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神房產稅的一只靴子已經咣當一聲扔在了樓板上,中央已經批準重慶和上海開征,另一只靴子還懸著,樓下眾生正在屏住呼吸側耳傾聽,即征收范圍和征收額度。在下素有“預測”的嗜好,房產稅可是件大事兒,憋不住又要找來鉛筆勾畫可能性最大的路線圖。別以為它的對象不過局限于富裕群體,事實上開征房產稅會對范圍廣大的民眾產生影響。
一開始,范圍會狹窄,稅率不會高,如此,下層喜聞樂見,中產高高掛起,富人能夠接受,房產稅的準入門檻就低了。房產稅是在房價漲勢不休的背景下出臺的,無論官方的解釋多么含蓄,“調控房地產市場”的任務是一定隱含在其中的,這就戴上了“普世”的光環,況且還有“國際慣例”的招牌呢。別說“殺富濟貧”,就是“光殺富而不濟貧”,在咱中國也是容易博得輿論歡心的。不過,中國還有句俗語叫“請神容易送神難”,完成了從免征到開征的質變后,量變的趨勢不可阻擋,過不了多久該稅就會和很多現在無關的人關聯起來。個稅的發展脈絡有助于勾勒房產稅的發展輪廓,我們先復習一下。
1980年8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誕生,1981年,個人所得稅正式開征,起征點為500元。那時候500元是“陽春白雪”,記得在我們這兒,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畢業生,剛走上工作崗位也就是四十幾元,也就是說,個稅剛出來時,征收范圍非常狹窄,人民群眾可以當做沒有這回事,但這是從無到有的質變。到了1986年,起征點降為400元,此為第一次量變,雖然擴大了征收范圍,但幅度不大。第二次量變發生在2006年1月1日,起征點為1600元,征收范圍正式擴大到普羅大眾,從此開始,個稅完成了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的華麗轉身。2008年將起征點“提升”到2000元,等于將農民工也納入了個稅征收范圍。
在中央放行了房產稅后,變數只剩下范圍和額度,現在爭議焦點集中于存量房是否征收以及起征面積和稅率,當然還有各地的差異,比如上海的政策就將有別于重慶,將來北京、廣州、深圳也不會與重慶和上海完全相同。但本人以為這些并不是很重要,因為殊途之后仍然會同歸,歸到哪里才是最值得關注的。我們繼續畫圖。
房產稅的初衷是為了剪那些特長的羊毛,重慶要打造紅色大都城,社會和諧是首務,上海要邁入國際現代大都市的前列,“與國際接軌”是說得通的,與美國接軌更對某些人的胃口。如果試點沒出大問題,勢必在全國鋪開,在這個過程中,房產稅會與初衷漸行漸遠,經往往就是這樣念歪的,個稅就是光輝榜樣。怎么會漸行漸遠呢?
先看調控功能。向面積大的房子征稅,增加了炒房成本,有利于推動房地產市場向良性回歸。真是這樣嗎?我看未必。對于自住的高檔住宅,富人對多出來的幾千元稅收眉毛都不會皺一下,三五千元還不夠人家一頓飯錢。如果是抱著投資的目的買房,更多投資者會瞄向中低檔市場,從而助推中低檔房產的價格。由于累計面積增加到征稅范圍,這一部分增量必然要推給下家消化——貧富之間博弈,窮人占上風是極其稀罕的事兒。因此不難預見,房產稅更大的可能是助推房價而不是相反。在房產稅成了地方財政的重要財源后,地方會拐著彎子將房價趕入預設的征收范圍。
再看“殺富濟貧”功能。征收高檔住宅和大面積房產的稅收,看起來是“殺富”,而從“殺富”又容易聯想到“濟貧”,實際情況會如何呢?首先是殺不了“富”,前面說了,富人不在乎那幾千塊錢。從房產稅中拿出一些錢蓋保障房有濟貧的味道,實則不然。在房產稅開征早期,為了減小準入阻力,范圍小,稅率低,總共就沒多少錢,再說也不可能將全部的稅款用于建保障房。到了全面鋪開后,如果稅基和稅率實行地域化管理,為了錢,各地將展開走樣競賽,兇多吉少在所難免。全國一刀切,那也太荒唐了,從一二三線城市到縣城,房價和人均居住面積相差太大,比如在我市,130平方只是結婚的“起始價”,這個價能維持多久還是問題,因為該“起始價”是沿著50-70-80-100-130的路線圖走過來的,說130平方是終點,等于說牛頓力學是物理學頂峰。
再往下,就進入與個稅一樣的量變階段,辦法很簡單:先提前定下稅基和稅率,坐等普羅大眾魚貫進入征收范圍。起先民眾覺得與己無關,政策很容易出臺,說不定還會“幸災樂禍”呢,待到自己也“光榮”了,因是“古已有之”,沒什么好說的。對這段話我再解釋一下:名義收入總是越來越高的,實際人均居住面積也是會越來越大的,這都是正常發展趨勢,因此,有些人會在三五年后“光榮”,有些人要拖到十年八年后,再慢一些的,下一代很可能就有份兒了。以個稅為例,如果你現在還不是征收對象(<2000元/月),自己都不好意思。
在房產稅的量變過程基本完成后,地方財政和稅務部門都從中受益匪淺,甚至像搖頭丸那樣不可一日無此君,這把剪刀的作用只會加強不會削弱,原本是請來捉妖除魔的尊神,到那時就算不吃小孩,牛羊還是要吃的。在錢的驅使下,什么人間奇跡都會創造出來,將存量房和增量房一塊兒計算大概到那時算輕的,你甚至會懷念從前的土地財政時代,請別急著否定我,謝謝!
將該話題做個升華,總感覺中國民眾信仰的建立和摧毀周期越來越短。眼下老百姓幾乎沒啥信仰了,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終于信仰上了房子,很遺憾,原本與政治無關的信仰逐漸政治化,一出出活劇正在上演,真傻的假傻的作秀的不一而足。拿“保障房”來說,看起來很美,實際操作起來往往“保障”給了那些坐在辦公室從事“高危職業”的“弱勢群體”。正是利益作怪,一干人等裝傻作秀,誓死不肯用“公租房”淘汰“保障房”。本文字里行間到處有非議“房產稅”的意思,其實不是基于“房產稅”本身,而是憂慮其最終會進化為與初衷無關的純粹地方財源,普羅大眾盡皆囊括于其中。丑話在先,目的是希望設計時要看到這一步,從而避免。矛盾出現,首選疏導,動不動就拿起剪刀,增添了未來的不確定性。社會資本富裕,還是先為之找出路,硬性驅趕,不是趕進菜場就是趕進“金融衍生產品”市場,對國家不是好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