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召開振興農村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座談會。
會議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李德華主持。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今朝,武漢思維科學與智能系統學會副理事長王進洪、辦公室主任譚宇龍、會長助理葉啟林等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并發言、
會議特邀《中國勞動保障報》駐襄陽記者站站長、《中國榜樣——鄉村振興領頭人——村書記》一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1年出版,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同志作序)作者葉星同志作報告。
葉星同志出身于農村,當過農民,后參軍入伍,轉業后在新聞戰線從業38年,對廣大勞動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對助力鄉村振興事業有著自發的責任擔當。從2007年起,他集中研究農村黨建,重點研究村書記。2014年至2017年,他以黨員自愿者的身份到湖北省襄陽市北棚村掛職第一書記三年,幫助農民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對農村工作有著切身的感受。他還以極大的革命熱情支撐自己,不辭勞苦,行程九萬多公里,歷時三年,采訪了數十個貧困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他筆耕不輟,將30名具有典型性的村書記的事跡,撰寫成長篇人物通訊陸續發表,最終集成上述《中國榜樣》一書。這種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精神,特別值得稱贊。
在報告中,他向與會者生動介紹了三十位優秀村書記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發展集體經濟、使當地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感人事跡,催人淚下。
李德華教授指出,葉星同志的報告給我們深刻啟迪,同他相識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最近幾年,我們一批共產黨員又多次重讀《共產黨宣言》,重讀毛主席批閱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原著,深刻認識到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同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作最徹底的決裂。我們研究農村農業問題,不能只考慮經濟問題,還必須考慮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必須壯大公有制!鞏固社會主義的基礎產業和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
大家還圍繞我國農村未來發展的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與會同志認為,沒有公有制休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強大的公有制經濟,真正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建立不起來的,即使建立了,也是無法鞏固的。因此,我們共產黨人在城鄉經濟領域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不斷地、有節奏地、堅持不懈地發展、鞏固、做強做大公有制(國有、集體)經濟。
與會同志談到,40多年來,“三農問題”始終是個尖銳的問題。經過幾屆中央領導和全體勞動者的艱苦努力,特別是習總書記“精準扶貧”一系列政策的貫徹執行,已解決了農村中的絕對貧困問題,使我國全面進入小康時代。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巨大成就。要鞏固并不斷發展這一大好局面,必須旗幟鮮明地引導農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讓“老板”去整合農村資源,農民入股、打工,不是一個好辦法。大頭還是被資本拿走了,農民仍然是被剝奪者。資本是逐利的,它不會無緣無故投資。
與會同志指出,現在,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年齡幾乎全在50歲以上,而年輕人都紛紛離開農村進城打工謀發展,農民的子弟已基本上不會種莊稼了。這種趨勢再不改變,十年之后,農村勞動力將基本枯竭.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靠動員家在農村的年輕人回到農村去,收效甚微,不是大概率事件。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怎么恢復我國農業勞動大軍?現在有病亂求醫,以為將人的自私自利之心“煥發出來”,搞私營企業,用這種私營企業去整合農村資源,恢復農業生產,就能湊效。實踐證明,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一旦有困難、有挫折、有重大變化,利益沒有那么大了,或者暫時沒有了。這種私人資本就會撤走,把爛攤子扔給社會。這種方案靠不住。根本出路還是要發展壯大公有制(國有、集體)農村經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