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的老阿婆耶倫,人老心不老。
這次不遠萬里來中國,一出場就與眾不同,肩上斜挎著帆布包,手里拎著一個包,若不是身后專機扎勢,還以為大媽是來逛批發市場的呢。
不僅沒有拎包的隨從,下了飛機也并不著急干工作,而是直接下館子,去陶陶居吃正宗的粵菜。
燒鵝、叉燒、嘟嚕肉、蝦餃……,啥好吃、啥有特色就點啥,看來老太太胃口不錯,來之前做足了功課,
在陶陶居吃飯,耶倫手里筷子用的很溜,顯然對吃中餐早就輕車熟路。
離開廣州赴北京,飛機降落后的頭等大事還是吃。這次換個口味,老太太直接點名去網紅川菜館子“川辦餐廳”去吃,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川北涼粉、回鍋肉、擔擔面,滿滿登登點了一大桌子菜。
吃飯下館子,耶倫喜歡坐在大堂里享受美食,既不顧忌領導干部作風形象,也不怕被人指責公款旅游吃喝。
去年7月份第一次來的時候也是這么隨性,下飛機直奔三里屯,到網紅云南菜館“一坐一忘”大堂坐下,香草烤魚、薄荷牛肉卷、涼米線、酸菜炒洋芋片、炒牛肝菌、大理雕梅小排、騰沖大救駕、清炒絲瓜,上了一桌子家常菜,其中牛肝菌一口氣要了4份。
紅傘傘,白桿桿,她膽子真大,也不怕吃完之后躺板板、睡棺棺。
最奢侈的那頓飯是在長安壹號吃的,位于東長安街1號的東方君悅大酒店里,耶倫請了幾位中國女性,總共10個人,點了8道菜,最貴的一道剁椒魚頭850塊錢,還有果木烤鴨、宮保雞丁、麻婆豆腐、豬肉水餃,一共花了1754元。
一路逛吃、逛吃,根本不像財神爺出訪,儼然成了美食博主探館。
或許,這正是她的高明之處。
作為全球著名的經濟學教授,耶倫有著自己一套獨特的理論,她當上財政部長后說,“和世界各地的人們接觸是工作的一個關鍵部分,做到這一點的最佳方式就是通過食物和當地餐館。”
醉翁之意不在酒,耶倫之心不在吃,看來老太太是極其懂人情世故的。
搞關系并不一定非要打打殺殺,疾聲厲色,坐在一起吃吃喝喝,吹拉彈唱,餐桌上多下點工夫勝過談判桌上唇槍舌劍。
但是很多人對老太太不抱太大期望,對她這種吃喝做法頗有微辭,《環球時報》評論說,“無論是公開下館子、熟練使用筷子,還是言行舉止中表現出的某種親民,美方大概希望營造出貼近中國老百姓的親和姿態,然而在中國輿論場上,很多人對這種姿態并不買賬,批評華盛頓的音量仍然很大。”
無論耶倫親近中國老百姓的行為是否得到認可,在拜登團隊中她至少還算是對華的“鴿派”,至少頻頻表態中美不能脫鉤,至少有進一步促進中美貿易的想法,這也應該是雙方友好人士的共同期待。
猶記去年第一次到訪北京時,耶倫剛下飛機,天空中正好出現一道彩虹,現場接機的財政部楊英明司長和美駐華大使伯恩斯都指著天空,提醒老太太抬頭去看彩虹。
風雨之后見彩虹,如此吉祥的征兆豈能輕易辜負。
大人物談大事,小人物只有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柴米油鹽。
1979年1月,飛往美國途中,社科副院長李慎之問74歲的鄧小平:我們為什么要這么重視和美國的關系?
鄧的答復是:回顧一下二戰后的歷史,凡是和美國搞好關系的都富起來了。
彼時,耶倫正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擔任講師。
鄧小平抵美后的第一場活動也是吃飯,他不顧旅途疲勞,如約到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家中赴宴。
吃飯的時候,布熱津斯基問,中美關系正常化是否會遇到麻煩,鄧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有,在臺灣就有不少反對者。
45年過去了,吵吵鬧鬧,紛紛擾擾,基本的邏輯并沒有改變,那就是合則兩利,斗則俱損。
其實沒必要對耶倫抱太大期望,這不是老太太一個人的事,只要往好的方向努力就值得肯定,就值得前行。
沒有什么問題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實在不行就多吃幾頓。
現在耶倫就差涮一頓火鍋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好菜還在后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