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晚年的追逐
五、嚴肅認真實事求是
張懷英離職后,有些媒體曾經指責張懷英工作作風專斷,這是真得嗎?我所認識的張懷英是一個有個性,實事求是的人。張懷英為人正派,有些人就感到他不好接觸,往往對他敬而遠之倒是事實,但要一概而論說張懷英工作作風專橫未免有些過分。其實,與其交往深了,你就會感覺到張懷英是一個認真負責非常重感情、重視調查研究的一個人。凡對一件事要做決定之前,他在事前總要進行細致的調查,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實事求是處理,所不同的是,一旦做了決定或者做了某個決議,那是誰也無法改變的。最初的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對待陳永貴的入黨問題。如果按照常規做法,只要有爭議,這個人的入黨一般是劃掉就算了。但是張懷英看出陳永貴是個人才,對這樣的人還是要負責,所以他就用心去調查。陳永貴究竟有沒有歷史問題,有多大問題,然后再決定對陳永貴這個新黨員的申請表批還是不批。當他弄清事實真相,對事情做出決定以后,那是誰想改變也不可能了。
張懷英抓作風建設的時候著重抓領導干部的作風,他在這一點上毫不手軟。我翻閱當時的歷史資料,也看到了當時的一些細節。在上世紀60年代群眾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他就強調領導干部要和群眾同甘共苦的問題。我從1960年12月13日晚上的縣委常委會議記錄上看到,他和王貴科等人研究縣社兩級領導干部如何以身作則,為群眾解決過渡時期的生存難關所作出的決定。這次會議重點是研究過渡的群眾生活和取暖問題。研究在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如何用蔬菜和代食品讓群眾吃飽肚子的問題。領導干部要特別注意群眾的浮腫病,發現一個要解決一個。因為糧食嚴重虧缺,群眾又長期挨餓,一些身體有病的老年人兩腿浮腫是普遍存在的,浮腫不僅不能干活,有的還會造成死亡。不僅老百姓,有些縣級領導干部因供應糧降低挨餓浮腫的也有,所以消除浮腫成了當務之急。為能渡過這一難關,縣常委會議確定要深入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十二項政策,并規定要全黨大講,從縣委書記講起到各公社黨委書記,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縣委書記要講到2000人聽,各委員要講到1000人聽,要用政策和群眾的具體事實兌現。在落實生活的同時,還要大搞生產,積肥整地,為糧食豐收打好基礎。張懷英還指出,今年的勞動要杜絕疲勞戰,因為每人每天的七兩糧食本身就是挨餓,再要搞疲勞戰容易出問題。對于浮腫病人,一旦發現要立即停止其勞動,組織救助,動員其看病。會議決定,從縣委到各公社黨委要大力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講風格,樹標兵,共同渡過難關。會議還強調了過渡時期的干部紀律,領導干部在過渡時期不能搞生活特殊化,不準貪污私分和暗藏糧食,一經發現要立即處理,絕不手軟。就在那一年,縣委確實處理了幾起貪污和私分糧食的案件,該抓的抓了,該判的判了,在廣大干部中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在這個問題上,領導干部和群眾同甘共苦十分重要,這次會議就由縣委副書記田根棟提議,為能完成把非農人口的糧食供應由九兩降到六兩,又要降低糧食標準又要杜絕浮腫,縣委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縣委領導的以身作則是十分重要的。從張懷英、王貴科到縣委各級干部,都和群眾一樣挨餓。縣長王貴科的遺孀任貴明向我介紹說:她家人口多,肚子吃不飽就設法用代食品充饑。王貴科下鄉煮菜根,吃榆樹皮是常有的事情。為了避免餓死人,張懷英在那一段時期一個月要組織好幾次電話會議,或布置任務,或檢查工作,也經常下鄉調查群眾的浮腫,并總結各地以代食品代替糧食的經驗。他把調查到的情況再拿到縣委常委會上認真研究,總結經驗,解決問題。我曾經在檔案館看到當時有三個電話會議的記錄,一次是他問縣糧食局局長路世亭,縣直屬庫的存糧有多少?路世亭回答還有50萬斤,他說有這50萬斤存糧就好,可以作為備用糧,不用向上要糧。在人民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張懷英想到的是不能向上要糧,要自力更生地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他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群眾用玉茭棒制淀粉是個好辦法,可以解決群眾的饑餓問題,他在會上提議要推廣這種辦法。同時,他在各公社書記會議上詢問了各公社的情況,提出蔬菜要配備好,盡可能留存一些小麥,準備過年過節和病人產婦的生活需要,每人至少留存5斤以上。他在安排群眾生活的同時,還要制定反貪污和反浪費的措施,要通過整風來解決。
就是在他的晚年也是這樣。他離開壽陽和運城多年,仍然關注著壽陽和運城的發展,特別是關注著壽陽和運城的老同志,壽陽和運城方面的老同志也不斷有人來看望他。
他也關注著昔陽農民的生活,每到收秋之前,他就讓陳永貴原警衛參謀張銀昌或是其他人拉他到鄉下去轉,看看哪里的莊稼好,是增產還是減產,總要看那么好幾天。因為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生活。他雖然不當政了,但對農民的生活心里也要有個底。縣里的領導對他也十分尊重,時常登門拜訪或電話問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