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戰書的“中國之恥”迤那之行證明了什么?
司馬平邦
因為栗戰書在2003年到2010年期間曾在黑龍江當官,所以對他就多了一份注意,昨天又注意到他的一條長新聞,《貴州書記栗戰書訪貧苦小鎮,寒夜開座談宿農家》,新聞的雖然不短,但內容卻不復雜。
貴州省威寧縣西北部的迤那鎮,轄4個管理區,14個村,95個村民組,2003年末總戶數為7200余戶,2.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2%,其中彝族占9.7%,回族占12%,苗族占9.9%。2003年末實有耕地面積約4.6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55畝,人均(年)純收入1202元,人均占有糧食368公斤,全鎮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洋芋;主要經濟作物有烤煙、核桃、蘋果、黃梨;主要礦產資源有煤、鐵等。
我曾在一個網頁上看到過,貴州可能是中國人均GDP最低的省份,而這個叫作迤那的小鎮是不是貴州最貧窮的小鎮呢?
前階段被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稱為“廣東之恥”即“全中國最窮的地方在廣東”的廣東省北部的連南瑤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1306.7平方公里,總人口17萬,其中以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3%,是廣東省16個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連南縣委書記崔建軍曾這樣形容當地的“窮困”:“外人根本無法想像我們的貧困情況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我縣仍有29個省級貧困村年集體經濟收入未達到3萬元,2010年連南縣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貧困人口仍然有6810戶。”
與連南縣的人均年純收入2500元的貧困人口標準相比,貴州迤那鎮的全鎮人均收入只有1202元,打了對折,這一定會讓汪洋驚掉下巴,不知道說過連南的窮困是“廣東之恥”的汪洋若見連狼見了都掉眼淚的迤那還會找什么樣的詞匯來形容之,是“中國之恥”嗎?
話說回來,就是用“中國之恥”又何妨?
據說,貴州全省境內喀斯特地貌頗多,不適合發展農牧業,處于中國內陸,政府改革開放的政策在此無甚作為,因為此地投資環境不好,人口又多,大量勞動力向外輸出,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在家里――換句話說,所謂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政策,雖然在中國許多許多地方結出“碩果”,但到了如迤那這樣的地方,一樣麻爪。
是要多窮有多窮!
其實,如汪洋說連南縣是“廣東之恥”的道理又并不盡然,中國這30多年的改革開放,政策上,從一開始就是傾斜于資源豐富地區(貿易、地理、能源豐富)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所以,改革開放30多年之后,回過頭來我們于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間忽然看到身后還有如連南、迤那這樣的只能用“中國之恥”兩字形容的地方時,最該激起的不應是憐憫和同情,而是悔恨和反思,即如連南、迤那這樣的地方,當初,在改革開放政策出臺之初也許就沒有被列入受惠區域之內,即使現在的改革開放政策再循例執行它30年、50年或者100年,這些被引以為“恥”的地方可能仍然還是一個“恥”字。
所以,我個人還是很贊賞這篇關于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訪問貧困小鎮的新華社報道,作者王麗,估計是個女孩,文風樸實,至少沒有鼓吹痕跡,至少寫清了“中國之恥”的現實,現全文引下,并做個人評論:
-----------------------
1月13日21時50分,一趟火車停靠在云貴交界、烏蒙山區深處不起眼的貧困小鎮迤那鎮。打開車門,刺骨的寒風襲來,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和隨行人員從列車上走出來,來到這個偏遠小鎮。
迤那鎮是栗戰書的扶貧聯系點。連續十余天的凝凍使路面結冰,阻斷了外界通往迤那鎮的公路,可這里的群眾生活得好不好?天寒地凍中,他們遇到了什么困難,還有些什么期盼?這些問題深深牽動著省委書記的心。(這段,至少說明栗戰書將貴州乃至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作為自己的扶貧聯系點,現在的直面窮困,與從前的炫耀富貴,中間有多少不同?)
寒風中,借助著手電筒微弱的光束,踩著薄薄的冰層,栗戰書走出車站,來到迤那鎮合心村。這幾天,他要住在當地普通農戶家里,聽聽鄉親們的心里話和真心話。(迤那鎮到合心村之間的路上連路燈都沒有,栗戰書也沒有坐車。)
居住著漢、彝、苗、回等8個民族3.8萬多名群眾的迤那鎮,地處黔西北部高寒山區威寧自治縣,這里自然條件惡劣、長期交通不便,是貴州省二類貧困鄉鎮。寒冬臘月的晚上,這個貧困的小鎮里看不到多少燈光,面包車走過幾十分鐘的蜿蜒山路,停靠在一幢灰瓦白墻的農房前。(可見,這樣的地區,根本就是被30年改革開放政策從一開始就拋棄的地方。)
27歲的馬仙仙打開門,在這個寒冷無比的夜晚,省委書記會來到自己家里做客,又是激動,又是緊張。走進屋里,暖烘烘的火爐瞬間驅走了寒意,圍著火爐,栗戰書和他們一家聊起了家常。
“我來到這里,就想看看你們的生活,聽聽你們的真心話。”栗戰書說:“我住在這里,就把這里當自己家,你們不要把我當客人,你們平時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坐在煤爐邊,栗戰書關切地問,“燒這個煤會不會得地氟病?”貴州西部產煤區因為煤層含氟量較高,長期是地氟病高發區,數十萬農民群眾因為氟中毒,身體健康受到巨大傷害。(迤那的村民易得氟病,這還是讓人想到那句老話“窮山惡水”,但窮山惡水并不都出刁民。)
馬仙仙指著煤爐旁的煙囪說:“以前的煤爐因為敞著燒才會中毒,現在大部分都已經改爐改灶了,煙囪可以把煤煙抽到外面去,已經好多了”。
談性正濃,火爐上的土豆煮熟了。“我們威寧的土豆是貴州最好的,書記您嘗嘗吧。”馬仙仙的妻子張海燕說。栗戰書拿起一塊土豆,蘸一點辣椒嘗了嘗,“味道不錯,挺好吃的”,他說。(省委書記、共產黨的高官圍爐吃烤土豆,這還是1930年代紅軍長征時期才有過的景像,長征過去多少年了,吃烤土豆的老百姓仍然在吃烤土豆呢,他們渴望共產黨的高官們回來和他們一起烤土豆吃。)
就這樣,吃著土豆,你一言,我一語,不知不覺就聊了一個小時。
第二天一大早,氣溫比前一天更低了,天空中開始飄起雪花,這一天,栗戰書要走訪迤那鎮更多的貧困農戶,到鄉親們家里去看看。(夜宿農民,不知道栗書記做了什么美夢。)
車輛在積雪的蜿蜒山路上小心行駛著,栗戰書來到了茨營村貧困農戶滕明萬家。眼前的土坯房破舊不堪,走進低矮的房間,屋里黑黢黢的一片,栗戰書問他:“家里糧食夠吃嗎,過年殺年豬沒有?”一邊說著,他走到房間一角,翻開家里的米袋子看看里面還有多少糧食。(滕明萬家的土坯房低矮而破舊不堪,屋里黑黢黢的一片,真讓人一下子從輝煌燦爛的改革開放回到了不堪回首的舊社會。)
“糧食是夠吃了,可要種經濟作物,賺更多錢還是不容易啊。”69歲的滕明萬曾經是村里的老支書,他告訴栗戰書,現在村里農民收入主要還是種植玉米、烤煙等,產業結構比較單一,還有些群眾種植核桃,或者發展養殖業,可因為基礎條件不行,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貧困群眾還不少。(現有的政策根本無法讓當地老百姓們脫貧,或者說現有的政策根本不會向迤那這樣的地區傾斜。)
“作為村里的老干部,你現在有沒有什么收入啊?”栗戰書很關心村干部們的待遇和報酬。滕明萬說,當了12年的村支書,現在雖然不在任了,但每個月還有60元的補貼,比以前好多了。
33歲的茨營村支書張兵是通過公推直選上崗的,他告訴省委書記,現在每個月有1000多元的報酬,村干部們給群眾服務的積極性也高了。(至少說明這個小村的吏治尚可。)
“那你給群眾辦了些什么實事?”栗戰書又問道。張兵說,村支兩委千方百計籌集資金修了小水窖和通電工程,可基礎設施還很欠缺。(還很欠缺!就是欠缺!在無利不起早的當下,除了政府誰能為此地補足欠缺?)
村里的貧困回族群眾馬曉菊雖然自己沒文化,但家里出了兩個大學生,大兒子馬關倫在興義學院讀書,小女兒馬關學去年也考取了黔南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栗戰書說,只要孩子們受教育的水平上去了,生活就會好起來。(估計栗戰書也只能這樣“劃大餅”地說說。)
連日來,貴州又開始出現新一輪強降溫,而迤那鎮所在的威寧縣恰恰是全省最低溫度點,幾天的氣溫都在零下5度以下。雖然天氣寒冷無比,可省委書記的步履沒有停歇,踏著冰雪和泥濘的山路,栗戰書走訪了迤那鎮7個村9戶貧困農戶。
但他覺得這樣零星的走訪,還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群眾的想法。14日晚上7時30分,栗戰書和迤那鎮16位村民代表圍坐在馬仙仙家,召開一個特別的座談會。
“你們生活得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和要求,對什么還不太滿意,我們隨便聊。”栗戰書說。
61歲的五星村新民組農民張開明第一個打開了話匣子,“現在黨的惠民政策多,農民生活是大大改善了,可像我們這么貧困的地方,基礎設施還是太落后了,村與村、組與組的路還沒有修好”。(黨的惠民政策再多,但農村最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基礎設施的改造,從東南沿海的基礎投施投資中分出哪怕千萬之一,給迤那這樣的地方可能會帶來改天換地的變化。)
41歲的李仁兵接著說,現在農村低保有了、養老保險有了,合作醫療也有了,我們農民群眾生活的后顧之憂確實少了,可是要想求致富,在這個窮地方真是“山窮水盡”啊,因為沒有路,也沒有水源。(還是那句話,改造窮山惡水運動將考驗中國共產黨在未來30年的執政能力,當代中國需要更多的陳永貴、郭鳳蓮!)
他的發言引起在座不少人的共鳴。合心村水塘組的徐振國說,村里有片“海子”叫馬家水塘,淹沒了480多畝地,淤泥很深,養魚也養不好,能不能修建一個水利工程,能增加不少良田。(有時人就是這樣讓尿憋死的。)
五星村新華組的陳杰中專畢業,這幾年搞起了中藥材種植合作社。他告訴省委書記,別看迤那鎮偏僻、貧窮,可還有不少特色珍貴藥材,像作為云南白藥重要原料的金鐵索,這幾年價格不斷上漲,可因為缺乏投入和有效管理,資源越來越少,產業也發展不起來。
省委書記來到邊遠山寨,對于迤那鎮的農民來說,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大家爭先恐后地發言,誰都不愿錯過這個說說心里話的機會。不知不覺,已經是晚上10點半,座談會開了快3個小時。(要改變中國的最最底層的最最貧困,需要多少這樣的省委書記和這樣的3個小時呀?多少?)
聽著鄉親們的發言,栗戰書一邊不停地詢問,一邊認真地在本子上做記錄。
“鄉親們盼致富、求致富的愿望這么強烈,你們提出的這些要求和愿望,都是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幫助你們解決的,一定要盡快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的條件。”栗戰書說,像迤那這樣貧困的高寒山區,雖然基礎條件惡劣,可只要有求發展、謀致富的強烈愿望,發展的潛力很大。(光有“求發展、謀致富的強烈愿望”,也只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如何達到發展,這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過程,需要共產黨出臺更具體的對策,這一點上,可能栗戰書也解決不了,必須溫家寶來。)
農民們回去了,栗戰書又召集隨行的省直部門和地區、縣委領導,坐下來認真梳理和分析群眾提出的問題,并討論能不能馬上提出解決的方案。
經過一整天的調研和座談,知道群眾想什么、盼什么了,就是要給鄉親們一個明確的答案。1月15日清晨,栗戰書改變行程,對群眾提出的馬家水塘水利工程、建設蔬菜大棚基地等問題實地進行調研,一一落實有關事項。下午,他又與地、縣、鎮、村各級干部座談,落實鄉親們提出的具體問題,確定貴州省扶貧辦、交通廳、水利廳等部門拿出具體方案,爭取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讓迤那鎮的面貌發生徹底改變。座談會開完,已是晚上將近8時了,在馬仙仙家里簡簡單單吃了晚飯,晚上10時,栗戰書一行才踏上火車,返回貴陽時,已是16日清晨。(我很想知道馬仙仙家那頓早飯具體吃的是什么?――全文完。)
-----------------------
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經歷30多年的改革開放風起云涌之后,現在似乎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接著改革開放,高歌猛進,讓富的流油,讓油的更富;一邊是治療仍然沒有長合的那些癩瘡疤(那些“中國之恥”!),將更多的精力傾斜于如迤那、連南,救貧扶弱,完成共同富裕。
前年,我看過薄熙來訪問重慶貧困山村潸然淚下的報道,去年我看到汪洋指著連南的貧困大喊這是“廣東之恥”,今年,我又看到栗戰書踩冰踏雪夜宿農家――我想代表那些100年來、70年來和幾十年來一直貧困著、甚至對生活無望的老百姓們試探地問一問:當年的那個給我們指望的共產黨真的又回來了嗎?您還能給我們希望嗎?
在當前單通道的改革開放、富上加富的政績觀主導下,中國有多少官員還能不向上看,而向下看,如薄熙來、栗戰書這樣,看到老百姓實實在在的貧困,并拿出實實在在的辦法解決這些貧困?
但至少,封疆大吏們的覺醒對中國的未來,尤其是那些至今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老百姓來說,是件好事情,因為中國基層官風吏治以及政績觀的改變,十有八成系在他們身上。
同時,新華社的這篇報道也能讓人看到,如迤那這樣的貧困地區現在的貧困來源,既在于資源貧困(也許當地的資源并不貧困),更在于政策貧困,即中國還有多少地方,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和大好政策下,仍然找不到與這大好形勢和大好政策對位的楔口――下一個30年,一部分地區已經富裕起來的中國能不能多出臺更傾斜于如迤那這樣貧困而偏遠地區的好政策,修路、基建,直接治貧,那才叫真正的改革開放,而不僅需要有良心的省委書記們一個村一個村地訪貧問苦。
我不是在歌頌,我只是要提醒:
未來30年,如果中國不出現大的政治動蕩,那些真正有志向有作為的中國政治家們(省委書記未必都是政治家)該把他們的眼睛多放在迤那、連南這樣的貧困地區了,中國政壇需要更多的陳永貴式人物,致力于將那些至今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老百姓一家一家一個一個拉出泥潭,或者與他們一起身陷泥潭。
而這些,回過頭來可能又是中國未來30年真的不會出現大的政治動蕩的充分且必要之前提保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