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99年美國“誤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后的抗議活動,不過地點并不是在北京,而是在臺北。這正是臺北人民圍攻美國“駐臺灣辦事處”的情景。
盡管不知道這些愛國者究竟能代表多少臺灣人,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今天的臺灣肯定再也組織不起如此大規模的反美游行了。這一點從參加示威活動的人員年齡就能看出來。
短短23年,就已物是人非,這正是臺獨勢力在臺灣經營幾十年的“成果”。
臺獨勢力第一次引起我們的關注是1996年,不過事實上,臺獨勢力出現的比我們想象的早的多,甚至比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歷史更悠久。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擊敗,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將臺灣島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段歷史我想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
但是這一條約遭到了臺灣人民的堅決反對,于是他們成立了“臺灣民主國”,臺灣巡撫唐景崧和中法戰爭中出名的黑旗軍將領劉永福先后擔任總統,開始了反對日本侵略的斗爭。
最終臺灣軍民殺傷了超過三萬名日軍,甚至超過了甲午戰爭中清軍的戰績,不過由于雙方實力差距巨大,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后來的一些臺獨的學者,把“臺灣民主國”定義為一個獨立的政權,甚至把鄭成功父子和清朝統治者和荷蘭殖民者并列,把這段時間作為臺灣的“亡國期”,同時也把1895年的臺灣民主國作為“復國”運動的起點。
這一派臺獨勢力是最激進的一派,所以被稱為“激獨”,為此他們多次篡改臺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甚至將三國時期整個從臺灣地區歷史書中刪掉,只是因為三國時的東吳將領衛溫諸葛直曾經到達過臺灣島。
由于這一派的觀點過于荒謬,甚至遭到了島內其他臺獨勢力的激烈反對,關于他們這一觀點的荒謬之處,后邊還會詳細講到。
事實上,“臺灣民主國”只是臺灣人民試圖回歸祖國的一種方式,臺灣民主國的兩位總統,都是清政府的官員,臺灣民主國的軍事力量,也是以黑旗軍為代表的清政府官方軍隊為主,臺灣民主國的宣言中也明確提出了“恭奉正朔,遙作屏籓”的主張,而臺灣民主國的年號“永清”和國旗黃虎旗毫不避諱。
清朝的黃龍旗和臺灣民主國的黃虎旗,連動作都一模一樣
所以,當年的“臺灣民主國”和今天的臺獨勢力想象中的“臺灣共和國”,沒有任何組織和文化上傳承關系。
當然,如果臺獨分子真的認那些抗日志士為自己的先輩,那我們大家心理上還能接受一些,但實際的情況是:現在的很多臺獨分子,都是日本皇民化教育的成果。
比如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鹿港辜家,就是給日本人當帶路黨起家,辜顯榮在馬關條約之后單身一人出城延請日軍進駐臺北城,且同時為日軍遞上一份“土匪名單”,導致70多名抗日志士慘遭殺害。
他也因此被稱為“協助日軍占領臺灣的第一個臺灣人”。他的小兒子辜寬敏至今仍然在世,是著名的臺獨大佬,他曾囂張回應大陸攻臺:我歡迎,但大陸敢打嗎?
不知道當年被辜顯榮出賣殺害的抗日烈士們,知道出賣他們的漢奸的后人試圖分裂祖國,而且還打著他們的旗號時,是什么敢想。
這已經不是屠龍勇士變惡龍了,而是惡龍殺害了屠龍勇士后變成了屠龍勇士的模樣。
而辜寬敏的臺獨思想也正和日本人有關,日本人占領臺灣的五十年,除了對臺灣人民進行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上的剝削外,還試圖消滅中國人的文化,于是進行了著名的“皇民化運動”,即讓臺灣人民的語言、文化上全面學習日本,甚至連姓名都要改成日本名字。著名的臺獨份子李登輝,就是在這個時期起了自己的日本名字——巖里政男。
而辜寬敏,同樣是日本皇民化運動時期教育出來的。
日本人的皇民化運動貽害無窮,到了抗戰結束時,很多臺灣的兒童都不會說漢語,甚至臺灣當地都找不到幾位能說流利漢語的老師,我們小學時有一篇課文《難忘的一課》,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以至于那個時代的很多臺灣人都忘了自己真正的祖國,甚至有數萬臺灣籍士兵加入日軍,來到中國大陸,與他們的同胞們作戰。
李登輝就曾經參加過日軍的防空部隊,在名古屋打過美國飛機,他曾經說自己22歲之前是日本人,或許真的是真心話,他的“祖國”真的在他22歲那年被趕出了臺灣。
而且有一個細節,在2000年民進黨上臺之前,日本占領臺灣的50年一直被稱為“日據日期”,但是2000年后就變成了“日治時期”。
一字之差,大家可以自行體會其中的差別。
不過臺灣并不全是李登輝和辜寬敏這樣的民族敗類,即使在最困難時期,臺灣也有無數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烈士。電影《賽德克·巴萊》講的就是臺灣原住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感人故事。
這其中當然少不了共產黨,不過這時的共產黨并不是中國共產黨,因為根據當時共產國際“一國一黨”的原則,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共產黨只能叫“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
不過在臺灣共產黨早期運動中,明確提出過“臺灣民族獨立”的主張,并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支持,今天的一些臺獨分子發現后非常高興,于是便將臺灣共產黨的斗爭也作為臺灣獨立運動的一部分,甚至聲稱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支持臺灣獨立。
關于這種觀點,就連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都看不下去了,直呼這些觀點是“斷章取義”。而且這些觀點明顯開了上帝視角,而且沒有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
當時的臺灣還是日據時期,臺灣共產黨算是日本共產黨的一個支部,臺灣人民打著民族獨立的旗號抵抗日本占領軍更容易得到共產國際的支持。
事實上,臺灣共產黨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也遠比和日本共產黨更密切。
但是因為敵人過于強大,臺灣共產黨僅存在四年便被日本統治者鎮壓。
臺灣共產黨的創始人謝雪紅后來回到大陸,創建了“臺灣民主自治同盟”,臺盟也是現在中國的八個民主黨派之一。
另一位重要創始人蔡孝乾后來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唯一一任臺灣省委書記(當然,不久就會有第二位的)。蔡孝乾在臺灣堅持了十幾年的地下斗爭,最后卻在全國革命勝利的前夕晚節不保,當了叛徒,給黨組織造成了重大損失。
所以說,無論從哪方面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和中共臺灣省委才是臺灣共產黨最純正的傳人,那些把臺灣共產黨的斗爭當做臺獨運動歷史一部分的,實在是不知道用什么詞來形容了。
臺盟的總部在北京
總之,1945年之前的臺灣獨立運動,無論是誰領導,主要的斗爭對象都是日本侵略者,還是有一定的正面意義的。可惜不久,那些日本皇民就要搶過臺灣獨立運動的大旗了,因為,日本要戰敗了。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已經開始逆轉,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失敗已經提上日程,于是英美中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了著名的的開羅會議,開始討論戰后的利益劃分問題,由于中國人民幾年的艱苦抗戰牽制了日軍大量兵力,為了“鼓勵”中國人民繼續抗戰,在這次會議誕生的《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
注意,是歸還,這個用詞非常重要。
這也是蔣介石對中華民族最大的貢獻了,在國民黨統治集團給蔣介石編的各種“贊歌”中,“廢除不平等條約”都被他們大肆吹噓一番。
不過,僅僅一年后,國民黨軍就在豫湘桂戰役中被已經窮途末路的日軍打的打敗,丟失領土數千里。在全世界各地戰場都在轉入反攻的大背景下,國民黨統治集團竟然遭遇如此慘敗,國民黨統治虛弱無能暴露無遺,這一仗也直接打丟了中國的戰后世界地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被迫放棄近代以來的所有侵略成果,中國政府根據盟軍遠東司令部之前的決議派兵接收臺灣。
但是日本放棄了臺灣,卻沒有明確指示將臺灣主權移交給中國,這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漏洞,后來國民黨垮臺,冷戰開始,臺灣成為了雙方對抗的最前線,美國人當然不能允許臺灣島落到新中國的手里,為了維持臺灣的獨立地位。美國人以二戰結束后日本并未向中國正式移交臺灣島為由拋出了“臺灣關系未定論”,認為中國接收臺灣和在越南接受日軍投降是一個的性質,只是對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的“代管”。
事實上,這個觀點就是無稽之談,1949年的《對日和平條約》第10條中就這樣明確規定:日本放棄一切有關中國之特別權利與利益,臺灣是1895前日本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奪取的,那么現在的臺灣自然也應該回到祖國。
在這一點上,蔣介石集團難得的和中國共產黨站到了同一條戰線上,后來的炮機金門,就是這一系列事件的延續。
不過這一切都是文字游戲而已,中國政府實際上已經于1945年10月25日正式接管臺灣,當時的臺灣受到“日本皇民化”教育的時間還不長,還有很多人心中沒有忘記真正的祖國,如果國民政府能有效的接收和治理臺灣,那么臺灣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可偏偏國府在臺灣的第一場戲就“演砸了”,當負責接收臺灣的國軍71軍抵達臺灣時,臺灣人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畢竟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他們此生第一次見到來自祖國的軍隊。不過此時的國民黨反動派已經把精銳部隊全部調往東北搶奪抗戰勝利果實,來到臺灣的第71軍只是一支雜牌部隊。
所以當滿心歡喜的臺灣人民看到軍容不整、衣衫襤褸,軍紀渙散的國民黨軍時,大失所望。
而隨后來到的國府接收大員們更是讓臺灣人民苦不堪言,在大陸的國府接收大員們只要看上了誰家的資產,就直接定性為“日偽財產”,然后據為己有,所以國府的接收被老百姓們罵作“劫收”。
而在臺灣的國府大員們甚至更惡劣,因為內地好賴還有一些認識的親戚朋友,有時還要顧忌一些面子,而來到臺灣的他們就徹底以占領者自居,完全不顧臺灣人民的感受。而且臺灣被日本統治了50年,把臺灣人民的財產定性為“日偽財產”也更為方便。所以幾輪“接收”下來,國民黨反動派在臺灣就人心盡失。
這一切的矛盾終于在1947年2月28日來了一次總爆發,這就是著名的“二二八起義”。
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大批臺灣市民、學生及社會知名人士包括教授、作家、醫生遭到屠殺,確鑿死亡人數難以計算,此外,還有不少人被捕、逃亡和失蹤。盡管這次起義的主要目標是反對國民黨的統治,并沒有打出任何臺獨的旗號,但卻對未來產生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因為此次事件,大批親中抗日的臺灣人改為反對“中華民國”政府,大批對祖國很有認同的臺灣人變成了臺獨分子,大量臺灣左派、民主人士逃亡國外,他們后來大多數成為了臺獨分子,并創建了第一批臺獨團體。
眼看臺灣局勢即將失控,于是蔣介石將東北戰場上屢戰屢敗的陳誠調往臺灣任臺灣省主席,雖然陳誠打仗水平不怎么樣,不過治理能力還是值得稱道的,陳誠到達臺灣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臺灣的局勢才趨于穩定。
不久,國民黨反動派在內戰中失敗,60萬國民黨殘余部隊和80萬非戰斗人員跟隨國府逃亡臺灣,而此時的臺灣總人口只有不到600萬人。一下子來了超過五分之一的外來人口,對臺灣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矛盾自此產生,并持續至今。
這里普及幾個概念,臺灣本省人并不是自古以來在臺灣生活的人。“自古以來”的臺灣人叫原住民,由十幾個部落組成,我們統一叫他們“高山族”,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大概占臺灣省總人口的2%。
臺灣本省人指的是從明朝開始直到日據時期從大陸前往臺灣的移民,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閩南人和客家人。
所以說100個臺灣人中,有個98個祖上都是大陸過去的移民,所謂的“臺灣民族”,只是臺獨分子自己的意淫創造罷了。
國民黨反動派逃亡臺灣后,在臺灣進行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統治,他們稱之為“戒嚴”。
正常的戒嚴都是以天來計算,而國民黨反動派一號戒嚴令,就直接戒嚴了38年,是全人類歷史都沒有過的。
在“戒嚴”時期,臺灣人民沒有出版集會游行示威罷工等權利,甚至動輒就會被處以極刑。
第一期文章中講的那些“奇葩規定”,都是在臺灣戒嚴時期制定的。
國民黨反動派在臺灣的“白色恐怖統治”,客觀上壓制了臺獨勢力的發展,但卻把更多的臺灣人逼向了對立面。
很多我們今天深惡痛絕的臺獨分子,都成長于那個時期。
而且,時間是對臺灣國民黨非常不利的。
第一點不利是隨著時間推移,老一代的外省人逐漸逝去,年輕一代的外省人對故鄉的歸屬感逐漸減弱。
臺灣當局的教材中天天講著“長江長城,黃山黃河”,但是那一代的臺灣年輕人是從來沒見過長江長城黃山黃河的。
著名公知、“天然獨”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她從小到大逢人就說自己是湖南人,但她到美國真正見到一個來自湖南的湖南人時,卻發現連對方的方言都聽不懂,這時她才猛然發現自己其實就是一個臺灣人。
雖然龍應臺講這個故事有別有用心的目的,但她的經歷的確能反映那個年代很多臺灣二代移民的心路歷程。
第二點不利就又涉及到了臺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利益沖突,還記得第一期文章講過的那個“永不改選”,全是老頭老太太的立法代表嗎。
到了八十年代,隨著老一代移民陸續去世,原來三千多人的臺灣地區偽“立法委員會”只剩下不到七百人了。
而此時的立委仍然按照省籍來分配名額,導致只占了臺灣總人口11%的外省人占據了立委大部分名額。
這一點自然讓臺灣本省人,尤其是年輕人無法忍受。
這種情況下,雙方的矛盾終于要迎來了總爆發,不過萬萬沒想到的是:
國民黨和臺灣民主人士都成為了失敗者,反而讓一些臺獨分子漁翁得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