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武:西路軍的歷史和徐向前回憶錄
徐向前回憶錄
上周看完粟裕戰爭回憶錄以后,就一直在看徐向前的回憶錄,《歷史的回顧》。
有些細節還是挺有意思的。徐向前說,廣州起義的時候,他負責訓練一隊工人,后來起義的指揮機關分派給他們的任務是占領一個警察局。他們就按照要求占領了,整個過程很順利。但是完成任務之后該干什么,沒人說,所以大家干瞪眼看了一會,該吃中飯了就都回家吃飯去了。徐向前只好挨家挨戶的又去找他們,再把人集合起來。再一個是他在游擊區的時候,游擊隊以前沒打過殲滅戰,大家都沒見過迫擊炮。他去了以后,大了一個小規模的殲滅戰,繳獲了幾門迫擊炮。但是清掃戰場的時候,他到處去問,大家也不知道什么是迫擊炮,他只好邊比劃邊找,后來總算是找到了。
當然,那時候CCP的同志們的覺悟之高也確實讓人嘆為觀止。廣州起義的時候,敵人反攻開始后,起義指揮機關就散伙了。徐向前不知道該干什么,就跑到指揮部去找。他到指揮部的時候人都已經跑完了,他看見桌子上放著兩箱子銀元,就抓了兩把。這事擱現在的同志們,當然是拿著跑回家去了。但是徐向前沒用這個錢。后來組織上派他去東江游擊隊,去了以后他就把錢交給組織上了。葉呂端同志的覺悟更高,他進去看見一堆一堆的港幣放在桌上,但是沒人,他也沒拿,轉身就走了,去找組織去了。這個同志雖然晚節讓人不齒,看來早期的覺悟還是挺高的。
整體上說,感覺徐帥不是性格很強的那種人,比較老實規矩,行事打仗都是這個風格。張主席搞肅反,連徐向前老婆程訓宣都肅掉了,他啥話也沒說,連去問一句都沒去,作為男人來說,有些讓人看不過去。打仗也是這樣,基本上以求穩為主,用奇不多,都是中規中矩的方式,捕捉戰機的能力也很一般。
四方面軍剛到川陜邊界的時候,清點下來,整個隊伍大約1.4萬人,后來發展得很快,不久就到了5萬人,后來又主動出擊周邊的軍閥部隊,很快就達到了8萬人之眾,成為當時全國第二大蘇區。從1.4萬人到5萬人這個過程,應該說主要歸功于當時的政治工作,軍事上的勝利和俘虜補充兵員的作用似乎不太明顯。尤其是經過談判爭取到了一個整旅的軍閥部隊起義,一下就帶來了一萬多人,后來地方部隊補充道野戰部隊的也很多,所以發展比較快。
他打殲滅戰的能力似乎不是特別強。在川北,等到紅軍主動出擊時,他們周邊主要的敵人包括田頌堯部約5萬多人、楊森部約2萬多人、劉存厚部約2萬多人。雖然敵人的總數比紅軍多,但是軍閥們各自為戰,相互之間沒有配合,都愿意坐山觀虎斗,看著紅軍去他別人。所以紅軍先后各個擊破了田、楊和劉部,也就是所謂的三次戰役。其中,田頌堯損失最慘重,整個他原來的地盤全部被紅軍占領,成了蘇區,部隊經過與紅軍的幾次作戰,也成了殘軍。
以紅軍當時的實力來看,四方面軍有四個軍5萬人之眾,除以小部扼守川陜邊界以防胡宗南之外,其余部隊都投入到了三次戰役之中。先打田頌堯的時候,楊森與紅軍正在進行和平共處的談判,不需要分兵對付,只需警戒即可,劉存厚部沒有進取心,也不用在意,所以說,阻援不用投入太多兵力,幾乎全軍都可以投入到殲滅敵人中去。在這樣的條件下,首選的當然應該是逐個殲滅敵人,但是徐帥卻把仗都打成了擊潰戰。田頌堯部雖然人數與紅軍相當,但是戰斗力遠無法相比,裝備優勢也不是特別大,仗打完紅軍殲敵人數只有2000多人,一個團多一點。接下來的楊森部只有2萬多人,紅軍完全可以通過運動對楊森進行包圍殲滅,但是紅軍還是打成了擊潰戰,殲敵5000余人之后,敵人也跑了。最后的劉存厚部最弱,人數只有2萬多,裝備不占優勢,士氣很低,戰斗力很弱,但是紅軍還是沒打成殲滅戰,還是讓人家帶著殘兵敗將跑了。
在自己處于劣勢的情況下,有條件各個擊破,當然應該首選各個殲滅,而不是擊潰。軍閥部隊的特點就是很容易潰散,但是軍閥一般都有熟悉地形民情的優勢,重新集合不難,所以擊潰的意義不大,一定要捕捉戰機殲滅。
四方面軍西征陰謀
這些年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尤以歷史學界為最。頂著還原歷史真相的大帽子,就啥都敢說,啥謊都敢扯。尤其是只要跟毛主席扯上關系的,同志們都發揚了窮追猛打的精神,不到長城不肯休,不把毛主席搞臭決不收兵。比如西路軍這個事情,本來很清楚,結果這些年弄來弄去,搞得不清楚了。
所謂的真相,大多數人都是從徐向前的回憶錄里找的材料。原來的結論是說,西路軍是在張國燾的錯誤路線下所犯的錯誤,西路軍的同志們并沒有責任。到2001年徐向前誕辰百年的時候,江SIR還在講話里說過,西路軍的同志們在絕境中頑強奮斗,艱苦作戰,雖然失敗,卻仍然是悲壯的。這應該說都是定論。可是偏偏有些吃飽了沒事去干的同志們千方百計的要把徐向前的意思曲解了,要把西路軍失敗的責任推到毛主席頭上去。演變到現在,就是很多人都相信,西路軍整個就是一個陰謀,毛主席明知道西征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又擔心四方面軍兵強馬壯中央約束不了,所以就把四方面軍送到馬家軍那邊送死去了,本質上就是借刀殺人。
其實,這種謠言并不高明,不僅侮辱了毛主席,也侮辱了徐向前。徐向前確實在回憶錄里說,西征是執行中央的命令,是在中央的領導下進行的。這個是沒錯,但是徐向前說了這個中央就是毛主席嗎?沒有。
張主席和中央分手南下后,另立了中央,并自任主席,但是卻一直沒有宣布。到百丈關戰役失敗后,四方面軍南下赤化全川的希望破滅,只好另找出路。當時四方面軍的同志們和被四方面軍挾持著的朱德、劉伯承等,都同意北上與中央會合。張主席雖然心里也愿意,畢竟覺得抹不開面子。恰巧當時張浩同志回國,就居中調停,最后的結果是四方面軍直屬于共產國際,與在陜北的中央是橫向的平行關系,而沒有上下隸屬關系。這樣,張主席才借坡下驢,同意在于二方面軍會合后北上與中央會合。四方面軍還沒有與中央會合,中央為了照顧大局,就既往不咎,宣布了一個新的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名單,仍保持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會師時的決定,由朱德任紅軍總司令,張主席任紅軍總政委,并且授權朱德與張主席全權負責軍事。
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央逐漸明確了打通國際通道的戰略思想,也就是寧夏戰役的計劃,準備在四方面軍靠近一方面軍時開始實施寧夏戰役計劃,占領陜甘寧全部,并以紅軍一部占領新疆,具體由張主席與朱德負責制訂計劃和執行。朱張很快就拿出了一個作戰計劃,即四方面軍進入甘南后,即分兵一部與一方面軍會合,其余部隊渡河西征,占領平大莊涼,擺開扇形防御態勢,威脅西蘭一線,準備全部占領甘肅和寧夏。
實際上,這個計劃在指定的時候對蘇聯、張學良和蔣介石的估計都不是很準確。這個計劃的前提是蘇聯肯定會援助,并且蔣介石在抗日問題上絕對不會同意,張學良與共軍組成西北抗日聯邦政府,并準備抗擊日本從蒙古方向對陜甘的威脅。只有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張學良才需要CCP的協助以取得蘇聯的援助,蘇聯也需要中國牽制日本,CCP的作用才能夠發揮,而這兩項條件的成熟則以日軍準備占領整個中國北方并進攻蘇聯和蔣介石不打算抗日為條件,其中只要一個不能滿足,整個CCP的計劃就要泡湯。別的不說,沒有東北軍的配合,占領甘寧兩省以紅軍當時的力量而言,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當時的整個形勢很微妙,可以說瞬息萬變。兩廣事變解決后,蔣委員長已經能夠調集兵力重新壓制西北,并脅迫東北軍參與對紅軍作戰。在這種情況下,寧夏戰役的計劃其實已經沒有了實現的可能,紅軍只能采取守勢,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逐漸靠近作戰。而當時的陜北地貧民窮,只有40萬人口,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就有3萬多人,還不如四方面軍當時所在的甘南岷州一帶,四方面軍擠到陜北去顯然不合適,只能向中央軍尚未控制的甘肅一帶發展。也就是說,只要四方面軍不完蛋,中央軍要來,四方面軍就必須西征,談不上毛主席借刀殺人。
不久之后,朱張率四方面軍一部離開四方面軍,去與彭德懷會合,準備發起寧夏戰役,臨行前交代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和總政委陳昌浩繼續執行原來的計劃,準備渡河西進。但是就在朱張離開四方面軍之后,形勢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變化,而徐陳卻沒有相應變化,而是繼續執行西進計劃。
之后,朱張一直在對徐陳進行遙控指揮,也就是徐帥所謂的“中央”。當時朱張給他們的電報中曾分析形勢說,以徐陳部兵力,應足夠擊潰馬家軍并占領甘南全部,鼓勵他們繼續按原計劃西進。而真正的中央也就是毛周給他們的電報對西進則持很謹慎的懷疑態度,問他們是否能夠保證在必要時仍然可以返回河東,糧食、衣服準備是否充足,對付馬家軍是否有希望等等,并指出,四方面軍與一方面軍緊靠作戰對兩軍都比較有利,分開太遠則對雙方都有不利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徐陳又像一、四方面軍第一次會師時那樣, 服從了張主席的命令,屁股坐到張主席那邊去了。他們表示自己能夠獨立完成西進任務,并約定當時正在組建中的南路軍、北路軍同時開始執行計劃。按照原計劃,本打算11月10日開始西征,一切準備都以11月10日為限,但是兩廣事變后胡宗南部從鄭州返回西北,西路軍頓感危機,于是提前開始了西進計劃。準備不足,這是西征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以當時紅軍的情況論,一、三、四三個方面軍中,且不論戰斗力,僅以人數論,四方面軍人數最多,是絕對主力。因此,對共軍而言,無論是東進,還是西進,還是與張學良聯合抗日,四方面軍都是一個重要的籌碼。在中央黨史制定的作戰計劃中,四方面軍與南下時被挾持走了的一方面軍之五軍、九軍都是主力部隊,在各個方向上都發揮主要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白癡,大概沒有人會想到要拿四方面軍去送死,去搞什么借刀殺人的陰謀。
西路軍的失敗
西路軍失敗以后,徐帥回到延安,曾跟高崗談過西路軍失敗的原因。按照徐帥的說法,當時西路軍的任務飄忽不定,始終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是西進還是東返。按照他的說,當時如果直取新疆,接通與蘇聯的聯系通道,并在新疆拿到蘇聯援助的武器,然后回頭再來打馬家軍,就可以戰無不勝了,無論是割據河西走廊進取新疆,還是威脅蘭州支援陜北的中央,都可以實現。一直到晚年,他寫回憶錄的時候,也還是堅持這種觀點,只要在渡河后迅速西進,不再永昌一帶徘徊,西路軍就可以圓滿完成任務。
徐帥特別強調說,他這不是事后諸葛亮,而是對當時形勢的客觀評論。但是這個徐帥認為很客觀的說法,其實也沒那么客觀。
西路軍渡河后前期的仗打得都很不錯,基本上大半取勝了,但是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幾乎沒什么繳獲,部隊補給有問題,又比如當時沒有料到河西會有這么冷,過冬的準備不足,等等。這個時候西路軍確實存在急速西進,直奔新疆中蘇邊境的條件,如果當時沒有徘徊,從西路軍的主觀方面來說,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在取得蘇聯援助之后,西路軍是否就像他說的那樣可以西北無敵了呢,是不是真的就算馬家軍再多一倍也不夠打?這就不一定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是,西路軍是無后方作戰的,即使拿到蘇聯援助,也是要在戰斗中不斷消耗的;人的問題也很大,紅軍戰斗人員減員很快,而且在西北少數民族比較多的條件下,基本上無法補充兵員。如果拿到蘇聯援助后能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據地,為什么不能再渡河之后就迅速占領河西走廊并建立根據地呢?更何況,從河西走廊走到新疆的中蘇邊境的距離只會比走到陜北更遠,而不是更近。不知道以西路軍2.18萬人中有40%的機關人員和傷病員的現實狀況,徐帥計劃多久達到邊境,并用多久又打回河西走廊呢?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中央當時在陜北命懸一線,東進無門,南下無路,北出不能,處于被包圍的態勢中,必須有西路軍在這個戰略包圍圈外面策應,否則中央也是游魂野鬼,也沒有退路可走。
以當時紅軍的實力論,四方面軍雖然有兩個軍備分割在了在河東,未能參加西征,但整體上看,西路軍當時的實力仍是各路紅軍中最強的一支。西路軍總人數2.18萬,戰斗人員占60%,按這個比例算,也還是有1.3萬人的戰斗人員。二方面軍到陜北時包括機關等人員,總共也就是這個數字。一方面軍的中央機關人員什么的全部計算在內,也才不過3萬人,何況中央機關的工作人員數目龐大,遠不止40%的比例。以后后來改編為八路軍后的情況看,當時中央能直接控制的紅軍,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2萬人。在這種情況下,中央當然希望西路軍能發揮積極作用,能對中央在陜北的生存和發展有所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西路軍孤軍遠征,從河西走廊一直朝西走,穿過沙漠,拿到蘇聯援助,然后修整,再殺個回馬槍,那個時候恐怕中央已經沒有了吧,只好讓陳昌浩重建中央了。
徐帥自己也提到了,西安事變的發展和西路軍的命運息息相關。首先是萬一南京打算進攻張楊與紅軍,中央估計西安市守不住的,所以西路軍必須在背后牽制當時處于中央和西路軍中間的毛炳文部,以策應中央與張楊的戰略轉移。其次是,一旦張楊背盟,中央在陜北無法立足,那么首選的就是與西路軍會合。而且,蔣委員長回到南京后變卦,調整部署,準備進攻張楊,中央確曾東過找西路軍會合的念頭,蔣委員長還命令國軍準備堵截。
可以說西路軍對中央來說,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毛主席和黨中央怎么會愚蠢到讓他們去送死?中央在與南京的談判中甚至還曾要求,將河西走廊割讓出來,由西路軍占領。此計不成,退求其次,又要求南京約束二馬,停止進攻西路軍,南京也沒答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無非是,西路軍進展受挫,處于被圍困的境地,進退無據,中央根本沒有與南京討價還價的余地。倘若西路軍的主力九軍沒有打那個敗仗,或者至少與二馬能打個平手,中央的余地自然也大多了,對他們的幫助肯定也會多很多。
更何況,孤軍作戰對共軍來說,又不是西路軍這么一支,多了去了,哪支共軍沒有孤軍奮戰的歷史?而且哪支有2萬多人的共軍孤軍像西路軍這樣就全軍覆沒了?西路軍至少還與中央有聯系,還知道中央在陜北,徐帥兵敗之后還可以化妝往陜北走,那陳毅、粟裕他們怎么辦,他們連中央的死活都不知道,難道就不堅持斗爭了,就該全軍覆沒了?粟裕才500來人,而且還在國府統治區最核心的地方活動,怎么就沒被全軍消滅呢?
西路軍全軍三個軍,五軍,九軍,三十軍,五軍是個殘軍,只相當于一個師的樣子,三十軍比九軍稍弱,九軍最強,結果九軍孤軍冒進,吃了敗仗,西路軍頓時受挫,從此西路軍才由進攻轉入防御,由主動轉入被動。這分明就是軍事失敗,怎么能說到政治問題上去呢?
毛主席不信任徐帥?
一直有個說法,說是徐帥在西路軍失敗之后沒再有什么機會露臉,是因為毛主席對他不放心,不給他機會,把他冷藏起來了。
且不去考慮這個說法在事實上到底能否成立,光是一個最主要的理由就不能成立。一般的說法是,毛主席怕徐向前再打出一個四方面軍來,中央尾大不掉。扯這種淡的人實在是太蠢了,毛主席還沒傻到這個份上。要是毛主席真的傻到這個份上,CCP恐怕早就完蛋了,根本輪不到共軍從山里鉆出來跑到城里執政了。CCP的歷史上從來就沒出過這種事情。別的不說,就說鄂豫皖根據地,中央先后派去了三批人,都是一去就直接接替領導權的,從來沒出過任何麻煩,包括當初起事的元老們,從來都沒動過這種心思,都是把部隊看作黨的部隊,都是服從黨的領導的。以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形勢,如果徐帥真的能獨立搞出名堂來,毛主席和中央高興都來不及,還談什么忌憚呢?
實際上,毛主席從來都是知人善任的,也從來都沒提防過誰。很簡單,以毛主席“圣人無可無不可”的氣度來說,會怕出什么狀況嗎?在遵義會議那樣就剩下散伙一條出路了的局面下他都敢出手接盤,他還會怕什么狀況?
抗戰開始后,徐帥先是給劉伯承做副手,在129師當師長。去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后,八路軍發展比較快,從山西發展到河北,又從河北發展到了山東,但是山東缺乏一個軍事主心骨,中央就讓徐帥去了。徐帥去山東的時候,115師已經分家,聶榮臻已經在河北搞得有聲有色了,山東由陳光代理林彪的位置,和羅榮桓一起。徐帥去山東的時候,中央明令由徐帥負責山東全局,包括陳光和羅榮桓所部,都歸徐帥指揮。但是徐帥為人比較低調,覺得陳光他們本身比較獨立,用不著他去指導,所以就不怎么管,而是埋頭在冀南和山東另創一片天地,搞得也算是有聲有色。
1940年,徐帥奉命離開山東,回延安準備參加七大,一直到47年,基本上很少接觸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毛主席把徐帥調離軍隊的說法的由來。實際上,稍微看一看當時的情況就應該清楚,當時不止徐帥一個人離開了部隊,包括朱彭等人在不久后都離開部隊,到延安準備參加七大會議去了。在當時,被調回去參加七大才是毛主席和中央看得起的表現,留在部隊不能參加七大基本上可以被看作是中央對他們的認識就是只能從事軍事工作不能參與政治工作,而在共軍里面,傳統上就是政治工作高于軍事工作的。所以說,如果說當時把徐帥留在根據地繼續搞部隊了,那才是真正的對他不信任。
回到延安后,他一直擔任抗大校長,這個位置恐怕也不是誰都能得到的,如果毛主席不信任,會讓他去干嗎?就象后來有人說劉伯承的那樣,難道毛主席不懂得蔣委員長就是從當軍校校長開始發達的?如果是出于不信任,難道就不怕他在這里自己壘山頭,培植私人勢力?此后,組建晉綏聯防司令部以后,雖然名義上的司令員是賀龍,但是賀龍長期在晉西北,實際上聯防司令部的工作就是由徐帥負責的,這樣的殿前都檢點的位置,如果不是出于信任,能隨便給一個人嗎?之后,徐帥就一直生病,雖然他心里很想上戰場,但是卻一直沒有批準。難道這時候讓他去前線累死才能證明毛主席對他的信任,毛主席讓他在后方先把身體養好再說不是出于對高級干部的愛護?
解放戰爭開始后,徐帥再次要求上前線,那時他身體稍微好轉,但并沒有完全恢復。僅僅是離開延安到晉西北,他就已經勞累得需要修養恢復了,如果讓他象劉鄧、陳粟那樣在前線翻山越嶺的轉戰,到底是想讓他早點累死呢,還是說明對他很信任?徐帥到山西后,身體稍微好轉,再次提出到部隊工作。毛主席同意了,就讓他去太岳工作。當時劉鄧、陳謝率部南下,整個山西不僅軍事上需要保守原有的根據地,而且必須承擔向前線部隊輸送兵員和補充物資的任務,這個時候毛主席讓徐帥承擔起來,難道不是出于對他的能力的認可和對他的品質的信任?
打運城的時候,第一次圍攻運城因為部隊缺乏經驗,未能得手。嗣后,王震率所部路過徐帥的防區,徐帥提出要王震部留下來幫忙一起打運城,毛主席二話不說立刻回電同意所請,要王震留下來配合徐帥的工作,并且在電報中明確說王震部與太岳部隊由徐帥統一調度指揮。王震在抗戰期間長期充當御林軍的角色,毛主席能同意讓徐帥調度指揮,這難道還不能說明毛主席對他的信任?
這之后,徐帥就一直給聶榮臻當副手,但是新中國一成立,第一任總參謀長卻不是別人,而是徐帥,聶榮臻反倒成了徐帥的副手。其中原因不難猜測,相比徐帥能帶著一幫新兵把山西的30萬蔣軍解決掉,而坐擁抗戰時期的模仿根據地的聶榮臻卻一敗再敗,徐帥的能力更值得信任。雖然聶榮臻是一方面軍出來的,跟毛主席共事的時間更長,毛主席卻仍然把第一任總參謀長的擔子給了徐帥,這就說明,毛主席在用人的時候就是看才能的,是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的。
1954年,中央軍委設副主席后,徐帥就是軍委副主席之一,而且排名靠前。此后,別的老帥先后遭遇危機,而徐帥卻一直安然無恙。1967年文革正火熱的時候,軍委機關受沖擊,毛主席再次點名要徐帥出任軍委文革領導小組組長。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毛主席一直對徐帥存有戒心的話,恐怕輪不到徐帥到這個位置上吧?
從后來的實際情況看,與別的老帥相比,徐帥在黨內、軍內的地位在建國后恰恰是一直呈緩慢上升趨勢的。雖然這條曲線上的起伏比較平穩,但相比其他人的大起大落來,徐帥怎么說也算是一直在上升的,總沒有突然上升又突然跌落。而且,徐帥的這種上升趨勢一直保持到了80年代初期,幾乎所有建國后的政治運動都沒有影響到他的這種緩慢上升,包括文革開始和文革結束,難道不能說明毛主席對他始終是信任的?
徐帥一生唯謹慎作者:蕭武
在公交車上奮戰兩星期,終于在昨天下班的時候把徐帥的回憶錄看完了。感受主要有兩點,一是徐帥的軍事能力問題,一是徐帥的性格。
就軍事能力來說,應該說,徐帥是共軍將領中較早具有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力的一位。在紅軍時期,徐帥就指揮過好幾萬人——最多時8.6萬——的大兵團作戰,而且在紅軍時期就實現了戰術上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型的,這一點非常難得。按照共軍將領戰術學習的階段來說,在學會運動戰之后,就應該向打運動殲滅戰發展。但是徐帥在這方面的轉型卻不成功,從四方面軍時期一直到解放戰爭,徐帥在指揮部隊打殲滅戰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計算錯誤從而導致原打算圍殲的敵人突圍逃走的現象,始終沒有解決。每逢碰到這種情況,徐帥都會習慣性地說這是部隊追擊不力造成的。實際上,出現這種情況,更多的時候問題不在部隊身上,而在指揮員身上,計算的失誤往往就會導致這個結果。
但是,即便如此,徐帥的軍事能力在共軍中也排在前列。除了軍中公認的軍事能力比較強的林彭劉粟之外,徐帥和陳賡的軍事能力應該就是最強的了,至少比元帥中葉劍英、賀龍、陳毅、聶榮臻、羅榮桓這些人強,而且是能夠獨擋方面的將領。當然,徐帥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不能不考慮部隊自身的因素,因為當時的主力部隊基本上都隨著劉鄧、陳謝南下了,留給徐帥用的部隊很少,大部分是從地方部隊轉為野戰軍的,無論是戰斗素質還是紀律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徐帥能夠用不足十萬人的部隊搞定整個山西,解決盤踞山西40年的閻錫山,實屬不易。尤其是圍攻太原的戰役,徐帥用不足8萬人的部隊居然還包圍并殲滅了閻錫山的13萬人,很不容易,沒有紅軍時期的作戰經驗,做不到這一點。
徐帥的性格是比較低調的,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從他的回憶錄里看,除了二月逆流那次之外,徐帥基本上沒有當面跟人急過,只有那次拍了桌子,情緒很激動。這從他早期為人處世的風格就能看出。他早年畢業于師范學校,畢業后在兩個學校做過老師。第一次因為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播進步思想,被學校開除了。第二次很莫名其妙,直到寫回憶錄的時候,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當時到底為什么被開除了。在這之后,他在家里沒事情干,才去考的黃埔軍校,走上了革命道路。到四方面軍以后,開始時還好,后來張主席搞肅反,比較過分,連徐帥的老婆程訓宣都肅掉了,徐帥也沒有去問問是怎么回事,還是已經時過境遷到了延安之后,才了問當時主持此時的人,但是也沒有責備別人。四方面軍與中央分裂時,徐帥心存不滿,但是仍然沒有堅持自己的意見,張主席電令南下,他也就南下去了。他長期與陳昌浩同志共事,應該說陳昌浩同志做人做事是很過分的,但是徐帥也基本上不與他爭執,除了在西路軍已經失敗時在會上稍微辯過幾句之外,他也沒有爭執過。到延安后,他的工作一直變換,他也沒有要求過什么,始終是中央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中央要他去什么地方他就去什么地方,從來不說二話。建國后也基本上是這個態度,一切服從組織安排。一直到二月逆流,他才講了幾句話。文革期間將他疏散到開封去,女兒受他影響當兵不成,他都沒說過什么,也不去爭。讓他下工廠,二話不說就回家卷好鋪蓋,第二天就下了工廠。
可以看得出來,徐帥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知道自己只是個技術型人才,政治上不夠敏感,所以一直在政治上很謹慎,不輕易表態支持誰也不輕易反對誰。凡是他講到政治路線問題時,一律全部遵循黨關于歷史問題的決議的口徑,絲毫不帶含糊。比如說在張主席這個問題上。按理說,張主席一手將他提拔到了四方面軍頭號軍事主官的位置上,對他是有大恩的,但是他在提到張主席時,絲毫沒有為張主席說過好話,都是張國燾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之類。提到他跟著張主席南下,也說是自己當時的水平不夠,認識不到位,只能到那個水平,并明確說自己這個事情做得不對。西路軍失敗后,陳昌浩沒有跟他商量就離開部隊,他也說自己趕到很慚愧。對于毛主席,也完全服從了決議的定性,建國前完全正確,17年部分正確,文革全錯,沒有一點越軌的地方。
不過,他這么講到底是不是發自真心的,很難說。看完這個回憶錄就能發現,看不到他的真實,只能看到他坐了什么事情,當時是怎么做的。能看到的就是這些,至于他是怎么想的,從來不說,說了的也都是前面說的那樣,完全服從組織決議的,自己不隨便發評論。只有一個地方讓人覺得奇怪,就是他特意區別了毛主席跟“四人幫”,說在對待二月逆流和老干部的態度上,毛主席和四人幫們是不同的。按照主流的歷史敘述,四人幫之所以敢在二月逆流的問題上大做文章,完全是有毛主席這個后臺,雖然一把只是說四人幫如何如何,其實大家都明白是在指責毛主席。只要不特別指出,大家基本上都明白這個意思。但是徐帥特別提出了這一點,說毛主席跟四人幫的態度是有區別的。可以說,這是整個回憶錄里面唯一讓人覺得意外的地方,在文革后對二月逆流事件的主流敘述背景下,這么說顯然有為毛主席辯解的意思,說明他對毛主席還是有感情的。
徐帥的這種態度有兩個可能,一是他特別清醒,是用這種方式明哲保身,也就是他很狡猾,一種是他本人的性格確實如此,什么事情都顯得很無所謂,與世無爭,但求平安。我比較傾向于后一種,他對張主席、毛主席這些人,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但是他知道不能輕易表露,表露了就會有麻煩,所以寧愿一直藏著掖著。但是對于大多數情況,他都覺得無所謂,隨遇而安。
再說說他與四方面軍系統的關系。一般的說法是徐帥是四方面軍的代表,包括他授銜、后來在軍中的地位,都不是出自對他工作能力的肯定,也不是因為他有什么過人之處,而是因為四方面軍的一大群將領,他是唯一有資格代表四方面的人。看完回憶錄,我覺得這很可能是個誤解。或者說,即使中央把他當作四方面軍的旗幟,也完全是個誤會。以他的性格而言,他顯然不是一個很好的老大。這一點對比一下張主席就能看得出來,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張主席就向中央提出,要讓四方面軍的人多幾個在中央工作,增加發言權,這才是一個老大的樣子,知道維護自己手下人的利益,知道為他們爭取權力。但是徐帥完全沒有,徐帥始終保持著很謹慎的態度,與四方面軍的將領也不是特別密切。實際上,我比較傾向于認為,更能代表四方面軍的人不是徐帥,也不是王樹聲,而是許世友。在延安那件事以后,許世友實際上就成了四方面軍的領頭人。比起許世友來,徐帥和王樹聲顯然要內斂得多,所以中央寧愿將錯就錯,讓徐帥繼續充當四方面軍的旗幟。所以,包括后來李先念等四方面軍的人很得志的時候,徐帥都并沒有成為他們的心腹,始終保持著距離。
總之一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徐帥其實也一樣,一生唯謹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