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新四軍的歷史充分說明,民心向背決定著歷史的選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要用好這一教材,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這是向史而新的殷殷囑托。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華中八路軍列入新四軍建制。在日、偽、頑勢力犬牙交錯的嚴峻局勢下,八路軍三師由黃克誠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艱難挺進蘇北,與新四軍會合后改為新四軍第三師,開辟了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第三師是一支老紅軍隊伍,紅軍戰士是其中的精銳與骨干,他們戰斗意志頑強,必勝信念堅定,為人民軍隊的發展、根椐地的壯大,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在蘇北鍥刻著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印記。
在隨軍征戰東北時,有一批身負重傷紅軍戰士留守在蘇北老區并定居下來,或由于需要轉入地方工作。留在鹽阜老區的152位紅軍老戰士,分別來自贛、陜、湘、鄂、晉、冀、魯、豫、川、貴、寧、桂、閩、甘、皖等革命老區。這些紅軍戰士都是貧苦農民出身,因為無法生存下去而參軍入伍,跟隨紅軍隊伍參加反“圍剿”、長征,抗戰時期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他們面對國破家亡,同仇敵慨,眾志成城,挺起脊梁,敢于亮劍,支撐著民族存亡的希望,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們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打天下。使我們深刻領悟到習總書記多次講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在養傷期間,這批紅軍戰士與老區人民患難與共,結下魚水深情。建國前協助地方搞軍事訓練,剿匪反霸,組織支前;建國后多數擔任基層職務,處處起先鋒模范作用,深受社會的尊敬與愛戴,有的還成為全省、全國的先進人物,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如今這批紅軍老戰士都已先后逝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非常值得收集、紀念和傳承,這也是江蘇獨有的紅色資源和珍貴的革命遺產。如不能及時挖掘,則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湮沒、“斷線”。
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多次指出要講好紅軍故事,銘記紅色記憶,保護好紅色資源,研究好光輝歷史,才能讓紅色基因不斷傳承下去,用自發自覺的行動彰顯對紅軍的敬仰。因傷留守蘇北老區紅軍老戰士是獨有的紅色資源,在建國初期逢重大紀念活動有關地方和部門均邀請他們參加,還列專題載入地方史志。他們在槍林彈雨中幸存,為黨和人民崇高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無愧于人民的英雄、共和國的功臣、人民軍隊的楷模。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我們千萬不能忘記這批紅軍老戰士。新四軍十八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的故事成為紅色經典、國家記憶,因傷留守老區紅軍戰士的業績在紅色資源與紅色文化中應有“一席之地”。
一九三七年秋,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有七萬多人,經歷艱難卓絕、向死而生的戰爭,到建國初僅幸存五千余人,絕大部份成為黨政軍高級干部,在蘇北老區的紅軍戰士是因傷留守。現在挖掘這個獨有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軍故事,擦亮這張熱血澆鑄的名片、熠熠生輝的精神坐標,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為此建議:第一,征集這批紅軍老戰士的史料,除現有的史志、檔案、資料外,可向社會征集,可作為一項推動黨史教育走深走實的內容。第二,在現有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設施內,設立因傷留守老區紅軍戰士專題、專柜,充實展陳內容,推動革命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第三,把分散安葬的骨灰,按縣、區進行集中,在紅色陵園或公園內安排紅軍老戰士紀念區域,樹碑銘文,致敬英靈,作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長久基地。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紅軍戰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是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有充足理由追憶他們艱辛而輝煌歷史。江蘇有著光榮的雙擁傳統,教育廣大干群和一代代青少年薪火相傳、勇擔使命,走好自已長征路,挖掘因傷留守蘇北老區紅軍戰士這個特有的紅色資源、講好紅軍故事是適逢其時,做實做好這項工作切合民意,社會影響大,也不需要化多少錢,事半而功倍。
因此,建議領導上能夠引起足夠重視,明確退役軍人事務廳部門負責,黨史、文旅等部門配合,涉及到蘇北的市縣盡快實施這件利在當前、功在長遠的實事,把這批珍貴的紅色資源及早地挖掘出來,在紅色文化中再添一座豐碑,讓這批紅軍老戰士的光輝業績在曾經浴血的土地上永續傳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