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凌晨,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在聽到幾聲槍響之后,遭到了西北“剿總”副司令張學良和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的扣押,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此拉開序幕。
《西北文化報》關于西安事變的報道
一直以來,外界始終認定張學良是此次事變“主謀”,事變結束后,蔣介石一度軟禁了張學良54年,然而對于張學良本人而言,這場事變的主導者其實另有其人。
1991年,恢復自由之后,張學良開始接受各方媒體采訪,當張之丙姐妹向他詢問當年“西安事變”的一些細節時,已經90歲的張學良卻突然對著鏡頭說:“‘西安事變’就是楊虎城……那可以說他(楊虎城)是主角哇,不過名義是我,我是主角了。當然由我負責任。”
張學良的一席話頓時讓在場的記者疑惑不已,長久以來,外界包括很多歷史典籍中都認為張學良在“西安事變”中發揮了主要作用,但他本人卻說事變的“主謀”是楊虎城,自己只是掛個虛名而已。
那么,事情真如張學良所說的那樣嗎?“西安事變”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從張學良初到陜西時說起。
1935年,張學良因熱河一戰的失利,讓東北軍失去了東四省和河北的地盤,為了保留住東北軍的戰斗力量,曾經的“少帥”只能帶領十幾萬東北軍投靠蔣介石。
但當時蔣介石正一心想要挑起內戰,并四處搜捕我黨進步人士,張學良雖有抗日的決心,但因軍隊補給受蔣節制,無奈只能接受蔣介石的調遣,在不久后前往西北與我軍作戰,蔣介石還張學良安排了一個好聽的名頭,叫西北“剿總”副司令。
來到西北之后,張學良第一次接觸到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楊虎城雖然在蔣介石手下任職,但對蔣介石早有怨言,作為一名愛國熱血軍人,楊虎城對蔣介石所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嗤之以鼻,還多次公開表示抗議,希望蔣介石能放棄個人成見,盡快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但此舉很快就招來了蔣介石的不滿,為了給楊虎城一點“教訓”,蔣介石解除了楊虎城的陜西省主席職務,導致楊虎城空有抗擊日軍的決心,卻無法做出實質性的作為,在這種情況下,楊虎城只能四處尋找可以團結的抗日力量,而張學良的到來則讓他看到了一點希望。
張學良與楊虎城
剛到西北時,張學良對楊虎城的態度其實非常傲慢,因為楊虎城是草莽出身,張學良不愿意跟他有過多的接觸,東北軍也因為初來乍到,和17路軍經常打架、爭吵,不過即便如此,楊虎城仍覺得張學良是可以聯合抗日的對象,所以頻頻向張學良示好。
后來與楊虎城接觸多了,張學良逐漸放下了對楊虎城的成見,兩人就西北局勢做了很多全面的分析。
在交流中,楊虎城表示希望張學良放棄蔣介石下達的“剿匪”念頭,團結起來一致抗日,在楊虎城看來,日本人占了東北,還動了張作霖,張學良沒有理由不抗日。
但當時張學良礙于和蔣介石是“把兄弟”的關系,再加上東北軍還要依靠蔣介石生存,所以張學良并未明確表態會不會跟楊虎城聯合抗日。
實際上剛到西北時,張學良對蔣介石下達的命令執行的非常積極,在張學良看來,只要自己賣力一點,取得足夠多的戰功,就會得到蔣介石的扶持,奪回東北將指日可待。
然而,在西北與我軍多次交戰失利后,張學良看著被殲滅了近3個整編師的戰損,逐漸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對手,再打下去也只是徒勞。
而更讓張學良寒心的是,在損兵折將之后,蔣介石不僅不愿意出資重建部隊,反而還削減了東北軍的軍餉,甚至犧牲的戰士們連撫恤金都拿不到,這讓張學良對蔣介石失望透頂,與此同時楊虎城也經常對張學良發牢騷說:“以中央軍之數量,東北軍之精銳,皆未能消除共,區區如彼之軍隊,能何為乎?”
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的信念終于開始動搖,他向楊虎城袒露了自己“疲于內戰”的心情,楊虎城順勢再次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這一次張學良終于不再猶豫,決定親自向蔣介石進言。
西安事變前,蔣介石(左二)、宋美齡(左三)、張學良(左五)、楊虎城(左六)等合影
1936年10月29日,張學良飛抵洛陽龍門,借著為蔣介石祝壽的名義勸諫蔣介石聯共抗日,但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
同年12月初,蔣介石赴西安訓話,駐華清池,張學良再次苦諫蔣介石一致抗日,蔣介石不僅不為所動,反而發布了第六次“圍剿”計劃動員令,并明確表態“匪不剿完,決不抗日。”
蔣介石視察軍隊
苦諫無果,張學良只能又找到楊虎城,詢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敦促蔣介石盡快抗日,楊虎城略作思考后,向張學良說道:“蔣公來西安,余等可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故事。”
楊虎城的一句話讓張學良大為震驚,以武力扣押蔣介石,這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的,而更讓張學良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楊虎城一介草莽,竟然能想出這樣的計策,由于事關重大,當時張學良嘴中一直念叨著:“先讓我想想,先讓我想想。”
實際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事也并不是楊虎城想出來的,早在蔣介石挑起內戰之初,17路軍51旅旅長趙壽山就向楊虎城提出過“兵諫”蔣介石的主張,但當時楊虎城勢單力薄,并未實施,而今有張學良助陣,楊虎城這才向張學良提出了“兵諫”。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再慎重考慮后,終于同意了“兵諫”,當天晚上,東北軍衛隊一營營長王玉瓚率隊接管了華清池的大門守衛,楊虎城則率領17路軍在周圍負責警戒任務,保證張學良一行人的行動順利。
然而,在進二道門時,蔣介石的一個衛士突然發覺情況不對,為避免出現意外,王玉瓚當即舉起手槍連開三槍,命令部隊開始進攻。
突然響起的槍聲讓蔣介石的神經頓時緊繃了起來,趁著外面混亂起來,蔣介石連忙從后門逃走,但因為當時蔣介石的假牙還放在桌子上,外面也沒有汽車離開,王玉瓚等人判斷蔣介石跑不了多遠,當即下令搜驪山,活捉蔣介石。
最終,東北軍在一個山洞中發現了蔣介石,隨后蔣介石便被送到了新城,關在了黃樓里面,由于在山洞里面待的太久,蔣介石又冷又餓,再加上受到了驚嚇,全身止不住的顫抖,后來為了讓蔣介石能好好吃飯,張學良還懸賞了200元為蔣介石找回了假牙。
“西安事變”的發生讓我國的抗日進程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但對張學良而言,如果沒有楊虎城,這場事變其實沒有這么順利,東北軍之所以能無所顧忌的活捉蔣介石,主要也是楊虎城17路軍的功勞,事變發生后,楊虎城立即穩定了西安城內的秩序,并迅速控制了一批國民黨軍官,東北軍這才成功的完成預定任務。
也正是因為這樣,晚年的張學良回憶起此事時,才會說出楊虎城才是“西安事變”的主角這種話,而且事變后,對蔣介石的各種交接工作當時也是楊虎城在負責,張學良其實并沒有費多大的心力。
楊虎城證件
蔣介石被扣押后,張學良和楊虎城立刻與我黨取得了聯系,希望能與我黨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抗日,而在這一過程中,楊虎城發揮的作用其實遠比張學良要大。
早在日本游學期間,楊虎城就已經接觸到了孫先生的三民主義,回國之后,楊虎城又多次與我黨秘密接觸,在蔣介石下令圍剿時,楊虎城也曾多次對我黨進步人士進行掩護,幫助我軍脫困,雖然因為一些原因,楊虎城沒能加入我黨,但卻一直與我黨交好。
圖為楊虎城在西安新城大樓舉行宴會,慶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蔣介石被扣押后,楊虎城又積極游說張學良與我黨合作,在楊虎城的斡旋下,周總理與張學良舉行了一次秘密會談,在這次談話過后,張學良便接納了聯合我軍一致抗日的政策。
此后不久,在西北就出現了一支由我軍、17路軍以及東北軍共同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整個過程中,楊虎城發揮了巨大作用,也難怪張學良會說他才是“主角”了。
然而,楊虎城卻不是幸運的,蔣介石被抓后,關于怎么處置蔣介石在軍中傳的沸沸揚揚,當時17路軍中的大多數軍官都主張解決掉蔣介石,以絕后患,蔣介石原本就對17路軍頗有微詞,現在又鬧出了事變,放了蔣介石,他不會就這么善罷甘休。(政治就是利益平衡)
而且楊虎城和張學良不同,張學良和蔣介石有著“兄弟之誼”,且張學良背后有龐大的東北軍做依靠,楊虎城沒有背景,17路軍也只有區區6萬余人,如果放蔣介石回去,楊虎城勢必會成為蔣介石打擊的首要目標。
將士們的擔憂楊虎城又何嘗不知,但楊虎城也知道,如果這個時候沒了蔣介石,國內的戰爭將會被無限放大,這場事變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屆時日本人趁虛而入,抗日局面會變得更加糟糕,所以思來想去,楊虎城最終對部下說道:“放是一定要放的。”
楊虎城顧全了大局,同意了釋放蔣介石,但等到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后,張學良立刻遭到了軟禁,楊虎城也被迫卸了職位,失去了對西北軍的控制,最后流落到國外。
抗戰全面爆發后,楊虎城雖多次申請回國抗擊日軍,但均遭到了蔣介石的拒絕。
張學良與蔣介石
1949年9月,就在國民黨軍準備放棄重慶之前,毛人鳳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對楊虎城將軍動了手,這位一心為國的抗日英雄就這樣在建國前夕永遠地離開了,一個有功于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