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宣傳要打破一個“盲區”
統一的“利好”應讓臺灣婦孺皆知
最近,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臺,引發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空前規模地封鎖臺灣軍演,這標志“統一臺灣”的民族大業,正式揭開新的歷史篇章。“統一”無疑要以武統為堅強后盾,為第一選項。但“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反獨促統,也要重視攻心為上。所謂的攻心,就是要大講特講統一對臺灣省的發展有重大“利好”,能給臺灣同胞帶來重大福祉。然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對臺宣傳存在一個很大的“盲區”,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一、對統一臺灣的宣傳存在一個極大“盲區”
被民進黨搞“臺獨”大肆去中國化,并長期對大陸進行惡意抹黑的“洗腦”宣傳,也包括國民黨“不統、不獨、不武”的“隱形臺獨”,對大陸歪曲性的宣傳蒙蔽,以致多數臺灣民眾根本沒看到統一的好處,也對兩岸統一沒有迫切要求,甚至對“統一”有很多恐懼,這應該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旺旺公司董事局主席蔡衍明出席“第五屆兩岸和平創富論壇”時,就呼吁大陸應說明“統一對臺灣人民的好處”。而要真正促成兩岸統一的終極目標,應該要公開地向臺灣人民表達,兩岸和平統一后,臺灣百姓到底能得到什么好處?對臺灣人民未來世世代代的發展與福祉,將產生多大的效益?
可上網搜“統一對臺灣的好處”,所見的大陸媒體對臺宣傳,幾乎都側重講統一后,對祖國的強大如何如何有好處,對中華民族的未來如何如何有好處,而這都是顯而易見,也是形成共識,更是毋庸置疑的。而“統一”對臺灣有什么好處,對臺灣的百姓有什么重大利好,在各媒體的宣傳上,特別在主流媒體和旗艦性媒體的宣傳中,則出現三種情況:一是講的極少,以致上網幾乎搜不到這方面的文章;二是講的很零散,幾乎就是只言片語;三是講的很原則,亟缺對中央定下的統一大政和原則,進行深入具體地解讀;三是講“統一”對臺灣利好的人物和部門,缺乏層級的權威性。
相關性,就是事物的相互聯系性,相關性越大,事物的關聯度越強。雖然,中央政府已作出定論:“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對臺灣來說,這是福音、是歷史機遇”。但統一臺灣,到底對臺灣未來發展有什么具體好處,對2300萬臺胞能帶來什么重大福祉,是什么樣的“福音”?則缺乏具體的、多方面的、立體化的,能結合臺灣實際地宣傳解讀,對臺宣傳如此將“統一”的重大利好進行“空白”,讓臺灣同胞對統一臺灣有什么好處,總處于霧里看花。對臺宣傳戰如何攻心為上?如何能讓其“四面楚歌”?
二、統一對臺灣有10大利好應大講特講
2021年10月29日,中央臺辦、國臺辦副主任劉軍川在一次視頻致辭中說,統一后,“臺灣的和平安寧將得到充分保障,臺灣同胞的生活方式、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這是至今宣講“統一”具體利好臺灣的中央政府最高層級官員,但其講的“利好”還是很原則。但在這個相對具體的基本前提下,兩岸統一對臺灣省和臺灣百姓,特別是對臺灣底層百姓,有什么重大利好?這需要深入、具體、明晰地宣示。
1.臺灣和平統一將避免戰爭。“臺獨”,就是戰爭,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動搖的底線。而搞“臺獨”,一方面讓兩岸處于戰爭陰霾下,臺灣搞 “以武拒統”,增強防務要花費巨資軍備競賽;一方面搞“臺獨”引發戰爭,這無疑會有生靈涂炭,會有臺軍將士陣亡,這對臺灣百姓自然是巨大噩耗。
由于臺灣民進黨頑固推行“臺獨”,已推高海峽兩岸發生武裝沖突的風險,特別是臺灣民進黨當局勾結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臺,已逼迫大陸定下發動“武統”的決心,并全面進行“軍事斗爭準備”。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CFR)發布報告,列出全球30個潛在危機,其中,臺灣首次被列為全球潛在沖突風險中最高級別的第一級風險。而和平統一臺灣已基本沒有指望,“統一臺灣”最佳的模式,就是兵臨城下的“平津戰役”模式,將解放戰爭進行到底!
2.臺灣回歸可省三筆錢用于發展。財政開支,直接關系臺灣民生和發展,統一后的臺灣將節省3筆巨額財政支出,臺灣至少人均年增加2萬元以上新臺幣收入。
其一、可節省巨額防務開支。僅在2021年之前的6年里,臺灣軍購高達5128億新臺幣,購買的都是美國淘汰的老舊裝備,這就相當于臺灣人均掏出2.2萬新臺幣買美國武器,這實際是向美國低三下四地交“保護費”。如果臺灣統一后,防務由中央政府負責,臺灣每年可省下幾千億新臺幣的軍費開支,臺灣既不必投入巨資購買武器裝備,也沒有必要供養一支20多萬人的軍隊。
其二、可節省大筆外事開支。統一后,外交由中央政府統一負責,臺灣對外交往不用被美國勒索,不必直接和間接向美國交保護費。也不必花巨資維護所謂的“邦交”關系,就不用被所謂的“邦交國”勒索,可省下一大筆凱子錢。資料顯示,臺灣當局所謂的“外交”費用,每年高達500-600億新臺幣,還有用于賄賂“邦交國”領導人和當地官員、游說組織,收買美國、日本、歐盟等“友好國家”政客、政治團體、智庫、國際媒體的大筆“特別機密費”。當年,陳水扁就貪污了大筆“特別機密費”,臺灣也被騙了大筆“特別機密費”。
其三、可節省大筆行政經費。統一后,臺灣各級政府的開支,可由中央政府承擔,行政費節省下來。
每年僅4000億新臺幣的“軍費”和近千億元新臺幣的“金援外交”,這兩項支出就強行從每個臺灣人兜里掏走2.5萬新臺幣。加上節省下的行政經費,可用來改善島內民眾生活,發展生產和社會福利事業,臺灣至少每人每年增加2萬元以上新臺幣的收入
3.臺灣回歸可獲更大的市場。臺灣生存空間狹隘,發展受制于市場和資源的局限,臺灣回歸可獲兩大市場和更多資源,臺灣企業的競爭力將大大提高,人民將會變得很富裕,臺灣由此獲得很大發展。
一是獲取廣闊的國內大市場。臺灣的工業品,特別是農產品、水產品、肉產品,都極為依賴大陸市場,自2000年以來陳水扁上臺以來,臺灣對大陸貿易一直順差,20多年來臺灣凈賺大陸2萬多億美元。這還不包括以郭臺銘為代表的臺商,在大陸設廠在大陸市場銷售的獲利,也不包括大陸的臺商,搭中國的便車出口。而從2015年至2020年臺灣對世界貿易都是逆差。僅2021年臺灣就從大陸賺了1716億美元,用大陸賺取的利潤補貼其它外貿賠的1457億美元,臺灣整個外貿賺了359億美元。
但現在大陸與臺灣經濟貿易存在關稅,統一后更有利臺灣的農副產品和其它產品獲取廣大國內市場,這對促進臺灣人創收極為有利。對臺灣老百姓來說,過去很多貿易紅利都被利益集團侵吞,若直接面對大陸的商家和消費者,甚至可以直接到大陸做生意,開商店、餐飲、賓館、酒店,那利潤空間更大!
二是獲得廣闊的國際大市場。臺灣統一后,首先,臺灣作為出口型經濟,產品出口可獲得更大國際市場;其次,兩岸統一后,臺灣投資環境得到優化,會吸引大陸資本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資本到臺灣投資興業,吸引資金會翻番增長;再有,統一后在高雄、基隆等建立國際性轉口貿易港口,將給臺灣帶來吞吐量極大的國際貨物轉口貿易和國際產品加工的商機,將同新加坡的港口比肩;還有,對于中國參加的國際經貿組織和經貿市場,都自然一并進入;另外,在國際經濟活動,能得到祖國的保護,就如臺灣漁民在釣魚島等海上作業,有中國執法船保護,可不受國外欺負。
4.臺灣回歸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如今臺灣經濟已停滯多年,公路、鐵路、港口、電力、城建、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陳舊,甚至破爛不堪,且建設工期遲緩,臺灣建臺北到宜蘭17分鐘的高鐵,竟然建了了11年。很多臺灣民眾吐槽,就連臺北市的市政建設都不如泉州和廈門,至于很多臺灣的城市建設,都不如大陸的縣城建設。
臺灣統一后,按照大陸的規劃和政策,臺灣的落后基建可以短時間內得到翻新,大陸的特高壓電線路可與臺灣接通聯網,大陸向臺灣供電,可解決臺灣長期無法解決的電力嚴重短缺問題,而且,高鐵和5G將在臺灣地區普及,臺灣將迎來信息化時代。而且,所有基礎建設全部由中央政府投入,臺灣只是坐享其成。
5.臺灣回歸會告別島嶼經濟局限。臺灣加離島的總面積才3.62平方公里,作為海島的地理局限性很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已將臺北規劃在京津冀—粵港澳這條主軸之中,“京臺高鐵”的終點站明確標定為臺北站。《綱要》中的規劃期明確提到的時間節點是2021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本世紀中葉。規劃將臺灣海峽海底打通,建成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兩用的海底隧道。這時,臺灣不再只是一個小島,而與大陸形成一個整體。這一個工程浩大,這一個巨額投資,唯有統一后的中央政府,才有實力和能力建成。
6.臺灣回歸民生福祉將充分提升。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劉軍川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臺灣的財政收入盡可用于改善民生”。 那么,臺灣的財政收入有多少?以2021年度測算:臺灣當局2021年度總預算報告,在總支出2兆1615億(新臺幣),按1人民幣=4.3443新臺幣,約等于4975億元人民幣。近5000億人民幣的年財政收入,可全口徑 “用于改善民生”,這無疑是臺灣百姓,特別是底層百姓的福音!而且,統一后的臺灣經濟快速發展,無疑財政收入會大幅增長,“用于改善民生”的財力支持更大。
7.臺灣回歸將成人才和就業“洼“”。統一后,隨中央政府巨額的資金投入,在中央政府各種優惠政策和大力扶持下,臺灣軟硬件的建設將得到跨越式加強,臺灣經濟必將得到強勁和飛速發展,臺灣的民生帶來深刻和翻天覆地變化,尤其,底層百姓的年收入會“芝麻開花節節高”。這將使臺灣的就業需求形成巨大“洼地”,不僅能留住人才,還會形成吸納大量人才的磁場。真正實現“不僅臺灣的和平安寧將充分保障,經濟發展也將得到充分增進,民生福祉將充分提升。”
8.臺灣回歸可獲廣闊的國際空間。統一對臺灣和臺灣百姓來說,國際活動空間極大拓寬:一是旅行、上學、經商可獲更大空間;二是能參加世界所有正規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活動;三是能獲得更強有力的中國政府保護和支持。就如釣魚島爭端中,臺灣漁民每每受日本欺負;在同其它周邊國家的漁業爭端,也每每挨打甚至送命,民進黨當局不聞不問。回歸后,則能獲中央政府的強力保護。并在世界各地的天災人禍中,都會有中國政府的強力保護。統一以后,臺灣融入中國,臺胞融入世界,臺灣同胞可享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榮譽、尊嚴及“紅利”。 而且,臺灣發生自然災害,能得到中央政府和舉國地支持。
9.臺灣回歸后文化有源有脈。人是文化的人,社會是文化的社會。“臺獨”分子搞“去中國化”,這是在隔斷臺灣文化的血脈。而失去中華民族的根脈,臺灣文化即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能是殖民地文化的扭曲,只能說虛無文化迷茫的混亂。為此,兩岸文化交流是臺灣人民最大的文化利益,既包括臺灣的文化來自大陸的正本清源;也包括臺灣的文化產業融入大陸市場和國人的血脈。
10.臺灣回歸后民眾能當家作主。兩岸統一后,將跳出“精英治港”的局限,不會搞“精英治臺”,一定會加大底層百姓參與治臺的各種權利。一方面臺灣人民實行高度自治,島內的重大事務都能夠由臺灣民眾決定,無需受藍綠政黨綁架,無需再受美日等外部勢力的擺布;一方面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當家做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都有臺灣的代表和委員,臺灣人士可以成為中央政府的領導成員;臺灣民眾可以參與國家大事,與大陸人民一道共同建設自己的祖國。所有擁護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臺灣同胞將真正當家作主,參與臺灣治理和祖國建設,盡享發展福祉與復興榮耀。
三、必須加大統一是臺灣“福音”的立體宣傳
對臺宣傳要重點宣傳統一對臺灣的利好,這要“三個強化”。
一要強化權威部門發聲。統一后對臺有什么重大利好,這有很強的政策性,這種政策性只有權威部門和權威人士有資格發聲,有可信度的發聲。而統一后對臺有何重大利好,這些年來,除高層講了一點宏觀性、原則性、抽象性的話外,幾乎很少見到有較為具體的表述。
在這一點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劉軍川在第四屆“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的開幕致辭,就未來兩岸統一后,臺灣同胞將怎樣從中受益?劉軍川指出:“廣大臺灣同胞要看清祖國統一、民族復興既是大義,更具大利。”并特別指出:“臺灣的財政收入盡可用于改善民生”等,這無疑開了一個好頭。但期盼有更高層次、更有權威的部門和人物,有更具體“利好”臺灣的政策說明。
二要強化權威性的解讀。盡管難得見到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副主任劉軍川,這樣權威人士代表權威部門發聲,傳遞出祖國統一,對于民族復興和臺灣“既是大義,更具大利”。但對于劉軍川原則性講的“更具大利”,卻沒有相關部門,也沒有相關主流媒體的資深評論員,去做深入的具體解讀。而臺灣的基層百姓,不習慣聽那些類似外交辭令的官話、套話、車轱轆話,猜悶的話,就喜歡直來直去。那么,到底有什么具體的利好,應該針對臺灣百姓關注的問題,聯系實際的,直白的,用百姓能聽明白的話,進行具體和明晰的表述。
三要強化主流媒體的宣傳。在具體的宣傳布局上,要把握5點:其一,“統一”后對臺“利好”的國內外宣傳,中臺辦、國臺辦應有要求、有規劃、有部署、有指導;其二,大陸的主流媒體,特別是旗艦媒體,應該將統一后對臺灣有何“更具大利”,作為對臺宣傳一個突出的重點;其三,統一對臺灣有何“大利”,各主流媒體應根據媒體特色,進行各自有特色的宣傳,尤其,要少說空話、大話、千篇一律的話、摸不著邊際的話。凡是面對大眾進行的宣傳,必須堅持的一條原則,也是宣傳規律,就是一定要突出具體化的宣傳,因為,一具體就扎實,一具體就親切,一具體就生動,一具體就深刻,一具體就有不可替代性;其四,要形成一種立體化的宣傳,就是非孤立的、非零散的、非單調的宣傳,要多層面、多媒體共同發聲的立體宣傳;其五,還要廣泛利用各種對臺機構發聲,大講特講統一對臺灣發展,“是福音、是歷史機遇”,“既是大義,更具大利”。這才能產生更廣的傳播性,不僅能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更能形成深入臺灣百姓內心的沖擊力。才能有助于在臺灣島內形成對統一的人心所向,讓臺獨被民心唾棄,甚至在“武統“時,能讓臺灣軍民積極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入臺。
結束語:無論采取什么方式統一臺灣,對臺宣傳戰都不能缺席,尤應作為一種特別的戰爭樣式凸顯。實踐反復證明:越是現代戰爭,宣傳戰的地位和作用越突出。而要打贏對臺宣傳戰,重點和主線都應放在大力宣傳統一的“利臺”好處上,一定要將統一對臺灣的“利好”宣傳到位,絕不能讓“利好臺灣”成為宣傳的盲區,或弱項。。當然,統一對臺灣遠遠不止本文列舉的10大利好,只有將統一對臺灣和臺灣百姓的各種利好,進行廣泛、深入、具體的立體宣傳,才能讓統一深入臺灣人心,讓統一的道義贏得世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