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我們為什么要懷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鐘建民 · 2023-09-06 · 來源:作者投稿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大集體使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為農民生活的改善創造了條件,生產隊是消費價值生產方式,人民公社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體制。

  說起上世紀六、七年年代,那是做得很苦、生活也很艱苦的時代。有些人感到很奇怪,為什么經歷那個年代的人們會懷念那個時代?

  我是59年生,在1966年開始讀書。我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生時代就是在文革10年時代度過的。小時候家里8口人,除父親在鐵路工作外,家里上有年邁的祖父母,下有幼小的弟妹,只有母親一個勞動力爭工分。因此,作為兄妹四個中的老大,我在讀小學高年級時,就利用上學前(早上)、放學后、星期天及寒暑假的時間,開始下田參加集體勞動,竭盡所能地爭些工分,以減輕家里的負擔。我從倒四五(成人10分,我得4.5分)做起,到16歲時,我已經足工(成人做10分,我也拿10分)。在讀初中和高中的同時,我一直擔任著隊里的記工員。

  在人民公社時期,我國農業經歷了從原始農業向電力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在開始,是沒有電的時代,要把一個溝塘的水抽干,是要用水車,由四個人踩踏車水軸轉動,把溝里的水帶到出水溝里,需要有八個人輪換連續作業幾天幾夜才能完工;后來有了電,有了水泵,只需要一、兩個人照顧著水泵工作狀態,一兩天即可完事。而電力在農村普及之后,農村便開始建立排灌系統,從開河的浩大工程到大隊組織的渠道開挖、生產隊的灌排系統的形成,從灌排系統的建立到土地平整和格田成方,在農業基本建設上投入了巨量的勞動。在電力的運用給我國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提供條件的同時,也為我國農業開始由手工作業逐步向機械化作業的轉變,最先開始的是脫粒機的使用。但在收種及運輸作業方面,還是長期依靠人力或畜力進行作業。例如,收割稻子,要用鐮刀來樵,把曬干的稻子收到社場上,靠的是人來挑。在我們這里(江蘇武進),直到1970之后,生產隊才逐步開始有手扶拖拉機。除此以外,為了提高已有耕地的糧食產量,提出了發展農業的八字憲法,在“水、肥、土、種、密、保、管、工”等各方面進行努力。這對處于從原始農業階段的農業發展而言,無疑是能夠最有效地促進糧食產量增加的措施。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民公社給人的感覺,免不了一個苦字。

  建國后,我國人民的生存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到進入人民公社時,我國人口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的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以及實現工業化的需要,促使我國采用了“以糧為綱”的指導方針,并對糧食采用了低價定購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實施,從根本上決定了生產隊只能在必須種植糧食,而且只能在提高產量與降低成本的窄小空間內施展手腳。一句話,這一政策決定了人民公社時的農民免不了一個“窮”字。

  許多人不理解,既然農村大集體的時期是那樣的做苦,而且還那樣的窮,為什么許多人還要懷念過去的日子呢?

  一,大集體使我國農業生產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為農民生活的改善創造了條件。

  在學術界或理論界,有一個看法,那就是農村改革,包干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吃不飽的問題。這幾乎是理論界和當政者們非常一致的看法。但可惜的是,這種看法完全是脫離實際的。

  從1950年到1980年期間,對我國來說實際上經歷了一個從農耕時代到現代農業的發展階段的跨越。而這個階段性跨越的轉折點就在60-70年代,其標志性事件是電力在農村的普及和農田基礎工程的開展、人民公社從小學到高中教育體系的建立、及農業機械的廣泛運用。

  從物質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說,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標志性的事件首先是電力的普及和農業機械的使用,在電力普及之前,要把河里的水放到田里,用的還是人工踏轉的老式水車。“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多旱多澇的中國農業區,長期缺少灌溉和排澇條件是農業單產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電力的普及及相關機械的使用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這正是從60年到70年這段時間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同時電力的普及也是實現機械使用的前提條件(例脫粒機的使用等)。

  與電力在農業中的運用相聯系的是農村水利建設工程的開展。在農村大集體時期所進行的農村基礎工程建設的總土方量,據統計達到了3610億立方,這還不包括各大隊開挖溝渠和各生產隊平整土地的工程量。二十多年的農業基礎工程總量,遠遠超過了我國幾千年的農業基礎工程投入、包括建筑長城在內的工程總量,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這些農村基礎建設工程,如果用貨幣來計價,其價值要達到數十萬億人民幣。因此,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民的“窮”是因為這一代農民把大量的勞動投入到對農業生產的長期發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礎工程之上。

  另一方面,我國人民公社形成從小學到高中的文化教育體系,也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它和電力的普及和機械的使用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人口文化教育素質的提高以及農業機械的運用,對我國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一方面是農業物質生產的手段的根本性的改善,另一方面是我國農業人口文化教育素質的普遍提高,這為我國農業生產面貌的改變打下了基礎。

  “中國在六十年代后期進入了一個持續30年的人均糧食快速增長通道,并在八十年代初突破了溫飽線,持續增長到世紀末。其中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后期速度尤其高。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提高了增長速度,但并不明顯”(楊松林《是包產到戶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嗎?》。

  許多人認為是分田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從而造成了農村糧食生產全面增收的局面,甚至有人認為如果要是一開始不走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道路,農村會發展的更好。這完全是一種小學生的見識一一非常膚淺的表面認識。

  我們這里(江蘇武進)是平原,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但是,那時的田地,高的可以做戲臺,低的可以做魚塘。在我小時候(1966年前后),每到雨季(如挑花水發、黃梅時節),碰到連續下雨或暴雨,坑洼的地方就是一片汪洋,種的作物在水里一泡,人工、種子、肥料投入都白白浪費了;而且由于以前的田地都是各家各戶的,過去死了人,都是埋在了自己家的田里,因而到處都是墳墩頭。因而,別說那些開河大型的水利工程,僅僅是生產隊,把七高八低的田塊格田成方,所花費的人工都不計其數。

  在大集體時社員做得的確很苦,但是社員自己也知道,這是不能不吃的苦,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所必須要吃的苦。

  據統計,1959年我國人均糧食為252公斤,1979年的人均糧食為340公斤,增加了88公斤;人民公社時期,每年人均糧食平均增長速度是4.4公斤。而在實際上,生產隊二十余年的糧食增長速度是前期慢,后期快。1970年的人均占有糧食為289公斤,1979年人均糧食為340公斤,從1970年到1979年的人均糧食年增長的平均速度是5.66公斤。后九年的速度比整個時期的增長速度快了1.22公斤/年。1975年的人均糧食是306公斤,1979年人均糧食為340公斤,從1975-1979年這四年的人均糧食增長速度達到了8.5公斤/年。生產隊后四年的糧食增長速度比前期快了2.84公斤,比整個生產隊時期增長速度快了4.1公斤/年。

  在討論到農村大集體時,許多人喜歡用吃不飽飯來說事。這實在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1956年我國人口是6億多人,到1979年是9億多人,人口增長超過了50%以上,相當于2個人變成了3個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均占有糧食依然不斷增加,而且越到后期人均糧食占有量的增速越快,難道還不足以說明集體生產的優越性?

  有人說,“一大二公”的公有制經濟模式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從而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在這里我想問一下,在我國農業發展歷史上,有哪一個時期能象大集體時期那樣,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發展中,不僅使我國農業從原始種植狀態向現代農業轉變;而且使我國人口增加了50%以上,為我國農業長遠發展投入了三千多萬億立方的農業基礎工程;同時為我國由一個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化的國家提供近一半的資金積累;為我國后來的改革開放準備了幾個億的、具有中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從整體上看,不論是在促進物質生產力發展方面,還是在促進勞動生產力發展方面,它所取得的成就都不是個體農戶經營模式所能相比的。不知道這“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結論從何而來?

  二,消費價值的生產方式,使社員個人、集體和國家利益全面兼顧,并體現農民的利益要求。

  大集體為什么會使人懷念?

  其中基本原因之一,在于生產隊的經營模式是勞權公有制經濟模式。這種模式體現了社員作為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生產隊的管理體制是社員大會、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這種管理體制體現了社員的勞動管理權;生產隊的分配體制是工分分配體制,體現了社員多勞多得的勞動分配權。生產隊這種企業制度是一種與股份制相類似的按勞分配制度,是較好地體現勞動者利益要求的企業制度。

  在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也有職代會和工會,但是職代會和工會并沒有任命企業廠長、經理的決定性的權利,也沒有決定企業發展重大事項的權力。在國有企業或國營企業職工拿的是工資,這種工資與企業的生產成果是不相聯系的,而且基本是固定的。它不象生產隊社員那樣,你投入的勞動時間越多,你干的農活越多,從而得到的工分越多,你的收入就越多。

  與產權型企業相比,生產隊模式是勞動者當家做主,而產權型企業是資產者當家做主;產權型企業的生產成果歸老板或股東,沒有勞動者什么事,而生產隊的生產成果由社員按工分多少來分配。

  這里的區別是什么呢?

  區別在于生產方式的區別:

  生產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即它是以社員為主體的、滿足社員消費需要為目的的生產方式;

  產權型企業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即它是以老板或股東為主體的、滿足老板或股東資產增殖為目的的生產方式。

  為什么過去農村生產力水平很低,但農村的一對夫婦兩個勞動力可以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而現在兩個人打工,卻不敢生二胎呢?

  原因是生產隊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它所滿足的是勞動者的消費需要,因此,其生產成果表現為勞動者消費需要的滿足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產權型企業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它所滿足的是資產者資產的不斷增殖,是老板或股東越來越富;而且由于勞動者的收入,即工資或人工費用作為成本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最小化目標,因而勞動者會隨著企業的發展而處于相對貧困狀態。

  我們一直都在討論貧窮與富裕的問題。何為貧窮?何為富裕?

  用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能力來衡量,是比較科學的做法。夫妻兩個勞動力的收入能夠負擔起兩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正常生活需要,這是維持勞動力簡單再生產的基本標準。而如果負擔起超過兩個孩子從上學到成家立業的正常需要,那就是比較富裕了,因為這是維持勞動力擴大再生產的水平了;相反,如果一對夫妻兩個勞動力的收入不足以負擔兩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的正常生活需要,那就是比較貧困了,因為這是連簡單的勞動力再生產也不能維持了。

  為什么許多人會懷念過去?而且看來過去還做得很苦,而且看起來似乎很窮。你若問那些經歷過大集體的農民,他可能回答不出來,但他每時每刻可能都有這種對比。

  現在即使只有一個孩子,你都要努力打拼哪。首先,那昂貴的教育費用,就足以讓你不敢懈?。辉傧肫鹨院蠛⒆拥某杉宜枰墓┙o,實在是不敢想象,特別是那高得離譜的房價,實在會讓你望而生畏。

  在大集體時期,大隊一兩個隊辦廠搞好了,全大隊的福利也就上來了?,F在呢,一個大隊的私營企業或許有十多家,但人家搞好搞不好,與你有什么關系呢?

  三,人民公社以滿足農民需要的文化教育體制和衛生醫療體系的建立,使農民沒有生存壓力。

  在人民公社時期,我國人口增加了3億多,相當于多了一個人口大國。而且不只是人口數量的增加,而且是農民的文化素質也有了全面的提升,農民的衛生醫療條件有了大幅改善。人口的大幅增加的內涵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們的生育意愿高了,新生兒的成活率大幅增加;人均壽命有了大幅提高;非正常死亡人口大幅降低……。

  在大集體時期,農民看病費用之低,看病之方便,很好地滿足了農民對衛生醫療方面的需求,而中學教育的普及,學雜費的近乎于免費使每個孩子都能上得起學。

  一句話,人民公社體制就是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體制。

  進行市場化改革,以激活公有制經濟活力的大方向是對的,

  但教育、醫療的資本化經營卻使廣大老百姓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建立醫療衛生體系的目的是為了看病救人,而醫院的資本化經營的轉變卻把看病當作了賺錢的手段,偏離了醫療衛生體系的本來目的。當一個病人住院時,醫生會和諧可親地與病人或家族進行溝通,了解你的家庭情況,特別是了解你有幾個子女,收入狀況如何,然后再給你確定治療方案。當醫院也實行企業化經營時,治療方案不再是對癥下藥,而是因錢施治,通過患者獲取最大利益了。醫療環境是這樣變化,教育環境也一樣,從而使普通老百姓感到生存的艱難。

  這就是人們會懷念過去的真實原因所在。

  人民公社的消失已經有四十多年了。但是,對于人民公社、對于大集體,對于過去的經濟模式,有人肯定,有人否定,這種爭論似乎沒有停止過。

  然而,對于人民公社,到底是一種什么性質的經濟體制呢?它與蘇聯模式的區別又是什么?類似生產隊這種以社員為主體的、體現社員權利要求的管理體制和分配體制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呢?

  事實上,對此,卻沒有人去認真研究,特別那些稱之為經濟學家的人,無不一言以否定之;還有那些研究政治經濟學的人,同樣沒有人從經濟模式的角度,沒有從企業學的角度,沒有從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角度認真去研究過。許多人對人民公社的看法,來源于報刊雜志等文獻資料,而對具有的生產隊變化過程卻無實質性的了解。

  如果你是一個農民,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對以往的人民公社和生產隊模式發表意見。

  但做為一個學者,對一種經濟模式,是應該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的:

  如果你不了解,你就不應該發表意見;

  如果你雖然了解,但沒有認真研究;那也不應該發言;

  如果你了解了,研究了,但卻還沒有弄通,那就更不能發言。

  對不了解、或雖然了解卻沒有研究,或雖然有所研究卻沒有弄懂的事情,在那里信口開河,高談闊論,只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朱旄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3.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4.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5. 烏克蘭逃兵
  6.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7.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0. 倒反天罡!瑞幸給打工人節假日三薪,原因竟是…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