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是指“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如果用“價值/品質”表示,其分母和分子都很大,尤其是分數值處于最高層。隨著中國一批又一批新富的誕生,國人對奢侈品的追求呈明顯的增長趨勢。高盛發布數據稱,中國奢侈品消費連續三年全球增長率第一,銷售量第一。商務部預計,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占全球總量的23%左右。
由于收入水平、工藝水準和節儉傳統等多重原因,中國長期以來對奢侈品的制造和營銷不夠重視,目前出現了兩個明顯的弊端:
1、富人們紛紛到境外和國外消費。每天有數以萬計的內地人涌入香港“掃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會見到他們的蹤影。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中國游客預計將會在英國今年的打折促銷季中消費10億英鎊的奢侈品。中國的富人比例并不高,但總量很大,消費能力強,都跑到外面去消費,對國家是一筆重大的損失。
2、貧富兩極的人在同一個市場消費,對窮人是一種傷害。奢侈品的生產和營銷必然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理應征收高額稅收,如果沒有開征奢侈品稅以示區分,奢侈品就會等同于大眾消費品,但其價格卻超出了大眾的消費能力。
關于房地產,有房住是基本的民生需求,對這一塊的保障是政府的義務,但房產可以歸到廣義的奢侈品范疇——它符合普遍認可的奢侈品定義的幾乎全部特征,所以任志強說房子是鉆石,鉆石當然是奢侈品。住房貨幣化以后,窮人和富人都得從開發商手中買房子,舍此一家別無分店,本質上是混同了大眾消費品和奢侈品,相當于強制窮人和富人統統到星級酒店吃飯,富人幾千幾萬元一頓小意思,對窮人可能就是一年的收入。一套房子幾十萬百把萬甚至幾百萬,富人一口氣可以買一大片,窮人買一套都很難。事實上房價再高但都脫手了,至于是富人買走的還是窮人買走的,是自住還是投資,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開發商不關心這個,也沒這個義務。房價就這樣漲上來了,一直漲到窮人望房興嘆。
收入差距拉大后,尤其是兩極分化加劇后,社會應盡量提供適合各層次的消費品供選擇,而不是強制“統統到星級酒店吃飯”。按照我的理解,貧富差距只會越拉越大,國家能做的只不過是延緩加劇速度以及加強社會保障。改開以來,“精英階層”和“中產階級”陸續上升到神圣地位,而中國革命的初衷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即原本是將中下層看做一個整體,現在將中間一層從“廣大人民群眾”中獨立出來,以“中產”為名,行“精英”之實,結下了分配亂象之果。
權和錢總是傾向于結合,因為這種結合能讓各自獲得所需要的。而輿論,總是趨向于廉價的迎合,貴人們“抱怨”自己也“買不起房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個現象也是廉價的迎合,只要說“打壓房價”和“房價必降”就會獲得受眾的好感,是否客觀他們不覺得重要。人多地少,城市化進程剛開始,貨幣大勢是貶值,再加上權和錢永遠是稀缺品,房價哪有那么容易下降!任志強的話總是很難聽,但他客觀,信他的受眾笑了,網上那什么刀,一直在喊“崩盤”,娓娓動聽,信他的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個人主張,在兩可的情況下,說話要盡量考慮受眾的感受,如果動聽和客觀產生沖突,應以客觀為準,否則就是媚。07年我說《房價再漲十年》,去年大喊調控的時候我說《房子,夠得著你趁早買》,都是基于這種邏輯。我知道有人看了會不舒服,果然有人問我“你手中攥了幾套房子?”,到了年終歲末,誰哭誰知道。我始終認為“降價輿論”的“強勢”是表象,降一點對大多數待購房者不起作用,3萬降到2.5萬就買得起嗎?大降價,政府怎么辦?銀行怎么辦?現在人均居住面積達30平方了,這就意味著大部分人是有房子的,如果全國民眾無記名投票,恐怕不希望大降價的人會占大多數,哪怕是房奴也不希望自己高價買來的房子跌下來,不好意思說“希望大漲”而已。
輿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市場有市場自身的規律,一味地打壓起不了多大作用,壓住了一時壓不了長久,壓住了現在壓不住將來。以房地產商之牛,如果能被輿論牽著鼻子走,還能叫房地產商嗎?
房價要合理,社會必須提供與民眾財力相應的選擇,即大眾消費品和奢侈品,讓錢少的和錢多的能夠各取所需,再說透一點,就是明確將商品房定義為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價格高到什么程度,那是市場的事,奢侈品再貴也是周瑜打黃蓋,便宜了人家還不樂意呢,五糧液漲價據說就是為了順應這種心理。當然,既然是奢侈品,其生產和銷售過程就占用了太多社會資源,別忘了征收奢侈品稅。買不起商品房的,劃入保障范疇,這是政府的義務。最可行的是大量建設公租房。公租房不等于廉租房,當中有低于成本價的租金,也有適當盈利的租金,不明確這個概念,大量建設公租房的經要么念一念就停下來,要么念歪。沒有利益的經濟行為是難以持久的,政府大規模的持久經濟行為也需要利益驅動,它可以獲利少,但不能沒有。
房產稅嘮叨很久了,我的看法是,既然主張將商品房定義為奢侈品,征稅就是天經地義的,只是注意盡量不要搞秋后算賬,最好是從政策出臺時劃界,因為當初人家買的時候是沒有房產稅一說的,政府不能養成剪羊毛的習慣。國人為何不敢消費?不就是基于未來的不確定性嗎?動輒剪羊毛,國民心弦還不總繃得緊緊的?如此,幸福感從何而來?這次央行調息,房貸的利息緊跟著調上去了,有些人一增就是三四萬五六萬,人家一年才賺多少錢?同步調息,看似自然,其實不然。嚴格地說,當初貸款的和放款的本質上都是風險投資,憑啥讓貸款者獨自承擔風險?要我說,央行升息0.25,房貸升息幅度就該一家一半,即0.125。房貸和別的商業貸款不一樣,也別拿“國際慣例”說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本來就和“國際慣例”區別太大,比如套用房價-收入比研究中國房價,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中國有“中國特色”一說。
“不咎既往”不是絕對的,過錯和犯罪都有“咎既往”的先例,但如果涉及面太廣,能不咎還是盡量不要咎。該邏輯似乎有些漏洞,但他是切實可行的。比方說,早年改制的時候,國有資產流失是普遍的,按理說現在應該逐一追回,但從可操作性上看,除了少數過分的,差不多都是不了了之。一句話說完,不這樣你能咋地?逐個而嚴格地追回,怕是要破產一大片了,對社會也沒好處。理論上,犯法的都得追究,但現實生活中,“法不責眾”是慣例。對于普遍的“既往”,適當地采用另一種方式平衡是更合理的選擇,盡量不要直接“咎”。例如,可以勸誡那些當年改制時占了大便宜的適當從事一些公益事業,“飲水思源”、“社會責任”等等,都是說得通的,你有資格否認嗎?
現在動不動就說“房地產不能成為經濟支柱”,多廉價的迎合啊!房地產天然就是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支柱,最多可以說“房地產不該是最主要的經濟支柱”。將商品房定義為奢侈品,讓富人購買奢侈品,錢少的使用大眾消費品,思路就理順了,犯不著說一些不著邊際、不切實際的空話。年初拍著胸脯,年末兩手一攤,年復一年如此,有啥意思?這個禁止,那個限制,富人口袋里的錢不是消費就是投資,總得找出路吧?出路堵死了,還不得卷著錢到外國去?與其如此,不如鼓勵他們痛痛快快花錢,記得征收奢侈品稅就是了。菜價一漲,舉國上下一片喊打,當白菜從4元1斤降到了現在5毛1斤,可有人為農民說話?前天下午我在后山的國家森林公園爬山,出于好奇,我從人跡罕至的方向下去,山坳下面是綿延的梯田,我是農村出來的,帶眼看就知道是肥田沃土,但那里是齊腰深的雜草,顯然荒廢多年了,走了近一個小時硬是看不到一個人影,不就是種田賺不到錢嗎?
不知不覺地,“眼睛雪亮”的人民群眾變得“不明真相”,剩下“知識精英”在那兒“指點江山”,有打著“壯大中產階級”旗號的,更有直言“為利益集團服務”的,啥叫“恬不知恥”?合理的做法是將人群分作2:8兩部分,2為高端階層,8為廣大人民群眾,按照社會主義價值觀,大政方針向8傾斜,2天生能量巨大,適當限制不是為了讓其吃虧,只不過是使其根植在8的基礎上而已,要不然不是飛上天就是“卷款外逃”。將“中產階級”從8里面剝離出來,棄底下的2于不顧,首先是虛偽,其次是無形中背叛了社會主義價值觀。
住房貨幣化并非一無是處,大家都知道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了,市容市政美觀舒適了,高檔社區的周邊尤其明顯,這應該是建設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吧?房地產市場發展到今天,有必要勇敢地剔除壞的,發展好的。對于有錢人,要鼓勵他們消費,涉及到奢侈品部分,該怎么征稅就怎么征稅,要高到剛好留得住他們。2千元的個稅起征點無異于向窮人征收個人所得調節稅,窮人的收入還要調節到哪里去?加強奢侈品的制造和營銷,讓富人錢有地方花,重視奢侈品稅,開征移民稅、遺產稅,取之于8,用之于8,對2和8都有好處,更是回歸社會主義價值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