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國家發改委表示:“我們要共同努力,爭取早日實現兩岸民眾坐著高鐵輕松跨過臺灣海峽的夢想”。
作為一個曾經的土木人,看到這么大一條溝,總是忍不住要填過去。
都是骨肉兄弟,中間怎么能有溝壑呢?
我覺得,時機到了,技術也成熟了,路線也考察差不多了,可以開始修橋鋪路了。
現在的情況是,你填海,它友邦驚詫,你不填海,它也友邦驚詫,你造橋,它友邦驚詫,你不造橋它還是友邦驚詫......所以,要干就早點干,別枉擔了虛名,白遭了冤枉。中國的工業總產值,放在整個藍星全人類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存在,這么強大的生產力,不造點流芳千古、造福萬代的東西出來,有點可惜了。
其實現在就可以開始造,直播造,自家領海,造個橋怎么了?這是為了方便兩岸人民的生活!為了兩岸一家親的骨肉親情!為了14億中國人對祖國每一寸土地的無上熱愛!
目前有南線和北線兩個方案,如果采取北線方案(平潭至新竹線),寬度為一百二十五公里的北線地區,水深大多在四十至六十米之間,最深不超過八十米,屬于淺海區,且底部巖層堅硬,非常適宜建橋。
關于橋梁,其實也有很多種方案,可以將水深小于四十米的橋列為引橋,上部采用跨度為五十至兩百米橋梁或兩百至一千米的斜拉橋均可;水深四十米以上的主橋,可以采用懸索模式,目前大陸懸索橋跨度可達一千五百米,且設計理論和施工工藝均已成熟,并具備很大的提升空間,遠遠沒有達到我們工程能力的上限。
不用擔心水深,2010年的南京三橋,基礎入水深度已達五十米,臺灣海峽深度也就深了一點,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南京長江三橋的深水基礎是當時水深最深、施工難度最大的水下基礎工程。建設者經研究攻關,成功地在水深達50米,水速每秒達3米的水流中,建成長84米、寬29米、總高22米的啞鈴形鋼套箱加鉆孔灌注樁基礎.......這都是成熟技術,后來在各個跨江、跨海大橋中都運用過,只要沉箱定位好,就可以全天候作業。
現在我國的海上吊裝設備也比較先進,海上起重船臂架主要是中心定點及固定臂架兩種模式,其中中心定點起重船最大起重量為3600 t,臂架式起重量為4000 t。目前國內最大的海上起重船為“振華30”號,固定吊重為12 000 t,回轉吊重為7000 t。有這些巨無霸幫忙,安裝橋梁是很快的。
至于橋梁,我們可以使用鋼箱梁,箱梁梁高小,寬度大,有利于減小橫風效應,提高抗風性能,改善高速列車運營的平穩性。由于橋面寬,可以中間通高鐵,兩邊作高速公路,走汽車。
唯一麻煩的是,修橋需要從兩頭開始修基礎和鋼塔,然后中間合龍,如果對岸不讓我們修基礎,確實有點麻煩......但也不要緊,我無需從它那個岸邊開始修,我只需要一段一段進行大跨度沉箱,把每一段斜拉橋的基礎都造出來,把一段一段的懸索橋和斜拉橋連接起來,先把橋修到離它不遠的地方......到時候就是臨門一腳的事情,想怎么修都行,怎么著也能走到對岸去。
當然,我們當年有個同行腦洞大開扯犢子說,不用這么麻煩,直接一路填海填過去得了,也就120公里長,50米深,底寬400米的一個大壩,20億土方,怎么也夠了,三峽工程也就一億三千四百方,這也就20個三峽大壩的工程量而已,施工難度還比三峽簡單多了。
這么大的海峽跨度,風高浪急水深,還要穿過地震帶,直接造橋不安全,我們可以借鑒之前填海的經驗,先用沙石把橋頭延伸到海里去,能伸多遠伸多遠,等于造大壩。實際上,填海這件事,比咱們造橋要容易得多,從70年代到現在,中國填海造陸面積達到了9160平方公里......填得又快又好,這個技術經驗水平,和造橋一樣,也是藍星第一。
將來這跨海長堤大壩修好了,上面修高鐵、通高速,還是造海上樂園,那都是輕輕松松的事情。中間也未必給它填死,留出一條通道,架上普通跨海橋梁,船只照樣可以過,只不過要走“運河”而已。
甚至,一條大壩不夠,還可以修兩條,中間留出一個超級大水庫,建個巨型潮汐發電廠,兩岸能源可以無憂矣。
什么“自由航行”?這是內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