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在中國早期載籍中是“四海”之一。新石器時代晚期,廣東沿海的越人便已登上西沙群島,他們不僅解決了海上停船的技術問題,而且在遠海捕撈生產上有了相當規模。戰國時,登島越人已經屬于楚國,充分證明南海諸島至遲在戰國時期已被中國人發現并屬于中國。楚國人所謂“南海”已指稱南海海域,秦代的“南海”郡名是沿自楚國,陸海兼指,用“南海”為今天的南海海域命名,具有明顯的歸屬指向。之后不久,中國在南海開辟國內航道。上述行為屬于中國人對南海諸島領土主權的“原始取得”,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腳的。
東漢時南海開始別稱“漲海”,交趾刺史“行部涉海”,是目前所見中國地方官員在南海巡視的最早記錄。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中國人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的海況更加熟悉,開辟了從廣州經海南島與西沙群島間穿行南海的多條航線;對西沙群島首次命名為“珊瑚洲”,比宋代的“九乳螺洲”和“千里長沙”之名早了800多年。對南海諸島及附近海域命名并于此從事生產生活等行為的仍然是中國人,尤其是南朝時期有“舟師”巡視漲海,在林邑設置“持節都督緣海諸軍事”官職,表明中國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實行了有效管治或管轄。印度、波斯、羅馬等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也承認納土納群島東北的南海海域屬于中國。
隋唐時期南海諸島仍然是漁民打魚及臨時居住之地,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十分興盛,中外商船過往頻繁,西沙群島已有定居居民。唐、五代在廣東建立起海防體系,屯門鎮駐軍兼有保護海商安全、巡護南海諸島的任務。阿拉伯人將漲海稱作“中國海”,說明中國對南海諸島的管治及相關海域的管轄繼續得到國際認可。
南海諸島基本上屬于珊瑚島礁,缺乏淡水,面積又小,廣布的礁盤使得大中型船只難以靠岸,小型船只又難于泛海遠航,只有少數具備遠航能力的漁船及迷航商船得以登島,所以在某些時期并無長期定居人口,亦未繪入國家全域地圖(主要與當時地圖繪制精度要求不高有關)。當時中國政權只能實行開放式管治(不限制外國客商自由進出),同時不定期巡視監護,與陸地邊疆無人區不設官府的管理方式相似。上述管治和圖示方式,與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情況基本一樣,因此必須強調:無人島不等于無主島。
依據當時的國際規則,中國古代對南海諸島的發現即可取得完整的權利;在現代國際法上,對于不適宜居住的土地,單純的發現對取得領土主權同樣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南海諸島中絕大部分島、礁、沙、灘都不適宜居住,因此中國發現這些島嶼,就完成了取得主權的決定性步驟。何況自戰國秦漢以來,還有命名、使用、巡護等管治行為及相關的海域管治,國際上也予認可。因此可以毫無爭辯地說,至遲從戰國秦漢以來,南海諸島就是中國固有領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