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學里農村的孩子越來越少?
沒有親歷,你不知道讀大學有多不易
烏蒙流浪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3d60340100cgzs.html?tj=1
“大二學生開學帶萬斤橘子到校抵學費”無疑是近期關于教育的最有震撼力的新聞,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我的腦海里就不停地浮現出我的山里學生,如果他們考上了大學,那么他們會帶什么去學校抵學費?土豆,只有帶土豆去了,那片極偏遠極貧寒的山村,只盛產土豆。
我的一位同事在看了這則新聞后質疑,帶一萬斤桔子去抵學費?這又是娛樂炒作吧。
這不是炒作,在群山深處,我親歷過比這更讓人傷感的事情。當我看完這則新聞,我對這個名叫巫小兵的大二學生和他的父親充滿敬意。
沒有親歷,你真的不知道現在農村孩子讀大學有多么不容易。我結束四年支教歲月后,曾經寫過一篇題為《這才是真實的教育,我們為何視為不見》的文章,把四年來關于貧困山村教育的點點滴滴匯集成文,中國大學的產業化政策和高收費扼殺了絕大部分寒門學子的求學夢想,讓本就十分脆弱的山村教育雪上加霜,山村學校的輟學現象觸目驚心,而且至今也沒有改善的跡象。
我曾經看到過很多類似這樣的報道,大意是說普通農村家庭要供養一個大學生,要14年的純收入,那么在我支教的那片山區,恐怕要鄉親們一輩子的純收入,這樣的結果真的讓人心酸。
今年1月初,溫家寶總理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深有感觸地說,“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相信這句話會讓很多人的心靈受到震撼,也會讓很多人反思。
網上有一組調查數據,1998年是大學擴招前的最后一年,據調查,1998年中山大學招收的大學新生中,90%都是來自縣城或城市的學生,這是一個讓很多人難以相信的數據,而這也是很多重點大學的共同現象。近十年了,雖然大學拼命擴招,一派繁榮景象,但農村生源的大學生比例卻急速降低,十年來大約下降了一半,什么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不僅僅是大學校園中農村孩子的比例越來越小了,高中校園又何嘗不是這樣?在貧困山區,讀高中的農村孩子也越來越少了,現在讀高中的成本也不低,超出很多農村家庭的承受力。支教結束后,我的心里一直隱藏著一組讓我慚愧讓和傷感的數據,四年支教期間,我大約教了300名山里學生,能最終讀到大學的學生也就10個左右吧,所以當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在貧困山區培養了很多大學生的時候,我都會說,現實遠遠沒有你們想象中那樣美麗。每個學期,我都會看到十多個山里學生離開學校,遠赴他鄉打工謀生,即便是我們為一些貧寒的學生聯系了資助,他們依然會義無返顧的遠赴他鄉,用本應當捧起書本的手擺弄起冰涼的電器無件,布料針線。剛開始的時候,我對這樣的現象感到痛心,甚至感到過失落,總以為志愿者可以讓很多貧寒的學生留在校園,幫助他們實現大學夢想,但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夢想之路著實太坎坷,我們幫不了他們。后來隨著支教時間越來越長,我逐理解了鄉親們的苦衷,對于山里學生陸續外出打工,我也坦然以對了,條條大道通羅馬,在現實的環境下,這條路對他們而言,也許更現實一些。
在貧困山區,對很多家庭而言,讀大學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便是提供助學貸款,也似乎難以改變鄉親們的“讀書虧本”的觀念?!白x高中讀窮一個家,讀大學讀垮一個家”,這是很多鄉親們的堅守的理論,也是事實,你能說這些話沒有道理嗎?支教的歲月里,我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勸返流失生,給鄉親們講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但有時,這樣的講述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去年我認識了一位姓李的大學畢業生,他也來自西部山村,家境貧寒,讀大學期間的費用幾乎是東拼西湊借來的,雖然申請到了助學貸款,但家里依舊欠了一屁股債。他說他的父母一個月也舍不得吃一點新鮮肉,家里老母雞生的雞蛋也舍不得吃,都拿到集市上去賣,父母幾年都沒有買一件象樣的新衣服了,聽到他的講述,我的眼眶幾乎都是濕潤了,我走進過很多這樣的家庭,見到很多這樣執著純樸的鄉親,他們的苦累,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我可以感覺得到這位姓李的大學生對父母有很深厚的情感,同時心里也感到很愧疚?!白x大學的時候,我就想大學畢業后一定要找個好工作,多掙點錢孝敬父母,讓父母吃得好一點,穿得象樣一點,現在畢業了,夢也碎了,不要說找個好工作,就是找個能把自己養活的工作也不容易?!?/p>
“只要有夢,就一定要堅持,天塌不下來的。”我當時送給他一句話。
不過,我依然希望有所改變,希望一切都可以更美好一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