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領﹙Blue-collar worker﹚ 是一個西方傳來的生活型態定義,這個概念是在美國五十年代提出的。由于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往往身著藍色工作服,“藍領”逐漸成為了體力勞動工人的代稱。我國傳統藍領一般指的是產業工人和建筑工人等第二產業勞動者,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斷深入,逐漸催生了銷售、房產經紀人、保安、美容美發師、快遞員等第三產業勞動者,成為了“新藍領”群體,國家近來大力推廣的職校教育所覆蓋的大量中專、大專和技校生一般就是這一群體的后備力量。“藍領”群體往往具備一定的復雜勞動能力,通常比腦力勞動者們勞動能力要求簡單些,所以其收入待遇水平比后者也更低,但4億多的體量決定了其在勞動者群體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報道稱藍領勞動者群體是中國經濟最堅硬的基石,確實所言非虛,除農產品以外的物質財富基本上都是這一群體創造的,但報道沒提到的是,這一群體所分到的財富卻只占這些財富的九牛一毛,大部分財富反而被不從事勞動的老板們拿走了,并且能分到的藍領越來越少了,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招聘平臺形式的增多,城市勞動力的供給率不是越來越不足了,反而越來越飽和。顯然,藍領們所創造的生產力在排擠著自身。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創造新的商品所需要的附加勞動越來越少,本應換來的是藍領們在待遇不變的條件下,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但老板們為了保持不斷增長的利潤,所采取的辦法是保持甚至提高藍領們的工作時間,減少就業人員,加劇藍領們自身的競爭。報告里還提到40歲以上的接近50%,說明40歲以下的新生代藍領們占比越來越高了,現在已超過50%,相較于簡單重復、工期短、價值含量低的工廠職位,新生代藍領群體更傾向于選擇穩定性強、安全性高、未來發展好的職位,但現實里適合的職位猶如滄海一粟,面對越來越殘酷的就業壞境和待遇,年齡較大的傳統藍領們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下繼續忍耐著發揮老黃牛精神,新生代藍領們卻從內卷逐漸走向了躺平,并正在走向抗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