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不能全靠外資
楊帆
中國引進外資的前提已經發生根本變化
引進外資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其初衷是彌補國內資本與外匯不足,提高經濟增長并擴大就業和出口。外資在進入中國的幾十年間,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國國內外基本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外資流入的方向也必須有相應調整。
我國經濟自1993年以后出現了儲蓄大于投資,出口大于進口的局面,銀行存款遠遠大于貸款,國家外匯儲備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早已是一個資本凈外流的國家,完全不存在發展經濟學所言的“雙缺口”:單純地從資本和外匯總量上看,中國不再需要外資。相反,外資的大量進入反而造成了國際收支多年雙順差,擴大了中國與國際經濟的不平衡。加速引進外國設備,使國內出口部門的生產率大大提高,結果是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產生人民幣升值預期,國際投機資本涌入,成為威脅中國經濟穩定的一股禍水。同時,隨著我國人口走向老齡化,勞動力由過剩變為不足,以廉價勞動力為基礎的出口導向戰略,也將向以社會公平為基礎的啟動內需戰略轉換。
這些因素都決定,引進外資必須由外國直接投資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對外資的優惠政策將被產業政策所代替,基本方針是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首要標準是引進技術。許多部門和地方仍存在盲目引資沖動,甚至把引進外資指標分配到每一個領導人作為政績,為糾正引資行為扭曲造成外資的同構化和低度化,有必要對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技術進步的關系進行全面總結。
可以說,對于中國來講,繼續引進外資的必要性,已經不是資本與外匯的雙缺口,而是技術與管理的雙缺口。然而,目前,外資仍然主要投向技術密集程度不高的一般加工業,其中60%分布在產品過剩、生產能力閑置突出的消費品工業。一方面,外資集中的密集型加工裝配企業,大量引進生產裝配線,而以工藝流程、圖紙、專利、專用技術為形式的軟件卻很少。盡管目前中國汽車的國產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其中附加值高的部件,我們始終不能掌握其關鍵技術。另一方面,在很多行業,外資企業沒有激勵國內企業創新,反而吞噬了國內企業的市場空間。
引進外資不是獲取外部技術的唯一渠道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從外部獲取技術的渠道進一步拓寬,其中包括許可經營、參股、建立合資企業、建立技術聯盟、技術開發外包或收購目標企業等。跨國公司依賴外部技術資源比重,從20%迅速上升到了80%,改變了僅在本土從事研發活動的特征?!暗谌郊夹g供給”大量涌現,很多企業接受委托從事研發和設計工作。同時,技術升級加速,研發費用上升,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比如,信息技術產業三年即有一輪技術更新,而利潤僅來自第一年。集成電路三年更新一代,4年投資翻番,新的生產線需要30億美元。由于高新技術研發投入高昂,跨國公司只有通過全球化才能分攤巨額研發費用。
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國具有利用全球科技資源的有利條件??萍既蚧公@取核心技術的途徑增多了,除去技術貿易和吸引外資,還可以收購兼并擁有核心技術的海外企業,在海外科技資源密集的地區建立研發中心,與國外企業建立技術開發聯盟,委托第三方專業研發和設計機構進行技術開發和產品設計。浙江萬向集團在歐美設立并購參股19家公司,收購系列公司的品牌、技術專利、客戶資源及全球市場網絡,迅速提升技術和形象平臺,正在成為擁有自主開發能力、品牌體系和市場控制能力的全球性系統零部件供應商。華立集團收購獲得了飛利浦CDMA無線通信的全部知識產權、研發設備工具和研發人員。2000年華晨、奇瑞、吉利、哈飛推出自主品牌轎車,自主研發汽車制造技術,引進人才、引進關鍵技術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工藝平臺、委托國際著名專業設計公司開發車型、全球采購零部件,集成全球資源開發,都是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的成功事例。
此外,我國國內市場擴張和大規模制造能力已經形成。有100項制造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鋼材,數字程控交換機、手機、集裝箱、彩電、電冰箱、空調、照相機、微波爐、顯示器、日用陶瓷、拖拉機、自行車、摩托車、化肥等,廣大的國內市場使國內企業可以承擔巨額研發費用。
自主創新而不是開放創新
外國跨國公司的研發活動,也有阻礙國內技術進步的一面。著名的“阿羅替代效應”揭示:如新技術與現在技術可互相替代,在相同條件下,處于技術領先地位的廠商,對于該技術的創新動機較小。因為現有技術越先進,技術創新的機會成本越高。所以他們傾向于“漸進性創新”,新技術對廠商原有大部分資產是一種累加的、互補的關系。而“革命性創新”則可改變生產方式,為許多公司提供成為新一代市場霸主的機會。對于外國跨國公司來說,他們已有市場優勢,革命性創新帶來的額外收益小。跨國公司比單國廠商更傾向于風險較小、成本節約、性能改變也小的創新項目,單國廠商創新動機更強,期望對原有技術做較大的改良,做新一代革命性的創新。大廠商研發投資大,但比較保守,傾向于安全,改進較?。恍S商則試圖做較大改進,期望把產品升級換代,改變市場結構。
以上理論證明,國內企業的創新動機可能比外國跨國公司更強烈,國家整體科學教育發展水平決定了國內廠商的創新效率。我國應在技術成熟的產業內鼓勵國內企業聯合,大力鼓勵中小企業進行革命性的技術創新,鼓勵國內企業出口和向海外投資,以擴大視野和市場。
總體來說,“以市場換技術”的方針,在一定層面上取得了成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大國的科技進步問題,讓關鍵技術和標準掌握在外國跨國公司手里,中國的技術依賴性將越來越大。與國家經濟和軍事安全有關的技術領域,以及跨國公司掌握的重要產業技術,比如巨型計算機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與軍事相關的尖端技術等,這些技術始終對我國進行進口封鎖,即使通過合資也未必能夠獲得。我國大型民航客機制造業的教訓值得吸取,盲目與麥道合資,雖然在技術方面完全成功,終因涉及國家戰略利益而被美國單方面終止。當美國策劃波音兼并麥道,取消了接近成功的MD品牌時,我們就應覺醒,像航空航天、電子芯片、核工業這樣的國家戰略產業,只能自力更生,無法依靠其他任何一個國家。
2006年初全國科技大會正式提出“自主創新”,而否定“開放創新”,就說明我們已重新認識到,中國的科技進步不能依賴于外國資本??萍及l展的主導權必須牢牢掌握在國家、國家戰略產業和民族企業手里。發展尖端技術,創造國家市場,制定行業標準,很大程度上由國家意志決定,只不過有時通過市場機制實行罷了。在發展基礎與尖端科技方面,我們需要強化國家民族觀念,防止“新自由主義”所鼓吹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誤導?!ㄗ髡呤侵袊ù髮W商學院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