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一個十分反常的現象。
社會上時常會莫名其妙冒出來一些“謠言”,然后不久就被“辟謠”。
這本來很正常,然而怪就怪在有許多人偏偏就選擇相信了“謠言”。
而且,這種情況似乎愈發普遍了。
有些事剛開始流傳的時候,大家都只是一笑了之,可一旦被“辟謠”,就會被重視起來。
甚至對于個別比較特殊的事,還會存在一種看起來極為荒謬的現象:
辟謠,就等于變相的確認。
最近這幾天,就有這么兩件事。
一是傳言某市外地老板大量跑路,二是傳言某公司在外地開廠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等問題。
就不點名了,大家心照不宣就好,不想惹麻煩,當然即便不點名可能也有麻煩。
這兩件事究竟真假,不作評論。
但是從評論區的畫風來看,顯然網友們相信所謂“謠言”的不在少數。
很多人甚至說,“看到辟謠我就知道實情了”“這下更坐實了答案”。
究竟是哪個環節出問題了?
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普通人對謠言和真相是沒有分辨能力的,眼睛不是任何時候都雪亮。
不是因為愚昧,而是因為信息不對稱。
不掌握信息,就只能在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作選擇,而不能通過正常的邏輯去判斷真假。
打個簡單的比方。
如果一個老師從來都只會告訴學生答案,而不教給學生解題的邏輯和判斷答案所需的知識點。
那么到了考試的時候,學生必然就只會憑直覺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
心理學上有一種觀點:
人們更傾向于尋找那些符合自己預期的信息來支持自己的信念或自設的一些假設前提。
曾經有種說法叫“人們更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就是這個道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不是因為老百姓狹隘、愚昧、無知,而是掌握的信息極為有限。
有人曾經說,知識越貧乏,相信的東西越絕對。
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絕對化的表述,說出來就是自扇耳光。
信息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很寶貴的資源,知識只是信息的一部分而已。
底層的信息,是上層給的。底層的思維、邏輯、觀念,也是上層塑造起來的。
長期的投喂、灌輸,就造成上層給底層什么,底層就會相信什么。
底層信與不信,從來都是上層決定的。
正是因為假話泛濫,老百姓得到的信息不完整甚至不真實,謠言才會大行其道。
不提供真相的“辟謠”,就是愚民的工具。
什么叫不提供真相的“辟謠”呢?我分析大概有這么幾類:
一、愛信不信式。
面對所謂“謠言”,左右就是一張嘴,翻來覆去兩個字,假的。
可假在哪里,就是不說。你問他真相是什么,他就顧左右而言他,擺明了就是敷衍。
當年那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把多少人都氣笑了。
二、答非所問式。
外界關心的是A,他回答的是B。外界關心的是整體,他回答的是局部。
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你無法否認他提供信息的真實性,但是用那些信息你又得不到真相。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某市辟謠,老板到底跑沒跑,恐怕不是一個注冊登記的數量能說明的。
今年早些時候,有些地方還出現搞“市場主體倍增”,到處拉人頭注冊空殼營業執照的事。
所以有些數據再算出花來,意義也不大。
真正可靠的數據是什么?
經營的產值,稅收,社保數據,甚至用電量、用水量,等等。
這些信息不拿出來,誰會信呢?
前面提到的那家公司的辟謠,也是答非所問的典型。
有疑問的是外地人,他們辟謠用本地語言,還發在本地媒體。明明要外宣,他們非要搞內宣。
很明顯,就是做給本地人看的。
而且人家質疑的東西,一樣物證也不拿,讓員工出來簽字按手印當人證。
我怎么看那些員工,越看越像《讓子彈飛》里那個賣涼粉的孫守義。
“不是我冤,是武舉老爺冤。”
三、掩耳盜鈴式。
還記得今年5月份的事嗎?網上傳得沸沸揚揚,說杭州將全面取消新房限購政策。
5月8日,當地有關部門還回應說政策不變。
結果到了第二天(5月9日),杭州突然發布《關于優化調整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通知》。
通知里面的政策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真的全面取消新房限購了。
謠言,變成了遙遙領先的預言。
這樣遮遮掩掩的“辟謠”多來幾次,老百姓會相信才有鬼了。
十多年前春晚小品《一句話的事兒》里面,就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
你用謊言去驗證謊言,得到的一定是謊言。
你程式化辟謠,我自然程式化回應。你假裝告訴我真相,我自然也假裝相信。
不是不愿意相信真相,而是沒有得到真相。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辟謠本身就是個偽命題,謠是不需要辟的。
能夠擊碎謠言的,只有完整的真相。講再多的道理,辟再多的謠,都毫無意義。
要么把真相掰開了揉碎了告訴公眾,要么就不要在意網上的風言風語。
既不愿把真相公之于眾,又要讓別人相信,可能嗎?
又不是傳教,不能指望別人“正因為荒謬,所以我相信”。
如果真相密不透風,信任必然千瘡百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