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民的頭銜有:中國基數最大的人口群體,中國最弱勢的群體,中國區域間遷移量最大的群體,還有一個介于工人和農民之間的屬于農民的特有名詞“農民工”。
今天主要從兩個方面闡述我的看法,第一 中國農民工為中國城鎮化進程做出了什么; 第二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為中國農民作出了什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但這個過程中誰付出的最多,我毫不猶豫的會說是農民。全世界都知道中國人口數量最大,而中國人自己知道中國的農民量最大。在改革開放初,中國無技術,無資本,無產業,生產資料中做充裕的可能就是資源和勞力,此時迫于生計的農民便從全國各地蜂擁而至組成一支農民工大軍,隨著這批大軍全球最低工資,最長工時的最優勞工性價比的吸引以及中國政府政策的支持,全球的加工企業便聚集在了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很快世界到處可以看到標志著“MADE IN CHINA”的商品,這也為中國政府帶來了連年近10%的GDP增長率,連年的進出口貿易順差,貳萬億的外匯儲備,當然還有“制造大國”的美譽,中國成了世界的加工廠,東莞成了中國的加工廠,(無可否認的是中國高達0.6的基尼系數)。但有誰想過這背后那一批,沒有體面名號,沒有工資發放保障,沒有勞工保險,沒有醫療養老保障的特殊產業工人呢,他們有什么?艱苦的吃住環境,好一點,拿著年終微不足道的薪水擠上春運的大潮,壞一點,被老板拖欠工資,甚至連回家過年的愿望都打水漂……那中國改革開放的既得利益層有哪些呢?中國的權力階層,國企管理層,民營企業(包括私企老板),工商經營個體,對于前兩者在這里省去不必要的解釋,后兩者說的俗一點再窮的老板都比那些工薪階層好過,更不要說農民了。有了上面所說的,中國雖然工業化程度不高,但也具備了城鎮化進程的經濟支持和政策支持。
現在談談個人對城鎮化進程對農民的影響
城鎮化進程中的幾個關鍵詞:房價 土地 戶改
房價無疑是05年以來這個國家最潮的擦眼,賺盡人們眼球,茶前飯后免不了談吐一番,我們最熟悉的也莫過于炒房團,依老族,有誰聽說農民去城里買套房,或者說有誰認為中國的農民具備在中國的城市買房的能力(當然我這里的農民指實質意義的農民,懷揣幾百萬的農民農村戶籍人士暫且不算,畢竟這樣的代表太少)。觀點一:中國的房價是農民不敢望,更不敢及的。
土地,作為農民基本生產資料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也可憐要失去了。城鎮化進程中蓋樓要地,工廠要地,修路要地,中國從未感到用地如此緊張。毛主席說了,土地是農民的。好吧強拆,自焚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產生了,暴力不允農民有申訴自己土地的要求。也有溫和派的,正如大家熟知的“重慶模式”,只要農民愿意出讓土地,政府在城市為農民蓋樓,如此一來農民貌似大賺,可失去土地的農民的生活,醫療,教育誰來保障,農民進城絕不僅僅是住房問題。
戶籍,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實行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雖無限制自由,但無形中給農民戴上一把枷鎖,全國各地針對農民的“特權”并不鮮見,戶改,成都雖有先聲,但也力度不大,效果并不給力,沒有實質的改變,徒有表面文章有何意義。
中國有句俗語,向上數三代,誰家不是農民。改革開放以來,農民貢獻了他們僅有的勞力和土地生產資料,卻并未取得應有的效益,這并不符合經濟學原理。農民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最大的功臣,卻也無形中成了最大的受害群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