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主糧多名“主將”涉嫌美國洛克菲勒基金
2010-03-12 15:07:33 作者:《商務周刊》 來源:2010年3月5日出版
http://www.businesswatch.com.cn/show.php?contentid=2236
最近,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獲得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及其同事。但近日媒體披露,張啟發院士還是“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
吳孔明,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所長,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通過了轉基因主糧的安全評估),在其主持過的研究項目中,列有“Rockefeller基金會課題(2003-2004)和美國USDA課題(2003-2004)”,Rockefeller就是洛克菲勒,USDA就是美國農業部。
胡國成,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該研究所是國務院于1981年批準在杭州建立,由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洛克菲勒基金會共同投資。
黃季琨,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他也是轉基因主糧的力挺者。其履歷顯示,“1990年獲菲律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90-1992年在國際水稻研究所做博士后”。“國際水稻研究所”,正是由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共同設立的研究所。
范云六院士,她的植酸酶玉米就是此次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生產許可證書的兩個轉基因糧種之一。也是“國際HarvestPlus項目中國負責人”,也即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的中間代理人,同時她又是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
附文:
跨國公司及中國科學家利益集團
民心
轉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
【核心提示】據恩道爾《糧食危機》一書介紹,洛克菲勒基金會及其旗下的研究機構,孟山都公司、陶氏化學、杜邦等農業化學巨頭和美國政府是發動“轉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控制世界糧食生產,最終控制世界。
洛克菲勒基金會
1.控制世界糧食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亨利·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是洛克菲勒家族一手栽培起來的得意門生,截至1973年,美國的外交政策一直由他完全掌控著。
——基辛格在嘉吉公司和其他糧食貿易集團的支持下開始了他的侵略性糧食外交政策,他把這種政策稱為“糧食武器”。
2.發動轉基因革命
——在發動轉基因糧食作物“基因革命”以及這場“革命”向全世界擴散的過程中,美國政府充當了主要推手,這一點毋庸置疑。政府與孟山都、陶氏化學、杜邦等農業化學巨頭一唱一和,就好像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融為了一體。
——在整個綠色革命的進程中,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與美國國際開發署和中央情報局在對外政策目標方面通力協作,攜手并進。
——在整個基因革命的演進過程中洛克菲勒基金會都處于核心地位。從綠色革命到基因革命,這個基金會在制定改變人類飲食方式的戰略和手段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甚至能讓全世界斷糧。
3.控制世界人口
——1974年,美國政府的少數要員收到了《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這份報告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提出,由基辛格起草完成,其主旨是實施“世界人口行動計劃”以大幅度降低世界人口數量。
——到基辛格受命起草《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文件的時候,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研究所與研究中心網絡已經逐漸為控制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研究與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精心培養轉基因科學家
——約翰三世的農業發展理事會還為經過精心挑選的幾所亞洲大學聘請了美國大學的部分教授來培訓新一代的科學家。最好的科學家會被選送到美國攻讀農業科學的博士學位。從跨出美國大學校門之日起,這些科學家就會遵循洛克菲勒的農業發展觀而賣命工作。這個精心構建的網絡將在日后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全球傳播轉基因農作物應用的戰略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于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與福特基金會的慷慨資助,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就能夠做到將第三世界的農業科學家和農學家送到美國去“學習掌握”現代商業化農業生產的理念,并將其帶回他們的祖國。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為在自己的祖國推廣美國的商業化農業建立了一個非常珍貴的具有影響力的網絡,而且這些活動都是以發展科學和高效的自由市場農業為名開展的。
下面介紹一下洛克菲勒基金會創辦或資助的主要研究機構。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
世界最大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聯盟———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成立于1971年,是一個戰略聯合體,由國家、國際及區域組織、私人基金會組成,為15個國際農業研究中心提供經費,與各國農業研究系統、民間機構、私人部門有合作關系。自1984年中國加入CGIAR以來,在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和CGIAR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在農業發展政策、種質資源交換、新品種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CGIAR已成為中國農業科技合作領域的重要伙伴。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IRRI)是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的一個下屬機構。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創辦,并得到一些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贊助。
中國水稻研究所(CNRRI)
中國水稻研究所是由國務院于1981年批準在杭州建立,由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洛克菲勒基金會共同投資的受農業部和浙江省雙重領導,中國農業科學院管理的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水稻研究所。“九五”期間,合作伙伴由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國際原子能組織(IAEA)、美國洛氏基金會等國際組織(機構)以及美國、日本、韓國、法國等國家科研單位,逐步擴展到歐盟、東南亞以及國際性大公司。(來源:中國水稻研究所網站)
孟山都公司
孟山都公司就世界上第一號轉基因公司,總部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的。它是轉基因種子的主要供應商和化學除草劑草甘膦(孟山都稱其為農達系列除草劑)的世界最大生產商。
——孟山都創立于1901年,最初生產硫酸等工業化學品。它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多氯聯苯(PCBs),并向其他企業發放生產這種產品的許可證。后來證明,這種東西會造成嚴重的大腦損害、生育缺陷和癌癥。
——孟山都曾參與高毒性二英的生產,并生產一種基于二英的致命毒劑——橘劑,這種毒劑曾在越南戰爭中使用。正如一個專業報告所指出的:“從1962年到1970年,美國軍隊在越南噴灑了7200萬升除草劑,其中大部分是橘劑。超過100萬越南人暴露在噴灑之下,另外還有超過10萬美國和盟國士兵。”
——2007年初,英國調查人員披露的英國政府內部備忘錄和證據顯示,孟山都公司曾向威爾士南部一個未劃定隔離線、會滲漏的采石場傾倒約67種化學藥品,包括橘劑派生物、二英和只有孟山都才能生產的多氯聯苯,這個采石場沒有取得接納化學廢料的許可,造成30年后地下水和大氣的污染。
(恩道爾:《糧食危機》)
轉基因革命的幕后推手之ISAAA(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簡稱ISAAA)創始人和現任主席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對農業部批準兩種轉基因主糧安全證書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聲稱:“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 洛克菲勒基金會是ISAAA的三大贊助商之一,并且是主要控制者。ISAAA是轉基因作物不遺余力的推廣者和鼓吹者,每年ISAAA還要與洛克菲勒基金會聯合發表“生物技術商業化及轉基因作物的全球態勢”年度報告,以權威形象鼓吹轉基因作物發展的重大成就,而且“為各國生物技術研究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農業部在3月2日的答記者問中,不知名官員也曾引用ISAAA組織的數據為支持轉基因商業化提供依據。
洛克菲勒基金會并不是唯一支持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獲取服務組織的機構。孟山都、先正達旗下的諾華、安萬特農作物科學公司下屬的艾格福公司和美國國際開發署都對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獲取服務組織給予了經濟支持。他們的目標是在工業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農業綜合生物科技巨頭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全球伙伴關系”。為了建立這種全球伙伴關系,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獲取服務組織設立了關于組織培養、診斷學或基因工程的技術轉移項目。(恩道爾:《糧食危機》)
另一個佐證是ISAAA董事會主席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發表在ISAAA簡報(No. 34 – 2005)的文章《2005年生物技術商業化及轉基因作物的全球態勢》,“ISAAA衷心感謝Bussolera Branca基金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為支持本文的籌備工作以及向發展中國家免費發放本文所給予的資助”。
(http://bc.zo.ntu.edu.tw/upload/3241.pdf)
在農業部給轉基因水稻、玉米頒發了生物安全證書“之前,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主席Clive James博士曾表示,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將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我國批準轉基因水稻玉米種植 安全問題成隱憂 《中國經濟時報》 2010/02/04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3194219 )
農業部3月2號3月15號回應人民大眾對轉基因的質疑時,引用的資料大多來自ISAAA。張啟發、黃大昉、方舟子等轉基因推手所散布的數據,也大多來自ISAAA。
中國轉基因研究的關鍵性人物
中國轉基因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科院等研究機構為主,以張啟發、范云六、陳章良、賈士榮、黃季焜等科學家為代表。這些機構和科學家們都與洛克菲勒財團有聯系。下面介紹幾個代表。
張啟發
2009年11月27日,在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種植后,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這也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主糧可進行轉基因種植的國家。其中兩種轉基因水稻品種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等科研人員培育而成,是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
“張啟發,男,博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其后于該校從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兼任亞洲水稻生物技術合作網絡指導委員會主席。”(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網站)
1.中美國院士
2007年5月1日,張啟發院士又榮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張啟發教授還擔任美國Rockefeller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從事農業教學科研工作26年來,主持承擔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項目等二十余項重大(點)研究項目。(來源:新華社及《科技日報》報道資料)
“1988年夏天,……這項國家863高科技生物課題、美國洛氏基金會資助課題‘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標記鑒定和定位的研究’取得可喜進展。”“1990年張啟發參加了用分子標記方法研究水稻雜種優勢遺傳基礎的角逐。這一研究課題很快引起了國際上的重視,1992年被列入美國洛氏基金國際水稻生物技術計劃重大項目。”(來源:《科技進步與對策》 1999年01期作者:魯大安 張春強)
2.被打造出來的院士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農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將張啟發等一批有潛力的青年人送往世界科技前沿深造,張啟發歸國之時,當時的校長孫濟中教授就認定這個小伙子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生命科學研究方法,是華農的未來。
“一窮二白。缺水,建水塔;沒電,買發電機。總而言之,砸鍋賣鐵,舉全校之力為張啟發搭建科研平臺。專門為張啟發組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與此同時,跨學科抽調一批嶄露頭角的學者給他充當助手,并專門開辦7年制本碩連讀的生物技術班,培養后備科研隊伍。
“校方甚至專門為張啟發配備了一位實驗室總管——他過去的老師、曾經當過科技副縣長的章榮德,因為老章既懂業務又懂管理。在張啟發的周圍,孫濟中不止一個,章榮德也不止一個,他們共同造就了張啟發。”(來源:《湖北日報》 2004年4月14日)
其實準確地說,張院士不僅是華中農大打造出來的院士,更是世界銀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基金會打造出來的。更進一步說,張院士更可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推行轉基因革命的急先鋒。
3.變身轉基因科學家
2000年10月,張啟發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發表了一篇論文,最終成為‘轉基因科學家’的領隊。
Jumin Tu, Guoan Zhang, Karabi Datta, Caiguo Xu, Yuqing He, Qifa Zhang, Gurdev Singh Khush & Swapan Kumar Datta. (2000). Field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elite commercial hybrid rice expressing Bacillus thuringiensis -endotoxin. Nature Biotechnology 18, 1101-1104.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報告Bt轉基因的水稻恢復系明恢63及其雜交后代汕優63在田間既抗蟲、又增產。雖然這項研究所使用的轉基因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范云六,水稻材料明恢63和汕優63是謝華安培育出來的,并且田間實驗是在武漢進行的,但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卻是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Swapan Kumar Datta。
4.涉及多項國外專利
據綠色和平組織的調查,張啟發研究的轉基因抗蟲水稻Bt63涉及多項國外專利。
“轉基因抗蟲水稻Bt63在研發過程中,至少涉及到11 項國外專利。這些專利包括了技術(如合成植物基因和準備方法(EP0413019)等)與基因(如合成殺蟲晶狀蛋白質基因(US5380831)等)。
“這些專利都在包括美國、歐盟、日本與中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注冊。專利持有人包括孟山都(Monsanto,美國),拜耳作物科學(Byer Cropscience,德國) 和先正達(Syngenta,瑞士)等國外生物科技公司與科研機構。(來源:綠色和平,2008年4月,國外專利陷阱中的“中國”轉基因水稻)
5.秘密會議:轉基因水稻的首次亮劍
2004年9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咨詢組(成員包括張啟發)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對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提出“在繼續擴大抗蟲棉種植的同時,重點推進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4年第五期)
2004年11月底,國家農業部召開的一個討論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會議,12月1日會議結束,但是官方沒有公布會議內容。2004年12月9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文章《轉基因稻米:13億人主糧后的利益懸疑》,披露了會議的內容,并指責這些轉基因科學家有謀取私利之嫌。
“張啟發是轉基因科學家,這次北京會議,就討論了他的一個轉基因水稻品種。”(來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
6.湖北非法種植Bt轉基因水稻事件
2005年4月13日,綠色和平組織公布了一份調查報告:《非法轉基因水稻污染中國大米》。該報告說:綠色和平于2005 年2 月到2005 年4 月期間,分別四次到湖北省進行實地深入調查,結果發現:“湖北多個地方的種子市場、農技站和種子站已經在非法售賣還沒有通過安全審批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Bt 基因的抗蟲轉基因大米已經污染了湖北的大米市場,并很可能銷售到湖北以外的市場,污染大米、米制品和加工食品;種植轉基因水稻的農民一般不知道這是轉基因品種,只知道是抗蟲的;我們綜合估計湖北去年最少有950-1200 噸轉基因大米已經流入市場。”
綠色和平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和實驗室的檢測結果,得出結論:“非法銷售的轉基因水稻可能就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等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轉Bt 基因抗蟲稻,而且我們有理由認為華中農業大學可能就是污染源頭。”(來源:綠色和平組織)
這就是著名的湖北Bt轉基因水稻事件。
“一位專家對記者說,搞轉基因研究的專家很多人并不缺錢,但是他們希望能夠早點將自己的成果推廣,按照現有的程序,很可能很長時間都批不下來。‘有意或者無意的泄露一些種子,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既成事實,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這些轉基因的種子作為普通的雜交稻種到地方上進行申請,按國家規定只有轉基因的種子才必須由國家批準,這樣難度也就減少了。’”(來源:《鳳凰周刊》2005年15期 總184期)
湖北省農業廳最終在2005年8月發表聲明,宣布對三家種子公司進行處罰,并徹底鏟除田間的轉基因水稻。2006年1月,向全省發布通知,禁止銷售未經農業部批準的轉基因作物種子。(來源:南方日報 2005年08月11日)
陳章良
男,漢族,1961年2月生,福建福清人,無黨派,1982年7月參加工作,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1.效力孟山都公司
2002年“11月9日,在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美國中心,陳章良校長從華盛頓大學校長Mark Wrightom手中接過‘華盛頓大學杰出校友獎’證書。他是華盛頓大學建校以來首位獲得此獎項的中國留學生。他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Roger Beachy教授,同時參加了第一批的轉基因植物研制。”(來源:中國農大新聞網)
Roger Beachy教授是美國國際熱帶農業生物技術實驗室(ILTAB)創始人、主任,曾與孟山都公司合作開發抗草甘磷的作物。ILTAB得到了美國幾個聯邦機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法國的一個公共研究機構(ORSTOM)的資助,它致力于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物技術。ILTAB本來位于加州,后來遷往孟山都公司總部外面的圣路易斯唐納德丹佛植物科學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該中心由孟山都公司耗資超8000萬美元而建。(http://www.grain.org/briefings/?id=140)
大概是因為其導師的這種背景,陳章良才有機會得到孟山都公司的青睞。
據報道“l985年1月歐洲分子生物學學報發表了24歲的陳章良的第一篇論文,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將大豆蛋白基因成功地轉移到矮牽牛(茄科植物)上,并使大豆蛋白基因在矮牽牛種子里得到表達。……當陳章良取得這項舉世矚目的成果后,華盛頓大學孟山都公司立即把作為一般學生的陳章良吸收進公司給予專家學者的待遇——專門給他一套精密儀器設備,從事基因工程的研究。這對于陳章良來說,正如虎添翼,到公司不久便在去年6月成功地把抗花葉病病毒基因,轉移到煙草、番茄等作物上去,解決了世界上長期不能解決的防治植物花葉病的難題。嗣后,他又把一種能使昆蟲致死而對人體有利的蛋白基因轉移到蔬菜上去,使蔬菜生長期不用農藥噴殺就能達到防蟲害的滿意效果。這些科研成果都有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給孟山都公司獲得了巨額的專利費。”(《華南熱帶農業大學院校報》 56期 1987年10月20日)
2.支持轉基因,繼續與孟山都合作
果然,后來陳章良成為中國最早公開支持轉基因植物推廣的科學家。
2000年8月21日,陳章良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轉基因作物并不可怕》。
2001年2月16日,“中國青年創新論壇·中關村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陳章良作了題為《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的演講,力挺轉基因食品。(《中國青年報》 2001年2月19日)
2008年01月10日,孟山都全球副總裁Jerry Steiner受陳章良邀請到中國農業大學演講:生物技術—未來全球經濟新引擎。(來源:中國農大新聞網)
3.領軍廣西農業經濟,又見孟山都
2007年2月,陳章良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2008年4月10日,《小康》雜志專門做了一個報道,其中說:
“1991年,陳章良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參加國際基因工程大會。
“同年的美國洛克菲勒國際會議和國際第三屆植物生物學大會上,陳章良又分別公布了北京大學‘蛋白質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
“無論怎樣,如今的陳章良已經意氣風發地領軍于廣西農業經濟的戰略方陣。”(來源:2008年4月10日,《小康》雜志)
2008年6月25日,陳章良在南寧會見了全球第一大種子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副總裁麥克凡一行。陳章良說,廣西與孟山都的合作已經有7年多,孟山都公司在廣西推廣的“迪卡007”玉米新品種,填補了廣西高產優質、抗旱耐瘠玉米品種的空白。目前,迪卡007在廣西的推廣面積已近600萬畝。廣西希望能夠跟孟山都公司有更深的合作。(來源:南寧日報 2008年6月26日)
另據廣西科技成果網2008年3月14日的科技成果登記,科技項目“抗旱耐瘠玉米新品種迪卡007的引進與產業化開發”取得重要成果,按照“總公司+區域分公司+經銷商+農戶”模式,六年累計推廣應用迪卡007玉米 1026萬畝,完成計劃的513%。
黃季焜
現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于獲菲律賓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農業科技政策,資源和環境經濟政策,價格與市場,食物安全和反貧困政策,國際貿易等研究。(來源:中科院農研中心網站)
我們首先注意到黃季焜是學經濟學的,而且是從事農業科技和食品安全政策研究的,地位重要。
“1990年獲菲律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回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1993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同年去斯坦福大學做合作研究。1994-1995年任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創建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以來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同時兼任數個國際組織的顧問和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兼職研究員、教授。”(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2004年這一年,黃季焜沒少為轉基因商業化沖鋒陷陣。
據報道,2004年“6月9日晚7時,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區新報告廳舉辦了新一期的名家論壇。中科院創新基地研究員、首席科學家黃季焜,圍繞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政策及其對經濟和貿易的影響等方面為在場的師生做了一場詳實而又精彩的報告。”(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黃季焜:發展轉基因農作物符合國家利益” 2004年7月6日)
2004年11月,黃季焜接受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今日早報記者采訪,認為“發展轉基因農作物符合國家利益。推遲產業化的政策成本會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浙江轉基因稻米產業化發展是推動中國轉基因產業化的重要進程。”(來源:《今日早報》 2004年11月25日)
幾天之后,農業部即將召開會議討論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問題。確實,曙光就在一步之外。
可惜后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被擱置。黃季焜也被綠色和平組織揭露鼓吹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涉及私利。
據南方周末報道:“大力呼吁轉基因水稻的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季焜,其夫人是轉基因科學家賈士榮所在的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又同時在賈士榮任董事的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任職。……賈士榮則是多種身份的人,他是轉基因科學家,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又是創世紀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和董事,有商業利益。而現在,他向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會申請轉基因稻米的商業化生產。”(來源:《南方周末》 2004-12-09 )
賈士榮
曾任第二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2005.6-2009.12)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news/kejiao/kjxw/content/2009-04/01/content_39177.htm”
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37年1月23日生。1959年畢業于南京農學院農學系,1959-196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工作,1979-1981年加拿大植物生物技術研究所及薩斯卡徹溫大學作物科學系訪問學者,1982-1986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員,1986迄今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作物遺傳工程實驗室主任,農業部農作物分子生物學重點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87-1993期間作為中國專家,每年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研究4-6個月。
1986-1995年主持國家 863 計劃“馬鈴薯抗青枯病基因工程”的研究, 與復旦大學、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所、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共同完成了“馬鈴薯抗菌肽基因工程技術體系的建立及抗青枯病新株系的獲得”的研究課題,1997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作為第一發明人,“抗菌肽及其生產方法和應用”2001年10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03年2月,“轉基因抗蟲棉的研制及商業化應用”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為第四完成人。
目前,賈士榮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主要從事棉花和水稻抗病基因工程、馬鈴薯抗蟲和抗病基因工程、植物生物反應器、轉基因植物基因漂流、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的檢測技術等研究。
(http://bri.caas.net.cn/rcdw/in_01.aspx?id=75)
2004年12月09日,《南方周末》記者劉鑒強報道:
“賈士榮是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所研究員,他的一個轉基因水稻正在參與商業化種植申請。”
“賈士榮則是多種身份的人,他是轉基因科學家,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又是創世紀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和董事,有商業利益。而現在,他向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會申請轉基因稻米的商業化生產。”
“他申請的轉基因水稻品種,農業部轉基因生物安全辦公室委托了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彭于發來做環境影響評估。而據綠色和平的調查,賈士榮與彭于發是多年的研究伙伴。”
(“轉基因水稻商業化 中國科學家到底有無私利” http://tech.sina.com.cn/d/2004-12-09/0958473380.shtml)
然而更要命的是賈士榮申請商業化種植的抗白葉枯病轉基因水稻,其專利權并不專屬于中國人。
“12月8日,賈士榮告訴本報,他是通過在美國的合作伙伴,征得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同意來使用這種基因。他在美國的研究伙伴是位于加州的國際熱帶農業和生物技術實驗室。而據綠色和平的調查,這個實驗室的主要目標是將生物技術在發展中國家推廣。美國轉基因巨頭孟山都公司是他們的合作伙伴之一。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賈士榮的轉基因水稻得到批準,美國人將來會不會對中國農民收取專利費用?12月8日,在本報對賈士榮的電話采訪中,賈士榮不愿回答這個問題,最后說:‘那是商業化推廣,具體再談。’”
根據之前的分析,其實,我們不光要看到孟山都公司,還要看到背后的洛克菲勒基金會。
在這次采訪中,賈士榮說出了以下經典名言:
“列寧說過,一個愚蠢的人提的問題,100個聰明人也回答不了。
“我想請教那些反對者,他如何回答幾十年以后的事情?科學在現有的水平上認為是安全的,就是安全的。科學是動態的,說不清幾十年后的事情。但如果以后出現了問題,科學會解決它。”
范云六
范云六,1930年5月16日出生,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1952畢業于武漢大學,獲學士學位;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獲得生物科學副博士學位;1980~1982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西北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和生物技術顧問,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農業科學評審組成員等;現任國際HarvestPlus-China項目主席,中國農學會和中國作物學會常務理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農口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在農作物遺傳改良;在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并獲得延緩害蟲對轉單一Bt基因植物產生抗性的科學數據;利用玉米為植物生物反應器,開創了第二代低成本,環保,節能,高效植酸酶生產技術,為提高我國玉米種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提供了國際領先的技術支撐;開發了一種具有優越酶學性質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產新途徑。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發明獎、省部級獎和國家發明專利。培養博士生,碩士生近百名,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學術報告及專著等150余篇。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http://www.caas.net.cn/caas/ShowArticle.asp?id=4303)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院士風采的介紹更為詳細,其中提到:
“1980~1982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西北大學醫學院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回國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農口的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在農作物遺傳改良。……成功地人工設計和改造了Bt基因,在多種植物中表現高效殺蟲效果,并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得到高抗螟蟲的秈稻“明恢63”和IR72及其后代,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不斷進行科研創新的同時還精心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其中博士近30名,碩士40名,國外進修生3名,這些學生廣泛分布在海內外的科研領域,并已成長為科研技術骨干。”
(http://bri.caas.net.cn/rcdw/)
如果說張啟發是轉基因界年輕新秀、科學暴發戶,那么范云六可以說是元老級人物、泰斗,在國內學界影響很大。
國際Harvest Plus項目是什么背景呢?據中國生物強化(HarvestPlus-China)官網介紹:
“2004年3月,Howdy Bouis博士(國際HarvestPlus項目主席)和雷新根博士(康奈爾大學副教授)專程從美國來京與范云六院士探討Harvest Plus-中國項目事宜,通過三人之間的積極溝通與交流,最終完成了Harvest Plus-China項目構思與設想,并于2004年5月開始啟動。
“國際HarvestPlus項目是在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CIAT)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兩個國際農業磋商小組成員非贏利機構下的國際合作計劃,Howdy Bouis博士是HarvestPlus項目主任。該項目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03—2007年期間已經獲得來自世界銀行、Gates基金會和其他捐助者的資助逾5000萬美元。HarvestPlus項目的使命是通過農作物育種(生物強化)減少和預防全球性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人類營養不良(鐵、鋅與維生素A)問題。
“2004年5月15日在北京召開了關于Harvest Plus-中國項目的計劃會議,11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專家與會共同商討。2004年11月15-16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了HarvestPlus-中國項目成立與啟動大會。
“會上,與會代表就成立Harvest Plus-中國項目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達成強烈的共識,成立了范云六院士領導的、由5人組成的“HarvestPlus-中國項目辦公室”,并且成立了由8位專家(5位來自中國)組成的“Harvest Plus-中國項目國際顧問委員會”。
“為了在中國啟動該項目, 國際HarvestPlus項目贊助約40萬美元作為中國科學家的前期研究費用。”
(http://www.harvestplus-china.org/swqh/swqh.htm)
“2005年4月16~20日在中國昆明舉行。參加會議的專家包括HarvestPlus-China項目顧問組專家委員會成員7人以及HarvestPlus-China項目官員5人。
“HarvestPlus-China項目第一次指導委員會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加強了交流,達成了共識:‘HarvestPlus’的理念將在中國很快取得成效。”(http://bri.caas.net.cn/gjhz/in_09.aspx?id=9)
國際HarvestPlus項目、康乃爾大學、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國際農業磋商小組,這些機構都與洛克菲勒基金會有密切聯系。
順便提一下,中國生物強化項目成員還有:萬建民教授,HarvestPlus-China項目副主任;雷新根教授,HarvestPlus-China項目副主任;王 磊 博士,HarvestPlus-China項目秘書(也是范云六的秘書);張春義 博士,HarvestPlus-China項目秘書。(http://www.harvestplus-china.org/swqh/swqh_5.htm)下次碰到這些人時,可要留點心。
2010年1月5日《科學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范云六:致力于轉基因事業的工程院女院士》的報道,對范院士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其中提到:
“由于基因工程抗蟲棉研究取得的進展,胡錦濤、溫家寶、宋健等國家領導人視察了范云六的實驗室,聽取了她關于基因工程抗蟲棉研究進展的匯報。世界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Norman Borlaug也訪問了這位中國生物學家的實驗室。
“范云六領導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廣泛開展了植物遺傳轉化的研究,涉及的植物包括水稻、棉花、玉米、楊樹、馬鈴薯、番茄、油菜等。她采用原生質體、農桿菌感染、花粉管導入的方法,在國內最早獲得轉Bt基因的水稻和棉花植株;她研究出來的高抗二化螟、三化螟的水稻材料,為我國的水稻抗蟲育種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她將Bt基因導入水稻,使新的轉基因水稻對螟蟲的毒殺效果達到90%以上。
“范云六的這項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重視。1996年,她應邀在東亞地區國際水稻生物技術大會上作學術報告。其研制的高效殺蟲基因,在2009年我國第一個批準生產的轉Bt基因抗蟲水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75356)
世界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諾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是誰呢?前面我們提到洛克菲勒基金會是綠色革命主推手之一。
2009年9月12日,諾爾曼·博洛格去世,享年95歲,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發表了一篇文章來紀念他,“Green Revolutionary Norman Borlaug Dies”。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12791886&ft=1)
文中談到在1944年,他30歲時接受洛克菲勒基金會聘請前往墨西哥做研究,從此開始效力于洛克菲勒基金會。美國之音(VOA)在介紹他時直接稱之為“洛克菲勒基金會科學家”(Norman Borlaug was a Rockefeller Foundation scientist for many years.)(http://www.tingclass.com/voa/play100838.html)
有趣的是,諾爾曼·博洛格獲得的是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而不是科學方面的獎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