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干部公務接待悲喜錄 原則斗不過“潛規則”
法律教育網 2011-1-19 11:3
去年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黨政干部受訪者達45.1%。看來,在過去的一年中,不少官員尤其是基層干部過得并不輕松。他們面臨著怎樣的壓力,有哪些困惑,又該如何應對呢?
基層干部公務接待悲喜錄
時下,公務接待已成為基層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些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直言:“如果不陪吃陪喝,工作不會這么辛苦。”可以說,基層干部對泛濫的公務接待已經不勝其煩。其實,國家對“公務招待”的限制十分嚴格,但林林總總的規范和約束往往敵不過“潛規則”。山西平遙的官員一語道破天機:“來的都是客,一個都惹不起。”在這種情形下,公務接待如何“突圍”,值得有關部門深思。
一區直單位一天接待了7個考查組
大大小小的檢查考查,讓基層干部苦不堪言。在廣西沿海某市,多個鄉鎮每年接受上級單位的考察少則為30項次,最多的達90多項次,鄉鎮領導一年差不多有150天至300天忙于應酬接待。在著名風景名勝城市桂林,某縣一個月就接待了80多批來自區、市的考核、評比、達標檢查團,還不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公務考察團”。在中越邊境盛產紅木的某縣級市,一區直單位一天之中接待了7個考查組,中午安排考查組在不同酒店用餐,班子成員傾巢出動仍不夠用。為了給每個考察組敬酒,局長坐著汽車在不同酒店間馬不停蹄地跑。送走這些考查組后,辦公室主任住進了醫院。
采訪中,一些基層干部戲稱:“酒量就是能量,酒風就是作風。”在廣西某縣級市,政府竟提出了這樣的口號:“接待就是硬道理”、“接待就是生產力”。在如此理念推動下,接待工作對基層干部的身體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近年來,官員因接待賓客喝酒猝死的新聞屢見報端,有的甚至被視作“因公殉職”而追認為“烈士”。喝酒已成為接待工作的中心工作,成為基層官員的“必修課”。
原則斗不過潛規則
“既怕來人,更怕人不來”,是基層干部矛盾心態的寫照。“公務接待是個苦差事”,廣西崇左市某縣招商部門領導訴苦道。“應酬是我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有時一天甚至要接待三四批來客,常年喝酒應酬,身體喝垮了,家里的事情顧不上。”他告訴記者,該縣屬老少邊窮地區,優勢不明顯,就千方百計請領導和老板過來調研、考察,給他們留下好印象。如能引進好項目,那是全縣人民之福。
崇左市某縣一部門領導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都和接待工作緊密相連。現在各地都很重視接待工作,哪個地方的接待工作做得好,其對外開放、利用外資的成功率就高,上級的了解就更深入,獲得支持的力度就更大,經濟發展也就較快。
一位長期在西部地區工作的山東籍干部告訴記者,你問我工作是苦還是甜,我的感覺是,辛苦歸辛苦,但對于單位和我個人而言,苦盡也有甜來的時候。公務接待這個工作,一般沒有什么硬指標約束,但越是這樣,就越得事無巨細、考慮周全。苦是苦一點,一些重要的接待做好了,的確比日常工作容易出成績,也容易受到單位領導的重視,對個人進步產生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他對記者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我陪著上級部門一位重要領導到兩個偏遠的地市考察,這兩個地市風景都十分優美,但由于路途艱險,許多人一輩子也就“僅此一游”,十分難得。因此,一路上,除了根據領導口味和愛好安排好餐飲和業余生活外,無論是在工作考察場合,還是工作之余放松的地方,我一個人既當攝影師又當攝像師,給領導考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和錄像資料,并在領導離開前一天,分別制作了一本精美的影集和一張光盤,送給了領導。后來據單位負責人講,這位上級領導對此次考察接待十分滿意,單位的項目預算報上去,很快就批了。
雖然有意見,但也不敢提
“基層干部太難當了!”采訪中一位副鄉長發出如此感慨,“下來的都是領導,每天的接待除了精力上的透支,精神也始終處在焦慮之中。”一些干部認為,工作上干得再好,在接待應酬上不周到,也可能陰溝翻船。在哪里接、在哪里吃、是否一把手陪同、飯菜檔次等等這些細節成了接待是否成功的關鍵。由此,領導的喜好、口味等成了接待單位提前準備的“情報”。
“我有胃病,口袋經常揣著藥,但也得陪好,誰也得罪不起。”百色市某鄉鎮一位趙姓書記這樣感慨道。趙書記介紹,對上面的來人,除面上工作要做,主要靠接待。這點做不好,檢查、考核可能就通不過,尤其像計生、維穩、環評等都是一票否決。現在上面管事的“婆婆”太多,你要是接待不好,工作再出色,百姓再滿意,被那一票給否決了,就什么都黃了。
據了解,目前接待的經費主要由鄉鎮自籌,上級財政沒有專門的撥付,有些鄉鎮的財政情況本就很緊張,甚至負債嚴重,公務接待無疑更加重了基層負擔。所以提起公務接待,一些鄉鎮領導怨氣沖天卻又很無奈。他們說,有的檢查組講究檔次、規格,帶吃帶住帶玩,實在受不了。可你還不敢怠慢,要是接待不好,上面有意見,我們的日子更不好過。
公務接待如何走出困境
“公務接待中的種種不正之風,如果任其存在和發展,必將產生很大的危害。”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說,“首先,助長黨政機關的奢靡、鋪張和攀比之風,推高了行政成本,擠占了公共資金。其次,給一些人提供了貪腐的機會。再者,惡化干部群眾關系,使群眾對政府產生信任危機。”
事實上,早在2006年,中辦和國辦就聯合印發《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該規定明確:黨政機關不得違反規定到風景名勝區舉辦會議和活動,嚴禁以各種名義和方式變相旅游;接待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贈送禮金、有價證券和貴重禮品、紀念品等。這些規定可謂切中時弊,但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令行禁止。
現實中,有的地方已經鼓起勇氣,開始打破“潛規則”。如四川巴中市白廟鄉,把迎來送往者的名單及消費賬目公布出來。而結果卻是,白廟鄉的做法叫好不叫座——因為業務經費開支全部公開,來白廟鄉的上級部門人員與以往相比減少了一半,鄉政府就當地水、電、路等問題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也少見回音。
有專家認為,如果公務接待全部納入預算,超過預算的公務接待一分都不能花。但問題是,如果不從上級部門入手,不遏制上面的人白玩、白吃、白拿,光打擊下級接待部門,恐怕效果不大。打破“潛規則”,對基層政府來說,就要冒得罪上級部門、單位的風險。當一個地方的發展過多受到條條塊塊行政權力掣肘時,它必然需要用“討好”這些權力的方式,為地方發展打開通道。
正如有基層干部所言,治理公務接待中的吃喝玩樂風,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進行綜合治理。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從上至下都要公開公務接待信息,打破“自我監督”的模式,加強監管敢于處罰。這樣,才能逐步推進問題的解決。
基層干部精神壓力調查
當把目光聚焦到基層干部的生存狀態時,我們會發現在重重壓力下,他們工作生活變得異常沉重。長期以來,媒體對基層干部可以說“貶”多“褒”少;在不少人眼中,一些基層干部多為亂作為、不作為、無法無天的代名詞。事實上,“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當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壓力同時襲來時,當“顯規則”與“潛規則”合力施壓時,當自身素質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時,一些基層干部已經成了“被動化”生存的一族,在夾縫的擠壓中,有不堪承受者甚至選擇了極端行為——自殺。
半月談記者最近在基層采訪發現,當前基層干部這一群體中,由于精神高度緊張、心理壓力過大所帶來的身心健康問題十分突出,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傾聽基層干部的“壓力自述”
自述一:遼寧沈陽市某區法院院長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涉法涉訴上訪問題把我們基層法院搞得沒有辦法招架,每年一遇重大活動的時候,全院干警都得動員起來,幾人一組對重點上訪人24小時“死看死守”,為了阻止這些人進京上訪,我們是哄、勸、看、控、守無所不用,大家被“折磨”得精疲力竭。
該法院民庭一位庭長告訴記者,我們的心理壓力太大了,前年時,我們接到任務穩控一個想進京上訪的人,我們一組共4人,兩男兩女在他家樓門口盯守,吃喝全在車上。有時候他突然一轉彎沒影了,我們就得趕緊四處撒開去找。有同志開玩笑說,法院的法官都成“特工”了。從接手這個活兒,到最后撤出,總共6天時間給我們折騰得差點進醫院。
該院院長說,這些本不是法院的正常工作,但在當前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多發期,基層法院一直在做大量信訪工作,有時審判工作全得放下,哪有這些精力呀?最讓人愁的是現在我手里還有十幾個有關部門交辦的上訪案件,限期息訪,但沒幾個能息訪的,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自述二:“最怕的就是半夜來電話,如果再出一次火災,我半輩子的奮斗就沒了。”江西北部地區某鄉鄉長林斌(化名)這樣回答記者的問題。2008年3月一天傍晚,一次村民燒田埂引燃了林斌所在鄉的山林,由于天干物燥,這起火災很快席卷附近的林場。林斌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組織干部前往現場滅火,連續奮戰了兩天兩夜,才把大火撲滅。林斌也因這起火災背上了行政記過的組織處分。
“那么多山林被燒,受點處分我也沒有怨言。”林斌說,但說句實話,我們此前也做了大量宣傳,要農民注意防火,鄉里干部人手有限,不可能天天蹲在村里,一出事,棒子就打在鄉主要領導身上,有時真是不堪重負。
自述三:西部地區的一名鄉長對記者說,鄉鎮工作是一個大雜燴,要應付和領取各部門的工作任務,不停地跑,不停地干,總是干不完。作為鄉鎮主要領導整天忙于“文山會海”、接待應酬之中,根本沒有多余的休息時間,就是在周末也要加班。特別是一些上級部門,根本不考慮基層干部的辛勞,即使他們在閑逛游玩,也打著檢查的旗號,一個領導有幾個層面的干部作陪。如果他們玩好了,以后我們的工作就會順利,否則就等著“穿小鞋”吧。你說上面哪級領導咱能得罪起啊?于是成天忙忙碌碌,馬不停蹄,委屈更不用說。“家里幾乎是指望不上我們,這么多年我連一個燈泡都沒幫家里買過。孩子都上三年級了,一次家長會都沒去開過”。
江西省委黨校工商管理部教授陳愛娣說,基層干部面對的往往是“鋼鐵般的任務”和“泰山般的責任”,全心撲在工作中,一旦不能完成任務,上負組織,下愧百姓,中間對不起家庭,各種壓力一齊襲來,很容易把人擊垮。
一位心理咨詢專家對基層干部壓力的認知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權朝魯經常接待前來咨詢的基層干部。他說,這兩年,從科級到廳局級干部都有因心理問題來找他咨詢的,甚至還有更高級別的干部。“干部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他說。
權朝魯分析認為,領導干部主要有幾種心理問題:一是人際關系的壓力,感覺別人不支持自己的工作,有的為“小圈子”問題所困惑,甚至因“病”住院。二是因為個人有經濟問題,擔心暴露。有的雖然現在是一把手,但擔心退下去以后東窗事發,為此長期睡不好,整天憂慮不安。三是提拔問題,為不能正常提拔而憂慮,有的把這種情緒傳達給孩子、愛人,弄得家庭氣氛也不安。“越靠近提拔的越感到不安,怕領導投反對票,因為一個人一句話就可以改變個人升遷”。四是有些年輕干部過早出現身心疾病,血壓高,頭暈,睡不好,愛發脾氣,30多歲就一身病,自己也感到很可怕。五是家庭關系緊張,有的夫妻關系不和,有的存在感情問題。因感情問題前來咨詢的不少,一些干部有權有錢有地位后,容易發生婚外情,有的甚至婚外生育。有的干部陷入這種戀情不知如何處理,有的還帶著第三者前來咨詢。
“領導干部面臨種種壓力,有來自家庭的,工作的,也有來自上級、同事、下屬的壓力,有的是自己造成的壓力,自己不會排解,不能自拔,導致越陷越深。領導干部的自殺問題很多地方都出現過。”權朝魯說。
多份調研報告揭示基層干部“心”累
北京市對200多名中年領導干部進行的一項心理健康檢查結果顯示,有25%的人存在心理問題,3%的人有嚴重心理問題。安徽黃山市委黨校在對所屬三區四縣100多名各級領導干部心理健康問題的調研中發現,干部們普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現象和“心理疲勞”癥狀,存在一定的“浮躁”和“壓抑”心理,還有些人對個人的工作、生活、未來發展等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
《人民論壇》雜志曾對全國各地100多名官員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發現,80%以上的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普遍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勞”及“壓抑”心理。64.65%的受調查者認為,官員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官場潛規則對個人政治前途的壓力”。
寧波慈溪市黨建研究會開展的機關干部心理健康狀況實證研究顯示,343位干部中,11%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抑郁傾向。心理壓力還直接引發了對工作的倦怠。如11.1%和36.9%的機關干部認為工作沒有多大意義或者一般,66%的人感到工作沒有自主性,70%的人缺乏應有的工作激情,59%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影響力。
杭州市委黨校副教授霍團英說,她長期為干部上心理課程,以為領導干部都是強者。調研結果令她感到震驚,值得注意的是,人在填寫問卷時,一般帶有掩飾性,所以實際數據可能還要高一些,問題還會嚴重一些。
江西九江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肖莉教授說,一些領導干部不良的身心狀態,勢必影響其工作效果,造成更大的工作和人際矛盾,阻礙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沒有領導干部的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有黨政整體執政能力的提高。所以,領導干部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受到全社會高度重視。
基層干部成了弱勢群體
隨著社會人性化的提高,行政法制化、和諧化,基層干部成了新增的弱勢群體。
首先,基層干部是出力不討好,兩頭受氣,誰都可以批評。上面領導的旨意要堅決貫徹執行,下面老百姓的要求也必須滿足。不管是上級,還是老百姓,都得罪不得。完不成任務,上級要批評,要扣工資、獎金,甚至要“一票否決”。事情處理不好,老百姓要罵。如今老百姓知道政策,無論大事小事,有理無理,只要稍微不如意,就要去上訪。上級領導只要接到了信訪,一句話“必須想辦法擺平”,把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唉!這就是基層!
其次是上班沒有固定時間。即使不是上班時間,老百姓一樣要找你辦事,要求解決問題。因為工作需要,很多節假日都不放假,家人照顧不了。老百姓多數是理解的,不過也還有常常罵娘的,眾口難調。
第三,基層干部工作環境差。干部大多是兩地分居,生活單調枯燥,工作頭緒多,量大,可是在政治和物質待遇上又是最差的。用人吧,都是上面下派,或者是提拔有關系的;待遇吧,就是工資和津貼。除了生活費、電話費、每周回家車費,下隊摩托車油費,所剩無幾。
基層干部真辛苦,有老黃牛的精神,吃草但要拉犁,老了還要把肉吃了,上級應該加大對基層的調研,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當然對于那些胡搞的應繩之以法,朋友們對問題不要一概而論,害群之馬只是少數所以大凡有點關系的,都想方設法調機關去,基層的人越來越少.......
村級干部(包括居委會)工資待遇太低,這已經是老問題了。年年都在說是要提高,但是年年總讓村干部們失望。他們同樣都是人呀!但是待遇與公務員相比,簡直沒法比。還叫那些村干部活不活?村干部們有著老黃牛一樣的奉獻精神,但得到的卻是連肚子也填不飽的可憐的報酬。
難道說基層干部沒水平?我看都在同一個環境、同一個問題上,甚至要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問題,只是權力大小不同而已,但能耐本事都差不多,尤其處理問題還得依靠他們,因為他們在基層摸爬滾打很多年,有經驗,有法子,有耐心,有忍心!
基層干部如何面對“做慢工干苦活”
基層領導干部,身在基層,肩負一方興衰。一政一策,一舉一動,關乎民生福祉,責任重大。在一個地方要干什么,怎么干,樹立什么樣的政績觀,是對黨性的檢驗,也是對人格的考量。
一位西部的縣級基層領導提出,樹立正確政績觀,就是要把職務當作事業來做,去干有利于人民、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事,把政績印在老百姓的心底。
要勤于干小事。沉下心來想百姓所想,不因善小而不為,時刻牽掛百姓冷暖,關心群眾的衣食住行,認真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堅持干小事,壘土成高臺。
要肯于做慢工。堅持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重視經濟指標的增長,更要重視社會建設、改善民生,踏踏實實為老百姓謀利益,一步一個腳印,堅持做慢工,經久成大業。
要樂于辦傻事。堅持新官理舊賬,甘為他人做嫁衣,多給后人播綠蔭,在傳承接力、團結協作中把事業推向前進,寧要守拙干實事,不能討巧求升官。
要甘于干苦活。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嚼得菜根,做得百事,能舍能忍,不畏艱難,撲下身子帶領干部群眾在工作一線推進落實、推動發展,以吃苦奉獻的優秀品格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愛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