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陳昌浩的報告內容引自《陳昌浩關于西路軍失敗的報告(1937年9月3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977~第978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陳文〗
當時四方面軍雖說向東開動,究竟國燾同志是否真實轉變了自己的錯誤觀點與真實放棄了自己的退卻計劃呢?真正說來是沒有的:
第一、國燾同志對當時中央擬定之寧夏戰役計劃,還是誤解為著重甘北與接通遠方,以掩飾其原來背棄抗日陣地向甘北退卻之立場,誤解必要時之按期渡河計劃為根本不能在河右岸與敵作不得已之決戰,而助長其必須避戰之觀點。
【評析】陳昌浩所言基本屬實。陳稱張國燾“誤解”是屬于“無過推定”,作為證言不作誅心之論之也符合情理!但竊以為陳有可能出于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產生這樣的誤解,但張國燾卻不會,因為其糾結于“西進”的態度在此前已經鋒芒畢露地作過展現,而且在與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的往來電報或面洽中已經充分了解了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先南后北”的意圖。
還需要說明的是,徐陳所產生的誤解,毛澤東確應分擔一分責任——“以造船情況為斷”。
〖陳文〗
第二、在向東前進時,除了部分之后衛及側方掩蔽布置外,根本無如何準備擊敵之備戰布置,甚至全軍上下咸抱向陜北蘇區開進,實現三大主力會合之太平氣象;
第三、我們與四軍先到會寧時,只有令四軍接一部防務之布置,而絕無如何與在何地準備打擊進擊敵人之布置,即是事后必須在會寧與敵一戰來掩護集中與從容之布置亦沒有。
第四,我們同駐會寧幾天,主要是討論中央對時局及政治方面的電文,此外則忙于內部整頓與對新形勢新策略之教育工作,而對當時最嚴重之軍事環境,戰略方針,作戰計劃,可是沒有深深討論,總而言之,表面上是照著寧夏戰役計劃去做罷了;究竟怎樣具體去做呢?沒有討論,實際上是不想去執行寧夏戰役計劃。三十軍先頭到會寧后,即令其預備木板造船,作渡河之準備,后面之五軍、三十一軍則令其節節抵抗與向會寧引退。
【評析】筆者對陳文這一段沒有異議。需要注意的是,張國燾畏懼北進之南敵并執意西進,直接影響了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對當時最嚴重之軍事環境,戰略方針,作戰計劃,可是沒有深深討論,……實際上是不想去執行寧夏戰役計劃”,并最終導致“沒有克服張國燾路線”。
〖陳文〗
第五、軍委會來電調恩來、德懷同志將到打拉池與我們會面,決定作戰行動,這時大家仿佛把一切問題,急于要解決的行動問題,卻推到打拉池去決定的模樣,亦無心布置如何打擊敵人。
【評析】筆者只有一個問題:既然這么期待這次會面,為什么又沒去哩?
〖陳文〗
由此看來,當時國燾同志仍然是抱著他自己的退卻方針,除積極布置三十軍渡河之外,對于當前敵情估計與整個備戰擊敵布置,無疑的是抱消極態度,無疑的是準備四方面軍集中與到了適當時機,大部以至全部渡河則已矣,根本上是沒有在向右岸與敵作戰之觀念與實際準備。就是這一時期中我自己確是犯了極嚴重的機會主義的錯誤,主要的表現在:
第一、沒有繼續與積極的同國燾同志這種退卻計劃作斗爭,實際上向國燾的錯誤調和,在相當和客觀意義上是贊助了這種錯誤立場。
第二、沒有獨立來準備與布置在會寧以南或者會寧本地,或者會寧以后與敵一戰,至少阻止敵人之急迫前進,甚至消滅其一部。自己放棄自己應負之責任。
【評析】陳文此段對張國燾批評是切中要害的,陳自我檢討的兩段似乎有點牽強或過責,因為這不是他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會寧以南或會寧本地與敵一戰(決戰?)似乎不太有利——但會寧以后敵人戰線拉長時或有更多機會。
〖陳文〗
第三、雖然,我從甘南爭論中極力主張在河右岸集中兵力配合三大主力予敵打擊,而且堅信這一勝利前途的,可是到會寧后,腦筋中也開始發生這樣觀念,恐怕在會寧及以前陣地打不出什么結果,以為候到打拉池開會后再作計定。退到內面去打,主力集中,則把握更大一些,這是在我腦筋中保存的國燾路線之退卻觀念,這種觀念也就證明以后為什么接受總部電令四方面軍主力渡河之行動指示的主觀根源。這就是說國燾同志退卻路線雖然在甘南時期受到某種程度之反抗,然而一直到會寧與四方面軍渡河這時期中,還是在戰略上占到決定的地位的。我個人長期執行這一退卻路線,雖然在甘南時期表示過一時的反抗作用,然而這一反抗還是很不徹底的,一直到會寧與渡河時期,實際上還是受這一退卻路線支配的。
【評析】此段的自我批評似乎有些過了,路線綱似也上得過高:“退到內面去打,主力集中,則把握更大一些”沒有錯,當然也談不上什么“國燾路線之退卻觀念”。但問題還是老問題:既然“以為候到打拉池開會后再作計定”,那為什么又不去哩?——也就是稍微拐個彎兒的事兒嘛?你們倆軍政首長不能都去,去一個成不成?而既然考慮了“退到內面去打,主力集中,則把握更大一些”,又那么著急忙慌搬家式過河干嘛哩?
〖陳文〗
當時的情況,是敵人看透我們之無意抵抗,毛炳文部猛力追進,胡宗南部竭力向二方面軍截阻尾擊。以敵我力量與任務所在,必須而且可能集中四方面軍在會寧前或會寧附近予敵以打擊。這樣,不但五軍可以避免在華家嶺因九軍掩護所受之嚴重損失(損失人員千余、槍六百余支),三十一軍、四軍因急行收回所遭受之疲勞與驚人減員,以及爾后四軍、三十一軍在某地所受之損失等等,而且只有敵人在相當受到還擊之下,則一、二、四方面軍陣地,都可以免受當時之困難與壓迫,整個戰略計劃才有時機來從容布置與實現,而四方面軍主力亦不至撒手渡河。這一退卻路線所影響到今后之整個局勢者實在不小,這樣地我們得到這樣的教訓:
⒈集中兵力對尾追之敵以必要之打擊是運動戰中實現一定戰略計劃之應取手段。張惶失措的退走,定要受到不可計議的損失。
⒉黨內要有原則的斗爭,必須堅持與開展,仍然調和猶豫,必然助長這一傾向或錯誤的發展。
【評析】陳文此段令晚輩敬佩、感嘆不已,因為說得最實在,而且總結得很到位:“集中兵力對尾追之敵以必要之打擊是運動戰中實現一定戰略計劃之應取手段。張惶失措的退走,定要受到不可計議的損失。”
筆者每每讀到這些浸透先烈鮮血的文稿,每每撫卷感慨,即或從史學考證的角度有不同意見,也無法沖淡筆者對這些曾義無反顧為新中國浴血沙場的前輩們那種發自內心深處的由衷敬意!
而也正是基于這種敬意,我們才有責任撥去歷史的迷霧,還歷史以本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