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即霸權
圣經有個故事,說人類原本都說同一種語言,所以能夠齊心協力建造直聳天堂的巴別塔,上帝見狀慌了神,降下神力,讓不同民族說不同的語言,結果無法溝通也就難以協力,人類最終也沒造出來能直達天堂的巴別塔。
可兩千多年后的現在,事情卻非如此。
整個拉丁美洲數十個國家民族,只要會說西班牙語,完全可以暢通無阻的溝通(巴西的葡萄牙語跟西語極其相似)。如果你踏上人類的搖籃和語言最豐富的非洲,只要會說法語,就可以通行大半國家。如果你會說俄語,那么在中亞到東歐廣袤的地區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與人交談(只不過在東歐要提防被人打……)。英語更不用說了,這個連14世紀英國人自己都覺得下賤卑劣的語言(英國王室一直說法語,直到1399年亨利四世登基,英國才出了第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王),竟然登堂入室,從一個小島的土話,變成了遙遠大陸上數億人的母語。以至于萬里之外的印度,如果沒了英語,竟然連一張能讓全國所有文化人看得懂的文告也發不出(大概只有50%的印度人日常使用印地語)。
真的是這些語言優美而富于表現力,所以遙遠民族紛紛放棄母語改說歐洲人的語言嗎?歐洲人手上的長槍大炮大概最有發言權。
語言即霸權。它隨霸權而來,又成為霸權的基石。
幸虧老祖宗武德在線,即使在跟西方存在代差的傾頹狼狽之極的19世紀末的狂風驟雨之中,仍然保住了漢語的基本盤,讓咱們還是地球上最大的聚落。而沒有變成英法俄德西這些字母語言的附庸。
語言即霸權,最大的漢語基本盤,正是爭霸之資。
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18世紀的發跡,幾乎壟斷人類語言的歐洲人,顯然不太喜歡能夠動搖他們主導地位的漢語。
所以,他們總是想各種拐彎抹角的辦法,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灌輸歐洲語言是正統,其他語言是旁支的意念。
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給英法德意西語的歐洲作家是一套看上去還挺正常的標準,換到了他們眼中的“非主流語言”作家,標準就變成了另一套。只要不是歐洲的作家,諾貝爾獎就特別喜歡發獎給寫傷痕文學的作家。越傷痕越離譜越抹黑的越好,至于作品本身沒有沒人看過不重要。
這次2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賠率最高的領跑者,中國作家殘雪就是這樣,她靠小說《黃泥街》出道,寫的是十年動亂中一個叫黃泥街的地方,這里的人吃蟲子分尸體喝污水浸糞尿,生活在極端污濁之下,卻還記得要“路線正確”,人已經活成禽獸一般,卻還忘不了意識形態斗爭的荒誕故事。當年諾獎給莫老,如今又要給這個殘雪,文學獎真是偏愛這種文風呢。一個中國人都不熟悉的作家,竟然突然有了世界級的聲望,甚至諾貝爾文學獎一步寸前,頗有點滑稽。
李敖看的通透,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簡單,得獎挺難,因為先得能賣得了你的祖國。不抹黑自己的同胞,還想得到西方人的認可?
其實不光中國,文學獎給拉美的那些作家,哪個不是寫社會多么黑暗,拉丁裔民族如何沒有希望的人。知道為什么村上春樹文章流傳那么廣,卻萬年陪跑總是得不了獎嗎?因為他筆下的日本不夠黑暗,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后陰郁沉重的文字氣息。而不像他的前輩川端康成,把日本寫的那么低沉晦暗。雖然村上春樹、夏目漱石的文字,流行程度十數倍于川端康成,但是拿獎的只能是批判暗諷日本的川端,而村上、夏目只能陪跑。
川端康成是個永恒的旅游者,生于日本的藝術家,被迫對日本文化不斷的進行批判,從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中清理出真正屬于自己風土和本能的東西,只有在這方面取得切實成果的人是成功的。
三島由紀夫
西方人的槍炮,沒有能讓漢語變成“旁支側流”,現在又用這種明褒實貶的辦法,閹割中文的靈魂。試想,讓《黃泥街》或者《豐乳肥臀》成為獲得國際認同的漢語經典,定義為漢語文學的佳作,而非“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或者“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該是什么樣的效果?
文學是這樣,文藝何嘗不是這樣?
顧長衛們拍的那些海外獲獎到手軟的壓抑到看不下去的電影,有幾個在國內的電影院能收獲一丁點票房?
跟林永健撞臉的超模賈晨宇,成了西方最熱門的東方臉之一。這里并非是攻擊模特的長相,但西方選十個中國超模,九個半都選這樣的,讓人不禁狐疑,西方就是要這么定義“東方美”?
西交大的破天荒
語言的霸權,何止于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作為被“定義”的落后國家,英語的普及和重要性,在國內被抬到了極不相稱的地位。世界各大國當中,大概只有中國的大學把英語能力作為獲取本科學位的前提。
直到今年,西交大發布聲明,不再將英語考級與學士學位授予掛鉤,算是破天荒的恢復了一點正常。
在AI幾乎可以實時搞定任何語言的翻譯的當下,讓所有中國大學生都要浪費時間去學習和考核英語,真的有意義嗎?
作為最善于吸收和利用外國文化和科技的標桿日本(日語中大概有五分之一是直用音譯英語),在2020年連大學入學考試都取消了英語,咱們卻還要求大學生必修英語實在有點滑稽。
這種莫名其妙全民學英語的情況,不正是潛移默化中植入:英語是世界語言、漢語是偏支旁門嗎。
然而,西交大的聲明之后,引起了各種非議。甚至連義和團的帽子都來了。
好嘛,英語變成普通人的出路,高薪工作的前提,階級固化的靈藥了。英語果然是比漢語高級……
問題是,日本韓國普通人英文普遍極差、普遍啞巴英語情況下,不懂英語真的耽誤這兩個國家與世界接軌、科學昌明了嗎?耽誤人家睜眼看世界了嗎?印度30%的人英語達到母語水平,日本這個比例大概不到3%,印度比日本更好的學習到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了沒有?
筆者英文水平尚可,最近開始翻譯一本英文小說,在整個過程中越來越覺得,那些說懂英語才能睜眼看世界的言論都是偽命題。英語如果能讓一個人達到可以“睜眼看世界”的水平,那得是不查字典看得懂專著、無字幕看的了美劇的水平,這遠遠不是大學四六級能達到的,如果非要讓所有的大學生中能夠普及這種水平的英語,即使勉強實現,那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將是極大的浪費。
而目前的四六級的英語教育,教出來的啞巴英語,還真不如把那個時間花在學學怎么用ChatGPT來的靠譜。
至于英語帶來好工作,也帶來階級上升的機會的情況,在外企全面退潮的當下,到底是英語好用,還是我們選拔用人標準出了問題?
筆者并非要反對學習英語,有需要的人當然應該學習英語,但英語就如同游泳、財務、編程、開車一樣,當然是個十分有用的技能,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是必備的技能,但真的不必全民都去掌握。
不被英語捆綁,而不是要徹底不學,按需施教,才是正確的做法,也是文化自信的開始
學習對手
其實英語四六級跟學士學位掛鉤這事,跟咱們的大學排名亂象頗有點相似。都是評價體系出了問題。
為什么那么多大學非要重金請留學生,也不愿把資源投給本國學生或者更苦的青教?還不是因為海外“權威”大學排名當中,國際交流與國際學生的數量,對評高分十分重要。因此在錯誤的評價體系之下,扭曲出錯誤的行為。
不客氣的說,在藏區臥冰含雪寧死不退的祁發寶和他戰友們的子侄,也不一定有機會進入國防七子這些重點院校就讀,敵寇的學生卻不但能來中國最高航空航天院校就讀,說不定還有獎學金免學費,實在有點……
英語的去魅、海外大學排名的去魅,的確風向正在逆轉,自信似在增強。
美國人說我們要peak out,美國自己就不會peak out了嗎?btw,這里引用英文的材料也是說明,少數人精通英語,比所有人都泛泛學一點,有用的多……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英語的重要性,本質上是英美國家的霸權勢力的投射。在國際實力快速變遷的當下,英語是否真的能如幾十年前一樣有用,要打上一個問號。
不被英語捆綁,而不是要徹底不學,按需施教,才是正確的做法,也是文化自信的開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