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臺灣、實現國家統一是浩大的戰略工程,不管是“和統”還是“武統”,都需要多種力量綜合發力。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臺灣島內部的內應,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首先應說明,即便使用武力手段解決臺灣問題,內應也必不可少
戰爭從來都不能簡單地死打硬拼,敵陣與我壘、前方與后方、戰場之內與戰場之外,各種各樣力量與要素從來都是交互作用、共同發力。在中國共產黨革命戰爭的歷史上,歷來都把分化敵人,爭取其一部分站在自己方面、實行里外結合當做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表現在具體內容上,一是對敵人官兵深入宣傳,瓦解他們的斗志;二是進行策反,使之倒戈起義;三是發展其中的一些覺醒者使之成為自己的內線。相應在機構上,一般解放軍較大一點的單位都設有敵軍工作部(簡稱“敵工部”),具體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上述這些工作做得可謂爐火純青、妙到毫巔。
這還僅就戰爭視角而言,從更廣泛的政治與戰略視角上看,我黨在國統區的內應力量更是波瀾壯闊、蔚然大觀。
因此,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陸解放臺灣的戰爭計劃,一則建立在強大軍力優勢的基礎上,二則立足于在臺灣島內強大的內應力量,二者相輔相成。當此之時,臺灣島內既有我強大的地下黨組織潛伏扎根,擁有許多群眾,也有諸多政治實力派、軍事實力派在觀望,他們不甘為蔣家王朝賣命,更不具有任何“臺獨”傾向,不會死心塌地去同解放大軍對抗。而臺灣廣大人民很多都對大陸充滿期盼,他們熱切盼望結束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總體上看,臺灣在五六十年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如果就大陸解放臺灣的內應力量而言,這個時期應該是歷史上最強最顯著的時期。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那時大陸向全世界嚴正宣告:“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這并不是拿空話來嚇唬對方,大陸方面是認真的,臺灣蔣介石方面對此也十分認真,美國當局也是這樣,沒有誰認為這是在說大話、開玩笑。
其次還應強調的是,“和統”需要更大、更強的內應力量
應當承認,改革開放后較長一個時期,臺海兩岸攻守易勢,對大陸在臺的內應力量影響極大。
一是在政治上,臺灣一下子獲得“大翻身”。作為聞名遐邇的“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成了大陸的榜樣與楷模,經濟優勢急劇上升成為顯著的政治優勢。當此之時,從臺灣回來的人,大陸人須仰視才行,差不多到了要頂膜禮拜的程度。就其政治價值而言,似乎已經不是大陸解放臺灣,而是臺灣來“解放”大陸了。
二是在軍事上,臺灣軍隊也神氣起來。因為改開后,大陸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岸和平發展,不提“解放臺灣”了,國民黨軍隊幾十年間一直被共產黨解放軍壓著打的態勢驟然間煙消云散。隨著臺灣政局變化,“國軍”變“臺軍”后,在“臺獨”政權的控制和美國的軍事支持下,從精神上到裝備上都獲得“更新換代”。
三是在文化上,更是“臺風”勁吹。很多時候甚至比“西風”來得還更猛烈,歌曲小說、服飾裝扮等風靡大陸,人們爭相效仿,臺灣之于大陸的心理優越感一下子躍升到九霄之上。
在這種情況下,解放臺灣的內應力量自然也就像斷線的風箏一般不堪收拾了。我們當然不知道具體的內情,但從大背景也看得明白。須知,內應力量并不僅僅是那些地下情報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在臺灣政界、軍界、商界、文化界和民間支持統一的力量。所以對“內應”這一概念不能狹隘詮釋,廣義的內應力量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各領域的積極元素,地下工作者與情報細作不過是其中的一點小意思而已。
常識告訴我們,“和統”需要比“武統”更強大、更有力的內應力量,否則不可能成氣候。
幾十年來大陸堅持與推行和平統一的方針,目前臺灣的內應力量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呢?實際情況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最大的短板與問題,恰恰是缺乏起碼的內應力量。
應該說,大陸方面所開具的“和統”條件,其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清單已經十分優惠,已經達到一個統一國家所能達到的最大寬度了。可是,就是這樣空前優惠的條件,居然也還得不到臺灣島內應有的響應,可謂應者寥寥。這種情況足以說明,“臺獨”勢力已經在島內居完全統治地位,也說明大陸在島內總體上已經沒有什么可以左右局面的內應力量了。
一是從政治視域看:目前在臺灣能擺上臺盤的政治力量,除了個別人物外,總體上都靠不住,他們在政治上的投機傾向與搖擺作風在過去十幾年間已經畢露無遺。島內民間也還有一些主張統一、心向大陸的人物及其組織值得重視,但畢竟勢單力薄,在臺灣社會被邊緣化,其影響力還很有限。
二是從經濟視角看:盡管搞了多年的經濟惠臺,但大商人、大資本家往往重利輕義,政治上是軟弱的、投機的。有不少是在陸言“統”,在臺媚“獨”,好處盡撈,提上褲子就不認人,酒肉賓朋時候可以很熱鬧,關鍵之際逃之夭夭、蹤影全無,甚至還可能反噬一口。
三是從軍事領域看:此次臺海危機期間,有人曾希望臺灣軍人政變,推翻當局自動回歸大陸,或者投降繳械,放棄同大陸對抗,這樣的愿望是很好的。個別軍官如退役中將高安國,此次危機期間通過視頻發出了“起義動員令”,號召陸海空三軍弟兄們身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為了民族大義站出來,替天行道,把臺灣人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一起推翻民進黨這個“詐騙集團”,完成中國統一的神圣使命,在歷史洪流中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這等作為,勇氣可嘉,但目前看還掀不起什么風浪。實際上,臺灣武裝力量嚴重親美,一直都被美國所牢牢掌控,這個武裝集團不能說同民進黨當局沒有矛盾,但在抗拒統一上,他們的總體目標卻高度一致。
因此,綜合各方面反映,從大戰略角度看,目前大陸在臺灣島的內應力量很微弱,這是可以得出的基本定論,與“和統”的現實要求更是相去十萬八千里遠。
最后,發展內應力量是解決臺灣問題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許多人會說,內應問題事關機密,并不是可以拿出來予以討論研究的問題。
筆者以為,這關鍵取決于對“內應”這個概念怎樣理解。如果僅僅把“內應”理解成潛伏者或者地下黨的話,那么這個事兒就確實不容討論了。但如果從大戰略的視角出發,則“內應”就大體等同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呼應,這又是完全可以討論的問題。講得直白一點,實質就是臺灣島內人心向背與政治立場問題。我們要通過統一戰線,把臺灣更多的群眾和更多的力量爭取過來,站到民族立場上來,站到國家統一的大義上了,“武統”臺灣需要這樣的工作,需要這樣的內應,“和統”更是如此。我們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樣廣泛的內應,如果沒有這樣的力量壓倒“臺獨”勢力,指望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那就是白日做夢。
因此,面向臺灣島內大力開展新時期的統戰工作,大力發展推進國家統一的內應力量,這是完全可以開誠布公、昭告天下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藏著掖著、躲躲閃閃不敢正視。
發展新時期臺灣內部的內應力量,涉及的問題很多很復雜,筆者感覺有如下幾點特別需要提及:
一是發展內應力量需綜合施策
結合多年經濟惠臺的實踐,所得教訓與經驗再次證明,統一戰線工作必須多條腿走路,不能一棵樹上吊死,尤其不能搞金錢收買的那一套把戲,要從經濟惠臺向戰略牽引轉變、轉型。須知,實現國家統一的愛國統一戰線,其核心仍然是政治引領,輔之以軍事威懾與經濟牽引。經濟手段只有在政治與軍事舉措到位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而不可喧賓奪主、以偏概全。
二是要把大力發展各種地下組織當作核心任務加以實施
筆者完全不知道現如今臺灣我地下黨的發展狀況,相信絕大多數人對此也一無所知。但從歷次臺海危機的反映來看,在臺灣島內仍然還有一些堅貞人士心向祖國、心向共產黨,這是非常寶貴的政治力量。也說明在臺灣發展我地下組織還有一定空間,對此應充分利用起來,而不應該讓這些寶貴的力量孤身奮斗,得不到強大的祖國的后援。如果能把這些人有效組織起來,則如同孫悟空鉆到鐵扇公主的肚子里一般,將給“臺獨”勢力以強有力的心腹之患。當年陳明忠等人的英勇戰斗,對國民黨就曾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三是要重心向下,把工作的目標指向基層群眾
統一戰線不能簡單地走上層路線。俗語說得好,“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在現代社會,所謂“讀書人”就是那些上層人士,那些大商人大資本家在政治上歷來都靠不住,投機政客更加靠不住。如果將他們作為發展內應目標的話,那恐怕就要發生方向性的偏差了,應該重心向下,面向普通勞動者和社會群眾,扎扎實實地去做他們的工作。當然,這樣的工作必定十分艱難兇險,所考驗的是今天的共產黨還有沒有當年的本事,如果還有一些當年鬧革命從事地下工作本事與本領的話,假以時日,做好在臺灣發展群眾內應這項工作也應該有可觀的收獲。
總之,經略臺海是空前浩大的戰略工程,也是一個需要精耕細作的長過程,任何時候都不能指望一擊必殺、一蹴而就。在新的時期,對臺工作在各方面都需要有新的突破,發展內應力量方面也應如此,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筆者相信,只要有很得力的工作專班進行宏大的設計規劃并全力以赴地加以實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見到顯著的戰略成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