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朱維錚教授補上這一課
——剽竊他人研究成果是可恥的
錢昌明
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曾經寫過一篇《于丹不懂〈論語〉》,批評年輕后進學者于丹沒有好好研究《論語》,連經學研究的ABC都不懂,在學界影響不小。這篇文章給我的印象是:導師在教訓學生,只是帶有強烈的挖苦成分。由此,我就認定朱教授一定是位老成、嚴謹的學究,是一個眼中容不下些微塵粒、容不得后生有絲毫差錯的人。
可是,不久我卻在網上看到“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歷史學家朱維錚”發表的新作《重讀近代史:挨打必因落后?》(前次偶有友人給我一本香港雜志上也有此文),我看后不由犯傻了:這位堂堂復旦名教授怎會剽竊我的研究成果呢?(本人早在9年前就曾在《探索與爭鳴》1999年第1期發表過《不是落后挨打,而是腐敗挨打》一文)
朱教授是一位老專家,理所當然懂得做學問的ABC。大凡要寫一篇東西,總要先查看一下有關專題的學術動態。本人早在1999年發表過的論點(且當時曾有一黨校校長作文專門對我這個觀點作過批判與論爭,本人在2000年第2期《探索與爭鳴》中又作過答辯,發表《再論腐敗、落后與挨打》),曾在學界造成一定的影響,故不至于會說“不知道”吧!因此,結論只能是:要么是朱教授有意剽竊我的學術成果,占為己有,這是一個學人的品格問題;要么,就是違背做學問的基本程序,完全不符合學術的基本準則,這就不是一個真正學者的作派,而是投機取巧的小人,兩者必居其一。
做學問、搞研究,最最講究的是“創新”與“誠實”四個字。創新二字是學術的生命與靈魂;誠實二字則是學者的品格。
在學術領域,任何一位做學問搞研究的人,他所提出的任何一個課題、項目,那怕是寫一篇小文,理所當然應該具有獨創性意義。以求做到“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努力做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此所謂學界“板凳愿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真諦是也。須知一個人云亦云之輩,是永遠與真正的學術研究風馬牛不相及的。一個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為己有的人,不管他的頭上頂的是什么桂冠,在學界同仁看來只能與“小偷”、“竊賊”無異。
人所共知,獨創性與誠實性在學術界具有規范的約束力。學術研究可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可以充分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與貢獻,但有一個原則必須遵循:如實地注明出處,不能把別人多年艱苦研究的成果作為自己的成就。朱教授的名望很高,可惜在這一點上不懂,故只得在這里幫他補上一課:任何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2008-06-0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