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爭鳴 > 風華正茂

科學理論與資本主義——文化復興之路在何方?

金然壽 · 2011-02-26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科學理論與資本主義——淺論東西方文化之區(qū)別

  作者:金然壽(字 坐忘)

  前言

  第一章 慣性

  第二章 時間

  第三章 歷史

  第四章 力學

  第五章 質(zhì)量

  第六章 陰陽

  ※※※※※※※※※※※※※※※※※※※※※※※※※※※※※※

  前言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大科學時代」,隨之而普遍的是,科學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有著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然而,古人有云「知人易,自知難」,會不會恰恰因為我們置身在大科學時代,反倒是看不清科學的真面目呢?我們都知道,萬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正是大科學時代的當局者,因此事實上,真相或許并不像我們自認為的那樣樂觀,置身在大科學時代的我們其實很可能是對科學的本質(zhì)最不清楚的一代人(之所以會存在自知難的情況,愚以為是因為在自知的過程中,認知的主體和客體出現(xiàn)了重疊,亦即,「我」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的對象)。

  賤文試圖跳出以往人們對科學的常規(guī)理解,以一種新的視角考察「科學理論」以及「科學共同體」。因此在賤文中,科學不再是一個研究者,而是一個被研究的對象,其理論的闡述主體,即「科學共同體」,也不再是一個超然于紅塵名利場的群體,而是一種「利益共同體」。特別是,賤文還在努力襯托出目前來說應該是很難讓人相信的觀點——科學理論是資產(chǎn)階級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精心炮制出的理論體系,亦是西方人為了奴役其他文明和國家而編制出的“殖民用文本病毒”。因而可能會對那些長期習慣于“用科學的視角觀察世界”的人們,帶來一定的閱讀不適,還望見諒。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正在被,或已經(jīng)被欺騙的人,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被,或已經(jīng)被欺騙了的——如果受騙者知道自己在受騙,這場騙局將無法進行。同理,一個迷信著科學的人,是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迷信著科學的。是故,愚希望閱讀賤文的看官能以平常心,即,不以「先入為主的站在科學的立場」的心態(tài)閱讀。

  附:「科學和民主」是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口號,而資產(chǎn)階級既然以科學與民主作為革命口號,此兩者必定是對資產(chǎn)階級有利的概念,而不可能是對資產(chǎn)階級之外的人群有利的概念(資產(chǎn)階級要是為大多數(shù)人吶喊口號或進行某種活動,那還真不是資產(chǎn)階級了,這是資產(chǎn)階級的秉性所決定的)。任何利益共同體的對外宣傳,都是為了自身利益,絕不可能是像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可以是為了整個國家或者整個人類——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才可以穿透宣傳的字面意義,看到深埋在利益共同體內(nèi)心的秘密,才能領悟為什么一定會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第一章 慣性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曹雪芹

  【引子】

  慣性原理乃近代科學的起點,基此,人們也把提出慣性原理的伽利略稱作「近代科學之父」。

  以現(xiàn)代科學的視角觀之,慣性原理已不再僅為力學范疇的概念(初,伽利略提出慣性原理時候,是個僅限于力學范疇的概念)。在熱學、光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等領域皆可以找到慣性的影子,甚至在化學和生物學等物理學之外的領域,也能發(fā)現(xiàn)慣性原理留下的烙印。

  譬,在電磁學中,當穿過閉合線圈中的磁通量要增加時,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電路中的磁通量的變化。穿過回路的磁通量增大,則感應電流產(chǎn)生的磁場,阻礙磁通量的增大,即線圈本身有保持原來磁通量大小的性質(zhì)(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效果,總是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原因)。

  「查理定律」和「蓋·呂薩克定律」同樣在描述一種慣性原理。在等溫壓縮過程中,氣體之體積減少則壓強就增大,以阻止氣體進一步被壓縮,即氣體在狀態(tài)變化過程中,體現(xiàn)了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性質(zhì)——假如氣體不受外界干擾,將保持原有的狀態(tài)。

  在光學中,光唯有在“從一種介質(zhì)進入另一種介質(zhì)”中才能發(fā)生折射,也變相的表達了慣性原理。其所謂者,外界條件(媒介)改變了光的傳播路徑,而光本身是具有直線傳播本性的——假如沒有介質(zhì)的影響,光子就會做每秒30萬公里的勻速直線運動。

  在化學中,化學平衡理論亦是化學反應里的“慣性”。在生物學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也反映了大自然的“慣性”…………自伽利略提出慣性原理,它成為了科學理論體系的一種綱領,致使慣性原理不斷的滲透到別的學科,或者說,別的學科不斷的向物理學的慣性原理看齊。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科學共同體」對慣性原理如此愛不釋手?

  【一】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慣性定律: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科學共同體以「靜止與運動」定義了慣性,卻并未指出定義里的靜止與運動,是參照于何物而規(guī)定的。請留意慣性定義的陳述方式: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并不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參照于某某物」做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

  而事實上,脫離了參照物我們將無法判斷一個物體到底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比如,在一輛相對于地面行駛的車上,以窗外的景物做判斷則——我們是相對于窗外之物做運動(或窗外之物相對于我們做運動)。若看車體的話——我們相對于車體靜止(或車體相對于我們靜止)。那么,「我(或單個物)」到底是靜止還是運動呢?這就要看選擇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了。

  因此,運動與靜止是「待判斷物」和「參照物」之間的相對關系,而不是一個物體的獨立狀態(tài)。但是,按照慣性定義的陳述,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和靜止成為了一個物體的獨立狀態(tài)(科學共同體把慣性釋義為物體固有之屬性,言下之意就是,運動與靜止不是物物之間的相對關系,而是一個物體的獨立屬性)。是故,慣性定義里的運動與靜止,是脫離了參照物的絕對運動與絕對靜止。

  【二】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通常,我們可以用更簡便的方式表達慣性定義——物體不受力則保持「原來狀態(tài)」——把這里的「原來狀態(tài)」展開陳述,則即,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

  請大家留意「原來狀態(tài)」這個詞匯。一個物體的「原來狀態(tài)」是相對于一個物體的「現(xiàn)在狀態(tài)」來表述的,并且在時態(tài)條件上一個物體只能處于「現(xiàn)在狀態(tài)」,而不能繼續(xù)處于「原來狀態(tài)」。所以,慣性定義所要描述的,并不是物物之間的相對位置變化關系,而是一個物對一個物自身的「時態(tài)參照關系」。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直觀的理解什么是「時態(tài)參照關系」。

  ①:當我們說「甲人比乙人胖」的時候,我們是對比了兩個人,即這里的「胖」,是兩個人之間的「同時性相對關系」。

  ②:當我們說「甲人比“以前”胖了」的時候,是對甲人一個人進行了「跨時期對比」,是把「甲人的現(xiàn)狀」和「甲人的原狀」進行了跨時期相對對比。

  ③:當我們說「甲人比“以前的乙人”胖」,這時候,我們是把甲人的現(xiàn)狀和乙人的過去狀態(tài)進行了相對比較。

  在上面的一些例子中,雖說都是在進行關于胖瘦的相對對比,但其對比對象以及對比關系是有區(qū)別的,需要我們仔細甄別。而在此章節(jié)中要討論的慣性定義,正是第二種對比關系的一種形式之一(與慣性定義類似的應該如此——甲人比以前沒胖沒瘦,保持原來狀態(tài))。

  物物之間相對位置關系,是配置在空間上的,換言之,當我們說“一個汽車相對于地面行駛”時,是關于汽車和地面之間的位置變化的描述。而我們說“一個物體的加速度越來越快”時,是描述這個物體在「直線時間軸」上的變化。

  許多人會誤解這一點,總是以空間位置的相對動靜關系,來理解慣性定義,或以為慣性定義真的在討論質(zhì)點在空間里的動靜問題,遂而引起很多人困惑和曲解。這也是為什么「加速度」越來越大,并不意味著速度也越來越快的原因。因為,速度是一個物體與度量衡之間的相對關系,傾向于「空間配置」,而加速度是速度與時間的相對關系,傾向于「時間配置」。

  【三】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按牛頓的原意,定義中的靜止與運動是「相對」于「絕對空間」的靜止與運動。

  但問題在于,我們該如何理解「絕對空間」?它既然是一個空無一物的「空」間,必然看不見摸不著,如何才能具有「可參照性」?試問,我們能不能把一個看不見的東西和看得見的東西進行視覺相對參照呢?答案是否定的。

  是故,「絕對空間」這樣的概念,必然的要面臨「可理解性問題」。按字面解釋,「絕對空間」是沒有任何實物存在于那里的存在,因此,說某人能夠理解看不見摸不著的「絕對空間」是什么樣的,等于承認如下陳述亦可以成立——某人可以想起來從未見過面之人的長相——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可以想起未曾蒙面之人的長相,因此而必然的,我們也可以認為,沒有人可以理解或經(jīng)驗到「絕對空間」的實質(zhì)是什么。

  所以,“相對于絕對空間的靜止與運動”這樣的說法只是一種空洞的,沒有任何實質(zhì)意義的虛假陳述。與其說這個陳述解釋了慣性定義里提及到的「運動與靜止的位置相對性問題」,倒不如說是回避了「運動與靜止的位置相對性問題」。

  牛頓給「絕對空間」的定義為:“絕對的空間,就其本性而言,是與外界任何事物無關,永遠是相同的和不動的,相對空間是絕對空間的可動部分,或者量度”。

  這個論述,有幾處需要我們仔細明辨:

  先,牛頓說「絕對空間」和任何外界事物無關的,然后卻說「絕對運動」是相對于「絕對空間」做的運動。疑問是,既然「絕對運動」是相對于「絕對空間」做的,那么怎么能說「絕對空間」是與外界無關的呢?因為絕對空間在這里成為了參照物,換言之,如果定義絕對空間為與外界無任何關聯(lián)的存在,那么絕對運動是相對于絕對空間的運動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次,牛頓提到“絕對空間是相同的和不動的”。

  絕對空間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知道絕對空間不動?無法進行比較怎么知道各個部分相同?

  事實上,牛頓談論「絕對空間」是假,欲帶入「十字坐標(幾何坐標)」才是真,或者說,牛頓所謂的「絕對空間」,其實質(zhì)是「十字坐標」。科學共同體先以「絕對空間」概念隔離考察物與參照物之間的相對關系,后以帶入坐標系,進而把物物之動靜問題皆偷換為「物與參照系(注:是參照系,而不是參照物)」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在具體描述中,物體又會偷換為質(zhì)點,因此,整個物理學雖名為物理學,但本質(zhì)上只不過是幾何學而已)。

  科共體會說“空間是三維的”,但按照定義,空間既然是“空”的,自然就無所謂維不維了(如果承認“空間是三維的”這句話是合理的,那么無疑承認這句話也是合理的“空間里什么都沒有,但有三維”——如果覺得這句話不合理,那么再改成“空間里除了三維什么都沒有”,那么顯然,所謂的空間只不過是坐標系而已)。在“空間是三維的”這句陳述中,「空間」是毫無實際作用的空洞符號,無人能理解「空間」,更不能以「空間」做相對參照,可是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中「三維」這個符號卻會發(fā)揮著作用(絕對空間概念,是個虛假概念)。

  【四】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自笛卡爾之后,基督教文化圈明確的把十字坐標帶入到了對自然的解釋中,而其中的文化意味是非常的明顯的——科學理論的對外傳播,其本質(zhì)是“文化十字東征”(見下圖)。

 

  (不需要深入的分析,它們在外觀上非常直觀的表現(xiàn)出了基督教的十字架崇拜和科學理論中的十字坐標之間的暗合)

  【五】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問:不使用任何道具,如何才能讓一噸重的石頭繞我們轉(zhuǎn)一圈?

  答:我們繞著個石頭轉(zhuǎn)一圈即可。

  人們就會產(chǎn)生疑問,石頭在地面原封不動,怎么能說繞了我們一圈呢?實際上,這里指的石頭原封不動,是相對于地面,而相對于我們來說,石頭確實繞了一圈。因為我們繞石頭轉(zhuǎn),說明石頭也在繞我們轉(zhuǎn)。

  科共體對外宣稱說,通過十字坐標可以確定任何質(zhì)點在空間上的位置,比如可以用(x,y,z)的方式標出一個質(zhì)點的位置。但很明顯,這種標示法的成立必須仰仗于坐標系原點的先定,猶且我們還知之,坐標系的原點只能是(0,0,0)。

  那么,(0,0,0)的位置到底在哪?

  是故,科共體的十字坐標,即便可按科共體的說法“可用以標示坐標系上所有點位”,卻也無以標示坐標系原點本身的位置。而作為坐標系“核心”的原點,自己本身無以標示原點本身的位置,「用坐標系標示質(zhì)點的位置」的說法,能否成立呢?

  事實上,由于坐標系原點,即科共體用數(shù)字所標示的(0,0,0)無法申明自己的位置,使得整個坐標系只能處于「絕對靜止狀態(tài)」,因而質(zhì)點的位移只是單方面參照與原點的位移。換言之,如果我們承認坐標系的標示法是合理的,我們就要一并承認,坐標系的單邊主義——只有質(zhì)點參照于原點的位置,而沒有參照于質(zhì)點的原點位置——也是合理的,因而亦要承認,作為同樣是幾何點而已的原點,優(yōu)越于質(zhì)點。同時,這就是為什么科共體會提出「絕對空間是靜止和不動的」的原因,科共體試圖把十字坐標只能保持絕對靜止的先天弊病,轉(zhuǎn)嫁給虛假的「絕對空間」概念,進而在眾人的印象里形成——是絕對空間靜止不動,而不是十字坐標本身處于絕對靜止狀態(tài)——的印象。

  任何物體可以是「參照物」也可以是「被參照物」,因為運動與靜止都是相對的。但在科共體的術語體系里,坐標系只叫做「參照系」,而不存在「被參照系」這樣的名詞,如此一來,坐標系的被參照問題,在術語層面上被排除在科共體的討論范疇之外(除非我們跳出科共體自我編輯的術語體系,但如此一來,科共體可以利用大眾對科學的迷信,宣布對方使用的不是科學術語,違反了科學規(guī)則——換言之,科學術語體系,是科學共同體自己編輯的體系,而科學的合理性又是靠科學術語的闡述來證明,因此實際上科學術語體系是一種語言暴力體系)。

  轉(zhuǎn)載百度百科對《參照系》的解釋:“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系的位置在變化,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照系在運動,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系的位置不變,則表明物體相對于該參照系是靜止的。同一物體相對于不同的參照系,運動狀態(tài)可以不同”。

  可以看到,在這段陳述中始終都未出現(xiàn)關于「參照系之狀態(tài)」的描述,也就是說,在科共體對運動的描述中,唯有“物體(實際上只是質(zhì)點而已)參照于參照系的運動狀態(tài)”,從來沒有“參照系參照于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進而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中十字坐標始終只處于絕對靜止狀態(tài)。

  【六】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慣性定律是一條假設。雖然科共體極力的想隱瞞慣性定律的假設性,但我們還是可以很輕易的把慣性定義轉(zhuǎn)換成假設陳述句——假如一個物體不受力,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慣性定律只能是假設,如果不是假設,說明這個世界存在直線,也只能不可能通過實驗驗證,可以用實驗證明慣性定律存在,那依然是證明了這個世界存在直線。并且,由于直線運動的帶入,運動也必須解釋為絕對運動,因為相對直線運動不符合宇宙的周期性)。

  科學理論體系中,有很多像慣性假設這樣,不僅沒有經(jīng)過驗證,而且實際上也不可能進行驗證的假設(通常都會以定律,公設,定義等等名義提出)。有趣的是,「假設」一詞的字面上公然出現(xiàn)了「假」字,且在中文語境中,假設的「假」字和真理的「真」字,是具有相反意義的詞匯,它們并不能隨意互通。

  假設和真理其實是水火不容的,承認假設的合理性就不是真理,要追尋真理就容不得假設的存在。試問,以前提假設為出發(fā)點,經(jīng)過一連串邏輯推理,可以推導出真理嗎?答案是否定的。起點是假,終點亦假。

  只可惜,大多數(shù)人并不會認真的追問這里存在的問題,也由此故,會讓那些貌似真理,但實際上是假的而已的暢行于世。其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假設句」是一種非常斯通見慣的交流模式,而且基于假設而展開陳述或進行分析,亦是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模式之一。

  “如果……,就會……”,“假如……,將……”等等。

  “如果我是你,我就不會那么做”(可是我不是你,你不是我)。

  “假如我中500萬,我就買個大農(nóng)場,過上桃源生活”(可是你沒中,是故,以「假如」為前提的一切暢想,都是虛無縹緲的白日夢)。

  “假如人生可以從來,我絕不會蹉跎一生”(可人生只一次,沒有回頭之路)。

  我們可以看到,慣性假設亦是以這種我們在生活中斯通見慣的模式展開的——假如物體不受力,將會……(可是沒有不受力的物體,前提錯了,后面的推理可以成立嗎?)

  【七】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慣性定義有一個前提,「……在不受外力作用時……」。

  換言之,慣性是物體在不受力時才會有的狀態(tài),而「不受力」,很顯然的與研究物體之「受力」時狀態(tài)的力學,有嚴重的邏輯排斥。

  ①:力學——描述物體「受力」時的狀態(tài)。

  ②:慣性——描述物體「不受力」時的狀態(tài)。

  對比①和②就可知,慣性和力學是不相容的,因為「受力時」和「不受力時」是互不相容的狀態(tài)。除非我們事先假定,一個物體在一瞬間既受力又不受力。很顯然,一個物體不可能在一瞬間處于,既受力又不受力的狀態(tài)。

  同時,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的整個框架中推測到,「物體之不受力狀態(tài)」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引入「萬有引力」概念而思考。萬有引力是不受時空約束的,超時間、超距離的作用力——它是無時不刻,任何地點都會存在的作用力——進而只要承認存在萬有引力,就不可再承認“在任何時刻、在任何位置”上可以存在「不受力的物體」。還有電磁力、核力等等,以物理學的描述,原子核和電子要“恒保相互施力的狀態(tài)”,如不然原子就要崩散。

  嘗試一下同時及論慣性和力學(注:是要同時談論慣性和力學,科共體通常會先提及慣性,而后再提及力學,或反過來。但如此一來,我們就無法看到兩個概念相結合時才會出現(xiàn)的邏輯盲點中存在的邏輯矛盾):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但宇宙不存在不受力物體。重組一下這些概念:宇宙中不存在不受力物體,當這種根本就不存在的不受力物體在不受力時,保持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

  不存之物,何論之有?實際上,科學共同體的目的非常簡單,你只要談論它就可以了,不管真實的物理現(xiàn)象界存在不存在幾何實物(比如慣性定義里的直線),至少在語言層面上,談論者已經(jīng)被科學共同體“套牢”了。就像我們無法用任何語言來描述真正的沉默一樣,因為只要我說“我在沉默”就已經(jīng)不再是沉默了。是故,只要談論直線,就不再是真正的“不存在直線”。

  關于直線,是東方周易時空觀和西方科學時空觀的本質(zhì)區(qū)別之一。周易時空觀貫穿著「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理念,而十字坐標是借由直線構成的,但實際上,宇宙不存在直線,所謂的直線,其實質(zhì)是把曲線切斷,再加一些人為作用,假名曰直線。

  【八】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慣性原理的,“無需參照物”而進行的絕對運動或絕對靜止,在基督教文化圈的日心地心之爭中發(fā)揮了特殊作用。按科共體自己的對外宣傳,伽利略的慣性原理摧毀了反對哥白尼的,所謂缺乏地球運動的直接證據(jù)的借口,也由此,科共體提出了地球的「自轉(zhuǎn)」之說。而「自轉(zhuǎn)」和慣性,所要表達的意謂是同出一轍的,即慣性和自轉(zhuǎn)里的運動都是脫離參照物的,絕對的,自我運動或自我靜止(在不違背慣性原理之整體格局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慣性原理轉(zhuǎn)換成如下同義陳述句: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自我靜止或自我勻速直線運動——因為,慣性定義并沒有指定參照物)。

  請留意「轉(zhuǎn)動」和「自轉(zhuǎn)」的區(qū)別——當我們說“一個球體在轉(zhuǎn)動”的時候,是在說這個球體參照于其背景在轉(zhuǎn)動(更苛刻的講,在我們接收的視覺信號中,并不存在球體,我們只能看到半個球面——對于眼睛來說,不僅是球體,且是所有的物體都只露出其一半——因此,我們看到的真實情況只是“不斷變化著的半個球面”,而不是“在轉(zhuǎn)動著的球體”)。而在說“一個球體在自傳”的時候,是說這個球體在進行與背景無關聯(lián)的,孤立的,自我轉(zhuǎn)動。具體解釋中科共體還會使用幾何軸線來描述,按照科共體的描述,一個球體是繞著繞著自己的自轉(zhuǎn)軸而轉(zhuǎn)動,但在我們的肉眼實際接收到的視覺信號中,并不存在幾何軸線。因此,“自傳”本質(zhì)上亦是一種脫離參照物而運動的絕對運動,與慣性同出一轍。

  球體的「自轉(zhuǎn)」之說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哥白尼,哥白尼說“轉(zhuǎn)動是球體的本性(轉(zhuǎn)動是一種運動,遂需與參照物進行對比,但哥白尼卻把物體的運動說成是物體的本性)”,但如果是這樣,為什么我們無法看到放在地上的足球在轉(zhuǎn)動?如果一架飛機繞地球一周飛行——飛機的底部一直對著地球——我們能認為飛機自轉(zhuǎn)了一圈嗎?既然不是,為什么月球的一半一直對著地球運行,卻認為在自轉(zhuǎn)?

  我們對球體之轉(zhuǎn)動的視覺判斷依據(jù),是從球體與「球體所在的背景」之對比中感受的,而不是對獨立的球體進行單獨觀察而得出的結論。遠處物體看起來小,就是物體與更大范圍的背景同時出現(xiàn)在視野中的結果,是故,當我們說遠處的物體看起來小,意味著背景在視野中呈現(xiàn)的比例大,近處的物體看起來大,意味著背景在視野中呈現(xiàn)的比例小。其實,我們也無法隔離出一個脫離宇宙整體的孤立物體,亦即,無法看得見一個完全與背景脫離關系的物體——因此,地球的自傳等等,是人們腦海中的想象,是人們對運動與靜止的誤解,絕非是宇宙真相。

  慣性和自轉(zhuǎn)等絕對運動,把本是物物之間的相對關系的運動與靜止,變成了物體的“私有化”狀態(tài)。按科共體的說法,慣性是物體固有的屬性,即,物體的靜止與運動是物體固有的屬性,而不是物體與參照物進行相對對比之后的結論——是故,我們還可以說,慣性里的運動與靜止是一種自由運動和自由靜止。慣性和自轉(zhuǎn)等等概念的精神訴求,與資產(chǎn)階級個人自由主義保持著同一性,同時,與外在條件(參照物)無關的運動與靜止,也與不顧社會整體和國家利益,而只顧及自身利益的“小人”們的心思暗合。

  第二章 時間

  人生在世,多活一日不長,少活一日不短,但憑快活論生死。

  ——曹植

  【引子】

  牛頓的絕對時間是「可加和量」。所謂「可加和量」,就是一個由各個組分構成的聯(lián)合客體,其對某一數(shù)量的值乃是這各個組分的這種數(shù)量的值的算術和。質(zhì)言之,如果我們有兩個事件,其一剛好開始于另一事件結束之時,則時間的時間長度乃是兩個的時間長度的算術和。簡言之,就是認為時間是可以進行數(shù)學計算的概念,亦即認為「2小時+2小時=4小時」這樣的數(shù)學式可以成立。對時間的這種理解非常符合我們的直覺,也契合大多數(shù)人的常規(guī)理解,也可簡便的計算一些問題。但是這種理解過于流于表面了。

  牛頓的著作喚為《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我們對其進行常規(guī)字面分析。自然者宇宙也,宇宙者時空也,因此,《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所要表達的無非是一種數(shù)學化宇宙觀,亦即數(shù)學化時空觀(請注意,不是其他種類的原理,而是數(shù)學原理,而此書被科共體公認為是最偉大的科學著作)。

  希望對世界進行數(shù)學化闡釋的訴求,早在牛頓之前的伽利略那里就開始了。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寫到:“自然這本書是用數(shù)學語言寫成的”。倘若我們追問這句話,伽利略是從什么地方得知的這一點的,那么,我們就必須要清楚的說明,這是伽利略的進行科學研究的大前提,亦是最重要的假設。而這個大前提,以及最重要的假設,時至今日也未有改變,科學理論是離不開數(shù)學語言的體系,或者說,科共體在原則上的闡釋方向,正是數(shù)學化。既然整個宇宙,即整個時空都是數(shù)學的,還有什么是不可量化的?人們認可了數(shù)學化時空,接受資本主義的合理性就容易多了,因為“一切都可以量化”和“一切都可以貨幣化”,沒有什么重大區(qū)別。所以說,科學的數(shù)學時空觀,是與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有著深層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更堅定的說,科學共同體開辟數(shù)學化道路,是在為資本主義保駕護航。

  【一】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1小時等于1小時」。

  這是我們認為時間可以進行純數(shù)計算的邏輯起點(此一等于彼一,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前提,而一加一等于二又是我們建立數(shù)學體系的邏輯基礎)。但是,如果我們不把時間抽象化而是具體化的考慮,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等式其實是無法得到真正確證的。因為,根據(jù)我們在紅塵世俗中的切身經(jīng)驗,如果在兩個「一個小時」之內(nèi)所經(jīng)歷的事件不同,其感悟到的流逝感是不一樣的。比如,開會的時候和打麻將的時候,雖然同是一個小時,可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前者無聊而漫長,后者感覺過的很快。

  再如,倘若問一個人“200秒和201秒哪個更長?”,大多數(shù)人大半會脫口而出“當然是201秒”。可事實上,這種提問本身就已經(jīng)含有暗示性了,因為使用數(shù)字表示了時間。一眼看上去201秒應該大于200秒,假如我們只考慮純粹數(shù)字之間的大小關系的話(更苛刻的講,純粹數(shù)字沒有可比性,因為沒有指出數(shù)字的指向具體到什么物體,譬如201個蘋果和200個人,是無法進行無差別比較的)。不過,如果讓一個人不看表,也不看數(shù)字分別感悟201秒和200秒,無人能肯定的說哪一段更長。

  「6小時是2小時的3倍」。

  已經(jīng)習慣于數(shù)字化時間表示法的人不會感覺到異常,但時間絕對不能如此簡單的被數(shù)字化,是閱讀這段文字的人進行了簡單的純數(shù)運算而已,即6÷2=3。誠然,「6÷2=3」之類的抽象純數(shù)計算源出于如下經(jīng)驗,即6個蘋果是2個蘋果的3倍,6個人是2個人的3倍等等。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這種實物計算中抽象而來的純數(shù)計算,到底能不能無條件的延伸到時間之計算上呢?

  因為,流逝感并不是直接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理器官的可捕獲能力范疇之內(nèi)的,亦即,時間之量的對象不直接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進而它無法真正轉(zhuǎn)化為我們的切身經(jīng)驗。直白的說,我們在計算6個蘋果是2個蘋果的3倍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拿出6個蘋果和2個蘋果進行直觀化計算,以及切身的感受「6÷2=3」或「2×3=6」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們可以拿出6小時這樣的「實體」,以及拿出2小時這樣的「實體」,并進行對比,且在這種對比中切身的感受時間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嗎?

  或許有人會指著鐘表說,6個小時是時針走6個格子所花的時間,而2小時是時針走2個格子所花的時間,而6個格子是2個格子的三倍,所以6個小時是2個小時的三倍。但是,愚想要辨析的是,時針走的是距離,所以用格子來論證倍數(shù)關系,只是論證了距離之間的倍數(shù)關系,依然不能用來直接證明6小時所含有的“時量”和2小時所含有的“時量”有倍數(shù)關系。

  【二】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乃《金剛經(jīng)》里的一句。在我國,金剛經(jīng)是流通最廣泛,注疏最豐富者。《金剛經(jīng)》系般若經(jīng)典,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

  菩提達摩在傳授禪法時,推薦《楞伽經(jīng)》。但此經(jīng)概念群龐大,理說繁多,且譯文生澀,而這些無疑給修習者加重了理解難度。反觀羅什譯《金剛經(jīng)》,無論在語言的簡練流暢,還是對原文的忠實,以及解理的到位程度,都達到了其他經(jīng)書無法與之媲美的程度。是故,到四祖道信之后,《金剛經(jīng)》逐漸取代了《楞伽經(jīng)》的地位,成為了最重要的經(jīng)典。據(jù)傳說,五祖弘忍為六祖惠能說法,演至金剛經(jīng)的“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慧能大徹大悟。

  24點是今天還是明天(或0點是今天還是昨天)?

  有人會說:“24:00是今天,明天應叫0:00”,或說“今天的結束,明天的開始”等等。

  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明顯的,以現(xiàn)行的線性時間表示法,24點又會是0點,那么,我們可以認為今天就是明天嗎?24點=今天,0點=明天,24點=0點,故,今天=明天?

  再問者,我們可以認為24等于0嗎?因為,從純粹數(shù)學的角度來講,8加16只能等于24,而絕對不可能等于0。

  時間是個「相」,不可著。有時間相才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分,無時間相則無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之分,亦即所謂真知無古今也。誠然,「昨天」已經(jīng)不復存在,這應該是很好理解的,但事實上,這個世界同樣不存在「明天」。當我們說:“明天8點要上班”的時候,我們是怎么理解這個「明天」的呢?是指過了今晚,早上起床,洗漱之后的大概時辰。然而,當我們真到了所指的「明天8點」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并不身在「明天」,而是又來到了「今天8點」。

  「明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只要到了我們所指的那個「明天」,那個「明天」就變成了「今天」(昨天今天明天,這只是三心的一種形式而已,去年今年明年,上一秒這一秒下一秒等等,具是)。

  此時此刻,過去已過去,未來還未來,唯此時此刻而已。然則,此時此刻本身又在瞬息萬變,當我們說「現(xiàn)在」的時候,話音未落剛才說的那個「現(xiàn)在」又不再是現(xiàn)在的「現(xiàn)在」,而現(xiàn)在已是一個新的「現(xiàn)在」。過去心在上一剎那即已遠去,未來心卻永遠不來,因此,現(xiàn)在心永遠處在剎那生滅之中而永不得住。

  是故,「存在」僅僅只是「變化無常的現(xiàn)在」,無過去,亦無未來。一個生命歷程(或者一件事件)是在「連續(xù)不斷的當下」中完成的,而不是「過去,當下,未來」三心中度過的。

  附:在現(xiàn)代語境中,有一個「提前消費」的觀念,意思是從我們的未來中透支一部分財富來消費,并通過未來的勞動收入來支付這部分預支。事實果真是如此嗎?其實不然,因為未來是不存在的。所以本質(zhì)上,是我們在「當下」借了別人「當下」的錢并在「當下」消費,絕非是從我們的未來中預支了。因此,我們并沒有“提前”消費,只不過是借款消費了而已。

  【三】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物理學對時間的定義:時間是事件發(fā)生到結束的「時刻間隔」。換言之,時間是「時刻間隔」的簡稱。

  來看看「間隔」一詞。人們對「間隔」一詞的理解是對視覺空間的理解開始的,比如,當我們說“兩堵墻之間的間隔”的時候,間隔一詞是指,我們的眼前有兩堵墻,而兩堵墻的空曠部分叫做“兩堵墻之間的間隔”。

  但是,當我們把這種對視覺空間理解轉(zhuǎn)嫁到「時」上的時候,這個「間隔」就要面對語義歧義。因為,當我們使用「間隔」來描述兩堵墻之間的時候,兩堵墻是同時存在的,而「間隔」用來描述「時」的時候就要面對「一個時刻只有一個時刻」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從昨天到今天的間隔”的時候,昨天“這堵墻”已經(jīng)消失,因而這個「間隔」失去了「一堵墻」,只剩下今天「這堵墻」。質(zhì)言之,我們永遠只能處在一個時刻,或者說,我們無法同時處于兩個時刻,如何定義和理解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呢?

  【四】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科共體的「線性時間觀」適合于經(jīng)濟活動。因為作為經(jīng)濟媒介的貨幣,除了價值媒介功能之外,必須要擁有價值保存功能,更準確的說,沒有價值保存功能者不適合當做經(jīng)濟媒介。貨幣需要三個主要功能,媒介、保值、防偽。其中,如果我們考慮到貨幣的保值功能,就可以看到「線性時間觀」對于資本主義金融體系來說是多么重要。

  通俗的講,人們對財富(或貨幣)的要求是——雖然昨天已經(jīng)消失了,但今天早上起床之后,昨天放在口袋里的錢不能隨昨天一起消失,至少到今天要保持原來狀態(tài)(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狀態(tài)的性質(zhì))。當然,最好的情況是,不僅不消失,還要在保持原來狀態(tài)(慣性)的前提下增值(加速度)。不管如何,作為貨幣絕對不能像「時」那樣,隨生隨滅,所有的經(jīng)濟活動必須要以貨幣的「保持原來價值(狀態(tài))」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因此,對貨幣的功能需求決定金融體系的時空構建需要克服,或者違背「時的當下性」才可以。

  為了弄清線形時間觀對于資本主義的必要性,我們先要認清貨幣與賬本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把一萬元人民幣放在自家抽屜里,過了一年之后一萬元依然一萬元,不過,我們把一萬元人民幣存在銀行里,一萬元人民幣會變多。假如變成了11000元,那么,是一萬元人民幣生出了一千元人民幣了嗎?銀行的保險柜有特殊的孵化功能,進而可以錢生錢嗎?當然不是,銀行的保險柜不過是結實一點的,有荷槍實彈的軍警把守的大一點的抽屜而已。事實是,是賬本上的數(shù)字變多了,而不是貨幣值本身變多了(因此,比如利息,是通過賬本產(chǎn)生的,是通過賬本上的記錄產(chǎn)生變化而產(chǎn)生了貨幣值的變化)。

  貨幣上的數(shù)字和賬本上的數(shù)字是脫節(jié)的,貨幣上的數(shù)字是「死數(shù)」,而賬本上的數(shù)字是「活數(shù)」。不過,由于大多數(shù)人無法直接接觸金融行業(yè),普遍的會以為現(xiàn)金和賬戶是一回事,因為在銀行我們確實可以把賬戶的數(shù)字和現(xiàn)金的數(shù)字等價交換。然而,等價并不等于等權,因為擁有貨幣之人不能自己改動貨幣上的數(shù)字,而賬本上的數(shù)字是可以隨意改動的(人們對金融體系的最大誤解恐怕是如下這等觀念——通貨膨脹的原因是過多印刷鈔票的結果。其實不然,貨幣不過是在完成流通功能而已,通貨膨脹的緣由另有其因,絕非是因為印刷鈔票的結果。事實上,若要弄出資金不需要非得印刷貨幣,開一個賬戶即可——假如一個人得到國家授權開辦私立銀行,就會發(fā)現(xiàn),只要自己寫個賬戶,現(xiàn)金是“取之不盡”的)。

  熟悉金融學的人都知道,金融學是研究如何進行資源的「時間配置」的學科。金融決策之成本與效益是在時間上分布的。因此,慣性定律和金融學之間是有某種隱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它們兩都是在討論,某概念在「時間軸上的配置」。

  通俗的講,在資本市場中人們對自己資產(chǎn)的關心點是,自己的資產(chǎn)在資本市場上,會比起過去變多變少,或者未來會比現(xiàn)在變多變少,而不是自己的資產(chǎn)與別人的資產(chǎn)多還是少。譬如,假如「我」有30萬人民幣投入到資本市場(如股市),「我」關心的是30萬元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多變少,而不是30萬元比別人多還是比別人少。這與物理學對質(zhì)點的描述是一致的,在物理學中,物體(質(zhì)點)之間的位置相對性是多余的,也是非重點因素,因為以物理學的框架,質(zhì)點的位移是用物體固有的慣性和外力施加而產(chǎn)生的加速度來描述的,而不是以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移關系來描述的。

  例一:

  以每秒5米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的質(zhì)點,每一秒進行統(tǒng)計:

  ①5米/第一秒=5/1,

  ②10米/第二秒=5/1,

  ③15米/第三秒=5/1,

  ④20米/第4秒=5/1,

  例二:

  未加入市場的資金或銀行的無息貸款。5萬元,一月一計。

  ①5萬元/第一個月=5/1,

  ②5萬元/第二個月=5/1,

  ③5萬元/第三個月=5/1,

  ④5萬元/第四個月=5/1,

  提示:

  物理公式=慣性(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加速度

  銀行核算=本金(不以時間之逝而變化)+利息

  是故,「勻速直線運動」是金融學里的「貨幣——賬本分界線」(請注意,物理世界根本就沒有直線以及直線運動,在物理學框架內(nèi)亦是以無法通過實驗驗證的假設身份存在著),從金融統(tǒng)計學的角度來看,所有的貨幣都在賬面統(tǒng)計上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五】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某物從A點移動到B點用了6秒」。這樣的陳述,以白話文透視,并沒有多少“異常”,其實,這句話是一句中文病句,是不符合于標準的中文語法的。要遵守中文語法,應該寫成「某物從A點移動到B點用了6“個”秒」。

  “There are 3 apples on the table.”

  翻譯工作者顧及到語言通暢性問題,通常會把這樣的語句翻譯為“桌子上有三個蘋果”。這無可厚非,只是如此一來,把中文和西語之間的結構性差異給掩蓋住了。且不管生澀與否,我們直譯他一回:There(那里) are(有) 3(3) apples(蘋果們) on(上) the table(桌子)——簡化則是,桌子上有「3蘋果們」。

  「數(shù)詞-量詞-名詞」結構是「儒家語系(賤文暫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的語法特點之一。從儒家語系之語法邏輯的角度來講,「量詞」表述了一句陳述中數(shù)字所描述的對象的個體是如何劃分的。因此在儒家語系中,表達事物之數(shù)時,量詞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6個蘋果”,“2杯水”等等。

  反觀西方語言(賤文主論英語),并不存在儒家語系中的「量詞」這樣的詞素。因此,這種語言有可能會省略去數(shù)字所描述的對象之「定一過程」。而此章節(jié)中所要細論的時間概念正是屬于,缺乏「定一過程」卻在隨意使用數(shù)字的情況。

  特別要指出的是,科學理論是傾向于定量分析的體系,而不是傾向于定性分析,所以「定一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先定義了什么是「一」才能夠構建定量體系,并進行定量分析。而正是因為西方語言沒有特定的量詞,「定一過程」被排斥在文本陳述過程之外,進而形成了純數(shù)體系。換言之,正是因為沒有量詞,無法確定「時間之量」的時間概念,暢行于文本陳述和語言交流過程之中。

  按英文語法的分類,作為時間的「time」是不可數(shù)名詞,所以即便是在英文語法體系內(nèi)部,關于time的表示法也是有違反語法規(guī)則的弊病。英文會把名詞分為可數(shù)與不可數(shù),可數(shù)名詞一般直接使用數(shù)字表述,如:two apples,four books等。而不可數(shù)名詞一般都要夾帶另一個名詞來表述(通常是以“單位詞+of”來表示),如:a piece of paper,three pieces of paper等。所以,「6 seconds(6秒)」這樣的用法是不符合英文語法的,這是用可數(shù)名詞的語法來表述了一個不可數(shù)名詞,缺少了單位詞。

  事實上,直線時間觀在西方誕生和發(fā)展,亦與西方語言的語法特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西方語言有「過去式」,「現(xiàn)在式」,「未來式」,而對于一個表述者和聆聽著來說,語言永遠只存在現(xiàn)在式。換言之,當我們用一個過去式描述過去的一種狀態(tài)時,我們的描述行為本身卻是現(xiàn)在式。亦有,當我們用一個未來式描述對將來的一種期望時,“此時此刻正在對未來期望”這件事實本身會被遺漏——簡言之,對于一個主體來說,使用中的語言和文字,只有「使用中」而已,并不存在「過去式」,「現(xiàn)在式」,「未來式」。

  語言永遠只存在于使用過程中。

  【六】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英語里的「time」是個多義詞,有時間,時代,次數(shù),倍數(shù)(或分之一),節(jié)拍等等含義(例句:The 「time」 for the whole journey is shortened 3 「times」.——行程用時縮為三分之一。此句共有兩處time,一處是表述「時」,一處是表述「倍或分之一」)。

  “What is the time?”翻譯成中文語境,即“現(xiàn)在是幾點了?”,所以人們會以為這句話真的是在直接問時間。但實際上,如果我們考慮到英文語境,以及西方文化的報時傳統(tǒng),我們就可以猜測到這句話的含義應該是“現(xiàn)在是幾次了?”。因為在古代歐洲,是靠鐘樓的響聲次數(shù)來報時的,所以在傳統(tǒng)中,西方人是會用“次數(shù)”來問時辰(通過響聲次數(shù)來報時的鐘表,現(xiàn)在逐漸被淘汰,不過還是有不少地方可以見到,就是那種三點就響三次,8點就響8次的鐘表)。

  報時辦法,可以說是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對宇宙的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當然也會有自己的報時辦法,只是不會使用響聲次數(shù)來報時,而是用節(jié)奏和收尾音的不同來區(qū)分各個時辰。那么,為什么古代中國人不采取看起來非常簡便的「以響聲次數(shù)報時」的辦法呢?或許有人會簡單的認為,是因為沒有發(fā)明機械鐘——有科技史表明,最早出現(xiàn)機械鐘雛形的地方恰恰可能是中國——實不然,即便沒有機械鐘也可以單一的用響聲次數(shù)來報時,但傳統(tǒng)打更普遍都會使用兩種以上的器物來搭配出不同的聲音。事實上,這里隱含著看似簡單,實則是非常深刻的哲學問題。

  【七】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事件的發(fā)生是有先后順序的,并且是絕對的,因此,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只有「先后」而不存在與先后相對的「后先」之順序。比如,春天之后必夏天,而不可能是冬天。而為了標示事件的這種階段性絕對順序,我們會使用到序列號(甲乙丙丁,first、second、third等等)。

  科學共同體對時間的論述(轉(zhuǎn)載至百度)——時間的本質(zhì):時間是事件先后順序的「量度」。用公式表達則是,「t=(S1,S2,S3……,Sn)」。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發(fā)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fā)生順序的「排序」。

  以上陳述中,出現(xiàn)了兩個定義:

  ①時間是事件先后順序的「量度」。

  ②時間是事件發(fā)生順序的「排序」。

  可以看出,科共體同時使用了「量度」和「排序」兩個概念給時間下了定義。但需要我們明確辨析的是,量度和排序是有區(qū)別的概念,不能輕易混淆。對于這兩個概念,我們各自有與其對應的符號群來表述,關于量度,我們用數(shù)字表達,而關于順序,我們有專門的序列號來表達。事實上,事件之先后順序,與數(shù)量并無必然聯(lián)系,而科共體的“魔術”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用數(shù)字來代替序列號。序列號之間沒有必然的倍數(shù)關系,而只有先后關系,但是如果用數(shù)字表示序列,就會產(chǎn)生序列之間有倍數(shù)關系的錯覺。

  舉一個基礎物理學經(jīng)常會使用到的概念作為例子——初速度。「初速度為0」,在此句中,序列號和數(shù)字被并列,「初」是序列號,是第一的意思,而0是數(shù)字,表示沒有。但0雖然能表示沒有數(shù)量,卻也無法表示沒有符號(因為0本身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一個符號位),因此,初速度這個概念貌似使用了數(shù)詞的0,其實在這里,0所扮演的角色是序列號,而不是數(shù)詞。

  假如,從一座建筑物里,第一次出來了1個人,第二次出來了2個人,第三次出來了3個人,那么第四次會出來幾個人呢?其實是沒有答案的,前三次出來的人數(shù),并不能用來推導第四次出來的人數(shù)之根據(jù),出來幾個就是幾個了,沒有必然聯(lián)系。

  人們在進行金融決策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這種錯覺。第一天某一股票漲了8%,第二天也漲了8%,第三天又漲了8%,那么第四天會怎么樣呢?其實前三次的漲,與第四天的情況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不過,如果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會蜂擁而至很多人慷慨解囊送錢給莊家,因為很多人會以為「順序與量變」之間有某種必然聯(lián)系。

  科共體用來“隱喻”出慣性原理的實驗,亦使用了這種手段(注意,慣性原理是無法通過實驗來驗證的,那么用來說明“慣性”的實驗,不是驗證,會是什么呢?既然無法通過實驗驗證慣性原理,為什么可以通過某種實驗來暗示出慣性原理呢?)。

  伽利略斜面實驗過程如下: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

  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鋪上毛巾,小車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離就停下了。

  第二次,在水平面鋪上較光滑的棉布,小車在棉布上滑行的距離較遠。

  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車滑行的距離最遠。

  結論是,要是能找到一塊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為零,小車的滑行速度將不會減慢。

  在這里,第一次鋪上毛巾,第二次鋪上較光滑的棉布,第三次放光滑的木板,這個順序是人為安排的順序,如果我們第一次放光滑的木板,第二次鋪上毛巾,第三次鋪上較光滑的棉布,我們無法與“要是能找到一塊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為零,小車的滑行速度將不會減慢”這個結論搭配,進而構建出量之遞增或遞減的變化順序。

  【八】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其實,歷法體系正是由序列號構成的符號系統(tǒng),無論是東方傳統(tǒng)也好,還是西方傳統(tǒng)也罷,皆是以序列號為歷法體系的構建符號。比如,東方傳統(tǒng)的「干支紀法」,還有西方的January,F(xiàn)ebruary……December序列號體系等等(序列號只表示了January之后必然是February,但是如果我們用數(shù)字表示月份,即1月,2月……12月如此這般表示,會產(chǎn)生順序之間有一種倍數(shù)關系的錯覺)。

  科共體所推廣的所謂的「公歷(本質(zhì)上其實是一種西歷,而把一種西歷尊呼為“公”歷,說明……某些集團……洋奴……)」,是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初期,羅馬教皇格雷果里修訂了西方歷史上的「儒略歷」而制定和頒布的「格雷果里歷法」。

  這種歷法只有主觀數(shù)學分段意義,是完全不去考慮月亮周期在太陽年中的復合運動周期情況,進而主觀性的把一年截分成為12個月,而后為了調(diào)整每四年出現(xiàn)一次的太陽運作日和數(shù)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武斷的規(guī)定為1、3、5、7、8、10、12月為31日,4、6、9、11月為30日,2月為28日,其中2月成為了四年一次的調(diào)整日差日。

  那么,科共體為何情有獨鐘于這種用數(shù)字表示出的歷法呢?如果考慮到資本主義金融體系的需求,我們可以看到隱藏在科共體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心理動機。

  「循環(huán)時」的觀念對于資本積累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并且與會計學的持續(xù)經(jīng)營假設相悖。比如,眾所周知,歷法的一年有十二個月份,而十二月份之后又會回到一月份,并如此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但是可想而知,「時」只以序列號的方式循環(huán)往復的觀念是破壞資本積累的,試想,在某個銀行系統(tǒng)里,十二月之后一切利息都將清零,現(xiàn)存的金融體系恐怕都無以構建了。所以,資本計算的「時」絕不能是與客觀世界完全匹配,而是十二月之后還會有第十三個月,二十四個月之后還有第二十五月的「可以無限延長的直線時間」。

  這就是科共體不遺馀力的保護,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的「直線」,以及不以序列號構建歷法,而有意的用數(shù)字替換,并構建數(shù)字化的歷法體系的根本心理動機。

  第三章 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

  【引子】

  日本人為什么要篡改歷史教科書呢?賤文不論篡史之舉的道德是非,而是要分析為何存在「篡改歷史教科書」這樣的行為(否認或輕描淡寫二戰(zhàn)時期的侵略行為)。

  我們知道,如果教科書改動,后來的日本人將不可能知道他們的先人犯下了何等罪惡,所以中國人生氣。日本人也知道,如果改動教科書,可以從后來的日本人之群體記憶中抹去曾經(jīng)之罪,所以日本人想改動。其實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后來的日本人絕大部分都會「教科書上怎么寫,就認為歷史是怎樣」,所以大家才會對這個問題如此的敏感。

  如不然,我們大可不聞不顧的說:“隨便你們瞎折騰,后來的日本人閱讀了篡改之后的教科書也能了解歷史真相!?”。如果不是,日本人也不會篡改教科書,不管怎么篡改來篡改去,后來的日本人都能知道歷史真相的話,篡改豈不是多此一舉嗎?

  總之,大家的心里都非常清楚,「教科書上如何寫歷史」對于后來的人們形成什么樣的歷史觀以及世界觀,有著深遠的影響。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我(一個主觀思維者)」。愚與讀者這樣的「我」,不也正是在上一段中分析的一個「后人」嗎?「我」自己不就是那個,我們心里清楚的知道「教科書上怎么寫,就認為歷史是怎樣」的一個后人嗎?而既然別人都是「教科書上怎么寫,就認為歷史是怎樣」的人,「我」自己會是個例外嗎?否。假如「我」認為「我」會是個非常特別的存在,那么「覺得自己非常特別」這一點就可以用來證明「我」一點都不特別,因為很多人都是那么想的。人和人會有什么區(qū)別呢?活著吃喝拉撒,死了一把灰而已,不會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接下來的問題是,既然「我」已經(jīng)知道了「我」也是「教科書上怎么寫,就認為歷史是怎樣」的人,「我」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必然的宿命呢?

  【一】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通常我們會認為研究史料和文物等既是研究「歷史」,進而認為憑借不斷的收集和整理各種史料和文物,就可以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真相」。也為此故,大多數(shù)人會認為所謂的歷史學家們確實在記述和傳播著某種「歷史事實」。

  事實上,「史料」與「歷史事實」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只不過大多數(shù)人在閱讀書籍的時候,并沒有同時「反觀內(nèi)視」閱讀書籍的這個「我」,進而混淆了事件的發(fā)生地和發(fā)生時期。這是個歷史學的傳統(tǒng)難題,即歷史事件發(fā)生于過去,而勾勒歷史事件的人和聆聽歷史事件的人都是生活于現(xiàn)在的人,兩者無法照面。換言之,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都不是事件的經(jīng)歷者或旁觀者,且只能通過「史料」這一「中介」臆測當時的歷史事件。

  復次,當「我」通過史料試圖對歷史事件進行還原的時候,「我」是身處在「此時此地」并通過史料等間接的對「彼時彼地」進行猜測。然而,猜測永遠只是猜測,且永遠只是「我」的主觀臆測,是不可能得到客觀確證的。即便是「我」得到了無數(shù)人的贊同,那也只不過是證明了無數(shù)個進行主觀臆測的人們達成了某種共識,絕不能用來證明無數(shù)個人的主觀臆測們是正確的。

  總之,「我」所能直接面對的對象,并不是歷史事件本身,而僅僅只是史料和文物等等“歷史事件的糟粕”而已。因此,我們需要徹底摒棄“可以了解歷史真相”或者“認為自己正在解讀歷史真相”的想法,也要摒棄認為可以認知「歷史規(guī)律」的顛倒夢想。原因很簡單,連「歷史真相」都不能還原,認知「歷史規(guī)律」注定是癡心妄想,或者說,認知「歷史規(guī)律」的前提是得到「歷史真相」,而既然我們永遠得不到「歷史真相」,「歷史規(guī)律」更是不可能得到的東西。

  附:歷史教授和講評書的人,有多大的區(qū)別呢?一個在進行學術研究,一個在進行藝術表演嗎?

  【二】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試想,如果「我」在一間屋子里閱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處在什么樣的狀態(tài)之下?

  此時,「我」是看到了三國時代的「歷史事件」呢?還是看到了眼前出現(xiàn)的一堆文字?「我」是來到了三國時代,并旁觀三國時代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呢?還是坐在一間屋子里用眼睛掃描了一堆文字呢?事實是,「我」就坐在一個屋子里閱讀一本書而已,并沒有穿越時空來到了書本里描述的時代。

  更準確的說,當我們閱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在閱讀《三國演義》」這個事件的發(fā)生地是「我」所在的屋子,發(fā)生時期是「我」的當下,與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和發(fā)生時的當下,是完全兩回事。亦即,在我們進行閱讀活動的現(xiàn)場,絕不存在「歷史事實本身」,而存在的充其量只不過是對歷史事件的文字記述。但是,文字記述和事實本身可以是一回事嗎?

  或許有的人會說《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三國志》才是正史。其實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的意識鎖定到了閱讀書本的這個「我」,而不是被外在的書本吸引過去,《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并沒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無所謂正史和野史,一切不過是用來吃飽了消遣而已。

  其實可以更容易的談論此問題。很多人應該看過《孔子》這部電影,那么,當我們觀看《孔子》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是看到了「孔子」還是「周潤發(fā)」?倘若讀者承認看到的是周潤發(fā)而不是孔子,一切都好理解了。我們所謂的歷史劇,再怎么拍演也不過是一群戲子在表演,而我們所謂的歷史書,再怎么翻來覆去,也不過是一堆文字而已,絕對不是「歷史事件本身」。

  根本就不存在歷史真相這種東西,一切的歷史構造,不過是利益共同體為了污蔑別人和美化自己而編造出的鬧劇而已。人生如戲也,走在人間大戲臺上,何不笑看滾滾紅塵。

  【三】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牛頓是科學家」。

  這句話在現(xiàn)代人看來不會有什么異常。但是,英文的「科學家」一詞是西歷1834年,由英國人〈威廉·惠威爾〉首次提出的,而此時離牛頓去世已經(jīng)有110年。可想而知,假如牛頓活過來,聽到別人說自己是「偉大的科學家」會非常的詫異,因為牛頓的意識形態(tài)里壓根就沒有「科學家」這個概念。

  反正,愚未去過英國,更不可能去過幾百年之前的英國。因此,當時的那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是絕對無從知曉的。至于英國人(或西方人)寫的歷史,那不過是一種宣傳,根本不可能是事實。甚至我們可以說,別人寫出來的,不過是想讓我們看到的那部分,而不想讓我們看到的那部分,是不會寫進去的。更大的可能性是,某些人(西方人或者思維方式已經(jīng)完全西方化的中國人)為了讓我們產(chǎn)生某種刻板的印象,而特意那么寫出來的。

  「李鴻章是共和國人」。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肯定會感到這句話荒誕不經(jīng)。一個是清朝人,一個是共和國人,中間還隔著民國,怎么可以隨便放到一起呢?「李鴻章」和「共和國」兩個概念之間的年代差隔有40幾年,而「牛頓」與「科學家」兩個概念的年代差隔有110多年,兩者孰多孰少?

  一個獨立個體(「我」)進行判斷的對照范本是「我的記憶」,因此,對于不曾閱讀過中國歷史的人來說「李鴻章是共和國人」無所謂通與不通。質(zhì)言之,假如我們告訴一個孩子「李鴻章是共和國人」,并要求他不斷的如此背誦,在他看來「李鴻章是清朝人」才是錯誤的。反過來,對不可能直接經(jīng)歷西方近代史的中國人來說,即便真實的牛頓并不是現(xiàn)代人認為的科學家,「牛頓是科學家」這樣的史論未必不能成立。只要中國人不斷的這樣背誦,在后來之中國人的群體意識形態(tài)里產(chǎn)生「牛頓是科學家」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完全有可能的。

  【四】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現(xiàn)代人疑惑,為什么牛頓晚年會轉(zhuǎn)向神學?事實上,這個疑問本身就是錯誤的,或者,其實是科共體的有意誤導。在牛頓的意識形態(tài)里根本就沒有科學這樣的概念,因此,牛頓并不可能像現(xiàn)代人的印象里那樣,是從事了科學研究之后,中途放棄了研究科學,并轉(zhuǎn)向了神學,而是一開始他就是在研究神學。

  如果我們?nèi)ラ喿x牛頓的原著,能更為明顯的感覺到這一點。牛頓絕不是現(xiàn)代人,特別是現(xiàn)代的中國人所想的那樣,是一個無神論者,或不關心哲學問題的純粹科學家。

  在此摘錄一些牛頓的原話:

  ……沒有某種非物質(zhì)的東西從中參與,那種純是無生命的物質(zhì)竟能在不發(fā)生相互接觸的情況下作用于其他物質(zhì),并且給以影響,正像如果按照伊壁鳩魯?shù)南敕ǎ亓?萬有引力)是物質(zhì)的根本而固有的性質(zhì)的話,就必然會如此那樣。但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

  至于重力(萬有引力)是物質(zhì)所內(nèi)在的,固有的和根本的,因而一個物體可以穿過真空超距的作用于另一個物體,毋須有任何一種東西的中間參與,用以把它們的作用和力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這種說法對我來說,尤其荒謬,我相信凡在哲學方面有思考才能的人決不會陷入這種謬論之中。重力必然是由一個按一定規(guī)律行事的主宰所造成,但是這個主宰是物質(zhì)的還是非物質(zhì)的,我卻留給了讀者自己去考慮……

  ……上帝是永恒的和無限的,無所不能和無所不知的……他統(tǒng)治一切,并且對所有已經(jīng)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事物都是無所不知的。他不是永恒和無限本身,但他是永恒的和無限的,他不是時間和空間本身,但他是持續(xù)的并且總是在空間中顯現(xiàn)自己。他永遠存在,也無所不在,而且正因為如此,他就構成了時間和空間……

  ……每一個有知覺的人,雖然存在于不同的時間之內(nèi),具有不同的感覺和運動器官,但他總是同一個不可分割的人……

  ……上帝并不因為物體的運動而受到什么損害,物體也并不因為上帝無所不在而受到阻礙……因此,他也就到處相似,渾身是眼,渾身是耳,渾身是腦,渾身是臂,并有全能進行感覺、理解和活動,但其方式絕不和人類的一眼,絕不和物體一樣,而是我們所完全不知道的。正如瞎子沒有顏色的觀念那樣,我們對于全智的上帝怎么感受和理解所有的事物,也完全沒有觀念。上帝根本沒有身體,也沒有一個體型,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聽到或者摸到他,也不應以任何有形物體作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

  ……對于任何物體,我們只能看到其形狀和顏色,聽到其聲音,摸到其外表,嗅到其氣味,嘗到其味道,但用我們的感覺或用我們心靈的反射作用,都無法知道它的內(nèi)在的實質(zhì),所以我們更不能對上帝的實質(zhì)是什么有任何概念……

  【五】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既然活著的時候的牛頓,并不是大多數(shù)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科學家,那么牛頓活著的時候,真實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

  英國皇家鑄幣局局長。并且,牛頓還炒股。

  1711年,擁有英政府背景的英國南海公司成立,并發(fā)行了最早的一批股票。當時眾人皆看好南海公司,遂其股價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鎊左右迅速攀升。迄至四月份,牛頓用約7000英鎊購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結果比較順利,僅兩個月就漲了一倍。脫手,賺7000英鎊。

  然而,剛拋掉牛頓即后悔。因為至7月,股價達到了1000英鎊,幾乎增值了8倍。遂,牛頓決定加大投入并追漲。與愿違,此時的南海公司已然陷入困境,股票的實價與市價嚴重脫鉤,夾大量泡沫。且在此前的6月份,英國國會通過了《反泡沫公司法》,對南海公司等公司進行了政策限制。未久一落千丈,到了12月份,最終跌成約124英鎊。從終點回到起點,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牛頓也未及脫身,虧了2萬英鎊。

  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應該是牛頓的另一批股票。據(jù)不完全可靠的史料,牛頓還擁有「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東印度公司是做什么的呢?跟中國人有大關聯(lián)的應該是鴉片貿(mào)易(對中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一部分兵力,是由東印度公司派遣的)。

  附:牛頓在50至51歲時,曾一度患上了精神疾患,直到兩年后才逐漸恢復正常。

  牛頓可能從小就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阿斯伯格綜合癥是一種主要以社會交往困難,局限而異常的興趣行為模式為特征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性疾病)。

  牛頓不善于講話,以至于無法與別人隨意的聊天,異常的專注于工作而時常忘記吃飯。對他僅有的幾個朋友也顯得比較冷淡,而且牛頓的脾氣非常不好,經(jīng)常會因為瑣事大發(fā)雷霆,甚至用語言或肢體攻擊他人。牛頓還有一些有趣而古怪的亞瘋癲行為,比如在他演講的時候,即便是別人都走了,他也會對著空屋子一直的講下去。

  【六】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伽利略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因為伽利略的一些觀點,為牛頓的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對牛頓的第一、第二定律提供了重要啟示。

  但是,為什么給科學理論體系提出雛形的人偏偏是意大利人?熟悉資本主義歷史的人都知道,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的地方恰恰也是意大利。而且,熟悉人類會計史的人都知道,對于形成資本主義來說最重要的《復式記賬法》是出現(xiàn)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的,而伽利略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為什么「科學的雛形」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都會出現(xiàn)在意大利?它們兩個就不能出現(xiàn)在兩個地方嗎?

  牛頓是英國皇家鑄幣局局長,按現(xiàn)在話來講,牛頓是金融界人士。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牛頓與英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即「光榮革命」是同時代的,并在光榮革命之后進入到了英國國會(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發(fā)動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tǒng)治,并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未有流血,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于這次「光榮革命」)。為什么牛頓這樣的人物一定會和英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同時代?不能早點誕生或晚點誕生嗎?為什么牛頓的職業(yè)會是鑄幣局局長?不能是別的官職嗎?

  另外,「美國人愛因斯坦」替代「英國人牛頓」成為新科學偶像時,為什么恰好是美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取代英國的「金本位制」的時候呢?為什么「科學革命」和「金融革命」會同步的進行?「科學革命」不能早點或晚點嗎?同時,我們還知道愛因斯坦曾經(jīng)在「瑞士首都蘇黎世」工作過(蘇黎世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其幕后果真沒有財團勢力的支持或介入嗎?

  倘若把史料翻的更古老,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現(xiàn)代科學的重要理論模板的「原子論」之提出者,「留基波」和「德謨克利特」是出生和生活的古希臘城邦的「阿布德拉」,而「阿布德拉」剛好是希臘城邦的經(jīng)濟中心。

  為什么這些對于科學理論的形成來說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人物,都或多或少的與資本主義有瓜葛呢?

  第四章 力學

  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

  【引子】

  當我們以現(xiàn)代物理的觀點去考察「力」的概念的時候,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力」的概念是多余的,非物理學專業(yè)人士最熟悉的恐怕就是相對論里的「質(zhì)量導致空間扭曲」之說了,它排除了引力概念,亦即剔除了「力」的概念。「力」概念并不出現(xiàn)在薛定諤方程中,量子場論中,以及哈密頓系統(tǒng)和廣義相對論中。尤為重要的是,即便是在經(jīng)典物理學范疇之內(nèi),慣性力,離心力,克里奧萊力,萬有引力等等,其實都可以歸結為一種假想力(或數(shù)學力)——既然物理學可以允許假想力的代入,那么,作為整體的「力的概念」本身會不會是虛假的呢?(牛頓的《原理》從另一方面來講可以說是一部力學書,一部數(shù)學化力學書)。

  【一】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講,「F=ma」的右邊是有確切意義的兩項之積,加速度是一個純運動學的概念,可以根據(jù)空間和時間來定義,而質(zhì)量概念也在表面上(關于質(zhì)量概念的悖論,將在《第五章 質(zhì)量》中詳論之)很直接的反映了物體的可測量性質(zhì)。但是「F=ma」得左邊卻沒有獨立的意義,并且,雖然我們能測量加速度和質(zhì)量,卻不能直接測量到「力」。或許有的人會說可以使用測力器來測量力,但愚會反問,測力器的刻度是怎么畫上去的?

  在科共體選編的教科書中,有一種很普遍的考試題是,給出一個力,然后求解運動,或者反過來。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像是物理,但實際上只是微分方程和幾何學的練習題,加了一點偽裝陳述而已,與現(xiàn)實中的物體運動有不少差距,且需要搪塞很多無法證實的假設。

  有趣的是,在科學共同體的教科書中,牛頓第二定律「F=ma」,只見寫成「F=ma」,而不見寫成「ma=F」。從數(shù)學的計算的來講「F=ma」與「ma=F」是同義的,而且如果我們果真要進行計算,我們的計算過程確實是「ma=F」,因為我們可以直接測量的數(shù)據(jù)只有m和a,而F是計算而得出的量,絕非是可測量之量(從力的單位中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本末關系,力的單位是導出單位,而不是基本單位)。

  現(xiàn)代文字是從左到右的閱讀(傳統(tǒng)文字是從上到下,而白話文是模仿西方文字排版的),如此一來「F=ma」與方向標「→」有一種在順暢感,進而人們很自然的認為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而與此相反,「ma=F」襯托出對于科學共同體來說非常不利的信號——力是以質(zhì)量和加速度兩概念推導出的概念。「ma=F」給人帶來的這個直覺,對科共體來說是非常危險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為科共體會在文本解釋中說,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力才是從加速度和質(zhì)量概念中導出的概念」。質(zhì)言之,在科共體的解釋中,數(shù)學推導過程和物理解釋過程顛倒了。

  ①物理學:力是產(chǎn)生加速度的原因。

  ②數(shù)學:力由加速度和質(zhì)量推導出。

  事實上,科學共同體的“魔術”非常簡單。資產(chǎn)階級之金融體系需要直線時空觀,而直線時空觀的代入必然會與真實的物理過程產(chǎn)生偏離(請注意,宇宙不存在直線。因此,只要帶入直線概念,必然與實際運動出現(xiàn)偏差)。剩下的事情是,不管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偏差,科共體只要創(chuàng)造“某某力”概念,并把數(shù)學過程和物理過程顛倒過來,且用這個“某某力”來解釋這種偏差就行了。

  【二】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物理學對力的定義是「力是物質(zhì)之間的相互作用」。然而,這樣的定義與人們在所理解的「力」是不完全匹合的。

  比如,教師在講授「壓力」的時候會要求學生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圖釘」來感受什么是壓力,但我們可以肯定,「我的手指」并不完全等同于「客觀物質(zhì)」。

  (1)圖釘給手指帶來的「壓力」——「物與身」之間的關系。

  (2)蘋果給桌子施加的「壓力」——「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不可否認,如果沒有(1)中的「壓力」一詞的中介作用,人們是無法理解物與物之間的壓力關系的,或者說,是人們把物體與身體接觸的時候的感受代入了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接觸關系之中。不過,這里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邏輯鴻溝,如果我們用我們的肢體感受到的感覺來理解壓力,我們以什么證明此壓力既是彼壓力呢?當我手上放著一個蘋果時,我的手確實感覺到某種壓迫感,因此,我可以如此這般描述:我的手受到了來自蘋果的壓力。但是,我們把一個蘋果放在了一個桌子上面,我以什么來證明桌子也會受,我的手受到的那樣的壓迫感?因為蘋果放在我手上可以感覺到某種壓迫感,所以我可以認為把蘋果放在桌子上,桌子也會受到壓迫嗎?我不是桌子,我怎么證明桌子一定會像我一樣感受到壓力?

  【三】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如果我們無法以充分必要的證實,物物之間確實存在著,我與物體之間的那種關系(這個問題,我們是永遠也不能證明的,因為我非物,物非我。我們只是想當然的把我與物之間的關系帶入到了物物之間的關系之中),牛頓的第三定律只能歸結為“假設”,因為連兩個物體之間有沒有真的存在相互作用力都無法證實,相互作用力相等更是遙不可及的論述。

  如果意識到「力」的有名無實,以及虛構性,我們可以和資本主義的一些制度對比到一種非常奇怪的“巧合”:

  會計等式: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左方為借方,右方為貸方。

  第三定律: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經(jīng)濟學:物——錢(會計等式)——物。

  物理學:物——力(第三定律)——物。

  會計等式:資產(chǎn)=負債+所有者權益(資產(chǎn)——〈企業(yè)〉內(nèi)部資產(chǎn)的變化,負債——〈企業(yè)〉與外界的關系,所有者權益——〈企業(yè)〉給投資者分紅)

  能量守恒:△U=A+Q,(△U——〈系統(tǒng)〉內(nèi)能的變化,A——〈系統(tǒng)〉對外所做的功,Q ——〈系統(tǒng)〉傳遞外界的熱量)

  「注:系統(tǒng)和企業(yè),都是暗示內(nèi)部封閉,自己是孤立的且與外界是對立的」。

  美國股份公司章程:總經(jīng)理任期四年,可以連任一次。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總統(tǒng)的任期四年,可以連任一次。

  美國總統(tǒng)大選,頗類似于股份公司選舉總經(jīng)理。但與普通股份公司選擇總經(jīng)理的區(qū)別在于,普通股份公司一般是由董事會直接選擇總經(jīng)理,散戶是不參與的,因此,程序相對簡單一些。而美國總統(tǒng)選舉,要加一些貌似有投票權,卻無關大局的投票過程,因此顯得復雜一些。

  先是由控制董事會(國會)的控股股東們(金融寡頭們)圈定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黨內(nèi)初選候選人名單。這是最關鍵環(huán)節(jié),散戶是沒有發(fā)言權的,因為是由金融寡頭指定的名單,那些反對資本主義或不聽命于金融寡頭的人是不可能出現(xiàn)在名單上的。能夠進入初選名單的,皆為共濟會控制之下的各種協(xié)會和團體早就篩選和培養(yǎng)多年的人。比如,老小布什都是共濟會名下的骷髏會成員,而奧巴馬則是共濟會控制的三邊委員會培養(yǎng)的人才。

  接下來還須兩個程序。一是,黨內(nèi)選舉,在圈定的候選人中,由兩黨黨員投票選出分別代表民主黨和共和黨參加總統(tǒng)選舉的候選人(為了黨內(nèi)選舉結果不出意外,還設置了超級代表機制,由黨內(nèi)大佬掌控,其票數(shù)約占總票數(shù)的20%)。二是,通知“散戶們”參加“股東大會”,給每個散戶人手一張叫選票的東西,讓“散戶們”從被圈定的候選人中沖刺出來的候選人中,選擇其中一個作為“總經(jīng)理”。

  附:美國式選舉不過是欺騙大眾的假把式而已。爭取競選資金制度等,實際上是金融集團對政治的公然賄賂制度,更直白的說,其實是政府被金融寡頭綁架的制度化表現(xiàn)而已。

  【四】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我們在對物體施壓的時候,比如用手指摁壓墻面,我們的手只是感受到了“單一”的壓迫感,并不存在兩種感覺,是我們給這中“單一”感受加上了“雙向失性”才會貌似存在兩種“力”,從「我到物」我們認為是作用力,而「從物到我」認為是反作用力(或反過來)。

  第一和第二定律是描述一個物體的,會用到平衡力概念,第三定律是描述兩個物體之間的關系的,會用到相互作用力。而整個經(jīng)典物理學就是以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轉(zhuǎn)換中展開的。第三定律的出現(xiàn)讓人們誤以為經(jīng)典物理學涉及到了相對性問題,實際上由于在描述一個質(zhì)點的運動過程之時,對于這個質(zhì)點來說并不存在反作用力(比如,一個蘋果放在桌子上,蘋果給桌子的壓力是作用力,而桌子給蘋果的支撐力,對于蘋果來說還是作用力,所以,貌似有反作用力,其實這個反作用力是不存在于經(jīng)典力學體系的數(shù)學計算范疇之內(nèi)的)。

  從科共體在數(shù)學上準備的「負數(shù)」概念,我們可以窺視出科共體內(nèi)心深處隱藏的“良苦用心”。

  科學共同體對負數(shù)的定義是——負數(shù)是比零小的數(shù)。但是顯然,這個定義是嚴重違背了我們的常識性思維,零已經(jīng)是「無」了,怎么會有比無更小的存在呢?

  文字的閱讀有兩種方式,連讀和拆讀,有時候同一個字組,在連讀和拆讀下會呈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意義。我們可以看到,科共體所謂的負數(shù)并不是由一個符號構成,而是個由兩個符號構成的合成符號。比如,「-8」是由「-」和「8」構成的,把「-8」拆讀是“減8”,連讀則是“負8”,而實際上人們眼前出現(xiàn)的是同一種符號,唯有文字的拆讀和連讀的區(qū)別而已。

  “減8”和“負8”是具有兩種意義的概念,為什么在科學共同體構建的符號體系里看起來一摸一樣呢?會不會是科學共同體為了讓大多數(shù)人產(chǎn)生錯覺而有意編造的?以此為基礎,科學共同體會說8=+8,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我們不能認為向東走八米和八米是一樣的概念,如果我們承認8=+8,那么同樣要承認8=-8。

  正負數(shù)概念其實是人們在記錄得失中而來的(古已有之,并非科共體的發(fā)現(xiàn),只不過古時候會使用醒目的區(qū)別方式,唯科共體采用讓人迷惑的方式,以達到欺騙眾人的目的)。將左口袋之8元移至右口袋,這樣的舉動對比口袋高一層的“我”來說有什么變化嗎?當然沒有,我還是有8元。但對口袋們來說發(fā)生了有效事件,尚且是天大的事情——左口袋虧損8元而右口袋盈利8元,純量|8|變成了兩個「-8」和「+8」矢量。“矢量”計算關心的絕不是純粹的量本身,而是在關心這個量從哪里流到哪里,其本質(zhì)就是人們的私心。如果我們站到「中」的角度,必然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得失之「和」是0,亦即,從宇宙(無我)的角度來看,宇宙之內(nèi)并不存在得失,有得失感的只是「我」而已。舉個粗俗的比喻,宇宙不在乎一萬塊錢從誰的口袋流向誰的口袋,因為無論如何流來流去都在宇宙之內(nèi),只有“我”會敏銳的盯著,一萬塊錢是從別人的口袋里流向我的口袋,還是從我的口袋里流向別人的口袋。

  【五】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類似于現(xiàn)代科學體系的雛形,由墨翟一派提出。墨翟在先秦時期創(chuàng)立了類似于幾何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為對象的一些理論。但是,等到六國同歸于秦及董仲舒之后,墨翟之學沒有被發(fā)揚,連總結和記述上古3000年的《史記》都無墨翟之傳,而且儒家亞圣孟子曾罵墨翟為禽獸,這又是為何呢?無論如何,墨翟的學術被埋沒的結果,普遍具有科學萬能情節(jié)的現(xiàn)代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因為既然墨翟的學術觀點最接近科學,不應該是受到這樣的待遇。

  墨學后成絕學,墨翟和墨家的史料相當匱乏。粗略的估計,墨翟是手工業(yè)者出身的士(或者不是士,是個手工業(yè)者)。據(jù)說墨翟精于機械制作,會做「任五十石之重」的大車,會做守城器械,與名匠公輸盤斗智比巧,平日言談不離耕織之事、百工之業(yè)。墨翟擁有大批徒弟,可以從事獨立的社會活動(現(xiàn)代社會的企業(yè),也是某種程度上進行著獨立社會活動的組織)。

  約在西歷10世紀前后,在意大利出現(xiàn)了若干貿(mào)易及手工業(yè)的獨立中心,這些地區(qū)逐漸的擺脫了封建統(tǒng)治,并雛形的構成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結構。自由市民(手工業(yè)者、商人及放債人——手工業(yè)者發(fā)展成為了工人階級,商人發(fā)展成了企業(yè)主,放債人發(fā)展成了銀行)逐漸的成為一個與貴族及教士對立的新階級。生產(chǎn)力越向前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越堅決的提出自己的經(jīng)濟與政治的統(tǒng)治要求,而這種需求使得資產(chǎn)階級必須要提出擁有或支持自己階級立場的學術體系。

  以物理學(實為數(shù)學,假名為物理而已)為首科的科學,由此出現(xiàn)。

  第五章 質(zhì)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

  【引子】

  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shù)學原理》是從對質(zhì)量的定義開始的,在「定義一」中牛頓寫到:物質(zhì)的量(質(zhì)量)是物質(zhì)的度量,可由其「密度」和「體積」共同求出。

  這個定義若與科共體推廣的現(xiàn)行教科書對比,可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在科共體的教科書中出現(xiàn)的說法,恰好與牛頓對質(zhì)量的定義是相反的,密度不再是推導質(zhì)量的概念,而是密度才是從質(zhì)量和體積中推算出的(轉(zhuǎn)載至百度百科:在物理學中,把某種物質(zhì)單位體積的質(zhì)量叫做這種物質(zhì)的密度)。

  這里有一個本末顛倒的問題。在牛頓定義「質(zhì)量」概念之前,不存在質(zhì)量概念,那么定義一里的「密度」肯定不是用質(zhì)量概念來求出的。如此,這里的「密度」從何而來?可想而知,此「密度」肯定是用重量求出的,進而,如果承認「定義一」可以成立,無異于等于承認如下數(shù)學推導過程可以成立。

  「(重量÷體積)×體積=質(zhì)量」?

  【一】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質(zhì)點:有質(zhì)量但不存在體積與形狀的點。不存在體積和形狀的物體,存在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問題是,我們在談論它。

  關于質(zhì)點的悖論,其實來源于比物理學更為基礎的幾何學。

  我們來看看幾何原本的幾個定義。

  定義一:點是沒有部分的(也可以理解為,點是不含有量的)。

  推理:

  幾何點是不含有量的點。

  質(zhì)量是量的一種。

  不能含有量者,不能含有作為一種量的質(zhì)量。

  故,幾何點不能含有質(zhì)量。

  物理學定義:質(zhì)點是含有質(zhì)量的幾何點。

  兩者矛盾。

  定義二:線只有長度而沒有寬度(這樣的實物不存在)。

  定義三:一線的兩端是點(一線的兩端是一線的部分,而定義一規(guī)定點沒有部分,因此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不含有部分的點,形成一線的部分)。

  四.直線是它上面的點一樣的平放著的線(點是沒有部分的,而這個陳述說明,直線是由點的組合而成的,而沒有部分的存在無論擁有多少數(shù)量也不可能變成有部分。0乘于多少都是0)。

  五.面只有長度和寬度(這樣的實物不存在)。

  六.……………………

  ……………………

  從幾何學的定義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幾何學的定義嚴重的違背了我們的常識,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幾何學所謂嚴密的邏輯體系,其實是在大前提錯誤的前提下構建的邏輯體系。

  而賤文所要討論的是,為什么幾何學(及,以幾何學為圖形骨架的物理學)可以在大前提錯誤的情況下,卻能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中,建立起所謂的嚴密的邏輯體系?或者說,我們明明知道幾何定義里的直線是不存在的,卻為什么揮之不去對幾何直線的討論?科共體是以什么樣的方式,以違反常識的前提,以不存在的幾何直線為「組建要素」,構建了線性時空觀,并強行推廣于社會,且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效果?

  為此,我們有必要回到我們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初期,并觀察我們是如何獲得語言能力的。

  考察一下我們的習字過程,舉「蘋果」一詞為例。教師會在黑板上掛出蘋果之圖(或在手中拿著蘋果),在旁邊寫「蘋果」和「pingguǒ」,然后范讀「pingguǒ」并要求學生跟讀。此時,學生的面前出現(xiàn)四種東西:蘋果之「象」、符號的「蘋果」和符號「pingguǒ」(符號亦象),聲音的「pingguǒ」。

  經(jīng)過長期反復的訓練,學生會形成由「物象」、「符號象」、「聲音」捆綁而形成的條件反射機制,即語言能力。在形成這種條件反射機制之后,任何一項的輸入都可以輸出與之捆綁過的信號。比如,在這里寫出“蘋果”,大家就可以在腦海里浮想起蘋果之象,或者看到蘋果就可以寫出「蘋果」這個文字,或者念出「pingguǒ」這個聲音。

  如果學習語言的過程是條件反射系統(tǒng)的建立過程,那么,說話或者閱讀文章是這種機制的使用,它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思考過程”,而僅僅只是我們的一種“不由自主的”或“毫無費力的”完成的能力。比如,一個識字的人,當他的視線掃描到「蘋果」這個符號的時候,是“不由自主”的“一下子”解讀成「pingguǒ」,和浮想起與「蘋果」這個符號捆綁過的「蘋果之象」,而不是通過“思考”讀成「pingguǒ」和浮想「蘋果之象」(不識字的人,看著這里就會是一團雜亂的線條而已,或者,我們不熟悉的一種語言,聽起來就是“亂叫”)。

  是故,幾何學可以不顧及字面邏輯的悖論,強制性的建立起邏輯體系,正是因為它不是通過人們的“思考”建立的,而是通過條件反射機制強行灌輸于人們的一種違背宇宙實際的符號體系。更詳細的說,當我們的視線掃描到「直線」這個詞匯時,與學習「直線」這個概念的時候,從黑板上曾經(jīng)看到過的那個「可視線」,會通過條件反射機制不自覺的在腦海中浮想起來。而這個可視線絕不是定義里的“只有長度而沒有寬度的線”(這種東西不存在于真實的宇宙中,因此誰也沒有見過定義里的直線,而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是不會在我們的腦海中浮想起的,亦即,它絕不可能存在于我們的印象系統(tǒng)里)。

  遂,談論直線的存在與否已經(jīng)不重要了(科共體要的是,你只要談論就行了,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因為只要「直線」這個符號出現(xiàn)在眼前(或聽到「zhíxiàn」這個聲音)我們的「無意識條件反射系統(tǒng)」就會把,曾經(jīng)與「直線」這個符號捆綁過的可視線,在腦海的印象中調(diào)出來,所以它以什么名義出現(xiàn)都已經(jīng)無關緊要了,甚至以不存在的名義出現(xiàn)。

  “直線是石頭”,“直線不是直線”,“直線是曲線”,“你現(xiàn)在想的那個直線根本就不存在”等等都可以導致,在我們的腦海中浮想起,曾經(jīng)與「直線」這個符號捆綁過的可視圖像(再次強調(diào),可視線,絕非是定義里的線,定義里的直線不存在,我們從來沒見過)。而一個人一旦形成這種條件反射機制,科共體就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對其進行遠程精神操控,進而形成一種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

  總而言之,科共體獲得成功,并不是因為科學是真理,而是因為科共體掌控了話語權和教育權,通過三言成虎的方式,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里虛構起了一種荒誕不經(jīng)的邏輯體系。

  【二】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物質(zhì)」和「物體」沒有多大區(qū)別,它們可以是同義詞,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普通語境中的「物體(或物)」是指那些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而科學語境中的物質(zhì),并非完全等同于普通語境中「物體(或物)」。由于這種馬虎大意,許多人會把「物質(zhì)」這個詞匯理解為——指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看得見,能摸得著的那些「東西」或「物」,而事實上,所謂「質(zhì)」——物質(zhì)的質(zhì)——是指,在我們的生理器官可捕獲的各種感覺之背后,存在脫離于我們的生理捕獲能力的「客體」,是超驗的存在。我們從物體感覺到的,其實只是物體的屬性,即物之性而已,并非物之質(zhì)(作為最淺顯的例子,我們可以舉「場」概念,我們的眼睛只是看到了兩塊磁鐵相吸或相斥,卻并沒有親眼看見兩塊磁鐵在「場」這樣的實在中相吸或相斥。又比如「電子」概念,我們發(fā)現(xiàn)和利用了電現(xiàn)象,身體觸及電源會有麻感,但并沒有親眼證見電現(xiàn)象確實是因為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所導致的——在黑板或紙張上畫出一個點,并在旁邊寫出“電子”二字,并沒有證明確實存在電子這樣的微觀粒子,這種“證明”無異于畫餅充饑)。

  科共體的「質(zhì)量」概念,正是基于物質(zhì)概念而定義的,亦即「物質(zhì)的量」。質(zhì)量概念對整個科學理論體系有著決定性作用,科共體會用質(zhì)量概念解釋很多現(xiàn)象,比如慣性和引力。重量是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科共體會以質(zhì)量概念來解釋重量產(chǎn)生的原因。再如,慣性是脫離參照物而談論運動與靜止,因此也無法解釋慣性里的動靜問題之原因,科共體也會用質(zhì)量來解釋慣性的原因(「引力質(zhì)量」和「慣性質(zhì)量」)。

  總之,科共體的大方針是,把現(xiàn)象用現(xiàn)象背后的「客體」來解釋,而不是把現(xiàn)象僅當做現(xiàn)象。

  【三】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按照質(zhì)量概念的精神,質(zhì)量是一個物體的「自我之量」,是以自身密度和自身體積為推導參量,因此是與外界無關的,絕對的,以及孤立的量。因此,對質(zhì)量的描述可以是這樣的,“一個物體含有的質(zhì)量為5公斤”。

  如果承認某種量可以是一個物體的絕對和孤立的量,我們可以如下陳述——「這棵樹含有的高度量是6米(或者,這棵樹的自身高度為6米)。」

  這樣的陳述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是沒有什么毛病的,但從相對主義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是有弊病的,并不是這個物體獨自顯示了6這個屬性,而是與1米進行了相對對比才顯示了6屬性。這棵樹的高度是6米的表述,給人一種這棵樹的獨立高度是6米的直覺。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現(xiàn)在的2米定義為新的1米,這個棵樹的高度是3米,而不是6米——所以,并不是這棵樹的“自身的獨立的高度為6米”。

  【四】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質(zhì)量概念和原子論的物質(zhì)結構理論如出一轍,質(zhì)量是物體的自我之量,而按照原子論的觀點,任何物體都是粒子堆積成的,這樣,一個物體就與其他物體無關的絕對獨立的物體。另一方面,原子論非常有利于建立數(shù)學模型,這兩點使得在哲學史上名不見經(jīng)傳的原子論,在科共體那里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

  說到原子論(粒子論),人們最大的疑問恐怕就是物體能不能繼續(xù)下分的問題(這只不過是科學家沒能意識到萬物的相對性問題,所謂原子就是最小的物體單位——最小就是絕對小,而不是相對小——而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看,大小是相對的,因此不存在最小的物體這樣的概念,提出這種概念本身就是錯誤的)。其實,原子論更大的悖論來至于虛空(或真空)概念。

  科學共同體會說某某原子的半徑是多少,這樣的陳述本身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假如電子和原子核之間是虛空,他們之間是不存在距離的——虛空不可能有長度,所以他們之間是無法用距離概念來描述(長度和距離是一回事,都是物體的相對屬性,虛空沒有物體,因此物體的屬性,亦不可能獨存距離)。量子學還會使用「真空里的能量漲落(真空里什么都沒有,怎么會有能量漲落?)」這樣的陳述,這些都是有嚴重的邏輯悖論的陳述。

  科共體會使用各種「模型」來描述原子結構。新華詞典對「模型」一詞的解釋是:按實物比例和結構制成的物品。我們對「模型」一詞進行一下常規(guī)邏輯分析。模型是照著實物而制作的,因此在這里,實物是本,模型是末。

  如果有人隨便拿出一張圖片,說是毛主席的畫像,我們可以輕易的分辨真?zhèn)危驗橛袑φ瘴铩5绻腥四贸鲆粡垐D片,說是老子的畫像,我們將如何是好呢?老子生活的年代沒有圖片保存技術,老子的真實畫像是怎么樣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肯定,這種畫像不過是畫家把自己的主觀臆測畫出來了而已。那么,從來沒有人見過微觀粒子的實物,我們是以什么樣的視覺對照下認為,無對照實物的模型是實物之模型呢?所謂的微觀粒子是不是科學家腦子里的想象而已?

  通過模型來倒推或試圖確證實物,是本末倒置(在物理學中會用數(shù)學倒推物理過程,譬如黑洞等,這些都是嚴重的本末顛倒,是科學家們的精神錯亂而導致的奇談怪論)。

  事實上,資產(chǎn)階級嗾使科共體選擇和宣傳原子論,目的無非是為了在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中強化個人自由主義。因為,按照原子論的解釋,任何一種元素都是由無數(shù)個單子(分子或原子)組成的。這與資產(chǎn)階級個人自由主義的宗旨是吻合的,按照他們的理解,國家就是無數(shù)個獨立的公民組合而成的,并且是由一種神圣的法律來維持其運行(在自然科學里,物質(zhì)就是有無數(shù)個獨立的粒子組合而成的,并且是由一種神圣的定律來維持其運行——注意,在英語里,法律和定律是同一個詞)。

  然而,我們是看不到萬物之宗的,亦即,看不到一種元素的整體,而只能看到一種元素的局部。比如,我們可以看得見和摸得著一處的「水」,但整體的「水」是無法直接接觸的(而受過科學教育的人那里,所謂水,就是無數(shù)個氫氧原子的組合而已。因此,只要理解了一個水分子,所謂整體的,作為元素的,無限的水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是一個水分子乘于無限個而已)。以純粹可驗證的經(jīng)驗范疇內(nèi)(也就是用我們的生理器官可以親自驗證的),我們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僅僅是看到了水會化成重量比例為一比八的兩種氣體,并沒有確切驗證到了H2O的單子比例關系。在H2O這樣的符號表述里,水的一切屬性都排除在外,僅剩下數(shù)量關系了。

  為什么新型炸彈不用材質(zhì)來命名,而是以虛無縹緲的原子來命名為“原子彈”呢?所有元素的原子(要是果真存在的話)都可以用來制作這種新型炸彈嗎?既然不是,為什么不能更直觀的叫“鈾彈”或“钚彈”呢?可見科共體是在炒作一種“概念”(包裝和炒作是資產(chǎn)階級的看家本領)。

  【五】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zhì)」的世界,而意識是物質(zhì)在人腦中的「反應」。

  關于這一點的對錯,賤文并不想深入剖析,不過愚想換一個方式探討物體與意識的關系問題。那就是,「物體」到底是通過什么樣的渠道成為人腦中的反應的?這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的「生理器官」。

  事實上,我們是通過生理器官「間接的」接觸和了解物體的,而不是「直接的」接觸和了解物體。因此,對于「我們」來說,能直面和可處理的,只不過是諸如此類的存在而已——眼睛看到的各種「色彩」,耳朵聽到的各種「聲音」,身體感知到的各種「觸覺」,鼻子聞到的各種「嗅覺」,舌頭感受到的各種「味覺」——即便是我們自己的身軀,也是通過生理器官間接的認識到的。

  是故,「外在之物」一經(jīng)我們的先天生理器官之解讀和過濾,壓根就不可能是對「外在之物」的本然認知,亦即,人們的「主觀認知」和「外在之物」之間永恒的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很顯然的是,「我」只能“住”在「我」的主觀世界里,并通過生理器官間接的對「客觀世界」進行認知活動,絕對不可能跳出去,進而站到客觀世界的角度來進行認知活動。故而,既然外在之物不可認知,連對外在之物的討論本身也不應該存在。

  遂,「我」的世界是以,「我」用眼看到的各種色彩,「我」用耳朵聽到的各種聲音,「我」用舌頭嘗到的各種味道,「我」用鼻子嗅到的各種嗅感,「我」用身體觸及到的各種觸感,混合而成。更準確的說,「我」的世界并不存在任何物質(zhì),而是只是由「色彩,聲音,味道,嗅感,觸感」等感覺要素的各種組合構成了而已。

  世界不是物質(zhì)的世界,世界是感覺的世界(意識到這一點,關于原子論的爭論更沒有任何意義了,即便是科共體真的拍到了微觀粒子,又如何?不過是我們的眼睛看到了某種色彩)。

  【六】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讀者應該正在注視著電腦屏幕,我們就以電腦屏幕為思考引子。

  眾所周知,電腦屏幕里排滿了色彩點位,并通過色彩點位的不斷變化,組合出各種圖像。那么,我們在電腦屏幕里看到了一個人,電腦里真的有一個實體的「人」嗎?如果看到了一輛行駛中的車,那么,電腦里真的有一輛「車」在「行駛」嗎?

  如果讀者承認,電腦屏幕里并沒有真實的「人」,而本質(zhì)上只有一種色彩組合,那么反過來,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所謂的「人」會不會不過是和影子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影像而已呢?如果讀者承認,電腦屏幕里不可能存在有真實的汽車,那么,我們所謂的實物,對于眼睛來說,會不會都不過是一系列的色彩組合而已呢?

  如果一個人意識到「我」只是一個處理各種「生理感覺」的存在,可以很輕易的領悟到「禪境」。這個世界,確實沒有什么可以「執(zhí)著」或「有為」的,因為沒有任何「質(zhì)」可以留住或者擁有。不管這個「我」,生在哪個年代,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中,「我」只是一個接收和處理各種感覺信號的存在而已。是故,「我」在紅塵世俗中的經(jīng)歷,不過是「感知一連串感官知覺」罷了,不曾擁有或感知過任何「物質(zhì)」。

  有人贊揚我,我的耳朵不過是聽到了一陣聲音而已,何喜之有?有人辱罵我,也不過是我的耳朵聽到了一陣聲音而罷,何怒之有?手上拿著一塊黃金,不過是眼睛看到了黃色,手掌感到了一種溫度和一種沉甸感罷了,何物可得之?我把手上的黃金丟棄到垃圾箱里,不過是眼睛看不到黃色,手感受不到沉甸感罷了,何物可失之?

  第六章 陰陽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察者觀也,智者反物觀道,愚者反道觀物。

  ——楊上善

  【引子】

  「陰陽」所討論的,乃是事物的兩種相對形態(tài)或?qū)傩缘龋^不是討論「物本身」。譬如,「晝夜」是一對陰陽,但我們拿不出「白天」和「黑夜」這樣的「實物」來,雖然我們能感覺到晝夜的存在。再如,「前后」是一對陰陽,然而亦不能拿出「前」這樣的東西,也拿不出「后」這樣的東西(我們可以指出前面的物體,而這時必然是與后面的物體相對的,絕不是前面的物獨立的存在于面)。

  陰陽觀(五行是對陰陽的進一步動態(tài)伸展)是國學之本,看似簡單卻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正是由于存在著陰陽概念,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著結構性差異(此章節(jié)所講的陰陽,與傳統(tǒng)文化里的陰陽還有不少距離,僅僅是一種簡介,僅僅是為了讓大家意會「雙向思維」)。

  【一】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在一處山坡,站在山下的人,會本能的認為這個山坡是個「上坡」,而站在山上的人,會本能的認為這個山坡是個「下坡」,但事實上,山坡只有一個。上坡就是下坡,下坡就是上坡,更準確的說,上坡與下坡是人們對山坡的兩種認識方式而已。而一個山坡看上去到底是上坡還是下坡,與此人站在何處,以什么樣的視角觀察山坡,很大關系有之。

  然而在此處,人們開始出現(xiàn)分歧,因為我們無法同時站在山上與山下,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角度討論山坡的上下坡問題。站在山下的人確實看到了上坡,并且山坡確實有上坡性的一面,因此站在山下的人說“此山坡是個上坡”并無大錯,只是不夠全面。而站在山上的人也確實看到了下坡,并且山坡亦有下坡性的一面,因此站在山上的人說“此山坡是個下坡”也無大錯,但同樣不夠全面。

  一個人看見了山坡的上坡性,并不意味著山坡的下坡性消失了,反之同理。不管一個人看見了雙面性的哪一面,另一面依然存在。但不得不承認,這個結論是對于已經(jīng)認識到了事物有雙面性的人而言的,如果一個人只承認或只看得見“山坡只是個上坡”或“山坡只是個下坡”,對于這個「主觀思維者——我」來說,山坡并不具有上坡和下坡的陰陽兩性。

  【二】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孔圣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此句以現(xiàn)代語境來討論,其實是涉及了「絕對」與「相對」問題。道是絕對的(不二,即一),而陰陽是相對的(二而并存)。或者說,「道」本身不會直接顯現(xiàn),但會以陰陽相對的方式間接的表現(xiàn)其絕對存在。

  山坡而上下坡,上下坡而山坡。從山坡的具體存在形式來看,具有下坡和上坡雙面性,但它們又不是兩個事物,而是一個事物,故曰一而二,二而一(一陰一陽之謂道,一上坡一下坡之謂山坡)。復例:手心是陽,手背是陰,手掌有手心和手背,但手心和手背并非兩個獨立的存在,而是共同組成了手掌,故曰手掌而手心手背,手心手背而手掌(一而二,二而一)。從手的具體存在形式來看,具有手心和手背二面,但它們亦非兩物,且一體也,故曰一而二,二而一(一陰一陽之謂道,一手心一手背之謂手掌)。

  “前進就是后退,后退就是前進”,這樣的陳述,恐怕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一種奇談怪論了。然而,倘若更仔細的思考,亦可發(fā)現(xiàn)這個結論絕非荒謬。當我們坐在一輛行駛的車上,觀察后視鏡就可以發(fā)現(xiàn),后視鏡里出現(xiàn)的影像表示我們正在后退。可想而知,如果我們前面和后面都長有眼睛,無論我們怎么移動,都可以看到我們在“既前進又后退”的影像(或者,坐在一列行駛的火車上,若我們看著火車在前進,那么坐在對面的人肯定看著是在后退,反之同理)。

  凹面就是凸面,凸面就是凹面(一個碗,平放就是凹面,而扣起來卻是個凸面,可是碗還是一個碗而已),左既是右,右既是左(我的左邊只是我認為的左邊,在別人看來也可以是右邊),用瓶子倒酒,說明正在用瓶子裝空氣……等等。

  孤陰不長,獨陽不生。陰陽是同時存在的,絕不存在單陽或單陰。換言之,不存在只有上坡性的山坡,亦不存在只有下坡性的山坡,山坡必定上坡而下坡,下坡而上坡。再例者,手心是陽,手背是陰,且不存在只有手心的手,亦不存在只有手背的手。

  【三】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實際上,我們大家所熟知的科學理論體系(它的孵化母體是猶太基督文化),正是單陽或單陰理論。譬如,在科學的概念體系里,只有「“熱”量」而沒有「“冷”量」。而「冷熱」是一對不可分割的陰陽,且冷和熱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可以經(jīng)驗得到的。反觀,科學概念體系所描述的「只有“熱”量的世界」,是脫離于我們切身經(jīng)驗的,一種純粹的抽象概念體系,我們從來沒有在“只有「熱」而沒有「冷」的世界”里生活過。

  只有「“重”量」而沒有「“輕”量」概念。「輕重」亦是一對陰陽,科共體用重力來解釋了重物下降,卻未有解釋輕物上升的原因。如果我們仔細考察「浮力定理」就可以發(fā)現(xiàn),浮力定理可以認為實質(zhì)上的一種數(shù)學游戲而已。比如,我們都知道液體是不能規(guī)定體積之量的,所以所謂的“排開的重量”是有前提的——用固體容器盛——而一旦液體被固體容器被盛,「被排開的液體」和「固體的體積」當然是等體積的。

  只有「加速度」,而沒有「減速度」(質(zhì)點的減速運動用慣性的無外界參照的位移和「負加速度」的函數(shù)來表示)……等等。

  還有一些概念,不是單陽或單陰問題,而是根本就無所謂陰陽了。比如,科共體所談論的「幾何平面」概念——幾何平面是沒有厚度的,所以幾何平面是沒有正面和背面之分的,因此,幾何平面從厚度的角度來說無所謂陰陽,而這樣的無陰無陽之物,是不存于這個宇宙之內(nèi)的(不存在的,就應該從我們對宇宙真理的討論中剔除,而科共體對幾何概念不僅不排斥,還成為了大談特談的對象)。

  【四】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簡單對比一下「陰陽八卦」與「十字坐標」的幾許特點(此兩者,是東西方文化描述宇宙的工具)。

  第一,方位和方向。

  陰陽八卦是以「方位」為主構要(如震東離南等),而十字坐標是以「方向」為主構要(如矢量)。

  方位是客觀存在,而方向是主觀存在。譬如,迷路之人乃是失去了方位判斷力,而并非是失去了方向判斷力,迷路的人當然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前后左右。方位是宇宙的極位,無以抵及,也不能以主觀意念改變,但,我們可以自主的改變方向。事實上,方向必然是帶入了「我」而后得到的意象,比如,所謂左,必然是「我」的左,或「你」的左(你是我的映象),不然我們就會左右不分,因為,我的左在他人看來可以是右。

  在此,可看出東西方文化的主客之本末關系的理解之區(qū)別,東方文化是以客觀的方位為分析出發(fā)點——站在了客觀的角度,故內(nèi)視、內(nèi)斂、克己。而西方文化是以主觀的方向為分析出發(fā)點——站在了主觀的角度,故外視、張揚、縱我。

  第二,曲線和直線。

  陰陽八卦借由曲線組成,貫穿著「曲成萬物而不遺」的理念。而十字坐標借由直線構成,但實際上,宇宙不存在直線,所謂的直線,其實質(zhì)是把曲線切斷,再加一些人為作用,假名曰直線。

  八卦排列順序不是全圓,而是兩個“半圓”之順逆相對組合。乾、兌、離、震為逆時針布列,巽、坎、艮、坤為順時針布列。

  而在十字坐標下的圓周運動不是順時針就是逆時針,但事實上,順時針就是逆時針,逆時針就是順時針——譬,掛在墻上的鐘表,我們看來是順時針,但墻要是長了眼睛必然會看到鐘表在走逆時針——遂其「單依的順時針運動」或「單一的逆時針運動」是一個主觀觀測者的“主觀結論”。

  第三,雙魚眼和單原點(舉魚眼只為方便的能與原點作類比,實際上,陰陽八卦保持相對性的不止魚眼)。陰兩陽八卦圖有個魚眼(相對),而十字坐標只有一個原點(絕對)。

  八卦圖,表達了如下理念——在「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的宇宙,萬物保持位置相對性。而科共體的十字坐標顯然無能涉及位置相對性問題(在上面已經(jīng)談論過,再次重復一遍。科共體說,通過十字坐標可以確定任何質(zhì)點在空間上的位置,比如可以用(x,y,z)的方式標出一個質(zhì)點的位置。但很明顯,這種標示法的成立必須仰仗于坐標系原點的先定,猶且我們還知之,坐標系的原點只能是(0,0,0)。那么,(0,0,0)的位置到底在哪?)。

  第四,對于「時」的不同理解。

  與陰陽八卦對應的「時」觀是循環(huán)「時」觀,而與十字坐標對應的「時」觀是直線「時」觀。

  【五】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東方文化只承認「陰陽」相對,而絕對的「道」是不和「陰陽」中的陰或陽發(fā)生直線聯(lián)系。而西方文化的絕對概念(宗教界叫上帝,哲學界叫物自身,科學界叫物質(zhì))是與相對概念發(fā)生直線聯(lián)系的,在科共體那里,物質(zhì)甚至是可以是定量的。

  是故,科學理論誕生在基督教世界絕不是偶然的,它是傳承了猶太基督文化而來的,是基于猶太基督文化把絕對概念和相對概念混為一談的傳統(tǒng)而展開。

  譬如,按基督教教理,上帝是所有人的直屬父親,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兒女(我們可以提出無數(shù)個違反常理的問題,上帝既然是男的,那么是孤陽,那么一個男的是怎么傳宗接代的?)。但是,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看,「父母兒女」是人和人之間的相對關系,并不能和「上帝」這樣的絕對存在發(fā)生直線聯(lián)系。

  因此我們可以說,「人人皆上帝之兒女」和「質(zhì)量(物質(zhì)的量)」概念,從文本結構角度來看是一樣的。

  (1)上帝的兒女—————(絕對概念+相對概念)

  (2)物質(zhì)的量——————(絕對概念+相對概念)

  【六】弘揚中華文明學術社團 www.hongzhongshe.com

  愚想用莊子的一句來概括,結束陳長而啰嗦的賤文。

  莊子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

  存而不論,亦即,傳統(tǒng)文化既不是有神論,也不是無神論,而是不論神。傳統(tǒng)文化認為高于現(xiàn)象界的“道(或叫他上帝也行)”肯定存在,但不會直接存在于我們的周身環(huán)境里,所以不能討論它本身,因為我們無法直接經(jīng)驗到它的本質(zhì),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存在,而西方宗教的上帝是一種人格化的上帝。

  上帝肯定存在,但絕不會是人格化上帝,是以人的理解能力無法理解的存在,所以不能對它描繪。是故,凡是對其描述的,我們都可以認定是謊言,或者是精神錯亂者的胡說八道——人格化上帝,本質(zhì)上是人強加于自然的一廂情愿,更可以說,這種意識形態(tài)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的典范,是西方人之單邊主義和強盜邏輯的根本源泉。

  圣經(jīng):起初上帝創(chuàng)造了宇宙,花了一個星期上帝造出了世間萬物。——你親眼看見了嗎?你當時候都不存在,怎么可能看到?沒看到胡說八道什么?

  科學:起初有了一個大爆炸,過了三秒鐘就有了現(xiàn)在的一切物質(zhì)。——你親眼看見了嗎?你當時候都不存在,怎么可能看到?沒看到胡說八道什么?

  一回事(完)。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這是一股妖風
  3.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4.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5.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nèi),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6.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極左”,就必須得弄清楚這幾個基本問題
  9. 熬鷹
  10. 經(jīng)濟工作會議全解讀(一)當前的困難有哪些?國家的判斷釋放了什么信號?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紫虬:從通鋼、聯(lián)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李昌平:縣鄉(xiāng)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這是一股妖風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xiàn)!面對發(fā)燒我們怎么辦?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fā)展速度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