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國產民航大型客機C919商業首飛,這一刻遲到了40年。新中國首架大飛機運10的下馬,是中國人民永遠的痛。
洋奴們對運10的詆毀和貶低從40年前持續至今,然而他們改變不了首架運10在“130個起落,170個小時飛行,并多次飛抵西藏運送救災物資”的過程中并未出現機毀人亡的重大事故的事實。
運10即便不完美,還存在缺點,但這些缺點完全可以在技術迭代過程中進行升級、改進;運10即便再不“成熟”,運10項目都絕不應該下馬;運10哪怕不能交付批量使用,也應該做到“研制工作不能停,隊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丟”,波音和空客成功的關鍵,就是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浩如煙海的數據庫、強大而完善的設計實驗體系、極為成熟的反饋——修改——使用——反饋的進化流程以及高素質高水平的大規模技術人員群體。
然而, 運10項目最終卻走向了最糟糕的結果:幾乎所有的設計和實驗資料數據都被銷毀,生產線被徹底拆除,工裝設備被拆毀后作為廢鐵處理掉,研制隊伍解散……全國21個省、市,262個單位集體創作、密切協同,十幾年技術攻關的成果付諸東流。
而這樣的“摧毀”是“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派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派的幾乎一邊倒地碾壓,沒有遭到任何有效的爭論與抗爭;出生晚了六年的運10(1980年9月26日首飛)與國產萬噸輪“風慶輪”最終走向了不同的命運。
1963年,中國第一艘萬噸輪“躍進號”首航因為觸礁不幸沉沒,對萬噸輪建造事業的打擊十分沉重。
不過,兩年后萬噸輪建造事業開始順利起來。1965年由江南造船廠造的東風號遠洋貨船交付試航,1969年第一艘萬噸油輪大慶27號下水。
20世紀70年代初,石油能源危機影響到世界各國,使運輸業蕭條,遠洋運輸也不景氣,一條二手的萬噸級的輪船花原價的20%就能買來;加之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緩和,帝國主義放松了對新中國的封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運輸部門提出要買一批二手外輪。
如果只是單純地買一批二手外輪也不是什么問題,然而在暫時有了二手外輪可買的情況下,運輸部門的官僚就開始對國產萬噸輪橫挑鼻子豎挑眼。
交通部所屬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上海分公司買下風慶輪后認為:該輪的主機性能不適于遠洋航行,規定其只能在近海航行,這等于從事實上扼殺了國產萬噸輪。
船廠工人得知消息后貼出大字報,要求允許風慶輪遠航,令遠洋運輸公司詫異的是,自己公司的海員竟然也要貼自家的大字報。
面對輿論壓力,交通部在1974年4月火速宣布風慶輪要“滿載”“遠航”,讓風慶輪運送一萬多噸糧食到羅馬尼亞,而且啟航時間要求就在當年5月4日,留給風慶輪的準備時間只有不足一個月;而另一個更加令人揪心的事實是,風慶輪1973年才建造完工,根本還未進行充分的試航。
不得不說,這一招非常“高明”、非常“老謀深算”。
這下,連力主重用國產輪的上海市革委會主任馬天水也緊張了,在80年代批判馬天水的文章中記述了馬天水的話作為他的罪狀,“有人故意下令遠航,是要整我們,想要我們好看。”
但是,為了不給反對國產萬噸輪的人留下口實,船廠工人和中遠船員迎難而上,立刻開始了緊急協作。當時的媒體記錄下了這樣的場景:
在出航前的時間里,船員們緊張而認真地進行準備工作,進一步熟悉船上各類設備。二副帶領一個小組負責維護導航儀器,他們一絲不茍地學習技術。船上各類電器線路,交織如網。電機員朱恒福帶領三名新手,從上到下,從船頭到船尾,看著圖紙,把每條線路的來龍去脈摸得清清楚楚。江南造船廠和各配件廠的工人也紛紛上船,幫助船員熟悉各種設備的性能……
“風慶”輪裝載著一萬一千多噸大米,運往羅馬尼亞。大米是很難運的一種貨物,它在貨艙里堆藏有兩個月,由于船舶航行地區的緯度不同,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氣候的變化。在各種險惡的環境里,大副周鈞庭帶領護糧小組的全體同志,堅持每天三次到五個貨艙去逐個檢查,根據不同的氣溫、艙溫、米溫,適當調節溫度。他們在貨艙里爬來爬去,累得滿頭大汗。兩次經過赤道時,大艙氣溫高達四十度,護糧小組的同志日夜注意通風,由于船的水密性能良好,空氣調節設備先進,米溫始終沒有超過三十度。一萬一千多噸大米保質保量運到交了貨。
在黑海之濱的一個港口,航道狹窄,當地引水員十分擔心主機和舵機的性能是否良好。然而,“風慶”輪在船員熟練的操縱下,左右、進退,每一個動作從發出口令到機器運轉,都在幾秒鐘內就準確地完成了。
好望角航程,是對萬匹主機的一次嚴峻考驗。主機連續不停地運轉了十八天半,在繞過好望角時,又遇到了八級大風巨浪……然而,“爭氣機”照樣鏘鏘有聲地飛快轉動,“風慶”輪劈風斬浪,高速前進。
曾經有人詆毀說:“國產船不裝備進口的雷達,不得航行遠洋。”然而,一天傍晚在波濤起伏的太平洋之濱,根據推算,五十浬外有幾個島嶼。國產雷達的熒光屏上清晰地顯現出幾個光點,在四十八浬外正是某島。船長又移動熒光屏上的掃描中心點,五十浬外的目標也顯現出來。在五個月的使用中,國產雷達性能始終良好,完全符合遠洋航海的要求。
有人也曾經斷定,國產電羅經經不起赤道高溫的考驗,不適應遠航。然而,上海航海儀器廠工人想方設法提高了這種產品的質量,使電羅經的工作溫度從攝氏四十五度提升到五十五度,這次航程中工作一百二十天,始終保持了良好的技術狀況……
風慶輪下水出航的時刻,交通部門連個像樣的歡送儀式都沒搞;風慶輪順利抵達羅馬利亞時,《人民日報》卻只在夾縫中刊登了消息;風慶輪在返航過程出現了輪船常發的機械故障,返航途中報告已經打回來,有人又借機發難……不過,這些都改變不了風慶輪順利遠航的事實。
風慶輪之后,中國造船業迎來了大繁榮:
1976年,我國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的“西湖號”5萬噸遠洋貨輪下水;
1976年馬來西亞愛國華僑向上海中華造船廠訂購一艘3700噸貨輪,成為新中國首個出口船訂單;
……
2006年中國獲得造船訂單總量達到1470萬噸,首次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躋身世界造船業“第一方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