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哭笑不得的文化現象
數年前,光明日報發起“百城賦”寫作運動。以“盛世寫賦”作為宣傳旗幟,定下格式,定下主調。各地宣傳部門立即上馬,紛紛響應。宣傳部門的領導平時用慣了政治語言,此時勉為其難,翻箱倒柜,搜腸刮肚,鋪陳排列地方歷史人文,鋪陳排列改革開放成就,一篇賦文,既要要稍微體現一點賦體的基本文體要求,又不能不要納入起碼的政治意識,真是讓他們無所適從,好在他們天生膽大,于是乎各種半文不白的夾生飯紛紛刊登出來,然后互相吹擂,吹立意、吹格局、吹氣度,然而佶屈聱牙,文意不順,通篇讀去,連古代最為迂腐的先生也要氣得哭起來的東西竟然可以興起為一場運動。以運動相號召,大中學校里偏門的古文老師突然吃香起來,看到機會,他們也動起筆來。也有幾篇寫得通順的,但恐怕連作者自己也有做夢之感。這樣的文體語言如何可以在當今的主流媒體之中站得住腳。這場以“盛世寫賦”為旗幟的“百城賦”寫作運動依然興盛,諸位同志可以試讀幾篇,除非你修煉到佛的境界,否則很難有忍耐力讀完而不蹙眉苦笑的。
文壇風氣是如此,鄉村宗法風氣也是大肆橫吹起來。修家譜、建祖廟、拜宗親,以古人相號召,建立XX宗親會,各鄉各村方興未艾。07年開始,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動無意間肯定了地方宗祠的文物價值,變相刺激了地方宗法社會建設的熱情。當時我就想:一個好的宗法社會必然相應地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鄉規民約。但這無疑與村級組織建設存在利益上的沖突。有沖突,必然有妥協。妥協的產物是什么?回顧歷史,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后果。村霸的產生就是它的后果。村霸的產生當然是地方經濟的產物,但離不開宗法文化的推波助瀾。有人感嘆:胡漢三又回來了,宗法社會是胡漢三產生的土壤。我不明白,一個以打倒胡漢三為政治目標的政黨為什么又人為地制造胡漢三存在的土壤。
當今社會,普通人不僅是感受經濟的壓力,做人的尊嚴,連生存的安全壓力也是越來越大。資本肆無忌憚,黃賭毒橫行,吹捧成功學,吹捧叢林法則。看看刷在各地的宣傳語言“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成功,毋寧死”,而這里所謂的成功其實已簡化為“有錢就是成功”赤裸裸的金錢崇拜,讓人不寒而栗。
特色社會下,文化如此,正直的人還有活路嗎?
2011年1月14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