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友合唱陜北民歌懷念寒春老人。本報記者孫乾攝
本報訊(記者孫乾)昨天上午10點,中國綠卡第一人寒春女士追思會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舉行。10天前(6月8日),寒春因病在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9歲,至此她已在華養了62年的奶牛。寒春逝世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發唁電表示哀悼,并對寒春在奶牛業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淺色鴨舌帽,深色格子衫,一張爬滿皺紋的臉龐,笑容淡定而慈祥。昨天上午,這張定格寒春老人最后時光的照片,掛在她生前工作過的中國農機院會議室內。遵循寒春老人的遺愿,她的追思會布置簡單,甚至沒有哀樂,她的兒女告知前來追思的朋友們不必帶來花束。
寒春逝世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李克強、回良玉、王岐山、張德江,均致電對寒春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親屬表示親切慰問,對寒春在奶牛業和農業機械化事業作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與此同時,寒春的老同學楊振寧也從香港來電致哀。
“我和家人都很悲傷,但是我父母的一生是值得慶賀的,甚至是讓人非常羨慕的。”寒春和陽早的兒子陽和平說,他希望前來追思的朋友不要悲傷,他跟親人合唱了一首老人生前哼唱的陜北民歌,并決定按照老人的遺愿將骨灰撒至他們來華最初工作的地方——塞北大漠。
■逝者寒春
62年前,參與制造美國原子彈的核物理專家寒春“棄武從文”來到中國延安。為讓中國人民喝上一口純鮮牛奶,她與丈夫耗盡畢生精力。
2004年,中國政府將第一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證》送到她手中,以此褒獎她對于中國人民的杰出貢獻。
為信仰“訣別”核武器
寒春1921年生于美國,是小說《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孫女。來華前,寒春是一名核物理專家,曾與楊振寧是同學,是美國參與首批原子彈研究和制造的少數女科學家之一。但是,當兩枚原子彈分別落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時,寒春放棄了核物理。那是人類首次遭遇核武器的襲擊,但她希望那也是最后一次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隨后,她追隨丈夫來到中國延安。
1952年,世界和平會議在華召開,寒春在會議上慷慨陳詞,她譴責核襲擊,呼吁消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此時,她已與丈夫陽早找到了為之奮斗畢生的事業——發展奶牛培育研究。
2003年12月25日,86歲的美籍專家、原機械工業部顧問陽早因病去世。在訃告上,有一句“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的評語,是寒春執意添加上的。寒春解釋此話:“我們在中國呆了一輩子,是為了信仰而來的。”
崇高的共產主義境界
有人說,懷念寒春陽早就看這兩本書,毛澤東寫的《為人民服務》和《紀念白求恩》。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原書記李維民與寒春陽早共事20多年。李維民至今記得寒春不留情面的“批評”。一次,一家肯出錢的企業要農機院做一項研究,李維民一口答應下來。“寒老眼睛一閉,就開始說了‘老李,中國的事情就給你們這些人搞壞了,誰有錢給誰辦,農民沒錢,那你們辦不辦?’”李維民不由心里一觸。
李維民記得寒春陽早總不時懷念早年在延安的情景。“老李,你們還記得延安時的共產主義嗎?”李維民被問得一頭霧水。“有什么不同嗎?”李維民反問。“老李,你們部門的同志還敢批評你嗎?”
盡管不時“挨批”,但李維民卻仍愿意跟寒春陽早在一起。他回憶,20年前,陽和平曾問過他:“這么認真地為我爸媽服務,圖什么?”“我現在知道了,我不圖其他,和他們在一起,我的精神無比的純凈和高尚。”
“土老帽”的樸素生活
原機械部老部長何光遠曾多次去過寒春陽早居住的昌平小王莊農場。“沙發一坐下去扎屁股,制圖版就放在磚頭壘的平臺上,”何光遠多次勸說兩人換個住處,跟農機院安排好了,勸了好幾年兩人還是不搬。“跟他倆做工作,領導不好使,得讓基層群眾去說,他們才聽得進去。”何光遠說,最終農場的幾個擠奶工去勸,寒春終于答應將平房里返潮的地面修理一下。
北京農場局老局長邢春華說,當年陽和平在延安插隊,因為營養不良險些喪命。農機院的老領導都勸寒春陽早把兒子安排回京工作,結果兩人非但不領情,還說:“我不是讓他去享福的。”邢春華說,寒春陽早兩人生前生活異常樸素,做人也一樣,從不講官話、套話、馬屁話。
寒春長子陽和平也試圖解讀他偉大的父母。他認為,兩位老人有理想但不是烏托邦,他們與眾不同的是,“吃飽穿暖以后就只要求精神上的滿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