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較關注顏寧,但有關施一公和顏寧,似乎越挖越令人不安。
一、媒體過分關注顏寧
十多年來,媒體對顏寧的關注頻率遠超其他科研工作者,即使是當代最杰出的科學家,也沒有獲得如此高頻率的關注。
《人民日報》2012年3月15日曾以《清華最年輕的博導顏寧:搞科研“宅”真的很重要》報道顏寧,此后每年都有類似報道,即便她2017年5月到2022年12月到美國工作,還曾獲得《人民日報》等媒體的關注,如《人民日報》等媒體2019年5月曾以《祝賀!中國學者高福、顏寧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為標題,報道了顏寧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
2022年11月顏寧宣布及回國后,有關她的新聞比比皆是,如《人民日報》、人民網的《看,這些青年科學家勇闖科研“無人區”》,《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的《顏寧發文回應離美歸國》,《環球時報》、中國新聞網的《歡迎顏寧回國,并祝她成功》,中國青年網的《科學家顏寧將離美歸國:我為何選擇深圳》,中國新聞網、光明網的《科學家顏寧宣布:離美歸國!》,《經濟日報》、光明網的《期待更多人才歸國圓夢》,央視網、央視新聞、瀟湘晨報、文匯網、齊魯晚報、西湖之聲的《熱搜第一,科學家顏寧宣布離美回國任職!》等。
2023年以來,幾乎每個月都有顏寧的新聞。如2023年3月,央廣網、中國新聞網的《顏寧,有新職》,中國青年網的《顏寧獲聘新職》等;2023年4月,澎湃新聞、中國青年網的《顏寧介紹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建情況》,證券時報網的《光明科學城論壇在深圳開幕,顏寧等眾多學者發表精彩演講》、《顏寧被選聘!與施一公、陳薇同屬一學部!》,《深圳商報》的《顏寧:期待與深圳所有大學合作》等。
7月份,媒體模仿“錢學森之問”“耿飚之問”,突然炒作所謂的“顏寧之問”,如《中國經濟導報》的《“顏寧之問”當思應將孩子導向何方》,澎湃新聞、光明網的《“問了20多位同學,沒有一個回答讓我眼前一亮”,顏寧問了個什么問題?》,《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的《創新博士選拔方式是回答“顏寧之問”的關鍵》,澎湃新聞、中國網的《顏寧之問為何讓同學答不上來?》,澎湃網、文匯網、光明網的《顏寧之問為何讓同學答不上來?》等。
8月份顏寧成為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后,媒體有關她的報道更加密集,造勢“逼宮”態勢十分明顯。如《環球時報》的《顏寧、石正麗等確認為院士候選人》,澎湃新聞、中國青年網的《兩院公布1238人候選院士名單:石正麗顏寧入圍,最終入選僅169人》,證券時報網的《多位學術大牛入選兩院院士候選名單,生物學家顏寧、北斗三號總師上榜》等。顏寧2017年8月首次入選中科院院士候選人時,《環球時報》、齊魯網、央廣網、環球網、中國網、中國青年網等媒體也是同樣模式的操作,顏寧似乎一直是“網紅科學家”。
眾所周知,《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環球日報》、《中國經濟導報》及中新聞、光明網、央視網、央視新聞、中國網、澎湃新聞等媒體,背景很深、影響力很大,并且都很講政治,而顏寧只是一個尚未掌控眾多資源的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能獲得這么多媒體如此高頻率的青睞,沒有幕后大佬的支持,是絕對是不可能的,那誰是她背后的大佬呢?
二、與施一公有太多相似之處
施一公是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士時的導師,仔細分析,發現兩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一是都在清華大學讀本科。兩人都是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學生,施一公1989年7月本科畢業,顏寧2000年7月本科畢業。
二是都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兩人都在美國生活十多年,而且都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過。其中,施一公在美國生活18年,1998年—2008年在普林大學工作;顏寧在美國生活12年,2000年—2004年就讀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2007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5月受聘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終身講席教授,2022年回國。
三是回國后都曾在清華工作。兩人回國后都在清華大學工作,且都被破格重用,目前又都離開清華大學。其中,施一公2008年2月回國,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后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8年4月擔任西湖大學校長;顏寧2007年—2017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22年12月回國后到深圳發展。
四是都曾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施一公2013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分別于2019年4月、2021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五是都是歐洲某組織外籍成員。施一公、顏寧分別于2013年5月和2023年7月,當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EMBO)外籍成員。
六是都被聘為某學院學部委員。施一公2019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顏寧2023年4月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七是都在相同外文期刊上發文。兩人學術研究都以撰寫論文見長,而且在《細胞》、《科學》《自然》三大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相當,似乎都在“立足中國為美國做學問”。其中,施一公以通訊作者身份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共21篇;顏寧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學術論文22篇,至于兩人所發論文是否是合寫,外人不得而知。
八是都曾在國內外榮獲很多榮譽。施一公2003年獲得“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2010年獲得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2014年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共計20多項榮譽;顏寧2012年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2015年獲得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19年獲得魏茲曼女性與科學獎,共有近30項榮譽。此外,兩人榮譽也有相似之處,如施一公、顏寧分別于2010年、2012年獲得“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分別于2016年、2017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提名,分別于2016年、2014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九是都是媒體重點關注對象。施一公回國后與顏寧一樣,始終是媒體寵兒,如媒體說他是“清華男神”、“西湖三杰”、“第二個錢學森”,其曝光率遠超其他科學家,似乎他身上帶著某種使命。施一公曾表態說:“如果只是做學問的話,我肯定不會回來。我回來,就是要改變大環境”、“我會發自內心地為清華、為中國科技和教育體制的進一步發展付出更多”,他還吹噓美國:“美國科學之強大遠遠超出你的想象,它不僅沒有衰退,而且還會在今后的幾十年內引領世界的發展”,稍微有公知范,媒體似乎想把他打造成教育家;顏寧被吹捧為“美女教授”、“清華女神”、“著名科學家”,雖然其使命不詳,但同樣是媒體寵兒,估計媒體想把她打造成杰出的女海歸科學家的典范。
由顏寧想到一個女同學,她大顏寧2歲,是中科院博士,曾在美國某知名大學做過3年博士后,2006年回國后一直在中國XX科學院工作,曾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子課題和863項目、973項目等10余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8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在國內外知名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主編和參編專著15部,目前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貢獻應該不比顏寧小,但她終日忙忙碌碌,網上有關她的新聞寥寥無幾,大家都喊她“研究員”,沒人稱呼她“科學家”、“著名科學家”,院士候選人、院士對她更是高不可攀。與我同學相比,顏寧及其背后力量無疑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
總之,施一公、顏寧作為科研工作者,獲得了外界太多的關注,媒體炒作、吹捧、造神的味道十分明顯,而一個真正的科研人員,沒時間沒興趣與媒體打交道,更沒能力調動那么多媒體為自己服務。
十是都曾落選中科院院士。施一公2011年落選中科院院士,騰訊、新浪等媒體發文《施一公落選院士說明什么?》、《從施一公落選院士透視中國特色逆淘汰的典型案例》,胡說“海歸遭打壓”、“院士評選論資排輩、關系復雜、逆淘汰”,開足馬力為他鳴不平;還有媒體匪夷所思地說他落選是因言獲罪,妄圖為他落選染上政治和悲情色彩。2013年5月,施一公再度入選院士候選名單,同樣是騰訊、新浪等媒體發文《美國院士施一公落選中科院士續:再次進入候選》、《施一公落選中科院院士之謎》、《落選中科院院士的施一公》等,竭力為他當選院士造勢;施一公當選后,這些媒體則馬上偃旗息鼓。如今,媒體對顏寧的操作和當年對施一公的操作大同小異。
三、施一公是億萬富翁、企業家
施一公現任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等職。
其實,他還有更重要的身份,因為2015年,他和夫人趙仁濱及崔霽松女士等創建諾誠健華醫藥有限公司,崔霽松擔任公司董事會主席,趙仁濱擔任公司執行董事,施一公擔任公司董事。2020年8月,諾誠健華在科創板上市,施一公、趙仁濱夫婦以20億元人民幣財富登上《2020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此外,他還是北京諾誠健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因此,施一公不僅是科學家、大學校長,還是股東、企業家、億萬富翁,他回國后多方提攜顏寧、白蕊、柴俊杰等弟子,有助于打造自己融產學研為一體的商業帝國;而顏寧回國后擔任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等職,既能規避美國民眾日趨嚴重的反華情緒所帶來的困擾,又能在幕后大佬幫助下名利雙收、事業有成,還能助力施一公發展事業,兩人互利互作、共同發展,施一公肯定是顏寧的貴人,但他應該不具備調動那么多媒體的能力,而顏寧在美國和國內都順風順水,這顯然不是施一公所能提供的。看來,要想搞清楚誰是顏寧背后的大佬,仍需時日。(2023-9-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