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看電視,突然被央視新聞中播出的“萬家祖孫三代人義務擺渡130年”的新聞所震驚、所感動。
湖北建始縣汪家寨峽谷下游的大沙河渡口水面寬約150米,最淺處2至3米,最深處超過50米。68歲的老艄公萬其真不分白天黑夜地守候在渡口,每天擺渡數十趟,一趟用時約10分鐘,已經堅持了16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的團年飯經常是剛吃了一半,渡口上有人喊過河,老萬放下碗就奔過去。大年初一一早,出門走親戚的村民多,老萬更是早早在渡口等候。在村民崔茂輝的記憶里,16年間,只要沒有病倒,老萬從沒“缺勤”。
1995年,老萬從叔父萬術榮手中接過船槳之前,他的家族已經有兩代3人接力堅守了近120年。而這一切,都緣于萬家先祖的一個義舉,一個承諾。那是1877年夏天,萬其珍的祖父萬作柱因老家湖北監利縣汪家垸洪水成災,便攜妻帶著4個兒子,逃難來到位于汪家寨峽谷下游的大沙河居住。當發現大沙河渡口全靠幾只小劃子擺渡,村民很容易落水遇險時,便與家人商議賣掉幾頭肥豬,建造了一只能載10人的木船,為當地人進行義渡,分文不收。
鄉親們十分感動,當地政府撥出將近6畝良田免收租息稅賦,算是補貼。年輕的萬作柱沒了養家糊口的后顧之憂,便全心義渡。年復一年,一撐就是40余載。1925年7月,年邁的萬作柱病逝前將兒孫叫到床前告誡:““做善事是我們萬家的美德,義渡是百姓定的規矩,千萬要守信……”于是,長子萬術材接過磨得發亮的篙桿,默默為鄉親們義渡。后來,萬術材因病將篙桿交給其弟萬術榮。萬術榮平安擺渡40年后離開渡船。1995年,萬術榮將篙桿正式交給第三代擺渡傳人萬其珍至今。說起家族100多年來撐船義渡的歷史,老萬說:“有一點讓我感到驕傲,那就是從未出過安全事故。”
16年里,老萬還曾兩次救下落水村民。一次是2004年的深秋,一天傍晚,村民崔南清獨自劃單人木舟到河里打魚,扯網時不慎翻船遇險。幸好萬其真駕船及時趕來相救。另一次是在1999年,萬其真救下在河中遇險的64歲村民崔茂輝。
2006年7月,老萬病了一個多月,他把在外打工的大兒子萬方權召回撐船。如今,萬家人人能撐船。對此,老萬很欣慰:“我病倒了也不怕,家里人都能頂一段時間。”
萬家人130年的堅守,無所謂時髦或古樸,更沒有沽名釣譽,利欲摻雜。只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承襲方式薪火相延,在市場法則濡染的社會中,尤其難能可貴。萬家人無私的奉獻,熨帖人心,感動著所有人。或許,人人都需要這樣一頁小舟,“渡人”亦“自渡”,抵達臻于上善的人格彼岸,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傳統。萬家人義務擺渡130年的最大意義在于,對于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以及誠信社會的建立具有實際價值,不知比那些空洞的、甚至是違心的說教要高出多少。只要每個人切實向萬家人看齊那怕一點,還愁和諧社會不能再現嗎?只是,關鍵是有相應的人群,樹立起同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