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關牛的地方,因為一段特殊的經歷,延伸出了另一層意思,成了關人的地方了,關那些犯了“走資派”錯誤的人。
是不是真的把人關在“牛棚”里?不是,它是借用的一個概念,泛指“走資派”們被教育看管的地方,比如北京大學也有不少“走資派”,他們也說自己被關了“牛棚”,難道北京大學還養牛嗎?沒聽說過。其實過去“牛棚”是個很小眾的詞匯,人們只知關牛的牛棚,而很少知道關人的“牛棚”。
“牛棚”一詞真正的大流行,是因為了一個叫季羨林的北大教授,他寫了一本“牛棚雜憶”的書,于是“牛棚”便無人不知了。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在北大,牛棚這個詞兒并不流行。我們這里的‘官方’叫做‘勞改大院’,有時通俗化稱之為‘黑幫大院’,含義完全是一樣的。但是后者更生動,更具體,因而在老百姓嘴里就流行了起來。”
從季羨林的話里可以看出,牛棚只是“勞改大院”的一個小“語種”的稱呼,卻因為季羨林的一本書意外大流行了,而且涵蓋的范圍異常的廣,凡是曾被打擊過的人,哪怕住得不是“勞改大院”,而是條件比較好的小樓,也都喜歡稱為“牛棚”了。
在后來許許多多的回憶類文章里,幾乎無處不“牛棚”,而且牛棚很少用引號,以至于造成了人們思想的混亂,把大部分人代入了一種真實的牛棚中了,仿佛犯了錯的人都會被關進牛棚,這必然引起不明真相的人們對于一個時代的偏見。
毛主席對關牛棚這件事是否知曉呢?他又是什么態度呢?首先,他是知曉的;其次,他是反對的。
1969年4月28日,毛主席主持九屆一中全會舉行,毛澤東主持會議。講到繼續革命這個問題,他說:
“有些地方抓多了人,這個不好。你抓多了人,抓起來干什么呢?他也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又沒有放毒,我說只要沒有這幾條,就不要抓。至于犯走資派錯誤,那更不要抓。工廠里頭,要讓他工作,要他參加群眾運動。人家犯了錯誤,無非是過去犯的,或者加入國民黨,或者做了些壞事,或者是犯了最近一個時期的錯誤,就是所謂走資派,要他們跟群眾一道,如果不讓他們跟群眾一道,那就不好了。有些人關了兩年,關在‘牛棚’里頭,世界上的事情不知道了,出來一聽呀,講的話不對頭了。他還是講兩年前的話,他脫離了兩年的生活。對這些人就要幫助了,要辦學習班,還要跟他講歷史,使他逐步清醒。”
1969年6月26日,毛主席在武漢聽取湖北省委和武漢軍區負責人工作匯報,要求做政治工作絕不能太生硬,“你太生硬了,人家接受不了。”他還特別強調:
“不要隨便抓人。何必抓人呢?北京大學九千多人,就捉了九百多。把人關起來,有的關在什么‘牛棚’里,關在地下室,報紙也不給他看。這也是對一些干了錯事的人,是用‘推一推’的辦法還是‘拉一拉’的辦法,推一推就下去了,拉一拉就過來了。干部不讓他與群眾見面,家里人還要靠他養活吃飯。受監護的人,統統放了,不管他職務大小。這是全國性的問題。我看搞專案小組很危險,他怕右了,就要千方百計把人家打成反革命。”
從歷史的真實情況看,關牛棚是存在的,但此“牛棚”非“牛棚”,即便是這樣,毛主席對這件事也是反對的,因此在表述歷史的時候,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把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不能混淆了視聽,讓人們誤以為那個時候真把人跟牛關在了一起。
為了還原歷史的真實,防止產生歧義,建議在回憶和書寫當年牛棚經歷的時候,一定注意要牛棚打上“引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