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生育的實施,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路走來的。其實,早在60年代已由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馬寅初先生提出,但囿于當時的政治環境以及人民的向背,此倡議不僅未被采納,而且正為此因馬先生在文革時更遭受了批斗。
然而,既管如此,其對社會的積極意義在當時乃至之后的30多年間還是很大的。故而,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利于經濟發展及社會就業率的持高等方面的因素而被重新提出且被嚴格執行,以共產黨人為模范,每家只準生一個孩子!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在過去的30多年間確實為社會主義初期的中國做了很大的貢獻!
可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可能盡善盡美,就比如生病吃藥也會對人體有副作用,而計劃生育之政策也未能免此之論。社會發展到現在,其所積存的問題以及層出不窮的新難題已遠非計生政策所能解決甚或是緩解。而且,由于此政策的長期實施,已引出次生問題,乃至都有可能成為重大的社會難題,如果我們現在仍不引起注意,那就是對我們子孫后代的嚴重失職。這不是在危言聳聽,更不是空穴來風!其中有兩件事最具有代表性。
一 男女比例的逐步失調
一個社會的正常協調發展當然也應該甚至也離不開人口比例的協調發展,特別是男女的比例,因為其關系到了社會的穩定與否以及人類的繁衍。本來人的自然生育是不會出現這種結果的,但由于計生政策的長期作用卻嚴重扭曲了男女比例的平衡。當然,如今的計生政策已很好的改善與提高,而且也更加人性化。比如,很多地方都可以生二胎,以及對計生違例超生者的處罰也不再殃及其親友等。但這些措施終究不能從根本上妥善解決男女比例失調之問題。然而,也有一些腦癱的人在那大聲疾呼--這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遺留下來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使然,這種說法就有點不負責任了。其一,現在的社會倫理綱常已不是所謂的周禮和三綱五常。其二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僅僅是想要男孩,哪怕是兩個女孩也很好。為什么呢?只想讓自己的兒女相互有個伴,畢竟現在的社會是普遍的人際關系漸趨于冷漠自保!他們也清楚養一個孩子很難,若是兩個以上那就是難上加難,但他們仍愿自己受苦受累再多,也還希望孩子之間相互有個伴,這是一份不容褻瀆的人間真情,更是公民的權利。所謂的思想不開放,只是騙人的鬼話。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解決此種困境,就反過來把責任推到民眾身上,哪怕這種政策本身就是對公民基本權利的強盜式的剝奪也在所不惜,這恐怕就是所謂的強權政治吧!?可是令人驚喜的是新一屆領導班子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而且也在探討解決之道。其三現今的局勢已單非人口之難以承受之重,也遠非當初的解決人口問題就可以讓中國的經濟上一個以至多個臺階的單純時期,而且中國的經濟已有很大提升,人口問題也已然不是礙于經濟發展之主因。所以再拿舊藥治新病,不但很難醫好,而且更有可能適得其反。
二 老齡化的加劇使社會的養老成本大幅提升,已呈現出得不嘗失的尷尬局面。
最初引進西方的社會養老制度時,確實我們大家都嘗到了甜頭,但時至今日,由于老齡人口的急劇增加,國家已有點吃不消了。其實,不僅是中國,西方有很多發達國家如英美法也有出現了類似的窘狀。本來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到最后卻成了雞肋,可笑至極!當然,對于此也有很多解決之道。比如可以讓公民承擔更大的養老資金比例,但是這樣一來由社會統籌的養老制已無實在的益處,或者可以說已是名存實亡。再比如國家可以追加更多的財政投入,以保障養老制度的有效運作。然而,國家的錢實際是納稅人的錢,若是再分配嚴重不公,必將引發老齡人口與非老齡人口之間的對抗,因為這畢竟不是醫療方面的投入!其三直接放棄養老制度,回歸各家老人各家養的原來狀態。如此一來,既省去了一筆國家財政支出,又可以避免因此而結怨于民眾,何樂而不為呢?國家大可以騰出這部分資金用于提升國民教育、醫療救助及社會基建等。只要公民的教育醫療沒有后顧之憂,那個人養老并不是難事,而且會更有成效。所以,政府真正應該做的是那些切實關乎民生而且其確實做不好或是不能做的部分,而不是事無巨細,老百姓的雞毛蒜皮的事也來攙和一下。當然這種說法在某些方面過于夸張,但這的的確確是我們的心聲(或許準確的說這里的“我們”僅是“我”,因為現如今的社會結構若是國家放棄提供個人養老資金將會使公眾更加難以承受養老成本)。
綜上所述,計生政策實施至今已產生兩方面的逐步突兀的負面作用,理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更殷切希望有關人員可以更務實一些,少說空話唬人;可以求真一些;盡量少推責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