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9月8日a1版《私下彩鈴歌手標簽,刀郎們活出了更真實的樣子》這是北青報對刀郎新歌的第三篇報道。
前兩篇報道我已有評論。第一篇評論的題目《官方回應?》根據北青報文章內容指出,許多“偽事件”就是專業、特權的媒體做出的。
之后又發現河北日報明目張膽用移花接木手段制造抗洪假新聞。8月8日,在北青報B4看到一篇《血脈里的音樂基因又復活了》,并配有“山歌寥哉'的圖片。文中說,最近被大家熱議的《羅剎海市》中的諷刺主題和手法,并非刀郎在創作上突然改變,而是在上一張鮮有人關注的專輯《彈詞畫本》中的一首《畫船計》就已經預演過的。作者用刀郎許多歌曲如”月兒彎彎照九州“等,說其音樂的內涵和背后藝術土壤的寬廣。根本沒有說及《羅剎海市》歌詞的含義和引起社會轟動的原因。
我認為,這就是用”音樂的內涵和背后藝術土壤的寬廣“來否定《羅剎海市》的社會意義。 我注意到,《羅剎海市》熱爆以來,許多官媒如北京日報沒有一片豆腐塊報道。如果說,專業、特權媒體善于制造“偽事件”,控制輿論,以達到”政治正確“的話;那末,專業、特權媒體也可以用回避“現象級”甚至“超現象級”的辦法,愚弄群眾,同樣達到”政治正確“。我的第二篇評論就叫《控制輿論,政治正確》。
這第三篇報道,第一小標題“從未貼近“主流”音樂的音樂人“,說刀郎一定程度上更像當代版的民間藝人,可能西北地區以外的歌迷都不知道有這樣一位歌手存在。第二小標題”《羅剎海市》被忽略的實驗性“,,說刀郎走出西北音樂概念后有了各種音樂實驗,如加入了蘇州評彈元素,用中亞地區的烏德琴、嘟嘟克,《羅剎海市》借用的是東北靠山調,又嘗試了牙買加的雷鬼曲風,等等,不過,刀郎這些音樂在很多細節方面還沒有做到完美的優化。作品的動聽性也有一定的缺陷。第三小標題”當代網絡歌手的音樂追求“,只能說,這些歌手趕上了網絡興起的時代,而在大浪淘沙之后,他們中真正熱愛音樂、堅持音樂創作和演唱的人。最終還是留了下來。這些話是想給網絡歌手一點寬慰。
這最新一篇報道,第二小標題最后:”如果不是因為歌詞的話題走紅,很少會有人會關心刀郎的這些音樂實驗。“其實,這正是現代大多數中國人欣賞音樂的特點。宋詞、元曲原來是有曲調的,現在只剩下詞語的詞牌、曲牌。《黃河大合唱》如果沒有充滿革命激情的詞語,可能群眾是不大會理解的;《長江之歌》如果沒有后來的填詞,恐怕不會有現在的社會效果。刀郎的《羅剎海市》曲調再優美動聽,如果沒有刀郎借古諷今、通俗風趣的詮釋,也不會有億萬人民如此熱情的傳唱。
作為官媒的北青報,只用曲調誘導人們,而不去關注歌詞內容意義和烈火烹油式大流行的超級社會現象,做正面的、肯定的、積極的評價。我只能用”繼續轉移主題,掩飾群眾社會關注“做第三篇評論的標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