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迷心竅?:評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將引入民資
云淡水暖
今天(9月1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有一篇文章,標題很吸引人“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將引入民資”,報道說:
備受關注的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再次透出方向:并非所有的市政公用事業領域都將列入本輪的改革范圍,僅有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將作為市場開放、吸引民間資金進入的主板塊。…由住建部代擬的《國務院關于深化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推進節能減排保障公眾利益的若干意見》已有初稿,正在進一步完善中。…各地要上報民營資金進入當地市政公用事業的情況;分析當地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引進民營資金工作中遇到的障礙;在改革過程中,地方政府采取了哪些手段來消除這些障礙。…
所謂“引入民資”是說法有點不那么痛快,其實不如干脆說是“私有化”,或者說,“民資”=私有資本要在公用事業的利潤當中來分一杯羹,而且要將“阻擋”了這個分一杯羹的路子的“石頭”摸出來扔掉。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才發生了關于城市供水價格要上漲甚至“大漲”的熱烈的討論,水價要上漲的“理由”,是說水務企業“虧損”,甚至“嚴重虧損”,所以要上漲,而民眾不買帳,覺得水價不透明,漲價沒有道理,其間還夾雜著外資即“洋水務”進入的議論,有民眾擔心中國的城市供水被外資控制。
而如今傳來“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將引入民資”的消息,表明了一種心態,就是對“民資”也即“私資”的寄托。人們對任何改革的寄托,經過這么些年來的實踐,已經多了一分審視,就是某種改革或者某種改革的推進,是否對最廣大人民群眾有利,換成今日的語境,就是蛋糕是切到公眾的碗里還是切到“資”的碗里。
那么,就在目前的一疊聲的水價的漲價聲中,“民資”的“引入”會帶來什么?應該有兩個可能的預期,第一種,“民資”即私資一旦“引入”,等于是引入了一個“散財童子”、“救世觀音”,立馬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但不漲水價,而且還還要想方設法通過“減員增效”,提高效率,把水價降下來;第二種,建立在“追求利潤最大化”基礎上的私資,被引入具有天然壟斷性質的供水行業之后,有了一塊只賺不賠的“鐵桿莊稼”,并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通過“減員增效”,提高“效率”增加的利潤,或者通過做賬表達出來的“虧損”,進而得到的政府對供水行業的補貼,笑納到“資”的口袋里。
不言而喻,第一種可能微乎其微,在“民資”即私資的世界上吃不到免費的午餐,建龍對通鋼的重組就是范例,鋼鐵行情好的時候進入,鋼鐵行情不好的時候就跑了,稍有盈利又跑回來。而且,在水務行業,外資的“引入”已經有例在先:
“昆明市自來水集團和威立雅在2005年底才合作,次年1月昆明就上調水價,2007年7月再次上調,目前居民生活用水已達3.2元,行政事業用水、工業用水、特殊用水分別達到4.5元、5.5元和15元(到戶價),漲價幅度和漲價頻率堪稱驚人。…”、“‘蘭州模式’——地方政府將自來水公司股權高溢價賣給水務集團,在合同中注明城市水價與物價掛鉤、或者承諾公司盈利,幾年后公司即以虧損為由、提出漲價申請。…蘭州自來水廠改制前不虧損,改制后虧損了;二是改制后蘭州水價5年漲了9次…”(《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范例講的是水務“引入”外資,但是,有一點應該注意,這些外資水務巨頭,同時也是私營資本的巨頭,想方設法多賺錢,是“民資”即私資的天性,這個不可以用道德判斷來限制,是勉強不得的,誰也沒有辦法改變。
那么,供水是如此,供氣、供暖和垃圾處理也必定如此,要么從公眾口袋里掏,要么從員工身上“增效”,要么從政府補貼中套利,貼本的事兒,“民資”即私資哪里會有興趣干,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嘛。
但是,就在這個報道中,草民注意到“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將引入民資”這一命題,缺少了一個也是與百姓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相關的也可以稱“大”的行業——公共交通。難道公共交通從規模、影響力、百姓關注度等,不及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么?否也。
而且,就在前幾年,公共交通行業卻是實實在在地“引入”了“民資”即私資,而且遍及全國都有“成功”的范例,轟轟烈烈、一擁而上,媒體關注、熱評如潮,大有“民資”即私資要鋪天蓋地而來的架勢。但就在2009年5月的《中國周刊》,卻發出了一聲感嘆“綜觀全國,公交民營化無一不是落寞收場。”,好一個“無一不是落寞收場”!那么就綜觀一下子:
其一、2005年,長沙市政府在對長沙市公交總公司完成資產清算的基礎上,將所屬分公司及其他附屬資產打捆成5個“資產包”,進行有限邀標,合理競價轉讓。結果,其中的4個“資產包”以2.26億元的總價,分別轉讓給上海巴士公司和湖南長客集團公司。…2007年3月,原建設部部長汪光燾在調研長沙公用事業改革后表示,“長沙徹底打破行業封閉和壟斷經營,實行政企分離和市場化運作,使老百姓用氣、用電和出行更加方便,其經驗值得全國推廣。”,… 為追求經濟效益,不少線路的公交車都不愿意搭載持免費乘車證的老年人。…更讓政府臉上無光的是,不久前,少數公交企業面臨經營困難,一時難以解決,便集體停運,使正常經營中的公交線路癱瘓,影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 (《經濟觀察報》)
其二,十堰是全國第一個公交事業全盤民營化的城市,…無車可乘、以步代車的經歷對十堰百萬市民并不陌生。這已是公交改制五年來的第三次——2002年12月以及2003年6月,這座城市先后兩次出現公交停運風波。…綜觀國內,已實行公交全盤或部分民營化的城市,大多出現類似問題。湖北黃岡公交民營化之后,2006年11月同樣出現停運風波。(《南方周末》
其三、今年以來,合肥市公交事故頻發,安全行車形勢十分嚴峻,已造成11人死亡、45人受傷,死亡人數超過去年的總和(去年死亡八人)。(《經濟參考報》)“我們現在認為,過去全國各個地方,包括合肥,對城市公交進行企業化改造,引入民營資本,實際上是走了彎路。”合肥市建委效能建設辦公室主任宋冀明5月15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承。…按照《綜合整治方案》,…清退民營資本,回收公用資源。(《第一財經日報》)
其四、最讓重慶老百姓不滿的,是部分被黑惡組織控制的民營公交運輸業。以重慶渝強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黎強為骨干的黑惡團伙,通過強占明搶,擠占其他同行的經營權,逐步壟斷重慶民營公交線路。近幾年其拿到了遍及重慶的100余條公交線經營權,實際可以影響到城市公交命門。(《經濟參考報》)
結局:重慶、南京等地原已民營化的公交事業也重回國有公用事業。北京公交在市場化改革后企業依舊巨虧,此后重新采取低票價策略發展公交,政府投入百億元補貼公交部門的虧損,加大公交基礎設施投入。(《中國周刊》)
一位“民資”即私資感嘆說“公交改革最大的矛盾是企業市場化經營必然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公交的公益性屬性,又使得公交票價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企業化的方式與公益性屬性碰撞的結果,最終就是使參與者頭破血流。’”(《經濟觀察報》)
公交看來是“使參與者頭破血流”了,“引入”者輸了,“進入”者也輸了,然而,公交具有“公益屬性”,難道“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不具備“公益屬性”?既然公交“改革”中私資“頭破血流”,供氣供水供暖和垃圾處理四大行業”就會天上掉餡餅?
看來總有一些人堅定不移地信奉著“一私就靈”的理念,可以說是私迷心竅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