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2日,時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的廖沫沙以證人身份出席江青的第五次庭審。在法庭上,廖沫沙悲憤地說:“我被無辜關押了八年,流放勞改了三年,挨批斗也有幾百場,肉體受盡了酷刑”,江青聽后立即反駁說:“你不必作假了,三家村不是你有份?”,但隨即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制止:“不許你(指江青)講話!”。雖然庭審期間唇槍舌劍、斗爭激烈,但廖沫沙聲討江青的正義之舉仍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毛主席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正因為廖沫沙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才對江青充滿刻骨仇恨。那么,廖沫沙文革期間受到哪些“迫害”呢?
1968年3月15日,廖沫沙被以“軍事監護”的名義關進北京衛戍區。在“監護所”內,他堅持讀書學習,并創作大量詩作,這些作品后來被收入1985年出版的《余燼集》。遺憾的是,由于資料缺失,“軍事監護”這段歷史語焉不詳,許多文章只籠統地說他“自娛自樂”“阿Q精神”挺過“文革”。
但按時任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吳忠等人的說法,被以“軍事監護”名義關進北京衛戍區是種變相保護,因為衛戍區戰士對這些大干部很客氣,照顧也很盡心,所以很多人說:這都是總理為了保護我們,擔心被紅衛兵揪走批斗。據吳忠回憶,賀龍、萬里、烏蘭夫等都曾被關進衛戍區,賀龍、烏蘭夫住同一棟樓,賀龍住一樓,烏蘭夫住二樓,萬里臨走前曾哭著向吳忠致謝。可惜“文革”后,被關進衛戍區的人都說遭到“迫害”,某部電視劇甚至杜撰了賀龍接雨水喝的橋段。
不知廖沫沙被衛戍區關押期間受到何種遭遇,但他能讀書寫詩,從側面說明監護環境比較安靜,更沒有煩人的勞動。隨著形勢變化,他在1975年3月17日“違心”地寫了一份檢查后,5月便被通知下放(或“流放”)江西勞動改造,1978年3月15日回京治病,勞改時間共計3年。那么,廖沫沙勞改期間,都遭受哪些“迫害”呢?
一、普通工人身份
1975年6月1日(也有說5月29日),廖沫沙被送到江西省分宜縣芳山林場勞動改造。到達林場后,“專案組”向林場領導宣布:“廖沫沙自今日起解除監管,下放到江西芳山林場當工人,實行勞動改造,有通訊自由、行動自由,每月生活費120元”。
從中看出,雖然廖沫沙每月生活費120元,享受至少是處級干部的工資待遇,但尚未恢復領導干部身份,僅是享有自由的普通工人。
二、受到特殊照顧
1.委派專人照顧
鑒于廖沫沙68歲高齡,曾遭受長達8年的“迫害”,又是京官,久經官場的林場領導決定給與他力所能及的、革命的人道主義照顧。為此,“林場黨委書記李岳華等同志將廖沫沙安排給培育樹苗的一名青年,讓他盡心照顧。”(見《廖沫沙:“繁星”下的苦難歲月》)
擔心青年工人不夠重視、照顧不周,李岳華專門交代他:“經場黨委研究,決定交給你一項特殊任務,北京一位老同志要到我們場里接受勞動改造,你的任務是每天帶他到食堂后面的葡萄園和辦公樓前面的花圃松土除草,但是不要給他定工作任務,勞動時間由他自己支配,節假日照常休息”。(見《懷念廖沫沙同志》)
兩人見面后,李岳華誠懇地對廖沫沙說:“以后由他帶你去干些輕活,你生活上需要什么盡管開口”。(見《懷念廖沫沙同志》)
革命年代的工人大哥當然對來自北京、充滿神秘色彩的大干部廖沫沙尊敬有加,他曾回憶說:“廖老臉色白皙,天庭飽滿,鬢發斑白,鼻梁上架著一副鍍金框架的眼鏡,儼然一派學者風范”(見《懷念廖沫沙同志》)可見,即便廖沫沙遭受八年迫害,仍然不失學者風范。
2.提前安排住房
除委派專人照顧外,林場領導對廖沫沙的住房也很關心,“廖沫沙人尚未到芳山,住房早已打掃得干干凈凈,門窗修理得嚴嚴實實,墻壁地面收拾得平平整整;聽說他是會寫文章的大作家,房間里不僅擺有床柜桌凳,還特地制了一個書架。”(見《廖沫沙下放芳山農場》)
不僅提前打掃好住房,還貼心地“定制了一個書架”,說明林場領導對廖沫沙體貼入微、非常周到。
3.獲得特殊優待
既然是勞動改造,廖沫沙肯定要參加勞動,但在勞動過程中,廖沫沙再次獲得特殊優待。
除“不要給他定工作任務,勞動時間由他自己支配,節假日照常休息”外,林場領導還規定(廖沫沙)“先把病治好,勞動要輕微,用餐不排隊,物資盡需求,外出派人送,車里設專座”,廖沫沙由此成為林場的特殊工人,如“參加勞動,別人的鋤頭都三到四斤重,而老廖用的不足兩斤;他在園地里拔草,又有好心人給他一張矮凳子;芳山林場惟一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輛裝肥料、運樹苗的貨車,如果老廖需要急用,也會為他專跑一趟,即使裝運貨物,別人擠在后面貨廂內,駕駛員旁邊的位子總是老廖的專座。”(見《廖沫沙下放芳山農場》)“結果是廖沫沙每天只需在屋后鋤草一兩個小時,做做樣子給人看。林場還專門為廖沫沙定制了才一斤種的鋤頭”(見《廖沫沙:“繁星”下的苦難歲月》)
總之,廖沫沙雖是工人,在林場經歷一段“苦難歲月”,卻仍被當作老干部看待,在勞動、坐車等方面享受一系列特權和優待。
4.受到普遍尊敬
廖沫沙雖然曾被打成“反革命”,但畢竟是京官,因此,受到林場領導和職工的普遍尊敬。表現在兩件事:
一是斜坡事件。“一天中午,廖老端著飯碗去食堂打飯,踏上斜坡時,他腳底一滑,摔倒在地上,衣服上沾滿了黃泥。”“半月之后,雨停天晴,場里安排工人把斜坡修成了混凝土臺階,廖老感激不已。”(見《懷念廖沫沙同志》)
二是1976年春節。“1976年春節,是廖沫沙在林場過的第一個春節,林場的領導和許多群眾紛紛邀請他去家里吃飯,一家又一家,接連不斷。還有好些人送來自制的米花糖、炸紅薯片。” (見《廖沫沙:“繁星”下的苦難歲月》一文)
可見,林場上下仍把廖沫沙看成需要尊敬的老干部,否則,如果他真是普通工人,應該不會有人在他摔倒后“修成混凝土臺階”,林場領導更不會在春節時“邀請他去家里吃飯”,而且“一家又一家,接連不斷。還有好些人送來自制的米花糖、炸紅薯片”。
遺憾的是,許多文章沒有詳述廖沫沙1977年、1978年在林場過春節的情景,大概由于春節放假,享受自由的廖沫沙返回北京陪家人過節去了。(2023-12-2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