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通脹,2007年央行6次連續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并在2008年9月將準備金率定格在17.5%的歷史高位;終于在執著的緊縮下,物價有所下滑,但經濟增長卻如同瞬間冰封,出口、投資、消費疲軟,就業壓力急劇加大。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2008年9月剛創造準備金率記錄的央行頃刻變臉,5次下調利率,4次下調準備金率,政府則進行4萬億的投資,銀行則向外傾瀉貸款。
一切仿佛又回到三年前,2010年央行再次反向操作,再次加息,連續6次提高準備金率,又一次創造了記錄,因為老毛病又犯了,通脹有些失控。
誠然,央行是盡力的也是勤勉的,但有一句話不得不聽,所謂覆水難收:每一次放開閘門,意味著大量貨幣通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產公司、消費者的貸款流向鋼鐵、煤炭、原油、水泥廠商,形成他們的利潤,隨著而來的是國債、地方債務、企業債、消費債務的高企;一旦收緊貨幣,這些債務立刻被宣布死刑,經濟由火熱變成冰窖。
短短三年內,周行長一直在忙,頭發變得花白,但物價上躥下跳,經濟忽高忽低,泡沫吹起又被刺破,象一個醉駕司機手忙腳亂,車子左右搖晃,顛簸震蕩不已,可以預見,在明年下半年,又要轉向掉頭,這樣周而復始下去,周行長怕要返老還童了。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盡管外部有美國的二次寬松,國際熱錢涌入,但簡單提高準備金率并非良策,這不過是讓國內資本給國外熱錢讓路,事實上,外匯占款的被動超發才是貨幣流動泛濫的根本原因之一,應當從源頭上停止央行結售匯制度,人民幣由外匯市場實現交換,外匯不再統一購買它國國債,這樣的好處是人民幣不需要增發,也就沒有了國內被動貶值,也無所謂匯率操縱了。
央行購買的國債、企業債、金融債是債務危機的潛在根源,2009年國債余額超過7萬億,地方政府債務超過了國債規模,企業債金融債更是天量,消費者貸款已經成為金融懸河,隨時都有決堤的風險。
一旦緊縮,在經濟火熱期間形成的利潤,就變成了無頭蒼蠅,四處飛撞,在自然災害的掩蓋下,“豆你玩”“蒜你狠”迎面而來,玉米、小麥、棉花、蔬菜都被囤積居奇,這些熱錢興風作浪,推波助瀾,它們在強行攫取利潤的同時,生產成本與生活成本被迫上升,擠壓著本已微薄的產業利潤,使其被迫減產,整體經濟步入滯漲的深淵。
一個好的制度安排是將這些各行其是的私人資本組織起來,變害為利,以商業銀行的儲備基金將其吸收,在消費疲軟、豐產豐年、物價大幅下跌,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時買入;而在自然災害、消費過旺、投資狂熱時拋售;以穩定生產與物價。
央行一方面減少債務債權的購買與外匯占款的發行,另一方面則每年買入重大專利、藝術品、采礦權、以及荒漠綠林等作為經濟增長的價值補充,這樣不但創造了新增利潤空間,實現了價值的可持續增長,也實現了實物的可持續增長,是真正的經濟增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