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知文痞的鼓噪下,林徽因和郭沫若有關“拆除北京古城墻”爭議的文章鋪天蓋地,無非是說林徽因因為所謂的文物和考古價值,而強烈反對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拆除北京古城墻的建議,并借當今的“復古潮”證明林徽因的遠見卓識和郭沫若等人的鼠目寸光,似乎郭沫若作為一代文豪和黨和國家領導人,其見識不如弱女子林徽因,但真相并沒有公知文痞們炒作的那么玄幻。
首先,第一個提出拆除北京古城墻的是北京市副市長吳晗,郭沫若僅是跟著署名而已,而且劉少奇、彭真等領導人對此都很支持。
其次,拆除古城墻是北京發展經濟的迫切需要。當時,國內初定、百廢待興,北京最緊迫、最急切的任務是發展經濟,以便鞏固國防、改善民生。古城墻雖有文物和考古價值,但其重要性和發展經濟相比不能同日而語,加上維護資金短缺,很多古城墻破爛不堪、有礙觀瞻,有的甚至成為北京經濟發展的障礙,迅速拆除實屬必然,絕不是因為吳晗、郭沫若等人不懂古城墻的文物和考古價值。
再次,不能因當下“復古潮”否定當年決策,這是因為中國已發展70多年,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研制了核武器、核潛艇、航空母艦、殲-20等先進武器,早已改變積貧積弱、任人凌辱的局面。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各地都在積極發展旅游業,北京重建部分古城墻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不能說明過去拆除是錯誤的,因為過去拆除是為發展經濟,如今重建同樣是為發展經濟,就像我們以前在北京建廠,現在將工廠拆除搬遷一樣,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正確選擇,絕不能相互否定。
可見,在是否拆除北京古城墻方面,林徽因和吳晗、郭沫若等產生爭執的原因是雙方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林徽因考慮的學術價值,吳晗等考慮的是發展經濟的客觀需要,這是對人民負責的體現,如果回到1953年,我同樣支持吳晗、郭沫若等拆除城墻的建議,因為這是人民的需要,與公知文痞宣傳的所謂“摧毀封建象征”毫無關系。
我相信林徽因也懂這個道理,或許她與吳晗、郭沫若等人根本沒有爭議,公知文痞之所以熱衷制造、炒作爭議,旨在借林徽因之口貶低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像他們借康生之口貶低郭沫若的書法一樣,這是他們的慣用伎倆。(2023-10-2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