討要“靈魂之餅”,后變成了孩子提著南瓜燈討要糖果的游戲,不給糖就搗亂,漸漸地,萬圣節的氣氛越來越歡樂。
中國人過清明節的程序大致為掃墓、祭祖、燒紙,根據各家情況不同,儀節的繁縟程度也有所不同。
但無論如何,祭拜者都不會穿上奇裝異服在墳頭蹦迪。
有人說,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先人的態度差異,是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差異。準確地說,這是勤勞友孝與海盜冒險的區別。
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其實跟崇尚自由、開放平等、塑造個性等觀念沒有一毛錢關系,它有它特有的歷史根源。中國人硬要去搞氣氛,結果都是不倫不類。
由于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文化塑造能力(商業侵襲力量)太強,以至于一些歐洲節日也被美國改造,變樣之后,再風行全球。
如今的萬圣節,全球最熱鬧之處不是巴黎、不是倫敦、不是紐約,而是韓國首爾的梨泰院和日本東京的澀谷。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由韓日與美國關系所決定的。
而在美軍進駐韓日之前,它們的節日則深受中國影響,現在呈現出來的是混合現象。所以說,國力盛衰,文化影響力是其標志之一。
我們對中國傳統,有取有舍,因為它有積極和消極的兩方面。
而對于西方節日,我們有所取舍嗎?許多人是照單全收,難道它們就沒有積極和消極的問題嗎?比如萬圣節,除了商業方面之外,它就沒有多少可取之處。
全球化,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方面,其它領域也同樣如此。
然而,曾經高喊“全球化'r 美國現在連孔子學院都接受不了,竭力推動“去中國化”,我們又何必對洋節甘之如飴呢?
要說西方的精神食糧,那么,多看看狄更斯、雨果、大仲馬、普希金、托爾斯泰、海明威、卡夫卡、卡爾維諾……還有康德、席勒、尼采,都能幫助人們擺脫對西方世界的膚淺認知。這比過“萬圣節”要有意義得多,不是嗎?
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何必對只有兩多百年歷史的美國的鬼節如此熱衷?
萬圣節,想玩的,想湊熱鬧的人,都可以自由選擇。
但我們要警惕一些洋節在商業浪潮下的泛濫,尤其不能泛濫到我們的校園里,任由其去侵襲中國的未來--兒童。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