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毛澤東早年的治學之路及其意義
孫海林
摘要:毛澤東是世界偉人。本文以“毛澤東早年的治學之路”——“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論述毛澤東經過學習革命,獲取學業大成→人生大成→事業大成,從而成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這給人們特別是年青人以啟示和教育。
關鍵詞:毛澤東;治學之路;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
《恰同學少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一時成了熱門話題。我們自然會想到“毛澤東”這一用家譜輩序所取的名字——潤澤華夏,恩惠東方。會想到中國幾代人會唱的歌:“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會想到《辭海》中寫道:“毛澤東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會想到諸多美國名人的評價。史沫特萊在《中國的戰歌》中說:“中國共產黨的其他領袖人物,每一個人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會歷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論,但無人能夠比得上毛澤東……毛澤東以理論家聞名于世,而他的一套思想理論深深扎根于中國歷史和軍事經驗之中。”R·特里爾在《毛澤東傳》中說:“毛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全世界的,他的影響早已經超出了他的國家。”“不論怎樣,毛是我觸及的歷史人物中最偉大者之一,不論歷史舞臺怎樣變幻,他永遠與中國與世界同在。”邁克爾·H·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列榜》中,將毛澤東列在第20位,排在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之前,并且大大超前于拿破侖、亞歷山大大帝等。這足以說明毛澤東的影響已超越國界,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那么:毛澤東為什么能創造奇勛偉業而獲得如此輝煌大成呢?其根本原因是他獲得了真正的學業大成,即獲得了人生和事業大成所需要的高超本領和素質。毛澤東又是怎樣獲得學業大成的呢?他實行了真正的
學習革命,解決了“為何學”、“學什么”、“怎么學”這三個層次而相互關聯的問題,從而獲得了學習的最大效益。本文旨在用客觀史料和唯物史觀,研究毛澤東早年的治學之路,給人們特別是年青人以啟示和教育。
1902年春至1918年夏,毛澤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學生時代歷時16年半,其中小學(含私塾)9年,中學2年,師范5年半。他小學階段一邊讀書,一邊勞動,熟讀經書,愛看“雜書”,也讀過一些新書。中學階段關心時事,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結合,以新學、西學為主。師范階段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以社會科學為重點,博覽群書,為改造國家社會儲才蓄能。1918年夏至1923年春(調上海黨中央工作之前),毛澤東兩度從事教育工作,兩次赴北京、上海,一面讀新書、馬列書,一面投身教育實踐,開展革命活動。
一、為何學——“改造中國與世界”
“為何學”,指求學目的或求學目標,也是理想、志向和抱負問題。請看毛澤東是怎樣立志為祖國而學的。他8歲開始讀書,27歲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經歷了一條深刻反映中國近代歷史發展規律、富有時代精神和濃厚個性色彩的求學道路,伴隨著求學的行程——韶山(東山)→長沙→北京(上海),相應的求學目的為“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改造中國與世界”。
1、“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目睹黑暗的社會現實,面對貧困農民苦苦掙扎的情景,毛澤東從小在憂國憂民中萌發了救國救民的理想和抱負。他不喜歡讀經書,而愛讀《水滸傳》等一類反抗皇室官府的“雜書”;他不講以讀書來做官發財,而常和人談論“富國強兵之道”;他欽佩中外歷史上振興民族、挽救國家的英雄人物,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與同學互勉。基于對祖國命運前途的高度責任感,他不顧父親的堅決反對,自主恢復學業,于1910年秋赴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從此,離開了閉塞的山村。他這種獨立不羈的品質,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大成作出了第一次選擇。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給他的父親,表明自己矢志求學、報效祖國的宏愿。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韶山人民,說他是“宏中肆外,國爾忘家”。在投考試題《言志》的作答中,他抒發了自己求學救國的志愿。校長閱后贊不絕口地說:“我們學堂里錄取了一名建國才。”[1]在東山高小學習期間,他還寫了《救國圖存論》之類的作文,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救國志向,無論是內容和文字都受到國文教員的贊賞,批語道:“視似君有仙骨,寰觀氣宇,似黃河之水,一瀉千里。”[2]
2、“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由于求知欲望的增強,救國熱情的高漲,1911年春,毛澤東又赴長沙就讀于湘鄉駐省中學。之后,武昌起義爆發,投筆從戎。南北議和后,退出新軍,考入湖南省高等中學。因這所學校不能滿足他求知和報國的愿望,便入湖南圖書館進行自修。最后幾經選擇,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師范學校。這是他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大成作出的又一次選擇。在步入師范前的兩年里,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條件多么艱苦,他始終為救國救民而刻苦求知。在一師的5年半,毛澤東胸懷救國大志,踐行德智體“三育并重”,刻苦攻讀,潛心研究,頑強地進行體格鍛煉,同時主持學友會工作,創辦工人夜學,深入農村調查,團結志同道合者建立新民學會,投入反帝反軍閥的斗爭,在時代青年中出類拔萃。他認為,“現在時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必須刻苦攻讀。在學生時代“吾人立言,當以身心之修養、學問之研求為主,輔之政事時務”。[3]為此,與同學們約定“三不談”,即不談金錢,不談男女間問題,不談家庭瑣事,關心和談論的應該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類社會,中國,世界,宇宙”。[4]他還認為,要改造國家社會,必須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也就是探求真理,為實現真理而斗爭。他說,青年人必須“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5]“高尚其理想”,必須依靠新思想的指導。因為“人類之有進步、有革命、有改過之精神,則全為依靠新知之指導而活動者也”。[6]“高尚其理想”的新思想就是革命真理,就是“大本大源”。因此,他決心“將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處探討”,一日未得真理,即一日無志;“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7]毛澤東為救國救民而立志探求真理,這種志向成為他青少年時期求學的靈魂,并在他求學的整個經歷中起支配作用,規定著他求學道路的各個方面,貫穿于這條道路的始終。
3、“改造中國與世界”。 1918年8月至1919年4月,為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去北京、上海,并在北大圖書館工作了5個月。他說:“我覺得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學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學問,拿回來改造我們的國家。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我覺得關于自己的國家,我所知通的還太少,假使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8]這是毛澤東為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大成作出的決定性選擇。在北大,他如饑似渴地學到了許多新知識,接觸了各種社會新思潮和蔡元培、陶孟和、胡適、陳公博、譚平山、邵飄萍、傅斯年、羅家倫等名流,特別是愛到李大釗、陳獨秀的影響,其思想迅速地向馬克思主義方面轉變。1919年4月至12月,毛澤東任修業小學教員,以主要精力主編《湘江評論》,撰寫了《民眾的聯合》等30多篇文章,學習和宣傳“十月革命”,堅信這場革命將“普及于世界”。1919年12月至1920年6月,為開展驅張(敬堯)運動,第二次去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往。他回憶說:“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時候,曾經和陳獨秀討論我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在我一生中可能是關鍵性的這個時期,陳獨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9]從此,他對馬克思主義樹立了堅定的信仰。1920年夏至1923年春,任湖南一師附小主事兼一師校友會會長、國文教員,一方面革新學校教育,開展社會教育,一方面成立文化書社,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俄羅斯研究會,建立黨團組織,創辦湖南自修大學,開展革命活動,為后來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乃至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1921年1月在留守國內的新民學會會員新年大會上,毛澤東毫不隱晦自己的政治主張,感慨萬千地對會員們說:“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能宜采用。”[10]他極力主張以“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新民學會的新宗旨。毛澤東經過艱辛的探索,終于找到了改造國家社會、振興中華民族的真理與道路。
二、學什么——“不僅要讀有字之書,而且要讀無字之書”
“學什么”指學習的范圍、內容及其性質。毛澤東早年的求學行程和求學目的決定著他的學習內容,既刻苦攻讀“有字之書” ——經書→“雜書”→報刊→新書→馬列書,又潛心研讀“無字之書”——尋師→取友→游學→調查→實踐。古往兮來,對“有字之書”,人們都知道重視它,而對“無字之書”,有不少人卻等閑視之,有誰比得上毛澤東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并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讀“有字之書”:
1、經書。毛澤東少年時代在韶山的6所私塾讀了6年經書。他從讀《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開始,接著點讀《論語》《孟子》《詩經》等,繼而讀《公羊春秋》《左傳》《漢書》《綱鑒易知錄》等經史書籍。毛澤東把6年私塾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他說,我小時候“學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套,這種學習的內容雖然陳舊了,但是對我也有好處,因為我識字便是從這里學來的”。[11]此后他一直堅持讀古書,如 1916年2月29日 給蕭子昇寫信說:“經之類十三種,史之類十六種,子之類二十二種,集之類二十六種,合七十又七種。據現在眼光觀之,以為中國應讀之書止乎此?茍有志于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12]周恩來曾說:“讀古書看你會讀不會讀。毛主席開始很喜歡讀古書,現在做文章、講話常常運用歷史經驗教訓,運用得很熟練。讀古書使他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13]
2、“雜書”。毛澤東最愛看《水滸》《西游記》《三國演義》《說岳傳》《說唐傳》等“雜書”。對其中的故事幾乎都能背誦下來,經常給小朋友、有時還給大人們講述。特別是英雄好漢的行為和農民造反的故事,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并給他后來的戎馬生涯以最初的啟示。他回憶說:“我熟讀經書。可是不喜歡它們。我喜歡看的是中國的舊小說,特別是關于造反的故事。”“我認為這些書大概對我影響很大,因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齡里讀的。”[14]新中國成立后,這些書,還有《紅樓夢》《金瓶梅》《聊齋》《西廂記》《東周列國志》等仍是毛澤東的案頭必備書。
3、報刊。以時間為序,毛澤東早年依次重點研讀的主要報刊為《新民叢報》→《民立報》→《湘江日報》→《公言》雜志→《甲寅》雜志→《新青年》→《共產黨》月刊。他在延安時期留下一句名言:“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并回憶說:“我在長沙師范學校的幾年,總共只用了160塊錢——里面包括我多次的報名費,在這筆錢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報紙上,因為訂閱費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報攤買書、買雜志。我父親責罵我浪費,他說這是把錢揮霍在廢紙上。可是我養成了讀報的習慣,從1911年到1927年我上井岡山為止,我從來沒有中斷過閱讀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報。”[15]當年在一師的教室、寢室見不到毛澤東,他一定在閱報室看報。同學們都稱他為“時事通”。隨著所讀報刊的轉換,毛澤東從崇拜康、梁到崇拜孫中山到信仰馬克思主義。
4、新書。1907年秋至1909年夏,毛澤東輟學種田,在挑燈夜中讀了清末改良主義者寫的三本新書,即鄭觀應的《盛世危言》,馮桂芬的《校邠廬抗議》,和《列強瓜分之危險》。他說:“我讀了以后,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沮喪。我開始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從而“激起我恢復學業的愿望”,“立志出鄉關”。[16]到東山高小又讀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傳》,他聯想到國家的危亡和自己的責任,非常激動,對蕭三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中國積弱不振,要使它富強起來,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時間長不要緊。你看,華盛頓不是經過八年的艱苦戰爭之后,終于得到了勝利,建立了美國嗎?我們也要準備長期奮斗!”[17]1912年秋冬,毛澤東在湖南圖書館自修了半年。他研讀了反映18、19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和科學成就的社會、自然科學著作,如亞當·斯密的《原富》,達爾文的《物種原始論》,赫胥黎的《天演論》,穆勒的《名學》,斯賓塞爾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和盧梭的《民約論》以及《社會通論》等,還有世界歷史、地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學等。凡是當時從外國文譯成了中文的名著,他差不多都讀遍了。他說,當時每讀一本書,覺得都有新的內容、新的體會,于是就“貪婪地讀,拼命地讀,正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的吃一樣。”[18]如《天演論》中主張“早日變計”,“力今以勝古”,反對“好古而忽今”,提出“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等觀點,對他影響很大。
5、馬列書。毛澤東于1914年第一次在《湘江日報》上看到有關討論“社會主義”的文章,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第一次去北京、上海,他不僅閱讀了一批介紹新思想、新學說的西方書籍,而且研讀了李大釗廣泛搜集的馬列主義書籍及李大釗所寫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宣傳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這時,他覺得自己“對政治的興趣越來越大,思想也越來越激進。”[19]第二次去北京、上海,主要是聯系實際攻讀馬列經典著作,在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過程中,走出了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他曾說:“記得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階級斗爭》,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個英國人作的《社會主義史》,我才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初步地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可是這些書上,并設有中國的湖南、湖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20]
讀“無字之書”:
1、尋師。毛澤東不僅在學校尊師求學,而且向社會尋師求教。1909年,維新人士李漱清從外地回到韶山,他主張去除神佛,興辦學校,改廟宇為學堂,遭到許多人的非議,毛澤東卻拜他為師,經常去找他問學求教。1915年,長沙開辦的船山學社是湖南文人學士講演王船山及湖湘學術思想的場所,毛澤東經常去聽講。1916年,柳午亭(即柳直荀烈士的父親)留日歸來,毛澤東聽說他在體育理論與實踐上造詣很深,便步行100多里,登門求教。后結合自己的體會寫了一篇至今熠熠生輝的《體育研究》,發表在《新青年》上。1917年春,日本知名人士宮崎寅藏親臨長沙參加黃興改葬的葬禮。毛澤東與蕭三特地寫了一封信,表示“愿一望見”,“聆取宏教”。
2、取友。毛澤東提出“親師而外,取友為急”,表達了他渴望得到同學、朋友幫助的迫切心情。1915年9月,他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向長沙各校發出《征友啟事》,邀請能刻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青年做朋友。當即應邀者有李立三、羅章龍等五六人。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他身邊聚集了蔡和森、蕭子昇、何叔衡等志同道合者20余人。他們圍繞“如何使個人及全人類的生活向上”這一問題討論了100多次,得出的結論是“集合同志,創造新環境,為共同的活動”。1918年4月成立了以“革新學術,砥勵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的新民學會。至五四運動時期,會員發展到74人,學會由追求向上的青年進步團體轉變為先進的革命團體。
3、游學。毛澤東十分重視向社會實際學習,“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他和羅章龍游覽過長沙的禹王碑、賈誼祠、飛虎營和岳麓山、妙高峰的古跡及屈原、王夫之的故居。1917年暑假,邀蕭子昇進行修學旅行,途經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5個縣的城鎮、農村,步行900余里。1917年寒假,又與陳紹休走訪了瀏陽市鐵爐沖一帶。1918年夏初,還同蔡和森游歷了洞庭湖濱的岳陽、湘陰、沅江等地。這些都是毛澤東主張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反對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具體實驗。同學們看了他的游學筆記,稱贊他“身無半文,心憂天下”。
4、調查。毛澤東說:“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21]他在游學中,廣泛接觸各階層人士,進行各地歷史、地理、物產、職業、公共事業、教育狀況及社會世態、風土民情等調查,深深感到農民的吃飯問題、土地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同時了解到廣大農民有著強烈的變革社會的愿望和要求。湖南一師附近有造幣廠、黑鉛煉廠和電燈公司,聚居著許多工人、人力車夫、蔬菜小販和其他勞動者。毛澤東利用課余接觸工人,和他們交朋友,了解工人們的生活和思想要求。第一次去北京期間,兩次赴長辛店機車車輛廠,調查工廠和工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深感喚起工人的覺悟、組織工人起來進行斗爭之必要。這些都為毛澤東在建黨后領導工農運動、開展革命活動奠定了基礎。
5、實踐。毛澤東早年的實踐活動是全方位的。一是軍事實踐。辛亥革命時期他為湖南新軍里的“秀才兵”。后在一師的軍國民教育中,領導課外志愿軍成功地進行了一次護校斗爭,智繳了北洋軍閥王汝賢師3千余人的槍枝,師生們稱他“通身是膽”。二是社會實踐。在一師主持學友會工作,開展仇日反袁活動,發起成立新民學會。從一師畢業后,繼而進行“新村”試驗,組織赴法勤工儉學,主編《湘江評論》,開展驅張運動,創辦文化書社,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俄羅斯研究會,實行“湖南自治”的嘗試。三是教育實踐,全面革新小學教育,改革師范國文教學,先后創辦工人夜學、民眾夜學和湖南自修大學,成立湘潭教育促進會。四是革命實踐。第二次去北京、上海返回長沙后,創建湖南共產主義小組、社會主義青年團;出席黨的“一大”,建立湖南黨團組織,爭取黃愛、龐人銓及其湖南勞工會;倡導勞動立法,建立工人團體;領導工人罷工——安源路礦工人罷工、長沙泥木工人罷工、奧漢鐵路工人罷工、長沙鉛印工人罷工及常寧水口山鉛鋅礦工人罷工、長沙銅官陶業工人罷工等。在黨的“三大”,陳獨秀總結“二大”以來的工作時指出:“只有湖南的同志可以說工作得很好。”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三、怎么學——“自己看書,自己思索”
“怎么學”包括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運籌、學習藝術等諸方面,而研究毛澤東的“怎么學”,要把握他所主張和踐行的“自己看書,自己思索”這一重點。對孔子、朱熹等古代學者善疑好問、獨立深思的讀書方法,毛澤東是非常推崇的。
1、學習興趣。毛澤東酷愛讀書。他曾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22]他認為,興趣所致,讀書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輕松,像休息一樣,人也不會感到苦和累;沒有興趣,咬著牙看書,如同嚼蠟,即使有毅力,也看不下去。因此,在韶山,“他像貓逮耗子一樣搜尋和閱讀在韶山能找到的各種書籍。”[23]在湖南圖書館,“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一樣”。在一師5年半,除了規定所學的10多門課程,他課外所讀書籍超過1000冊1億字。他一生讀過的書究竟有多少,無法精確統計。他親自圈閱和批注過的詩詞曲賦就達1590首。他的書房“菊香書屋”收藏有他經常閱讀、瀏覽的好幾萬卷書。
2、學習態度。毛澤東特別強調治學要有吃苦精神。他說:“惟安貧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24]他最忌恨懶惰,認為“懶惰為萬惡之淵藪。人而懶惰,農則廢其田疇,工則廢其規矩,商賈則廢其所鬻,士則廢其所學”。[25]只有“不好利,早起,好讀書,謙”,才是“良習慣”。[26]毛澤東在一師求學時,奮發踔厲,刻苦用功,從早到晚,學習不止。他每天提前起床,照例進行冷水浴和“六段操”后,迅速走進自修室,在窗前迎著熹微的晨光,朗讀文學或英語。有時也去后山君子亭看書,稱“靜中求學”;間或還有意識地到喧鬧嘈雜的南門口去看書,謂“鬧中求學”。上課時,或正襟危坐,專心傾聽老師講解,或聚精會神地鉆研自己需要研究的問題。午后或空閑時間,總到閱報室去看報。晚餐后,照例邀集一些同學外出散步,互相交換一天的學習心得,或談論時事問題。一到晚自習,便集中精力鉆研社會科學。每當夜深人靜,同學們已進入夢鄉,他卻在茶爐室或走廊上的燈光下看書。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廢寢忘食。他沒有上過館子,沒有進過戲院,沒有坐過人力車,唯一例外的是到火宮殿吃過臭豆腐。星期天回校晚了,就到食堂要點冷飯吃。幾身衣服運用加減法,冬天加,夏天減;穿了補,補了穿,直至畢業。
3、學習方法。毛澤東不僅學習目的明確,刻苦勤奮,而且講求讀書方法。在他的讀書方法中,有的來自老師的教誨,有的來自自己的學習實踐。楊昌濟強調自學,提倡用分析批判的態度進行學習,以“貫穿古今,融會中西”;主張學以致用,知行統一,“博學、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廢”。徐特立主張“定量”、“有恒”、“以少為主”,以徹底消化為主和“不動筆墨不看書”。袁仲謙主張“四多”:多讀、多寫、多想、多問和“文章妙來無過熟”。毛澤東直接受這些讀書方法的影響,并在學習實踐中進一步充實、完善的發展。他主張在自學的基礎上研討、交流、“質疑問難”,“自學”與“共學”相結合;主張正確處理“博”與“約”、“通”與“專”、“新”與“舊”、“中”與“西”,以及積與不積、精與不精、恒與不恒的關系。科學的讀書方法使他在治學的征途上如虎添翼。
4、學習運籌。毛澤東的學習運籌,指他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運籌、時間運籌和智謀運籌。運者,行也;籌者,劃也。學習運籌不能簡單地視為一般的學習方法,而是學習中的方法論。(1)心理運籌。人的學習心理是學習活動的產物,又反過來作用于人的學習活動。毛澤東的學習心理——興趣、情感、意志等遠遠超出同時代的人。在一師借讀《二十四史》最能反映他的學習心理。歷史老師羅元鯤有一套《二十四史》(850冊,約4000萬字),他借一本、讀一本、還一本,以異常的驚人毅力,在一學年的課余和假日就讀完了。(2)時間運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質存在的形式之一。學習時間的長短與學習的“量”一般成正比例關系,而與學習的“質”是一種復雜多變的函數關系。他運用學習時間的辯證法,取得了一般人不能取得的最佳學習效果。1907至1909年,他整天在地里勞動,但堅持“學足三余”。就讀湖南圖書館時,嚴格執行“自修計劃”,早上第一個到,傍晚最后一個走,中午只買兩塊米糕充饑,風雨無阻,從不間斷。在一師則實行“五段課程”計劃:“所謂五段課程……晨讀英文,午前八時至午后三時上課堂,四時至晚飯國文,明燈至熄燈溫習各門功課,熄燈后以一時運動。所謂五段者如此。”[27](3)智謀運籌。毛澤東的謀略智慧表現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學習和人生等各個方面。論謀略智慧,古今中外的著名謀略家都難以與他媲美。他的學習智謀運籌主要體現在:一是“親師而外,取友為急”。他認為,人非圣賢,不能孜然而有所成就,親師而外,取友為急,有師有友,方不孤陋寡聞。改造國家社會,絕非少數幾個人可以辦到的,必須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可以共謀大事的同志、朋友,團結起來為共同的事業和志向而協力奮斗。二是“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毛澤東為新民學會制訂的探索真理的謀略是“國外發展”與“國內研究”并重,而以“國內研究”為主。他期望新民學會的會員們能有像屈原、賈誼一樣的愛國濟世之才華,立志扶搖直上九萬里,擔當起拯救天下、整頓乾坤的歷史責任,創造國家社會和個人美好的未來。三是“要有一種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義’”。他說:“中國壞空氣太深太厚,吾們誠哉要造成一種有勢力的新空氣,才可以將它斢換過來。我想這種空氣,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勵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種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義’,沒有主義,是造不成空氣的。我想我們學會,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結合,要變為主義的結合才好。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來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28]這個主義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5、學習藝術。毛澤東一生注重實踐,但又是以書為伴的。他在知識的海洋遨游,深感讀書是一種藝術享受。我們學習研究毛澤東的學習實踐與思想,也是一種藝術享受。因為他的讀書生活是獨特的富有創造性的,如,讀“有字之書”與讀“無字之書”、“尋師”與“求學”、“親師”與“取友”、“自學”與“共學”、“自己看書”與“自己思索”、“靜中求學”與“鬧中求學”相結合等。在湖南圖書館的“自修計劃”也很有特點。他借鑒《父師善誘法》中的讀書治學經驗,將要讀的書分為當讀之書、當熟讀之書、當看之書、當再三細看之書、當備以資查考之書這五等,選擇好書與新書,通俗的先讀,急用的先學,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博覽群書,學習課堂上所學不到的東西。他讀書能進入角色,或喜或悲,或褒或貶,或揚或棄,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任其揮灑。如一本僅10萬字的《倫理學原理》,他卻寫了12000多字的批語,以闡述自己的倫理觀、歷史觀和世界觀。凡原著中合乎辯證、唯物觀點的地方,必密加圈點,眉批有“切論”、“此語甚精”、“此語甚切”、“此語與吾大合”等語。對原著的否定和懷疑之處極多,其批語是:“誠不然”、“此不然”、“此節不甚當”、“此處又使予懷疑”、“吾意不應以此立說”、“此說終覺不完滿”等。一套20多冊的《韓昌黎全集》也寫滿了批語。對有些句子和段落加上濃圈密點,批上“此論頗精”、“言之成理”或“此論甚合吾意”;對有些句子和段落則劃杠打叉,批上“不通”、“荒謬”或“陋儒之說也”。
論及毛澤東“怎么學”,其主要特點是“自己看書,自己思索”。早在少年時代他就養成了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他回憶說,我讀舊小說時發現一個令人十分費解的問題:為什么書中的主人公盡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沒有種田的農民?詢問周圍的許多人都答不出來。“對于這件事,我納悶了兩年,后來我就分析小說的內容,我發現它們全都頌揚武士,頌揚人民的統冶者,而這些人是不必種地的,因為他們擁有并控制土地,并且顯然是迫使農民替他們耕種的。”[29]我當時讀到一本《盛世危言》,“覺得祖國的將來,非常可憂,我開始認為努力救國是每一個人的天職。”[30]后入湖南圖書館自修,每天看到大廳里掛著的《世界坤輿大地圖》,總要久久地凝視,并聯想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思慮國家的安危和民眾的痛苦,覺得“世界的變化,不會自己發生,必須通過革命,通過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們青年的責任真是重大,我們應該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理真長。從這時候起,我就決心要為全中國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 [31]在一師的5年半,他堅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除上課、閱讀之外,看書,看《新青年》;談話,談《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問題”,[32]認識到“中國需要改造,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制度、風俗、習慣各方面進行根本改造,這時,在他頭腦里構成更明確的觀念,更堅定的信仰”。 [33]1920年10月,英國羅素到湖南演講,他聽后對新民學會會員說,羅素的學說,在“理論上說得通,事實上做不到”。羅素主張用教育的方法使有產階級覺悟,是不可能的事。要“改造中國與世界”,必須走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道路。[34]毛澤東眼光遠大,腳踏實地,讀書、思考、實踐,再讀書、再思考、再實踐。他經歷了一場持久而徹底的學習革命,走過了一段崎嶇曲折的治學之路,終于由學生經教師而轉變為職業革命家,由繳進的民主主義者經初步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而轉變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參考文獻:
[1][2]蕭三..毛澤東的少年時代和初期革命活動[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
[3][5][6][7][12][24][25][26][27][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編輯組..毛澤東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0.28.589.227.87.37.591.585.601.33.554.
[4][9][14][15][16][19][29][30]埃德加·斯諾,西行謾記[M].三聯書店,1979.123.41.109.126.111.34.10.13.
[8]周世釗,光輝的五四·湘江的怒吼[A].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
[10][21][32][33][34]新民學會資料[M].人民出版社,1980.23.63.392.392.148.
[11]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18.
[13]周思來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0.333.
[17]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M].人民出版社,1949.
[18]周世釗同志在韶山召開的老人座談會上的談話紀要.1974.
[20]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21-22.
[22]張貽玖.毛澤東讀史[N].光明日報, 1991-9-4 .
[23]R·特里爾.毛澤東傳[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11.
[31]周世釗.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幾個故事[J].新苗,1958(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