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與國家形象
作者: 熊蕾
11月15日和16日,中國傳媒大學舉辦了第六節亞洲傳媒論壇,討論的議題之一是國家形象的傳播問題。我因為昨天才從外地回來,就只參加了今天的會,挺有收獲。這是我給會議提交的文章,做了一些刪節放在這里。
近年來,國家形象塑造、國家形象傳播、國家形象提升成了很熱門的話題,而承擔這方面研究的,大都在新聞傳播學界。也因為這個問題的起因之一似乎是西方主流媒體的涉華報道常常被中國方面認為是有意無意地扭曲了中國的國家形象,所以新聞媒體,特別是中國的新聞媒體,往往被當作對樹立中國積極的國際形象有責無旁貸的作用。
但是,新聞媒體和國家形象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本文擬從新聞從業者的角度,對這個問題做一點非學術性的探討。
國家形象的塑造者
很多人,特別是一些政府官員,把新聞媒體視為樹立國家積極形象的同盟軍。這其實誤解了新聞媒體的作用,也誤解了真正的國家形象塑造者。
究竟誰是國家形象的塑造者?是新聞媒體嗎?
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一些實例。
比如,我們有的國家領導人出訪外國時,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梳頭、照鏡子、整理衣角或打哈欠等不雅觀的小動作。對這樣的小動作,中國新聞媒體會視而不見。但是外國新聞媒體則抓住不放,大報特報。
對此,我們會說,這是外國媒體對我們領導人形象的歪曲。但是,如果我們的領導人本身沒有這樣的動作,外國媒體又從何去歪曲呢?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周恩來,生前見過很多外國政界人物和記者,但是沒有被抓住一個這樣不雅觀的小動作。相反,一張最有名的周總理側坐的肖像,被很多中國人當作最傳神的總理像而保留珍藏,就是一位外國記者拍攝的。同是中國領導人,何以外國媒體不去歪曲周恩來的形象呢?
我們還可以回顧一下今年以來,中國或者圍繞中國發生的一系列新聞事件。所有這些事件,都和中國的國家形象有關。
春節前后的一場50年不遇的冰凍災害,波及半個中國,近一億人受災。
3月,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和一些藏區出現的騷亂。
4月,奧運會火炬在一些西方國家的傳遞受阻。
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6月、7月,貴州甕安和云南孟連的惡性群體事件。
8月、9月,北京的奧運會和殘奧會。
9月,三鹿奶粉事件......
這些事件,有天災,有人禍,有盛會,有慶典。它們無一不涉及中國形象。可是這些事件,又有哪一件是新聞媒體能夠造得出來,處理得了的?除了奧運會和殘奧會的舉辦時間是定期的,也是中國努力申辦下來的,是可以預期的之外,其他新聞事件,大都是突發--盡管有些并非毫無征兆,但它們的發生,并不以新聞媒體的主觀意愿為轉移;它們的處理或解決,也不在新聞媒體的權限之內。
如果我們再看看這些事件留給人們的印象,我們對國家形象的塑造者,可能會有更清晰的答案。
比如雪災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有成千上萬滯留在車站等待回家的民工;有頂風冒雪搶險維修倒塌高壓線鐵塔、敲冰鏟雪恢復通信和道路交通的工人和解放軍;也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救災第一線慰問的身影。這些印象的疊加,讓我們既看到我們在天災面前的眾志成城英勇抗擊,也看到我們孜孜以求的現代化在極端自然力面前的脆弱。
汶川地震留給我們的印象,有不畏艱險前往震區搶險救災的解放軍和各路救災人員;有譚千秋等在千鈞一發關頭把生的希望讓給學生的教師們;有"敬禮娃娃"、"可樂少年"、"芭蕾女孩"等不同受災者的面貌;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線指揮救災的情景;有工程質量存在問題的倒塌校舍;也有范跑跑這樣的人物。這些形象,雖然都是通過新聞媒體呈現出來的,但和雪災留給我們印象一樣,他們沒有一個是新聞媒體能夠制造出來的。
奧運會、殘奧會,受到了各國運動員和國際輿論的交口稱贊。而談到奧運會、殘奧會,人們印象最深的,不是中國拿了多少塊金牌,而是無所不在熱情服務的志愿者。志愿者們的微笑,成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一個標志形象。由于志愿者的出色工作,國際殘奧委會特地在閉幕式增加了向志愿者代表鮮花致敬的環節。而中國志愿者的形象,同樣不是新聞媒體所能創造的,而是數萬志愿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查考甕安事件、孟連事件,也都不是新聞媒體造出來的,而是官僚主義和各種沒有平衡好的利益關系引發的積怨所導致。
這些事實,以及無數其他事實,清楚地表明:國家形象的塑造,并不取決于新聞媒體,而主要是由政府各級官員和社會各界公眾塑造的。他們的言行,構成了他們自己的形象,同時也形成國家的形象。
"形象工程"與形象塑造
有一些地方的領導,喜歡通過各種"形象工程"打造本地的積極形象。但是,卻往往事與愿違。
很多形象工程并沒有經過認真的研究和充分的公眾參與,而是因為某位領導出訪看上了某個城市的建筑,便想照貓畫虎把那個城市的建筑搬到本市。于是,中國不少地方出現了仿造的白宮、國會山等歐美式建筑。然而,千樓一面,百市一形,各地自己原有的特色不見了蹤影,而競相攀高的摩天大樓給人的印象,除了暴發戶式的囂張,就是缺乏自信和想象。因為它們樹立的是歐美建筑的形象,而不是當地自己富有創造力的特色。
更有一些形象工程是靠野蠻拆遷搞起來的,嚴重侵犯了被拆遷群眾的利益。這樣的形象工程,絕無可能樹立國家的積極形象。
其實,形象工程仍然是靠人來設計建造的,所以,歸根結底,塑造形象的還是人,而不是工程。在工程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如果缺乏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那工程的形象就大有問題。已經有很多實施證明,為形象而不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搞出來的形象工程,往往得到很多詬病,甚至讓人嗤之以鼻,結果最敗壞黨和政府形象,當然也敗壞國家形象。
新聞媒體的作用
國家形象主要是靠政府的政策、政府官員的言行以及公民的言行形成的,并不是靠新聞媒體的正面報道形成的。如果政府官員貪贓枉法,社會道德普遍敗壞,那么,新聞媒體無論如何高唱贊歌,也樹立不起國家的積極形象。
國家形象不能靠新聞媒體來打造,但是新聞媒體和國家形象的塑造并非沒有關系。
一方面,對各種新聞事件,新聞媒體報還是不報,以及從何種角度去報,對國家形象都有影響。另一方面,媒體自身作為獨立行為者,其行為方式也成為國家形象的構成部分。同時,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和倡導,對于社會風氣的形成演化,也有促進或促退的作用,直接間接關系到國家形象的塑造。
一些地方出了丑事,當地有些領導生怕丑事傳出,影響地方"形象"以及個人仕途,便不顧一切地防止消息外傳,"防火防盜防記者"。這樣防的結果,是地方"形象"愈加惡劣,有關領導的仕途也未必得保。
最近揭露出來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曾有當事人借北京奧運會的名義試圖掩蓋,以為這個事情在奧運會期間是碰不得的,否則會影響北京奧運會的形象。
這是非常惡劣的做法。把個人或單位的卑劣行徑和一個盛會聯系在一起,企圖讓盛會為其丑行劣跡遮羞埋單,這真是齷鹺到了極致。曾經有過上級領導出于"形象"考慮而為下級機關劣行遮掩的情況,結果是連上級領導的形象也一并在群眾心里垮掉,而整個國家的形象都受到影響。
誠然,確實有西方媒體,專門盯住我們的一些陰暗面,夸大其辭地報道。就好比有些心理陰暗的攝影師,只對著某人臉上的或身上某處疤痕或潰瘍,大拍特拍,似乎此人身上除了疤痕或潰瘍,再無其他可看之處。這種只看一點不及其余的報道,當然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的面貌。但是如果我們的新聞只是報喜不報憂,對疤痕和潰瘍視而不見,放佛它們根本就不存在,那也不是中國面貌的真實反映。這種報喜不報憂的結果,一則不真實,二則反而敗壞了中國的形象--它不僅讓人看到了一個不真實的中國,而且讓人感到中國是脆弱的,是不能正視自身問題的;三則破壞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影響了媒體自身的形象。最后,這種報道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因為它給人以假象,看不到問題在哪里,自然無從向前發展。
所以,媒體在國家形象塑造方面的任務,第一不是唱贊歌,第二不是只報喜不報憂,第三不是幫助某些地方官員掩蓋問題。媒體應當從最廣人民的利益出發,滿足人民的知情權,實行人民的監督權,積極引導輿論,從而既提高媒體自身的公信力,也能夠幫助樹立國家開放民主活躍的積極形象。
結語
國家的積極形象主要不是靠新聞媒體不切實際的報道,而是靠各級政府的執政水平以及公民的道德水平及素養塑造出來的。國際新聞媒體對日本的報道未見得很積極,但是有關調查卻表明,很多西方民眾對日本的印象非常好,常常列為第一。這令很多中國人大為不解。其實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日本游客在國外的文明舉止給西方民眾樹立了非常好的形象。
以中國之大,人口之多,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毫不奇怪。只要政府對這些問題積極應對解決,而不是試圖掩蓋,那非但不會影響國家的形象,而且還會變被動為主動。因此,各級政府官員應該努力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不斷改進自身的執政水平,全體公民也應該向北京奧運志愿者學習,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從而真正樹立起中國的積極形象,而不是依賴新聞媒體來塑造形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