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輕人不愿意有一個與他們的父輩們一樣的未來,也就是不愿意有我們這些人的未來,這種未來證明了我們曾經是一些怯懦的人。大學生跟大學,只有一種關系,就是把大學砸了。”一九六八年,當讓·保羅·薩特說出這句振聾發聵的話時,整個法國都在顫動著。大學生們走上街頭,擲起石塊,面對著煙霧彈和盾牌,寫下自己的街頭詩歌。權貴驚恐不已,精英斥罵不斷,然而放眼世界,德國、意大利、美國、日本等諸多國家,學生運動風起云涌。不論保守的知識分子和鄙視群眾運動的文化精英如何否定,這場運動無疑動搖了人們心中體制化的基石和家長制的牢籠,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去反思當時的教育機制乃至社會制度,帶來了暴風驟雨般的變化。
毛澤東主席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大學,這個青年聚集、思想交匯的地方,也就自然成為整個社會最富生機活力之處。大學通常被人們比作象牙塔,其實,大學哪里是與世隔絕的夢幻境地,哪里是逃避現實生活的世外桃源,哪里又是隱居之地呢,在它的平靜之下,常常涌動著多股細流,燃燒著自由之怒火,充滿含有隱藏的社會聯系之獨立思緒,便時常引領著整個社會的思想之流的走向。只是,大學生同時作為一個社會意義的人,也定然受著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大學又可能為整個社會所熏染。大學生,首當其沖是學術的新生力量,自當有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然而他們的生命力又通常使他們成為民族前行的先鋒力量,成為民主自由和公平正義的吶喊者和踐行者,則他們又應有對民族大義的堅持和向人民群眾的學習。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古話已經帶給我們太多的啟示,而近現代學者關于大學精神的闡釋也是浩如煙海,只是時代在前進,我們也需要新的思考。大學之道,在于育人,而大學精神在我看來則在于培育具有真誠的人文精神與求是精神、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和不斷反思的批判精神的新人,他們不失一直延續著的精神傳統,又尖銳地察覺出時代的潛流變化,在實事的涌流中常作自己獨特的思辨。
只是回到現實里來,我們不免要對當今中國的大學和大學生失望。今日中國之大學,到處滲透著學術腐敗的骯臟,彌漫著市儈之徒的氣息,散發著知識官僚的體臭。今日中國之大學生,或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和武俠小說,或宅于宿舍只為偷菜以自娛,或癡狂于美片韓劇、快男超女,或忙碌于摘取各種文憑證書。提起信仰理想,他們嬉皮笑臉,不知何物;談到靈魂追求,他們如遇鬼怪,避而遠之;言及民族精神,他們漠然視之,偶有冷笑。大多數人都在追求實在的功名利祿,不追求學術和真理本身,不關心國家和民族現狀,大學精神在這樣的環境里焉有生存之土壤?正如 沈從文先生所說的:“如果一種可怕的庸俗的實際主義正在這個社會各組織各階層間普遍流行,腐蝕我們多數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時還象是正在把許多人有形無形市儈化,社會中優秀分子一部分所夢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無一種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這情感去追求一個美麗而偉大的道德原則的勇氣時,我們這個民族應當怎么辦?大學生讀書目的,不是站在柜臺邊作行員,就是坐在公事房作辦事員,腦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飯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論的,作講演的,寫不高明諷刺文的,習理工的,玩玩文學充文化人的,辦黨的,信教的,……特別是當權做官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顧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這個國家的明天,是不是還有希望可言?”我想,唯有希冀我們每個人的反思,大學精神的重塑才有可談之處。
實際上,我們現在時常說重塑大學精神,其中自然包含著對于過去五四時期文化氛圍的懷念,可是冷漠的既得利益者和習慣圍觀哄鬧的實際主義者除了制造一場新的喧嘩,還會有其他的自省嗎?不過,我們不僅要重塑,不僅要重新堅持那些可貴的精神,還應該要有自己新的另一番的思考吧。
烏托邦的破碎
一.生存困境與靈魂缺席
“如果你在公檢法部門有幾位朋友,在幾大部委有幾位同學,在新聞媒體有幾位熟人,在工廠農村有幾位親戚——最主要的,在你心底還有幾分天良和正義,那么,你就會清楚神州大地上正到處充滿了貪贓枉法的黨政官吏、與黑社會勾結起來魚肉百姓的公安警察、制造假煙假酒假鞋假藥假A假B的黑心商人、毫無職業道德的醫生記者律師職員和千百萬無錢無權無勢、被侮辱被損害被剝奪、有冤無處訴、有理不能講、有淚不敢流的普通工人、農民、士兵及下層知識分子。” 孔慶東教授的這番話讓我們無法不去直面現實,拷問靈魂。生存困境與靈魂缺席這兩個問題都顯得緊迫,不過生存困境是最直觀的問題,是我們隨處可見的,而靈魂缺席卻只能通過思考去感悟。
生存困境對于知識分子可以說是兩難的境地,在知識分子這里,僅僅將其定義為生活的困窘艱難是完全不恰當的。就現實而言,知識分子要堅守節操,固然可能會面臨柴米油鹽的困境,只是他們還多出了一份這矛盾本身的層面意義。不管是徹底的理想主義者還是實際主義者,或者介乎二者之間,只要不是完全的文化投機,只要他是有靈魂內的一份追求,這深層的困境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要拋棄知識分子的架子去解決存在意義上的生存困境只是一個抉擇的問題,而生命意義層面上的生存困境卻本就是哲學的難題和悖論。顧城有段話說得格外精妙:“生存成了存在本身。生存都是以不生存為前提的,你要變成工具、文字、齒輪,你要為將來犧牲現在,將來成為現在你還要犧牲下去,這道題非常奇怪:當人們在生存的過程中尋求的時候,他們把答案推給目的;而當人們在目的中尋求的時候,答案又回到過程之中,于是存在只剩下令人沮喪的三個字:‘活下去’。”我想這就道出了知識分子生存困境的本質所在吧。
從另一番角度而言,當我們直面現實,大多數人還在彎腰駝背般承受著高房價、高學費、高醫療費,疲于應付權貴官僚的欺騙打壓、無良商人的假貨劣品、上司下屬的勾心斗角,勢單力薄的個體只有忍氣吞聲,而知識分子作為其中一員,既要應對直接的問題,又要思考深層的原因和解決辦法,不可不謂是雙重的生存困境啊。
靈魂缺席則是大眾問題,小眾思考。“現代人生活得極匆忙,如尼采所形容的,總是行色匆匆地穿過鬧市,手里拿著表思考,吃飯時眼睛盯著商業新聞,不復有閑暇沉思,愈來愈沒有真正的內心生活。現代人的娛樂也無非是尋求刺激和麻醉,沉湎于快速的節奏、喧囂的聲響和色彩的魔術,那種溫馨寧靜的古典趣味似乎已經一去不復返。現代人無論在財富的積聚上還是在學術的攻求上都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貪婪,現代文化不過是搜集無數以往文化碎片縫制而成的‘一件披在凍餒裸體上的襤褸彩衣’。”(周國平語)在這樣喧囂忙碌的時代,速食文化蔚然成風,寂寞空虛之言甚囂塵上,我們的靈魂何去何從?
如果簡單地以因果關系來界定生存困境與靈魂缺席的關系,我不認為妥當。二者之間似乎存在著相依又相離的線條,我們無法絕對地說解決任何一方就可以相信另一方問題將迎刃而解,也無法把它們完全割裂開來。至少聯系起來看而又區別對待,我們的思路才會有所價值。
大學生就是整個社會中最敏銳的知識群體,也許他們還缺少歲月積淀的厚重感和成熟感,但若在熱血勇敢中能有思想的激烈碰撞,也有不懈追問生命本質和生命永恒性的行者,青年的激情就至少還在鞭撻著麻木,深刻的反思后也必然會有所清醒。只是,在大學生們都胸懷文憑紙、心系人民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精神如何在生存困境中突圍?又如何擺脫自身不倫不類的尷尬境遇?
艾略特曾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是什么,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要什么;我們不知道我要什么,所以我們不知道我們是什么。”在虛無主義的征兆下,我們早已缺失靈魂性的信仰和一顆“不茍且、不盲從、也不偽飾”的真誠的心。在逃避主義的頹廢中,人們拒絕思考,迷戀于動物性的表演與觀賞,戲謔惡搞一切,唯有娛樂才是神圣的起源和歸宿。
二.娛樂至上時代的知識戲子和文化婊子
漫步大學校園,你會發現所有人的步伐都是那樣急促。大學生是如此忙碌,忙著拿學分,忙著考級,忙著撰寫或抄襲論文,忙于外語單詞的記憶和計算機編程的理解。就業固然是大學無法回避的問題,大學功利主義的盛行,也至少確實有著現實無奈的因素,然而,大學生雖有學業的壓力,卻也有另一番純官能享受的生活。有一種說法,稱“university”的中譯為“由你玩四年”,絕妙地道出了大學生豐富的娛樂生活。
今天的大學生們,喜歡結伴逛街或去KTV唱歌,喜歡看臺劇和韓劇,喜歡娛樂選秀節目,喜歡在網絡上瘋狂地轉載或分享無聊的內容,他們迷戀當下,排斥思考,“對于他們來說,一切討論嚴肅精神問題的書籍都難懂如同天書”。誠然,娛樂和文化并非勢不兩立,正如革命與美也并非勢不兩立,只是,“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轉變成娛樂的程度而被人們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轉變成了娛樂”。
這諸多表現只說明了一項事實:這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知識分子墮落為靠追求自身知識的豐滿來展露個體卓越才華與賣弄學識、把知識作為達到某種功利目的的娛樂表演工具的知識戲子和拋卻文化的內在靈魂、將現實利益的陰謀注入文化的形式軀殼并加以娛樂化的改造的文化婊子。娛樂至上精神背后包含著人的利益追求和官能享受迷戀,它深深地嵌入人們的心中,并影響他們的現實思維方式轉向徹底實用主義,所以知識戲子和文化婊子既是這種時代的產物,又是這種時代的寵兒。
知識戲子和文化婊子也是商業化的具體病癥之一。商業化源于市場經濟體制對人內心金錢私欲的極大挖掘和拓展,源于其運行公式的實踐效果帶給人的欲望擴大化,其結果即是使知識文化淪為經濟的附庸,淪為商人的工具,淪為市場的奴隸,文學藝術成為生產鏈條上粗制濫造的炙熱品,哲學道德因為其無可馴服的本性而被人遺忘。
米蘭·昆德拉說:“人處在一個真正的縮減的旋渦中,胡塞爾所講的‘生活世界’在旋渦中宿命般地黯淡,存在墜入遺忘。”在這娛樂至上的時代,我們生活的世界儼然已經縮減為“除了娛樂業沒有其他行業”的地方,波茲曼的喝問時時都在回響著:難道我們要把自己娛樂死?
大學精神也在被娛樂至上精神侵蝕著。大學生普遍缺失人文情懷,一旦社會上出現某種荒謬的言論或現象,他們不愿意去思考問題的根源,而是集體圍觀式百般模仿戲謔這類事的內容,要么則是籠統地將一切責任歸咎于象征主體,然后添油加醋進行諷刺。大學生沒有獨立自由的批判精神,盡管他們也有不滿和憤怒,卻大多只會跟風隨大流,調侃一切,毫無嚴肅的思考,他們的浮躁便流為媚俗。可是誰又會為此擔憂呢,甚至擔憂都是可笑的。或許在娛樂至上精神的支配下,大學精神可能也已成為他們的嘲諷對象。
三.知識分子的官僚化和精英化
體制是人創造的,但人卻可能被體制化,這樣還只是在說普遍的體征,一旦體制有了具體的修飾后,體制化便有著更豐富的內容。學者周憲曾有過這樣一段論述:“以大學這種現代最顯著的制度化產物來說,早期古典自由主義者所追求的作為自由思想場所的大學,已經逐漸被合理化、制度化學院體制所取代。傳統的自由知識分子、哲學家、文人或智者已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有較高俸祿和明確技術規范的高度專業化的教師。學院管理體制的合理化,成為每個教師的角色行為。真理的自由論爭遂被一系列規定明確的技術操作原則所取代,從職稱晉升、工資提升,到教學行政規范和學術操作原則,事無巨細,皆有原則可依。自由思想被技術性操作所取代,獨特的智慧探尋被標準化知識工業所取代,甚至個體與社會文化乃至普遍道德的聯系斷裂了。成功與其說是智慧的成果,莫如說是個人在體制化系統內的社會地位、文化資本和俸祿水準的提高。”大學內部因其自身運行的需要,因為實體的管理離不開人的操作,則必然要存在一個行政體系,這一體系應與大學的學術體系保持相對的獨立,各司其職,甚至在很多方面應該是為學術體系服務的。一旦行政體系的功能作用無限膨脹,其實體管理權力擴張為由其確立學術體系的職能基礎和人員分配,凌駕于學術體系之上,則大學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官僚化的危險,大學內的知識分子群體在無法解決自身生存困境的情況下也將不自覺或受強迫性地為行政官僚體制和學術官僚體制添磚加瓦。
知識分子的官僚化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知識分子間或同流合污、狼狽為奸,或互相壓迫、勾心斗角,學術體系墮落為復雜的名利場,學術的新生力量長期受到舊的既得利益之頑固勢力壓制,并且在官僚思想與功利主義的相互催化作用下,真正純粹的學術追求幾無立足之地。同時,在功利主義感染迫使大學失去其批判功能后,大學進一步成為行政官僚體制和學術官僚體制二位一體的結合機器,官僚化的土壤進一步生根發芽,從而成為權貴集團和既得利益者劫持學術的溫床。大學的官僚化自然有著行政干預和傳統“官本位”思想影響的因素,反過來又可能為整個社會機體的官僚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于是,學術倫理被活埋后,政治倫理也變得混亂,社會倫理更是糾纏不清。
大學向來存在著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之爭,在我看來,其實這一爭執本就植根于人們心中的文化等級觀念,并且在現實利益的驅動下發展成型。精英教育的文化意義應在于不斷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不斷追求學術真理的新境界,而大眾教育不應只是為了把知識填鴨式地灌進更多人的體內來刻意追求文化普及率的數字,這樣只是制造出一批又一批貼著學術標簽的標本模具。然而現實的確是,大學成為植入特權精英精神的大眾教育母體,成為文化油漆包裹著的權貴知識分子的生產車間。
知識分子的精英化表現為追求學術霸權,學術話語權為少數人操縱,鄙視群眾運動和嚴重脫離勞動人民后建立起來的優越感并主張由精英統治大眾。這種趨勢,于學術本身無益,于整個社會也是弊大于利。
毛主席說過:“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標準呢?拿什么去辨別他呢?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結合的,是革命的,否則就是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本職固然是文化學術的研究工作,但脫離人民群眾的知識分子,就缺少了人文精神的最基礎性內涵,失去了知識分子本該有的文化內核。
烏托邦的逃離
一.不能失卻的人文精神與求是精神
“世上有許多奇特,但沒有哪種能比人更奇特。
他乘著冬天的南風,航行于驚濤駭浪之顛簸;
甚至敢于攪擾不朽不倦的地母,這神靈之最高貴者,
每年將她翻騰,用馬拉著犁具來回耕作。”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古希臘的先哲在他們的作品中散發出的人文智慧,總是帶給我們無盡的啟迪。想想亞里士多德那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透出的對真理無限的熱愛多么令人欽佩;想想第歐根尼對亞歷山大大帝說的“不要擋住我的陽光”,那份勇敢無畏實在讓人無法不去尊敬。從古希臘的智者、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到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新文化運動的民主科學旗幟,我們可以回望到,古今中外,人類歷史中的人文氣息已經延續很長時間了。
人文精神就是人類文明的寶貴積淀,就是人類文明的真諦。然而,人文精神作為教育的靈魂,作為大學精神的核心,在全球化、商品化時代的今天,卻面臨著諸多挑戰。僅就大學而言,大學逐漸官場化、市場化,急功近利,演變成單純的職業培訓場所,學術道德和人文價值失范,人文教育缺失,獨立思考幾乎已被扼殺,大學培育出來的只是沒有靈魂的專家。同時,作為真理追尋之靈魂的求是精神,在實用主義與市儈圓滑的排擠下,也被拋棄。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在古代的學園里,哲學家們向弟子傳授的是智慧,而在今天的大學里,卑微的目的是教授各種科目,這標志著教育的失敗。”要重塑大學精神,要讓大學教育真正富有內涵,則要尋回靈魂,大學生就必須重拾人文精神與求實精神。
一般而言,“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求是精神是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的,求是精神要求正確反映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也就是在人文精神的堅持中要滲透著對真實的追求,不弄虛作假。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文精神講求以人為本,這個“人”,我認為即是作為類存在物的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應該是把他人看作自我的實現,把人之為人的價值放到整個人所處的社會關系和自然聯系中追求。具體而言,我認為人文精神有如下四種內涵:
(一) 對真理有著執著不懈的純粹追求。
蘇格拉底為了一個哲學真理飲毒酒而死,布魯諾為了一個科學真理不畏火刑終被燒死,梵高為了一個藝術真理苦難一生最后患精神病自殺身亡。他們對于真理的這種烈士精神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愛因斯坦有言:“在那不再是個人企圖和欲望主宰的地方,在那自由的人們驚奇的目光探索和注視的地方,人們進入了藝術和科學的王國。如果通過邏輯語言來描繪我們對事物的觀察和體驗,這就是科學;如果用有意識的思維難以理解而通過直覺感受來表達我們的觀察和體驗,這就是藝術。二者共同之處就是擯棄專斷、超越自我的獻身精神。”真理的追求并不局限于科學領域,科學精神的價值也適用于非科學領域。在人類文化的海洋中,我們都要一直保持執著的探索和懷疑精神,對于陳舊的謬誤要有敢于創新的變革精神,在思考獨立的基礎上接受人類的文化遺產,在文化理性指導下求真求實,樂于分析,對個體的思想抱有民主和開放的心態,同時不斷反思,不忘人類福祉。
真理追求的純粹性在于對真理自身價值的尊重,而不是由現實物質利益的刺激賦予其動力。畢達哥拉斯僅僅因為發現勾股定理舉行百牛宴, 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獎后沒有為提煉純凈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是將之公布于眾,從而有效地推動了放射學的發展,這些都是真理追求純粹性的具體事例。純粹的真理追求是為了不斷反復地推動真理的前進,而不是為一己私利劫持真理。當然,真理追求的純粹性并不與造福人類的福利精神相違背,事實上,它們在人文精神的本質上是深刻地契合的。
(二)對人類生存狀況、人的異化、公平正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疏遠隔膜的深切關懷。
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飛躍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可以看到,人類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社會矛盾沖突不斷,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日益嚴重,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信任,在城市的燈紅酒綠、紙醉金迷背后掩蓋著窮人的饑餓、病痛和流浪。
人文精神無法抽離人的現實存在而獨自建構其內容,人文知識分子的使命就離不開對人類生存狀況的關注。工業機器和市場經濟帶給人的異化在二十世紀已充分展現,但歷史前進的車輪不會停止,我們所看到的是,現代主義在異化中起舞涅槃,解剖自我,這些實驗終是震動過時代。從另一層面說,卡夫卡及其后繼者所觸及的,是人類存在困境中的異化思考。使人擺脫異化,走向自由,正是人文精神的哲學意義。
公平正義是所有良心還未泯滅的知識分子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歷史的圖景中,多少人曾假借民主自由或神圣的名義四處掠奪剝削,時至今日,那些碩鼠依然貪得無厭地壓榨著貧苦大眾,“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為公平正義而吶喊行動,是知識分子起碼的責任,也是時代緊迫的要求。
現實世界的悲涼,除了公平正義的失缺,還有人際之間的疏離與冷漠。美國著名的民謠歌曲《寂靜之聲》中唱道:“我看見成千上萬的人,人們說話卻不互相傾訴,人們聞聲卻不會傾聽,人們創造歌曲卻唱不出聲來,沒有人敢打擾這寂靜之聲。”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如同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其中毫無愛和尊重,缺乏信任,互相猜疑算計,虛偽做作的姿態隨處可見。如帕斯卡爾所說:“我們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們也由于交往而敗壞著精神和感情。”如果連知識分子都成了尼采所形容的“市場”上的交易者,我們的世界真的就只剩下了寂靜之聲。當然,知識分子也不能充耳不聞,而正是人文精神才會驅使他們去思考。
(三)尊重一切生命個體,熱愛生命,敬畏生命。
記得高中歷史課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老師講到“凡爾登絞肉機”,一場戰役死了近70萬人,那一刻,我的心情無比沉重。這是對生命莫大的藐視啊,然而戰爭的悲劇還是在反復地上演著。同時,人的生命誠然是寶貴的,可是我又時常在反思,為什么我們人類卻又可以大肆屠殺其他生物呢?想想老羚羊為了保全小羚羊的生命把自己作為懸崖間跳板的故事,想想母狼為了保護自己出世不久的狼崽落淚哀鳴的故事,其實擁有生命神性光輝的,不僅僅是我們人類。
我們人類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地球母親哺育了我們這么多年,被人類圈養或獵殺的生物也為我們生命的延續貢獻許久,僅從感恩的角度出發,我們就不能不對它們的生命也保持一份敬畏的態度。更何況,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地位的高低之分,任何生命都有價值,我們和它們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生物的多樣性和環境的和諧更是人類存在的基礎。
尊重一切生命個體,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是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原則核心。擺脫這一原則,人文精神就是一具空殼,毫無價值。史懷澤提出:“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敬畏一切生命,不要為了自我的消遣踐踏弱小生物,記住那句佛教格言:“決不可以殺死、虐待、辱罵、折磨、迫害有靈魂的生命。”
(四)追求生命層面的幸福尊嚴,保持靈魂層面的永恒追問。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要追求生活形式的幸福尊嚴,在掩蓋了殘酷的競爭實質后,被描繪成通過個人的才華和努力實現個人成就的美好畫面,然而事實上,生命層面的幸福尊嚴在這里難以實現,無法遮飾的本質是,如哈貝馬斯所說的“生活的被殖民”。誠如古巴革命者切·格瓦拉所說的:“無論如何,道路被說成是雖有障礙,但從外面看來,一個人只要有必要的品質,就可以克服這些障礙,達到自己的目的。獎賞遙遙在望;道路是孤單的。而且,這是狼與狼之間的賽跑;惟有靠別人的失敗,自己才能達到目標。”追求生命層面的幸福尊嚴,一方面指擺脫生命的異化,走向廣闊的自由,另一方面則是指追求作為自由生命個體的幸福尊嚴,這種幸福尊嚴,并不把他人看作阻礙和危險,而是與其他自由生命個體的幸福尊嚴結合在一起的。
同時,市場化、商業化大潮對人類靈魂家園的蠶食也是有目共睹的。文壇變成蚊壇,除了嗡嗡的嘈雜,鮮見有價值的文字;樂壇變成娛樂圈,藝人批量生產,口水歌如洪水般涌來;思想界越發冷清,后繼之人寥寥無幾,甚至原有的一些學者也紛紛下海經商,或者成為權力與資本的御用寫手。保持靈魂層面的永恒追問,既是現實的需要,更是人文精神最深刻的內涵,這就是說,要做一個靈魂朝圣者,會因為純粹精神性的困惑寢食難安,會把全部生命獻給超越現實的靈魂終極信念。
二.在理想主義情懷中堅持學術的獨立自由
大學是知識分子的城堡,是知識分子新生力量的成長搖籃,而知識分子又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的生命力所在,故可以說大學精神蘊含于大學知識分子的行為特征和精神人格中。大學知識分子應有的精神特質,又可以用陳寅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來概括。
我認為,獨立精神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現實世界的相對獨立,不受干預,亦即學術自主;二是靈魂世界的相對獨立,不為權力財富名利所誘惑劫持,亦即知識分子的獨立性。所謂學術自主,也就是學術生存空間的自主自立,不依附于現實利益強權,沒有學術外力量的不合理干涉或強制,作為組織系統的大學是按照其自身運作規律存在的,同時包含作為學術個體的教學自主和研究自主。而所謂知識分子的獨立性,則是指其思想人格的獨立,不受外在思潮、學術權威或利益集團的脅迫和利誘,不因個人感情好惡影響自己的判斷思考。
具有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應該是如我國哲學家殷海光所形容的:“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必須‘只問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對他的思想和見解負責。他根本不考慮一個時候流行的意見,當然更不考慮時尚的口頭禪;不考慮別人對他的思想言論的好惡情緒反應;必要時也不考慮他的思想言論所引起的結果是否對他有利。一個知識分子為了真理而與整個時代背離不算稀奇。旁人對他的恭維,他不當作‘精神食糧’。旁人對他的誹謗,也不足以動搖他的見解。世間的榮華富貴,不足以奪去他對真理追求的熱愛。世間對他的侮辱迫害,他知道這是人間難免的事。依這推論,凡屬說話務求迎合流俗的的讀書人,凡屬立言存心嘩眾取寵的讀書人,凡屬因不耐寂寞而不能抱持真理到底的讀書人,充其量只是讀讀書的人,并非知識分子。”不僅如此,這樣的知識分子還要敢于質疑任何既定的權威,要敢于與壓制真理的強權作靈活的抗爭,要樂于享受真理追求道路上的孤獨,要敢于為了真實純粹的真理追求而忍受貧窮困苦,要拋棄自我的成見和個人好惡,避免主觀主義的影響。
自由精神則一方面指學術研究的個人自在性和真理追求的道路選擇之自由,另一方面是指超越學術既有限制和個人利益情感的人文關懷之自由。馬克思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的類本質,而康德所認為的自由是個人發揮潛能的條件啟示我們要尊重個性差異,要創造一個利于思想勃發的土壤環境,在這里,知識分子不必受外來力量的束縛逼迫,并能自由地表達觀點見解,自由地與他人進行平等開放活潑的交流探討。
人的思想雖會有謬誤,雖會有別有用心的言論,但任何對思想言論的壓制都是徒勞的。要知道,真理絕不會因謬誤或謊言的存在而失去其實證的內涵,即使是暫時的迷霧,也無法完全遮蔽它的光輝。切·格瓦拉曾說過:“或者用我們的論點去駁斥那些反對意見,或者我們聽任那些意見的存在。用強制手段不可能壓倒反對意見,因為那么做會阻礙智慧的自由發展。”真理的追求無懼任何的駁斥,用真理自身賦予的能量去消除一切的荒謬,我們會更加感受到真理的魅力。
當然,我們還是要認識到,由于學術自由不是虛幻抽象的,是要通過人的操作去實行維護的,那么學術自由就是相對的、具體的、變化的,并因其實踐性而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階級屬性。
要維持學術自由的意義,除了盡可能消除外在力量的干涉,知識分子自己也必須要擺脫外在的奴役和內在的桎梏,讓學術研究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也就是說,學術的自由精神應以獨立為前提,而自由又為獨立精神開拓了更廣闊的天空。
同時,要堅持學術的獨立自由,還必須抱有一份理想主義情懷。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并不在乎自己能否從理想的追求中得到什么,并不在乎理想最終是否在自己生命時得以實現,而是愿意保持那樣的純粹,更看重自己為理想追求付出過什么。理想主義可以賦予大學精神更深刻的內涵,使大學精神具有超越性,并為真理追求提供無限力量。
三.永恒的批判精神與反思精神
知識分子因為那份理想主義情懷,使他們的思考往往會越出其專擅的領域,而關懷人類社會的普遍性和公共性問題,并能有自己系統的想法,為社會提供一面自我反省和自我糾正的鏡子。薩義德認為:“知識分子既不是調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識者,而是這樣一個人:他或她全身投注于批評意識,不愿意接受簡單的處方、現成的陳腔濫調,或迎合討好、與人方便地肯定權勢者或傳統者地說法或做法。不只是被動地不愿意,而是主動地愿意在公共場合下這么說。”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既是與其獨立精神和自由精神相伴生長的,也是其執著真理追求所必需的。這種批判精神,不是為了刻意特立獨行,不是為了從現實攫取權威利益,而只是由于其真理追求所必須持有的懷疑精神驅使他去質疑一切虛偽,批判一切違背真理的行為,并因為其人文精神具有普遍的社會關懷,為社會大眾尤其是勞苦大眾吶喊。
歷史上,大學很多時候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策源地,即使社會不斷在進步,它仍需要持續的推動力,這推動力,便是來自大學知識分子的永恒的批判精神。永恒的批判精神,正是不懈真理追求的體現,不斷的批判,才有不停息的前進。永恒的批判精神,是對歷史和現實不間斷的揚棄,它的目的絕不在于妄自否定一切,推倒一切,讓世界獨剩廢墟,而是要完善和建構,意義在于維護社會公平,匡扶社會正義,引領社會的前進方向。
知識分子自有其超越現實價值體系的獨特思考,他既關懷大眾的苦難,又以不畏離群索居的勇氣追問生命的終極意義,但我反對知識分子以精神貴族自居,反對任何個人的精神優越感。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追求應該是絕對純粹的,只有真理星空的崇高,而無因靈魂產生的個體等級制度,最重要的是靈魂的前進,而不是個人的爵位性獲得。知識分子要始終帶著對勞動人民的樸實感情和學習熱誠,“我們應該帶著研究的熱誠和謙卑的靈魂,從人民那里學習到無窮的智慧。”(切·格瓦拉語)
知識分子如果沒有純粹的真理追求和批判精神,他就容易產生自我滿足感和自我優越感,脫離人民群眾,有意地或不自覺地成為權威和資本的乏走狗。這樣,不斷的反思精神就是極其必要的。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往往涉及許多領域和群體,不管這批判產生的力量影響有多大,這批判本身可能因為認知的偽象而錯誤,也可能隨知識分子的自我定位變化出現微妙的走向差異,只有不斷的反思,反思自我,反思自己的批判,反思自己的思考角度,反思自己思想和他人產生對立的根源,甚至不停反思自己當下的思想來源,從而一直保持批判的力度和準確性。
同樣,反思絕不是為了否決自己,而還是為了執著的真理追求。反思精神是一種友好的勇氣,在我們質疑權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到也需要反思自己是否會設立體制化和威權性的障礙。帶著真誠的心反思自我,也是保持獨立精神、延續自由精神、堅持批判精神的需要。
四.民族主義的時代語境下的大學精神
自2008年“三·一四”事件之后,中國新一代青年的民族主義情感就開始極大地激發出來,但可惜的是,我們這一代青年的民族主義立場總是帶有一種政治無知的特征。他們只知道從賑災晚會上觀察外企有沒有捐錢以及外國媒體又在怎樣污蔑我們的國家,只知道從感動中國和天災人禍中感受一種人世溫情與吶喊愛國的激情,只知道從主流精英媒體上獲取中國發展現狀的信息,卻從不知道中國的國家經濟主權正在被蠶蝕,不知道現實政治斗爭以及斗爭的實質內容,不知道當今中國各個領域腐敗丑惡現象的體制路線根源。
我決無意要反對民族主義,在我國當前權貴貪腐賣國、洋奴買辦美化西方民主而丑化毛澤東時代的現實背景下,民族主義大旗是極其有必要高舉的。 孫中山先生曾說過:“強盛的國家和有力量的民族已經雄占全球,無論什么國家和什么民族的利益,都被他們壟斷。他們想永遠維持這種壟斷的地位,再不準弱小民族復興,所以天天鼓吹世界主義,謂民族主義的范圍太狹隘。其實他們主張的世界主義,就是變相的帝國主義與變相的侵略主義……我們今日要把中國失去了的民族主義恢復起來,用此四萬萬人的力量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這才算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天職。列強因為恐怕我們有了這種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種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張世界主義來煽惑我們。說世界的文明要進步,人類的眼光要遠大,民族主義過于狹隘,太不適宜,所以應該提倡世界主義。近日中國的新青年,主張新文化,反對民族主義,就是被這種道理所誘惑。但是這種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應該講的。我們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們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復起來之后,才配得來講世界主義。”我是一個國際主義者甚于一個民族主義者,但我發自內心地無限深愛著自己的祖國。今日世界,仍然存在著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仍然存在著帝國主義霸權,在這樣的時代情形下,我們仍不得不堅持民族主義,不過,民族主義應該是個相對的概念。民族主義如果沒有正確的信仰的引導,也可能走向盲目和誤區。真正的民族主義者都會選擇一種信仰來實踐自己的民族主義理想,而且這種信仰和理想是獨立的和純粹的。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如今的中國民眾往往從自身的經濟利益出發來選擇一種政治立場,但我想對于每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只要是在涉及到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問題上,就一定可以從那種市民主義上升到民族主義的高度上來。
我看到很多我們新一代的青年在網絡上傳遞著愛國熱情,這當然是好事,但他們還沒有認識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真正的危機所在,甚至,他們的愛國熱情中由于缺少信仰性認識,而容易為陰謀家所利用。在我們祖國外有敵視包圍、內有貪腐賣國的今天,大學精神急需重新尋回五四精神的民族主義內涵,大學生們不要以為只有侵略戰爭才是民族危機的表現,事實上,戰爭只是民族危機的最劇烈反應。
現在,民族主義的時代語境總是被一些自認為高尚深刻的知識分子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下去定義,于是他們認為當今中國的民族主義是不理性的,然而這樣的謊言只能留給他們自己去品位。全球化,或者稱之更多的經濟全球化,實質就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也就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資本競爭的貪婪性和殘酷性注定會帶來國家利益間的矛盾,況且現實里存在著強勢和弱勢之分,這更為國際壟斷大財閥的四處滲透提供了莫大便利。全球化與其說是國家間的競爭,莫如說是各個國家資產階級的競爭,而勞苦大眾只有在他們的競爭游戲中受苦受累受玩弄。
今日大學精神之所以需要民族主義內容,并非是真理精神的自然衍生,而是時代所需要,是國家民族面臨危機時的緊迫使命,其實也是人文精神在特定時代的具體演化。要置民族主義于大學精神當中,并不是抽象的注入,而是要靠我們大學生去闡釋弘揚堅持,需要知識分子自身的思考。也許大多數大學生還沉浸在美國大片、臺劇韓劇、快男超女或其他娛樂內容中,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拓廣,相信他們會有現實的感悟,看到我們祖國的困境。
正如毛主席所說,世界是我們的,做事情要大家一起來。只要我們新一代青年都以一顆赤子之心來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戰斗,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會充滿希望!
回想起自己高考前的彷徨恐懼,那時一心想為著烏有之鄉所象征的理想考到北京來,卻又時刻質疑著自己,失落感和幻滅感交匯涌動著,似乎滿是苦楚,然而最終自己竟如愿來到北京。
如今真實地踏步在法大校園,有澎湃的熱血,有理想的孤獨,有未來的惆悵,試問,哪個大學生又不曾茫然過?課堂上天花亂墜般的敏感政治言論,自己的校友參與簽署過敏感的政治文件,某些老師接受著境外資金的資助,這些事都動搖不了我的信念,因為我清楚地感受到,這些人的憤怒,全然離不開權力金錢。時代卻又是如此,人們紛紛朝拜著那些權勢者和財主。可是,連生存都還是問題的底層百姓,哪有時間又哪有能力去討論什么言論自由和民主。當那些年輕的面孔撕下政客的面具,奔向資本家的懷抱時,縱然會有歡呼,然而,民主,是誰的民主?自由,又是誰的自由?
麻木太久后,對于新鮮的逆反總有著喪失理智的狂熱。青年的血管遮掩住理性,望望身邊的大學生,不還是蹦蹦跳跳,高高興興的。大學生的生活就這樣在咒罵與謊言中平靜地繼續著,剩余的便是集體的狂歡。我熱愛愁緒遺漏時的吵鬧,許多時候,愿意把它夢成那些農民伯伯的交談。我會捧起伯林的《自由四論》,偶爾為其深刻的見解激動不已,借著夜晚的人造燈光,更借著那不被照亮的深處,安然熟睡。我知道夢并不因為我抱著本哲學書籍而溜走,它在寂靜時歌唱著受壓迫者的嘶啞,在人隱去所有脂粉后帶來黎明。
來到大學也才兩個多月,坦誠說,我作為一名大學新生,系統地探討大學精神還比較困難,而只能依靠自己已有的閱讀收獲、在大學的短暫體驗、道聽途說的大學故事以及自己的辨析思考來提筆撰寫這樣一篇關于大學精神的文章。我在自己散亂倉促的思考中,盡力維持著大學精神這根主線,但其實我也在時常告誡自己,不要在這些飄渺的思緒中樹起一道自己必須依賴的遠離人民的墻。
大學精神言之再多也可能還會被人擱上書架,倒不如推倒這虛無的木閣,睜眼瞧瞧世間的苦痛,無數的哀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