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高官批金融戰陰謀論:不搞無謂爭論中國并沒有垮(1)
從中國情緒到中國精神
有自尊心也有平常心,有尊嚴也講理性;超越了情緒,中國精神才能真正崛起
橡子
越是歲末年初的寒冷季節,人們越是會聚在一起,用思想交流的熱度回應風霜冰雪的溫度。
從2010年12月到2011年1月,第一財經在京滬兩地舉辦了幾場高端論壇。但不對外的研討和餐桌上的爭鳴,其實更令人回味。
作為這些餐會的親歷者,記者感到有責任與讀者分享,不僅因為發言者或是現任或曾任中國財經領域的部長、副部長(級),有權威性;更重要的,這些觀點折射出開放與轉型時期中國問題的復雜性,發人深省,又讓人充滿希望。
中國情緒,“要少一些火藥味”
北京,2010年12月11日,第一財經年度金融圖書品賞會。一位有學者背景的財經官員致辭。
“很希望在媒體和網絡的空間里,少一些火藥味,少一些斗爭氣息。”他的開場白。
“不斗則退,不斗則垮,不斗則修。這是我們歷史上,‘文革’那段時期的斗爭哲學。1978年,小平同志搞改革開放,‘不爭論’,不搞無謂爭論,我們垮了嗎?沒有。中國一直在發展,越來越強大。現在,我們有很多方面要和國際打交道,很多問題要研究,要理性,要有邏輯地討論,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又來‘斗爭哲學’。”
“也許改變這種情緒很難,我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點點滴滴的工作中,在和國際打交道的過程中,心平氣和,擺事實講道理,讓他們更了解我們,知道中國是有文化的、文明的、可信賴的。”
致辭所指是清楚的。近年來,在涉及對外開放和對外交往的經濟、金融、產業領域,公共話語空間彌漫著“陰謀論”、“賤賣論”、“戰爭論”、“國民待遇歧視論”等氣息;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聲討,波及到不少經濟學家、財經官員和金融機構,懷疑和指責他們“挾洋自重”、“討好國外洋主子”、“里通外國”、“損害中國利益”,也不鮮見。
怎么看待全球化,怎么看待WTO,怎么看待國際游戲規則?“一種思維方式是‘陰謀論’,另一種思維方式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應該說,‘陰謀論’是一個很有市場的看法,如果你要寫一本‘陰謀論’的書,它的銷量會很大,你要寫一本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書可能會賣不出去,但這確實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2010年陸家嘴[0.00 0.00%]論壇上,一位財經官員如是說。
在他看來,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繼續改革開放和引進外國的先進理念、制度和方法,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致力于加強國際合作、維護良好的國際環境,這都是對中國有利的。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對中國也是有利的,但是,“我們需要大量的人才應對這個局面。很多國際組織都希望中國人能擔任專門小組、技術小組、提出方案小組的牽頭人,牽頭人可以協調各國意見,拿出方案。問題是,我們有多少的人才,能夠在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中,平等討論,拿出自己的見解?”
不過,在網絡為代表的話語空間,上述這些觀念似乎得不到什么掌聲。“對‘金融戰’與‘陰謀論’視而不見,主流經濟學家在為虎作倀。”一位頗有影響的作家斷言,而類似這種聲音,網上往往叫好一片。
這些爭論蔓延到幾乎所有財經領域,從匯率變化到外儲運用,從知識產權到外資并購,從轉基因糧食到鐵礦石談判,從觀點爭鳴到道德批判。
忽視民間話語的訴求,或視之為“歪理”,就會忽略這些訴求背后的某種歷史合理性。本報2009年1月發表的社論《美國危機的必然與中國財經界的使命》,倡導“既開放包容又自尊自強的新精神”,提出“中國必須始終堅持在全球視野中,以足夠開放和兼容的態度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但是,新一個30年,我們一定要從‘被動接受’邁向‘主動參與’了”,就是對上述民間情緒的一種回應。
然而,問題的另一面是,情緒不能解決問題,過度的情緒會把問題復雜化,甚至導致問題無解。經濟活動的變量眾多,特別是涉及到國際市場,沒有“有利無弊”的答案,理性的選擇是,在利弊之間、長期短期之間權衡,朝著長期向好的方向努力。
在第一財經的北京餐會上,財經官員的致辭之所以得到共鳴,其實反映出知識精英們對當下一些問題上,情緒泛濫、非理性判斷流行的憂慮。
“一個人在論述科學的時候,很可能是少數派,很可能是不得人心的,很可能是不迎合大眾口味的,但這并不能夠否定科學。我想慢慢受眾會越來越大。”精英的聲音有些孤獨,但其對理性的堅持,彌足珍貴。
“處于當今全球化時代,對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對于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中國人的理性心態應該像陳寅恪所說,‘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達到費孝通推許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這是知名文史學者虞云國最近一篇文章的觀點。他指出,目前,中國正在走出近兩百年來的夢魘與低谷,尤其應該警惕中國中心論與中華文化優越論穿上偏執狂熱的華袞卷土重來。
北京餐會給記者的啟示是,中國國力的上升,必然帶來中國情緒的高漲。然而,如果這種情緒充滿了火藥味,它并不能升華為精神。理性、科學、平和的心態,對中國,過去需要,今天需要,明天也需要。
財經高官批金融戰陰謀論:不搞無謂爭論中國并沒有垮(2)
中國精神,爭鳴中的自尊和邏輯
上海,1月8日,2011第一財經上海浦東新年論壇,會前茶敘,會后餐敘。
美國學者來自哈佛商學院,中方有兩位嘉賓從北京來,一位已退休,老部長;一位現在金融投資機構,曾是副部長,英語流利,表達一流。
雙方都很客氣,友好,但茶敘時分,在兩個問題上,已經弦外有音。
美方嘉賓談中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中方嘉賓回應說:“從我個人的觀點看,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將會有所松動(relax a little bit),現在已經有了些變化,例如夫妻都是獨生子女的話,可以生二胎。”接著他說,政策松動一點,也不代表中國人口數量會有很大變化,因為在農村,即使有限制,還是可能多生;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你讓他們多生也不會多生,甚至一個都不生。
又談到氣候變化和二氧化碳排放。中方嘉賓之間議論起來,“中國要節能減排,但也有人均排放量問題。美國人均排放量多少,中國多少?總不能說中國不再發展了吧,這是中國的人權問題。你們不是愛講人權嗎?我們就談人權,不用談歷史上美國已經排放了多少存量,就談現在,就談人人平等的排放權。”
幾個小時后,午餐餐桌上。
哈佛教授問:“人民幣明年這時升值到多少?”他語氣很溫和,看得出,只是作為學者想了解。
中方嘉賓也很溫和。但也許是這個問題他們聽得太多了,也許凡見外賓就被提問,所以他們開始“反擊”。
一位嘉賓說:“這個問題,美國當年也向日本和德國提出過,日元升值了,馬克升值了,美國的問題解決了嗎?沒有。反而連日本的經濟也出問題了。我并不認為日本經濟的問題是日元升值造成的,因為我們有一句話,‘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但同樣的,美國的問題,是不是外部條件變一下,就能解決了呢?我看主要還是要找內因。”
另一位嘉賓補充,中國的貿易順差是比較多,但主要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就是給跨國公司代工,自己并沒有多少利潤。同時,中國貿易順差形成的外匯儲備,很大程度上又回流到美國購買了美國國債、美元資產,幫助了美國的再生產,這個量平均每天可能有30億美元左右。如果美國不進口“中國制造”了,它也不會自己生產,還是要向外國采購,那么你能保證那些國家會購買你們的國債嗎?
這其實是雙方都需要的一枚硬幣。中國有勞動力成本優勢,適合加工業;由于全球沒有比美元更大、更深的金融市場,中國外匯的主要配置方向也只能是美債。無論是產業調整還是投資配置調整,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雙方彼此需要,無法真的脫離。
輪到英語流利的中方嘉賓向哈佛商學院教授提問:“要降低美國的逆差,有一個方法,就是多向中國出口。我想問一句,你是否認為美國向中國出口哪怕是兩三代以前的高技術產品,也會對美國國家安全產生威脅?”幾乎沒有停頓,回答“是的”。
中方嘉賓回應:過去我們和法國談進口時,也遇到過禁售,他們也是說什么什么不能賣給你們。我告訴他們,In ten years time, we will sell these products to you.(十年時間,我們將把這些產品賣給你們。)
另一位中方嘉賓說,中國有很大市場,政府也有個采購清單,不只采購中國企業的產品。溫家寶總理說,在中國注冊的外資企業也是中國企業,所以政府也采購外企的產品。“可是假如你們就是不愿意讓我們采購的話,結果是什么呢?中國本地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非常快,他們的產品會越來越多地占據清單上本該是你們位置的地方。”
這個午餐會就這樣變成了沉甸甸的討論會。一位中介人居中調停,“我是1981年到美國去的,我覺得問題主要出在中美雙方還不夠信任上,這就需要多溝通,多做教育方面的工作。”
但中方嘉賓并沒有停下來。
一位說:“談到信任,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畢竟中美建交也才幾十年,在相互了解和建立友好關系上,雙方都越來越成熟。否則,怎么可以想象,一個國家有4艘航空母艦已經停在離另一個國家海域不遠的地方,已經在這個國家附近的地方與其鄰國搞軍事演習,雙方的國防部長還可以見面溝通?!”
另一位經常出國的嘉賓說:“要彼此信任,關鍵是要以身作則(Lead by example),不要搞雙重標準。中海油要收購優尼科,美國說是威脅,美國公司到中國,要獨資,要51%以上的股權,說這是市場經濟;中國為了讓世界了解自己,到海外辦‘孔子學院’,美國說是文化滲透,美國有那么多教育項目在中國,包括托福考試等等,又如何理解呢?美國把中國公司對外的正常商業并購搞成政治事件,也就難怪凱雷收購徐工也變得和‘國家安全’有關,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5.37 1.90%]也不行。一個果汁有什么所謂呢?當然我們有些部門也有保護主義,但是,這不都是美國的一些做法所帶來的結果嗎?”
……
記者理解哈佛商學院教授一臉的無辜:“我只是問問匯率,怎么談了這么多問題?”
也完全可以理解為什么中方嘉賓如此直抒胸臆。也許,他們都有過以洋為師的經歷,直到今天也在不斷學習,但當他們發現“老師”的價值觀是兩套體系,己所不欲卻施于人,他們內心的世界,無法不掀起波瀾。
在餐桌上,從中方嘉賓的話語中,記者聽到的,是一種不卑不亢、言之有理、持之有據的精神。對外開放不會造成中國精神的消失,反而有助于中國精神的崛起,要相信自己。
財經高官批金融戰陰謀論:不搞無謂爭論中國并沒有垮(3)
從情緒的高漲到精神的升華
一個復雜的時代,也是爭論的時代;一個轉型的時代,也是嘈雜的時代。
在眾聲喧嘩中,有情緒是正常的。正如一位財經官員所說,讓老百姓知情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這樣有利于穩定,有利于國家持久的發展。
這是一種信心。相信信息透明的力量,相信人民的自主判斷能力,相信即使有些情緒,也孕育著新的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上,有爭論,有矛盾,并不可怕。
在問題的另一面,倡導公共話語空間的理性和平和,也不是為了遮蔽什么,抑制什么,而是為了更好地探討和發現。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批評也是每個人的權利,但是不要輕易地,輕率地,把什么都當成“假想敵”,當成“陰謀論”,而應以學心聽,以公心辯,以仁心說,堅持理性和邏輯,釋放善意,減少敵意。李瑞環說過,“許多人并不是鬼,是我們自己疑神疑鬼,結果把人變成了鬼。”這樣的教訓,不應重演。
在北京的餐桌上,記者聽到的是知識精英型財經官員的厚德載物,理性平和。他們相信,吃苦耐勞聰明的中國人最適合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對中國有利,改革開放對中國有利,維護良好的國際環境對中國有利。因此他們希望,中國要有更大的包容心和氣度,而不是讓盲目的情緒漸成主導,“我們每一個公民都向你的家人,向你的同學、親戚、朋友,在各種場合傳播文明,如果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多的話,中國的面貌就會不一樣。”
在上海的餐桌上,記者聽到的是實戰實踐型財經高管的自強不息,自尊自信。他們相信,在全球化的舞臺上,雖然中國現在還不夠強,創新不足,但假以時日,中國企業必將大放異彩。
世界正在深刻的變化之中,正處在經濟結構的調整期,治理機制的變革期,新興產業的孕育期,新興市場國家的力量上升期。一個國家國力的上升,必然帶來民族情緒的高漲,但從民族情緒的高漲走向民族精神的崛起,還有漫長的道路,還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偉大復興的根基,與其說是物質的雄厚,毋寧說是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形成的成熟、堅強、開放、理智的精神。
在北京的餐桌上,記者聽到了,為了中國好,要理性平和地面對世界的良苦用心;在上海的餐桌上,記者聽到了,為了中國好,要坦率勇敢地進行爭鳴的自尊自強。沒有自尊心,中國精神不會崛起;不超越情緒,中國精神無法升華。
他們發言,在此刻,為中國。“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此刻的中國,看問題可說問題叢生,看未來可說潛力無窮。要解決問題,開創未來,端賴精神的崛起。“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