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國企私有化造就權貴資本主義的教訓
■ 《環球財經》編委、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梅新育
權貴資本主義之害
強大利益集團孳生常常是一個國家從興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更是后發國家喪失“趕超”希望的根源,因為這樣的利益集團綁架國家政權,使之淪為為小集團私利看家護院的“家丁”,扼殺平等公正……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發展中國家國內產業因國內收入分配嚴重失衡、市場太小而無法取得規模效益,在開放市場的競爭中難以立足;即使主政者有心保護國內市場,為本土產業創造發展空間,但掌握了絕大部分財富并因此在政治和輿論上勢力強大的高收入群體也有能力扼殺這類政策,以求滿足自己對外國時尚、高檔、優質消費品的消費需求。
一般而言,適度的本幣貶值能兼顧促進出口和抑制進口的雙重目標,對本國經濟增長有正面作用。因此,自主性較強的國家往往訴諸本幣貶值手段以刺激本國經濟,國際收支壓力較大、對出口產業依賴性較高的國家此種動機更強,經濟危機也常常會強化各國本幣貶值動機,以至于1930年代大危機時期形成了各國競相實施“匯率傾銷”的全面貨幣戰;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后,“貨幣戰爭”一詞也一炮而紅,風靡世界。
然而,就是這樣一件公認為有利于本國經濟的政策工具,1968年的秘魯政府和1971年的加納政府實施未久,自身便宣告垮臺。之所以如此,原因是這兩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精英群體日常生活消費高度依賴于進口消費品,本幣貶值政策雖然有利于國民經濟整體,卻導致進口消費品價格上漲,損害了這些群體的短期狹隘利益,他們便運用自己的政治經濟影響力顛覆了政府。
一個被利益集團綁架的權貴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注定缺乏行動能力,財政動員能力虛弱;因為這個小小的權貴群體有能力制定和推行有利于自己的財稅制度,而其他普通居民又無法提供足夠的財政收入,而一個財政動員能力虛弱的國家無法有效應對各類經濟和社會沖擊,使本土現代產業的發展環境因此進一步惡化。面對外敵入侵,這樣一個國家也注定無力招架,因為敲骨吸髓的剝削者不僅不可能有效動員起被剝奪壓榨的大眾,反而往往惟恐被剝削的大眾在反抗外敵入侵的過程中組織起來而奪取其政治經濟權利,因而常常愿意喪權辱國割讓利權,乃至為外敵充當統治的傀儡,只求能保住自己已有的剝削壓榨特權。晚清和舊日的中華民國便是這般景象。
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是如此,即使許多一度爆紅的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如20世紀初的阿根廷、二戰后初期的菲律賓。須知1910~1930年間的阿根廷發展程度比加拿大還好,二戰后初期的菲律賓曾經是東亞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當時的中國和日本只能瞠乎其后。即使是在引領世界的大國,尾大不掉的利益集團也會扼殺公正和發展的希望。昔日的世界帝國西班牙就是這樣沒落的,今天的美利堅“帝國”同樣面臨這樣的風險。次貸危機和由此發展而來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充分暴露了美國金融體制的深層次問題,但致力于推動金融改革的奧巴馬卻因開罪華爾街利益集團而付出了重大政治代價。2010年9月上旬,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說:“很長時間以來,一些勢力強大的利益集團一直主導著華盛頓的議事日程,他們談論我的時候就像在談一條狗一樣?!痹谠撃昴昴┑闹衅谶x舉中,奧巴馬果然慘敗。
在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體中,國有經濟私有化是分利集團快速形成并膨脹壯大的最重要渠道,因為財富再分配、特別是掠奪財富永遠比創造財富更為迅速快捷。在1980年代以來的拉美私有化進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而在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私有化進程中,這一點更是暴露無遺,它造就了俄羅斯目前已是根深蒂固的權貴資本主義,哺育了一批企圖或曾經左右政局的寡頭。盡管普京上臺后強力整肅,但權貴資本主義病根已經深入俄羅斯肌體,難以根除。
俄羅斯私有化造就企圖操縱政權的寡頭
在蘇聯廢墟上建立的俄羅斯葉利欽政權企圖通過大規模私有化迅速制造出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作為自己的統治基礎?!岸砹_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后來與前總理基里延科談話時對此直言不諱:“在質押拍賣(指俄羅斯1995~1996年的國有資產質押拍賣)中完成的惟一任務是促成產生大的資本家,以防止社會主義重歸俄羅斯。這個任務95%是政治性的,只有5%是經濟性的。它是借助于質押拍賣完成的。”殊不知此舉卻造就了在相當程度上凌駕于這個政權自身之上的操縱者。在收買大資產階級政治支持的交易中,近乎無償地掠奪了巨額資產的大資產階級、俄羅斯新貴們并無義務急于支持養肥自己的人;而大力推行私有化的蓋達爾政府由于此舉大大削弱了政權自身的資源,并將絕大多數國民推向自己的敵對面,反而極度削弱了自己的“談判地位”。結果,新生的俄羅斯大資產階級開始萌生操縱政權的野心。
蘇聯剛剛解體,新生的俄羅斯大資產階級中就有人開始顯現出操縱政治的野心。俄羅斯寡頭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在最近20年里,除了商界,政府不可能從任何其他地方挖掘到得力的干部。任何一個30~35歲年齡段上的政府工作人員,如果沒有經過在商海中的磨練,在國家的崗位上會無所事事?!?BR>在1992年出版的與其副手涅烏茲林合著的《操縱金錢的人》一書中,他更寫下了這樣的自白:“幾個月前我們還認為不影響我們這些商人利益的政權是最好的。就這一點來說,戈爾巴喬夫政府是最理想的。在當時那個階段,這已足夠。現在,當商人階級的力量在積蓄,而且已經成為不可遏制的發展進程的時候,我們對政權的態度開始改變。政府對我們采取的中立態度已不能使我們滿足?,F在需要遵循‘誰有錢誰說了算’的新原則……我們商人不需要被收買的政府,我們將促成個人利益與我們一致的那些人以民主選舉的方式掌握權力。這樣的政權不僅能得到我們的擁護,也能得到我們的經濟支持。如果(現在的政權)不能勝任,就需要采取相應的步驟,讓那些與商人志同道合的人上臺?!?BR>霍多爾科夫斯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攫取了尤科斯石油公司控股權和管理權之后,他同時向政治立場迥然對立的“亞博盧”集團、右翼力量聯盟和俄羅斯共產黨提供政治捐助,企圖先在國家杜馬中獲得“攔截股”,進而取得“控股權”。
以1996年初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和當年俄羅斯總統大選為標志,俄羅斯“寡頭資本主義”正式誕生。在當年年初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12個與會的俄羅斯巨商(主要是銀行家)決定集中所有人力、財力、物力去幫助葉利欽競選連任成功。葉利欽如愿以償成功連任,寡頭們也如愿以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國家政權,他們不僅向政府重要位置安插了自己人,有時還親自披掛上陣,在國家機構中占據了幾個高級職位,最典型的莫過于控制奧內克蘇姆銀行的寡頭波塔寧出任聯邦政府第一副總理。別列佐夫斯基的做法更跡近操縱政權。當初極力推行私有化、希望借此造就一個大資產階級作為政權支持基礎的丘拜斯剛剛提出“企業家的活動對國家的影響過大”,就立馬遭到別列佐夫斯基的迎頭反擊,后來又預言丘拜斯在政府的日子屈指可數。1998年3月22日,他在獨立電視臺的“總結”節目上斷言切爾諾梅爾金總理不可能成為葉利欽政策的繼承者,次日切爾諾梅爾金就被解職。
別列佐夫斯基這樣概述自己的主張:“資本應該擁有高水準的獨立性,并不受來自國家的干擾。企業家的活動應該加強其在國家中的作用。今天,俄羅斯國家政權最強大的支柱是大資本”;“作為國家,有責任聽取企業家們的意見,而無權給他們穿小鞋。”“寡頭資本主義”一詞就是俄羅斯媒體概括他的主張而提煉出來的。
實際上,這些寡頭所要求的“企業獨立性”不過是主張資本可以收買政權,但政權不能調控、節制資本。長距離輸油管道工程在任何國家都是牽涉國內乃至國際政治經濟的大事,但2003年4月尤科斯、西伯利亞兩大石油公司合并后,霍多爾科夫斯基受到普京接見,他要求政府允許鋪設私有輸油管道,還在事后用挑釁的口吻評論這個問題:“當我制定好自己的計劃后,不需要有人再對我們說該往哪一條輸油管投資?!倍诨舳酄柨品蛩够刂频拿芳{捷普銀行和尤科斯石油公司中,多年來要謀求高級職位的必要條件就是在政府里有個人聯系,能夠接近政府高官或者本人就是政府高官;公司高管中也有人后來出任政府職務。在梅納捷普銀行和尤科斯石油公司擔任過高管的前高官有:
卡加洛夫斯基,梅納捷普銀行第一副行長,1992~1994年俄羅斯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蓋達爾班底”一個積極有影響的成員。
伊瓦年科,尤科斯石油控股公司副總裁,原西拉耶夫政府的安全部長。
薩姆謝夫,尤科斯石油控股公司副總裁,曾在蓋達爾、切爾諾梅爾金兩屆政府擔任燃料動力部副部長,后任財政部長。
格魯舍溫科,尤科斯石油控股公司副總裁,曾于1992年擔任燃料動力部第一副部長。
涅烏茲林,尤科斯集團第二把手,1997年9月擔任俄通社-塔斯社副社長,同時保留在梅納捷普集團的職位。
沙赫諾夫斯基,在涅烏茲林出任俄通社-塔斯社副社長后,接任俄羅斯工業-尤科斯聯合董事會負責對外聯系(面向國家機構、社會團體、大眾媒體)的副董事長,原在莫斯科市委主管內務,1996年是葉利欽競選總部成員。
……
俄羅斯“民主”政體下的媒體——資本掌控的工具
媒體既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公共權力,在市場體制下又能成為一種營利工具,志在操縱政權的俄羅斯寡頭們自然不會放過。1990年代,以橋銀行總裁、橋集團總經理、俄羅斯實業界圓桌會議聯合協調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弗拉基米爾·科斯季科夫·古辛斯基為先鋒,新出現的金融工業集團寡頭們相繼插手俄羅斯大眾傳媒領域;到1990年代后半期,俄羅斯大多數大眾傳媒已經落入他們的控制之中。《消息報》等部分媒體一度獨立運營,但為時不久便不得不納入資本麾下。在掌握媒體的寡頭中,古辛斯基最為突出。早在1993年,橋集團就創建了一個“獨立”的電視頻道獨立電視臺,古辛斯基個人掌握其77%股份;1997年初,橋集團控制下的大眾傳媒機構合并成一個獨立的控股公司“梅地亞-橋”集團,古辛斯基自己領導并持股70%,為此他不惜放棄了在其創立的集團里擔任其他職務。當年7月,1992~1994年擔任葉利欽總統新聞秘書、后出任俄羅斯駐梵蒂岡大使的科斯基科夫出任“梅地亞-橋”集團副經理。
在鼎盛時期,“梅地亞-橋”集團下屬媒體包括:
七日出版社,出版俄羅斯最受尊重的自由派報紙之一、發行量10萬份的《今日報》(最初系橋-銀行集團自行開辦),以及發行量37.5萬份的《七日報》;
《綜述》雜志,發行量5.5萬份;
莫斯科回聲廣播電臺,每天在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有25.8萬聽眾;
獨立電視臺控股公司,為“梅地亞-橋”集團下屬子公司,當時是俄羅斯最有名氣的電視臺之一,覆蓋俄羅斯歐洲部分、西伯利亞、遠東、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約1.2億觀眾,以及獨立電視臺附加臺(有5個頻道進行衛星電視轉播,連接了2.2萬臺電視機)。
此外,在古辛斯基勢力范圍內的媒體還有《莫斯科共青團員報》、《莫斯科真理報》、《莫斯科晚報》、《自鳴鐘》、《文學報》和莫斯科的電視頻道莫斯科電視銀屏。此外,古辛斯基還曾經提出以1.6億美元收購莫斯科電影制片廠49%股份,以及企圖收購俄羅斯通訊公司25%股份,但未能成功。
古辛斯基對大眾傳媒的投資,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在俄羅斯特殊條件下對政權的投資——這句評語不僅是對古辛斯基的準確評價,也是對其他寡頭傳媒投資的準確評價。經營傳媒本身就是件難事,在1990年代俄羅斯混亂的經濟環境中,要想循正常方式經營傳媒更是難上加難;這些傳媒本身并不盈利,而是虧損的,寡頭們之所以要控制這些傳媒,目的不是追求商業利潤,而是有一定的政治經濟目標,其由低到高主要如下:
——捅出敗壞自己競爭對手聲譽的各種黑材料,封鎖對本公司不利的消極報道。在某些時候,這種權利還時常被用于敲詐勒索。寡頭古辛斯基控制的“梅地亞-橋”集團當時被認為是俄羅斯最有保障的大眾傳媒,其員工的薪酬、稿酬均屬最高,下屬獨立電視臺的辦公和攝影設備均優于國有的俄羅斯電視臺。但這家公司經營高度依賴于來自西方和國內大公司的貸款,其中數目最大的貸款有幾億美元,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借給該集團的,而且已經超期;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列姆·維亞希列夫承認,之所以“借給”梅地亞-橋集團如此巨款且從中不獲得任何商業利潤,“只是為了讓他能保持安靜,不來干擾公司運作罷了”。
——左右社會輿論和政治精英的情緒,促使政府通過對本公司有利的政治和經濟決策,以及在國家機關中為自己的利益游說。
——幫助對某一集團友好的活動家進入聯邦和地方各級政府領導層,阻止對本集團不利的政治家上升。如獨立電視臺臺長馬拉申科曾被正式編入葉利欽的競選班子。
正因為如此,2000年3月總統大選及國家杜馬選舉后,俄羅斯政治局勢趨向穩定,大商人對大眾傳媒的投入也相應銳減,因為政權爭奪戰業已或正在接近塵埃落地,新總統普京地位穩固,而且消除了葉利欽時期寡頭們左右政局的局面,繼續向媒體投入大筆資金就純屬浪費了。
權貴資本主義注定不能形成穩定的政權
和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穩定環境
假如能夠形成穩定的政權,進而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必要的穩定環境,那么無論俄羅斯私有化及其造就的寡頭群體有多少原罪,倒也不失為“逆取順守”之舉。但事實證明,私有化造就的俄羅斯寡頭們注定不能形成穩定的政權,遑論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穩定環境了。
事實上,隨著寡頭們的勢力興旺壯大,他們開始具備條件實踐霍多爾科夫斯基的上述思路,寡頭內部確實也出現了組織“影子政府”把持國家政權的想法。1997年,寡頭中的“思想家”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提出,大資本家應當聯合起來,將國家置于自己的影響之下;換言之,就是國家應由高級官員和大資本家“共同擁有”。然而,尖銳激烈的利益沖突使得大資產階級們天然難以聯合起來。另外一個寡頭、首都儲蓄銀行-農工銀行總裁斯摩棱斯基曾得到波塔寧的幫助,1996年8月時還極力推崇波塔寧,稱他是他們這群志同道合者中最適合擔任第一副總理的人選,但兩人為爭奪西伯利亞石油公司而翻臉,后來波塔寧被迫離開政府時,斯摩棱斯基卻如此尖刻評價他:“他沒有學會把自己的這張皮和國家那張皮剝離開。”
不止一位觀察家指出過,俄羅斯大商人缺乏良好的組織性。最典型的表現是,一直到2000年夏,大部分俄羅斯大資本家才決定加入阿爾卡季·沃爾斯基領導的俄羅斯企業家和工業家聯盟,而此時普京已經競選獲勝,并且從代總統轉為正式總統,開始整治寡頭了;領導俄羅斯企業家和工業家聯盟的阿爾卡季·沃爾斯基最初步入政壇是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安德羅波夫的助手。俄羅斯新生資產階級隊伍內部無法自行產生一個領袖人物,而需要借助這樣一個與蘇共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才能多少凝聚起來,充分顯示了這個群體何其缺乏凝聚力,而一個自身就缺乏凝聚力的集團是無法擔任整個社會凝聚核心的。
同時,按照一個社會領導集團所必備的標準衡量,俄羅斯大商人的致命缺陷是沒有任何傳統,也缺乏社會責任感。2000年6月,俄羅斯著名寡頭、梅地亞-橋集團公司總裁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受控非法侵吞價值1000萬美元的第11電視頻道國有資產而被捕后,別列佐夫斯基給俄羅斯企業家和工業家聯盟寫了一封公開信,即使在這封主題是為古辛斯基辯解的公開信中,別列佐夫斯基也不得不寫道:“我們之間的內訌突出地反映了自己的傲慢、沒有相互聽取建議的愿望、沒有經驗,而最主要的是——這是一個缺乏遠見的新階層,沒有能力抓住主要問題,盡管它擁有了巨大的財富,但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社會都缺乏一種責任感,這讓俄羅斯付出了高昂代價?!?BR>也正是由于缺乏社會責任感,以及依靠攫取而不是創造的發財歷史,俄羅斯新貴們常常傲慢地無視大眾,把自己放到大眾對立面。2003年4月,與普京會面之后,霍多爾科夫斯基公開呼吁普京“應該依靠國家少數具有創造力的群體,依靠高智商的精英。我們的成功是我們的大腦積極運作的結果?!边@樣的一個群體,注定無法充當凝聚一個大國社會的核心力量。
更糟糕的是,俄羅斯新生權貴階層負有深重的“原罪”。雖然表面上氣壯如牛,但1992年出版的、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和涅烏茲林合著的《操縱金錢的人》一書中,仍然流露出依靠非法手段致富者內心深處的膽怯:“在做任何事之前,我們都無法擺脫這樣的齷齪感覺:門即將開啟,我們聽到有人說,‘商人?請進監牢吧!’最富有經驗的律師也無法保證我們能順利離開被告席,因為被告與法官都將以法律為準繩采取相應的行動?!?BR>俄羅斯共產黨主席根納季·久加諾夫、自由派政治家鮑里斯·涅姆佐夫、美國政治學家李·沃洛斯基、著名貨幣投機商喬治·索羅斯,這四人的政治立場完全背道而馳,他們分別發表言論文章的《蘇維埃俄羅斯報》、《共青團真理報》、美國《外交》季刊、英國《衛報》的立場和背景差異巨大,但他們譴責俄羅斯財閥、寡頭的措辭則幾乎完全一樣,思維如出一轍。
2001年1月17日,對普京并不友善的意大利《共和國報》如此評價:“許多觀察家們認為,作為總統的弗拉基米爾·普京所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戰勝厚顏無恥、無法無天的陰謀家——即人們口中的‘寡頭’,這些人一度牢牢地控制住了權力。與此同時,這些人還創建了一個并行的權力機構,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卻能對俄羅斯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施加影響。普京非常善于管制這些憑借在蘇聯和俄羅斯國家財產私有化的過程中使用騙術不費吹灰之力、沒冒任何風險就撈取了巨額財富的人?!?/p>
俄羅斯私有化急先鋒支持者幾何?
正由于俄羅斯私有化對該國經濟社會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對推動俄羅斯私有化發揮了關鍵作用的人物在俄羅斯社會聲名狼藉,甚至曾經吹捧他們的西方勢力最后也背離了他們,最典型者莫過于“俄羅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此人1991年11月任俄羅斯聯邦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主席,1992年6月1日被任命為俄羅斯聯邦政府負責經濟和財政政策的第一副總理,同年領導俄羅斯聯邦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制定了私有化方案和實施計劃。
充滿腐敗和掠奪的俄羅斯私有化把億萬俄羅斯平民推向貧困深淵,俄羅斯經濟蒙受毀滅性打擊,經濟下降幅度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令丘拜斯在俄羅斯民間飽受唾罵。老百姓憎恨丘拜斯,稱他為“大騙子”;反對派指責丘拜斯的私有化只是廉價拍賣國家財產,使財富集中到少數人手中,丘拜斯所擅長的就是將國家財產挪來挪去,并不能給俄羅斯帶來經濟增長。多年的民意調查都顯示,他是俄羅斯最不受歡迎的政治家,“這是丘拜斯惹的禍”在俄羅斯成了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有一次,丘拜斯的哥哥伊戈爾到醫院做腿部手術,醫生檢查時得知他姓丘拜斯后,竟馬上厲聲說:“如果你是‘那個人’的親戚,我絕不為你做檢查!”2005年3月17日丘拜斯遇刺,嫌疑人克瓦奇科夫在案發后第8天(3月25日)就被檢察部門認定并提起訴訟,但受到了社會的強力支持。2010年8月20日莫斯科州法院再次宣告克瓦奇科夫無罪時,旁聽席上一片歡騰,“烏拉”聲響徹法庭。但西方在政治上對丘拜斯卻大加褒揚。1997年,《歐洲貨幣》(Euromoney)雜志將其評為年度“年度優秀財政部長”,但他直到這一年的3月7日才被任命為俄羅斯聯邦政府第一副總理兼財政部部長,11月份就被解除了俄羅斯聯邦財政部部長職務,保留政府第一副總理虛職。
盡管西方政界和輿論界、某些俄羅斯知識分子可以出于政治目的而大肆吹捧這個毀滅了本國國民經濟的人,反正他們無需自己去冒險;但對于需要用自己的錢去承擔風險的投資者而言,他們就不會樂意在市場上支持丘拜斯了。即使在通常被認為是丘拜斯私有化受益者的俄羅斯商界,對丘拜斯的支持也很少。丘拜斯在俄羅斯統一電力公司總裁任上時,打算借鑒備受質疑的美國加州電力改革經驗推行電力體制改革,希望在該領域吸引外資,提高其效率和競爭力。但丘拜斯剛一宣布進行改革,統一電力公司股價立刻暴跌2/3,公司資產大幅度縮水,迫使俄羅斯國家杜馬實質性地改變了電力系統的改革方案和時間。
更令丘拜斯之輩喪氣的是,隨著時間流逝,連西方社會輿論對他的抨擊也與日俱增。早在1993~1996年間,就開始有一些很有影響的美國報紙將阿納托利·丘拜斯稱作“卑鄙、偽善的人物”;米爾頓·弗里德曼則稱蓋達爾和丘拜斯為“貨幣主義雜種”,意思是說這兩人的經濟和思想理論非常膚淺。
充滿欺詐的中國私有化主張意欲何為?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憲法明文規定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大規模私有化無異于憲法政變,對中國社會和政權穩定性的威脅可想而知。正因為如此,中國社會近年流行的某些私有化輿論充滿了欺詐,最常見的就是把國企與公眾利益對立,在“增進公眾利益”的旗號下鼓吹實際上只能令少數人得利而剝奪大眾利益的舉措。
如以“國有壟斷企業”分紅少、損害了公眾利益為由主張私有化,且不說前些年國企分紅少系1990年代國企極度困難時期的遺留問題,我們不能竭澤而漁,這種邏輯總結起來就是“因為國企暫時分紅少,普通公眾受惠少。所以,為了讓普通公眾增加受惠,應當把國企改為私人所有,讓利潤進入少數私人私囊,從而剝奪普通公眾從中受惠的可能”……這是什么樣的邏輯?我幾年前讀過一篇某知名評論家談論民營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文章,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因為其論證邏輯實在太過強大。那篇文章邏輯可歸納如下:
“教育收費高昂、全社會怨聲載道,必須改變——教育收費高昂是因為投入不足——為增加教育投入,應吸引民營資本進入——為吸引民營資本進入,應取消對教育的價格管制,準許提高教育收費!”
類似的忽悠做法同樣也體現在關于財政問題的爭議上。主張私有化的人多數也指責中國財政規模過大;事實是中國財政占GDP比例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我們需要澄清某些被攪混的事實。
美籍經濟學家陳志武《中國政府規模有多大》一文流傳甚廣,此文指責中國財政規模過大,聲稱2007年中國財政收入5.1萬億元,占GDP的21%,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稅收為2.4萬億美元,占GDP的18%,中國政府規模大于美國。其實,這篇文章是把不同口徑財政數據放到一起比較了,因此結論只能是誤導。
無論是按照財政收入占GDP比重、中央財政占GDP比重還是按照財政供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衡量,中國政府規模都小于美國政府;陳志武文章中引用的中國財政收入是包括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在內的全部收入,但陳志武用以與之比較的僅僅是美國聯邦財政收入,而美國財政包括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2007年中國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總額51321.78億元,陳志武文中這一數據大體正確;2007年美國GDP為138112億美元,根據我查閱的美國國會預算署統計數據,2007年美國聯邦財政收入25682億美元,經濟統計局報告提供的當年美國州政府財政收入約20190億美元,兩項合計45872億美元,占當年美國GDP的33%,盡管州以下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尚未納入計算,但這個比例已比中國同年全部財政收入占GDP比例高出12個百分點了。若按中央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衡量,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庫資料,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歷年這項指標都相當于中國的2倍左右。
這些本來是經濟學界的常識,身為知名美籍經濟學家的陳志武在《中國政府規模有多大》一文中作出如此驢唇不對馬嘴的對比,是因為真的不知道,還是明明知道這些常識卻故意拿不同口徑數據對比?他這樣做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正由于充滿欺詐,許多與私有化主張一脈相承的主張完全違背經濟學基本常識,如“將外匯儲備分給全民”之類的主張居然是知名學者提出,居然能夠走紅,實在是給中國經濟學界留下了無法抹殺的恥辱印記,而我們的社會公眾也需要增強辨別能力,以免遭遇忽悠深陷彀中而不自知。
私有化是怎樣洗劫國家和國民的?
■ 《環球財經》編委 張捷
今年是蘇聯解體20周年。20年前,隨著加盟共和國的一個一個獨立,以最后戈爾巴喬夫的辭職為標志,蘇聯解體并且把國家權力交給俄羅斯,成為了一個獨而不聯的獨聯體組織,現在這個“獨聯體”早已名存實亡了。
蘇聯解體后的經濟問題以及私有化問題,一直是全球政治經濟學者們討論的熱點,現在中國也出現了某些要把國有財產分掉的論調——有人說把國有股份按份分給國民,也有人說把我們的外匯儲備2萬億分掉,每一個國人能夠得到2000美金云云。
對于這些論調,主流反對學者多以蘇聯“休克療法”后引發國家災難、人民生活困苦等來加以反駁,但對于為什么把國家財產分給了老百姓,名義上是增加了老百姓財產的,怎么會變成“不但國家財產沒有了,老百姓原來存儲的財產也被洗劫了”這一問題,具體的分析不多。事實上,蘇聯“私有化”后,不僅國家公有財富被外國資本和權貴資本洗劫,大部分老百姓私人財產也被一攫而光。這種打著“愛國”和“民生”的幌子大肆攫取財富的行徑,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1992年6月,俄羅斯國會通過證券私有化方案,規定把企業大部分股份出售給企業的職工和管理者,一小部分出售給外部投資人。俄羅斯企業私有化將前蘇聯74年積累的國有資產經過估價,按1.49億人口,每人1萬盧布,無償轉讓給每個公民。每人只象征性地支付25盧布,即可領到一張面值1萬盧布的私有化券,購買企業股份或住房,或委托給投資基金,該券不記名、不掛失、可轉讓和兌現。這相當于把所有國家財產作價約1.5萬億盧布,分給了全國人民,而且這樣的支付基本是“無償”的,看上去前蘇聯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實惠”,但結果是怎樣的呢?
用費雪公式剖析俄羅斯當年
在消費領域的通脹與產權交易領域的通縮
據俄杜馬聽證會公布的材料,從1992年到1996年,由于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按1995年價格計算,私有化給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9500萬億盧布,相當于衛國戰爭期間損失的2.5倍,81%的國民在經過了這樣的私有化后,存款消失殆盡。無償給予國民的“私有化”怎么就變成了讓國民破產和國際大鱷掠奪的結果呢?這其中的經濟學原理是什么?
在此,我們可以引入西方著名的關于貨幣價格理論中的費雪公式MV=PT(參見名詞解釋)加以說明。在原先貨幣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數量的增加與價格下降成為反比。
由于在計劃經濟時代,進行產權交易的貨幣量和貨幣流通速度都是一個非常低的數額,于是商品數量增加后的結果,就是價格急劇下降。如此一來看似公平的私有化,結果就變成了普通人拿到債券后,只能以廉價的拋售來換取現金改善生活。由于當時具體的產權交易領域的現金極為不足,導致其拋售價格極為低廉。低廉的價格引發恐慌再造成進一步拋售,俄羅斯的民眾紛紛出賣私有化證券,而企業經營者、有錢人以及外國資本則乘機廉價大量購買,私有化證券以極快的速度向這些人群手中集中,以至于在股份化的國企中,90%的小股東持股不到10%,而1%的大股東則持股85%以上,極大地加劇了貧富分化。
據俄羅斯國家杜馬私有化結果分析委員會委員弗·利西奇金提供的數字,俄羅斯已出售的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售價僅為1300美元,其價格之低廉創世界紀錄。俄羅斯500家大型國有企業實際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但只賣了72億美元。僅1996年一年,因國有企業私有化造成的損失就比希特勒侵蘇戰爭使國家財產遭到的損失還要多。
俄羅斯實行私有化以后,1992年當年通脹率即達到2501%。持續多年的嚴重通貨膨脹,不僅造成經濟生活混亂,而且使廣大民眾遭到空前浩劫。1992年俄全面推行“休克療法”,導致經濟癱瘓,物價飛漲,盧布貶值,居民損失了4600億盧布儲蓄,物價上漲51倍,而名義工資僅提高11倍。價格指數逐年暴增——1991年同比上升168%,1992年上升2508.8%,1993年844%,1994年214%,1995年131.4%,轉軌5年,物價上漲了近5000倍。其后幾年通脹略有下降,但仍然處于極高水平,1996年21.8%,1997年11%,1998年84.4%,1999年36.5%。至此,導致81%的居民多年辛苦勞動的積蓄被徹底洗劫一空。
在俄羅斯私有化以后,為什么會導致必然的惡性通貨膨脹呢?答案還可以用費雪公式來解答。按照MV=PT,我們可以看到老百姓雖然賤賣了所得的債券和產權等權益,所得的現金還是極其巨大的,這樣的情況相當于對社會注入了大量的貨幣M,而老百姓需要購買的商品T卻難以快速增加,尤其是在蘇聯的計劃經濟下一切按照計劃生產,生產能力沒有冗余,適應需求的快速增長沒有余地,因此在T不變的情況下,貨幣M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價格P的暴漲。
在商品價格突然暴漲下,老百姓持有現金的欲望極大降低,導致原來不參與流通的定期儲蓄等廣義貨幣M也加入到流通中來,進一步提高了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同時還有不能忽視的關鍵因素就是貨幣流通速度V的急劇增加,在通脹的壓力下老百姓本來是要一個月花光的月工資必須在得到工資的當天搶購當月所有必需品,這樣的結果就使貨幣流通速度增加了30倍。按照費雪公式,價格就要增加30倍,這樣的結果相互作用是一個相乘的關系,導致貨幣惡性通脹100倍就成了輕而易舉的事情。
更進一步的是,在這樣的通脹下為了維持政府開支,政府原來的收入按照通脹前的貨幣計量就嚴重不足了,結果不得不再一次大規模印鈔,導致惡性通脹正反饋增長。
私有化后俄羅斯政府債臺高筑,政府財政入不敷出,靠發行鈔票和舉債度日,內債余額約200萬億盧布,外債余額新增約600多億美元,政府預算1/3用于償還債務。因此,政府被迫放松銀根,僅僅是1992年就增發貨幣18萬億盧布,是1991年發行量的20倍。在印鈔機的轟鳴中,財政貨幣緊縮政策流產了,如此造成的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效應,如山崩一般難以阻擋。
由于通脹發生在老百姓的消費領域,而產權交易的貨幣供給不足所造成的通縮是發生在產權交易的資本領域,這兩個不同領域之間的漁利,使得財富出現超速度的急劇變化。由于民眾的消費是可以透支的,在私有化方案出臺以后,因為老百姓存在著不當的收入預期,造成他們提前把以前的積蓄拿來消費,在得到債券買產權私有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巨大貶值,當時的俄羅斯就是這樣的情形。
為了加快私有化進程,俄羅斯政府最初采取的辦法是無償贈送。1992年6月國會通過方案,每個俄羅斯人可領到一張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可以憑證自由購股??墒堑鹊剿接谢絾訒r,已是1992年10月,時過境遷,此時1萬盧布只夠買一雙高檔皮鞋。這樣的貶值使得國企被更嚴重地賤賣,外國資本和上層權貴可以控制企業,成為通脹中資產的主宰者,在通脹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把私有化進程徹底演變成了一次合法侵吞俄羅斯國家資產的饕餮盛宴。與此同時,就是人民實際生活水平普遍大幅度下降,兩極分化十分嚴重。到1999年時,失業率高達15.2%,占人口10%的最富有者在全體居民總收入中的比重達45%。最富者的收入是最貧困者的48倍,58%的居民生活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
一個國家的私有化成為國際食腐者的樂園
與此同時,由于需求和通脹的暴增、外匯的失衡導致匯率暴跌,使得俄羅斯私有化后的資產被賤賣給外國資本的同時,各類資金在消費品不足的時候勢必要找到一種替代商品,那就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外國貨幣,各路資金撲向外匯的時候,就造成國家資本急劇外流,同時世界各類資金會進來購買廉價的資產,一個國家的私有化也成為了國際食腐者的樂園,使得俄羅斯在國際上收支陷入國家實際金融破產的境地。
改革以來,俄引進外資累計僅為400多億美元,而外逃資金約1500多億美元,國家外匯儲備僅為270億美元,導致盧布大幅貶值:美元與盧布比價1991年為1∶59,1992年1∶222,1993年1∶933,1994年1∶2205,1995年1∶4562,1998年跌到1∶6000。1998年實行幣制改革,新舊盧布的比價為1∶1000,新盧布與美元的比價6∶1,現在已跌到28∶1到30∶1之間。國家的國際地位同時發生崩塌,貿易自由化將國內市場拱手讓給外國。據1997年資料,外國產品占據國內市場的份額高達84%。
俄羅斯為什么會走上這樣的私有化被洗劫的道路,這也是有過程的。1991年前蘇聯解體,1992年葉利欽上臺即急于推出私有化的系統改革。其時35歲的蓋達爾投其所好,根據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的“休克療法” (shock therapy),制定了激進的改革方案。為此,葉利欽破格將蓋達爾提拔為政府總理,并任命薩克斯為總統首席經濟顧問。在這二人的設計和主持下,以放開物價、大規??焖購氐姿接谢癁橹饕獌热莸摹靶菘睡煼ā奔みM改革全面推出。
經過上面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私有化對于國民經濟的危害和對于國家、國民的洗劫是很容易通過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進行推演的,但休克療法為什么能夠讓俄羅斯當年為之傾倒,不惜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顧而實行之呢?原因就是這樣的政策取得過一些成功。
私有化在大國與小國的本質不同
休克療法最早在玻利維亞實施,收到了一定效果。1985年玻利維亞政府的預算赤字達485.9萬億比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約1/3,通貨膨脹率高達24000%。1984年的外債為50億美元,應付利息近10億美元,超過了出口收入。1980~1985年期間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30%,
在這樣的情形下,玻利維亞采取了休克療法,在該療法實施不到一周后,惡性通貨膨脹便得到了強有力的遏制,物價從暴漲趨于穩定。1986~1987年通貨膨脹率僅為10%~15%,1988年為21.5%,1989年為16.6%。國民經濟通過短暫的下降也逐步回升。實行休克療法的第二年,即1986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2.9%,但隨后幾年都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長勢頭。同時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債務問題也得到了明顯緩解,并最終使玻利維亞克服了嚴重的債務危機。此外,同樣實行了休克療法的波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所以對于休克療法的推崇在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為什么在玻利維亞成功在俄羅斯就不可復制呢?他山之石怎么就難以攻玉呢?與俄羅斯不同的是,玻利維亞和波蘭在實施休克療法前,已經出現了惡性通脹和貨幣泛濫。因此,私有化后,其國家市場上的充裕貨幣正好可以被進入產權交易的增加的大量資產所稀釋。
此外,國家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玻利維亞有900多萬人口,109萬平方公里國土,人均收入1000美元左右;波蘭人口3800萬,國土31萬平方公里,這樣的規模只不過相當于俄羅斯的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在不同的國家規模下,休克療法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對于玻利維亞這樣規模的國家,按照費雪公式MV=PT,其所需要的商品數量T是很容易被國際市場所滿足的。但對于擁有1.5億人口的俄羅斯來說,則遠遠不能。由于國際市場一時無法滿足其巨大的商品需求,其結果一定就是對內通脹。而俄羅斯出口的大量資源和私有化企業的產權,國際市場也難以迅速消化,勢必造成賤價出售,大好的江山就這樣廉價易手。這里必須要注意到的就是市場經濟學的基本假設 “市場出清”是難以實現的,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基本要求是市場可以快速調節,認為市場可以瞬間平衡,忽略這樣的調節速度影響。然而對于大國和小國這樣的速度差別巨大,尤其在休克療法的劇變中其速度影響更被放大,由此造成了大國與小國之間療法相似、結果不同的天壤之別。
由于俄羅斯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商品運輸也成為了一個重大問題,造成資金流動性和商品分布極大的不均衡。尤其是俄羅斯是前蘇聯的主要繼承國,而前蘇聯實行的是典型的高度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統治地位,國家法律禁止私人擁有企業。1992年初,俄羅斯共有25萬家國有企業,這些企業實行分級管理,其中屬聯邦所有的企業占17.5%,屬各共和國所有的占27%,屬邊疆區和州所有的占8.4%,屬地方所有的占36.2%,即按企業數目計算共計89.1%的企業歸國家所有。由于俄羅斯實施休克療法時國家的市場建設不足,造成流動性極大的不均衡,也使得通脹難以控制,因為用來收購產權和私有化債券的資金,與老百姓購買日用品的現金,二者的流動性是有著本質的鴻溝和不均衡的。這樣的產業結構與市場化的要求差距極大,而這些弊端在玻利維亞甚至波蘭這些體量較小的國家,是比較容易依靠國際市場的流動來消弭的,但對于俄羅斯這樣的大國,無疑就是“蚍蜉撼大樹”了。
為什么休克療法在俄羅斯能夠被順利推行?原因之一是在休克療法第一步棋——放開物價的初期,看似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俄羅斯政府規定,從1992年1月2日起,放開90%的消費品價格和80%的生產資料價格;同時,取消對收入增長的限制,公職人員工資提高90%,退休人員補助金提高到每月900盧布,家庭補助、失業救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
在物價放開的頭三個月,效果似乎立竿見影——以往購物長隊不見了,貨架上的商品琳瑯滿目,習慣了憑票供應排長隊的俄羅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實惠。但是在商品供應開始出現不足、同時出售私有化債券的民眾在得到大量現金后卻沒有地方消費時,物價就開始飆升了。物價飆升引發了進一步恐慌。按照休克療法的第二步棋,財政、貨幣“雙緊”政策與物價改革同步出臺。財政緊縮主要是開源節流、增收節支。稅收優惠統統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繳納28%的增值稅,同時加征進口商品消費稅。但是面對飆升的物價和老百姓的剛需,高昂的稅收被轉嫁給老百姓,造成物價進一步被推高。而財政的收入不足必然陷入印鈔的惡性循環,由此休克療法給俄羅斯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除了上面已經陳述的老百姓的收入被惡性通脹掠奪一空外,對于整個國家而言,從1992年到1999年,俄羅斯經濟持續7年嚴重衰退,1998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90年下降了44%,工業總產值減少54%,消費品生產則下降58%。到2000年,俄羅斯GDP總量還不到美國的1/10,排名從1987年的世界第5位下降到世界第13位。俄羅斯居民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健康狀況和平均壽命也在惡化,從一個大國淪為一個弱國。1988年前蘇聯人均GDP就已超過10000美元,整整20年過后,2008年俄羅斯人均GDP不過是9500多美元。
筆者無意評價“休克療法”的宗師、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功過是非,但所謂“經濟”,無非“經世濟民”,經濟學家干的事兒,本就應以增加人類福祉為宗旨。不可否認“休克療法”在玻利維亞取得一些成功,然而就在俄羅斯整個國家陷入“休克”的悲慘7年中,西方世界不斷給予薩克斯以高度評價,對其理論缺陷卻鮮有剖析與反思,這就有些讓人覺得不可理解了。1994年12月出版的《時代》周刊盛贊薩克斯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經濟學家”;1997 年法國《Le Nouvel Observateur》把薩克斯列入到全球最重要的50位領袖行列。
假如中國被“私有化”,那會怎樣?
對于少數人鼓噪的中國國有財產“私有化”前景,我們也可以根據以上推論的公式進行推演。根據國資委最新數據,中國央企資產總額逼近24萬億元人民幣,假設加上沒有計算在內的劃撥地、礦山開采權和其他各種特許權利的價值,以資產的2倍計算,央企資產總額約合50萬億元,但是中國能夠交易的錢有多少呢?
截至目前,中國的狹義貨幣是20萬億元,廣義貨幣70萬億元,而廣義貨幣的存款是老百姓的養老錢,通常是不會大量進入產權交易領域的。同時各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還鎖定大約12萬億元。我們以狹義貨幣計算,其中16萬億元是企業儲蓄,考慮到這些儲蓄很多就是那些即將被出售的企業的流動資金,也難以進入交易市場,因此粗略和樂觀的估計也就是有5萬億資金可以購買約合50萬億元的產權,如若按照俄羅斯私有化的做法,把這價值50萬億元的央企債券進入市場,按照費雪公式,如果其他貨幣條件不變,其結果就是要讓上述資產的售價變成原來的1/10!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流入中國的熱錢數額較大,這與俄羅斯實施休克療法時的情形有本質不同。當年俄羅斯進行私有化前,流入到俄羅斯經濟體的海外熱錢數額并不大,即便如此,這些熱錢在私有化后通過各種黑市大量進入俄羅斯,廉價收購原國企債券從而控制了大量的俄羅斯支柱產業,不僅攫取了俄羅斯人民多年創造的寶貴財富,也嚴重威脅到俄羅斯的經濟和金融安全。
再來計算一下可能發生的通貨膨脹。目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16萬億加上其他各類存款,總額為47萬億元;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3.5萬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2.5萬億元。按照費雪公式MV=PT,如果私有化在一年完成的話,原來的PT只不過是12.5萬億而已,而中國國有企業價值超過50萬億,就算是貨幣的流通速度不變,50萬億已經是原來MV的4倍,這也意味著物價在私有化的一年內就要漲4倍!而老百姓的恐慌會讓中國約47萬億元的儲蓄也進入市場,這樣物價就要在一年內變成漲價8倍。而惡性通脹下,由于社會不愿意持有貨幣,將導致貨幣的流通速度急劇甚至數量級增加。倘若我們把原來一個月花光的變成三天花光,就意味著貨幣的流通速度增加10倍。如此一來,一年內百倍通脹就成為現實!通脹100倍的結果是什么?就是無論在“私有化”中給了你多少,你幾乎所有的財產都被洗劫了!
辯證看待美國的私有制度
說到美國的私有制度,總說美國的房子不僅是永久產權,而且房子上面的天空、房子下面800米以內的地也是屬于房主的;只有高于一定的高度之后,天空才是國家的,如果在地下800米以內發現了石油或者其他礦產,這些資源都歸房主所有,好像買了一套房子,以后這財產就歸自己個兒了,“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軍隊不能進”是一些對西方世界充滿憧憬的人士心中的“神圣案例”。這些社會輿論給很多不明就里的中國普通民眾造成了錯覺。如果從更高的角度來認識一下這個所謂的所有權,其中就可以發現美國私有制“掛羊頭賣狗肉”的端倪了。
私有制下買的房子,“國王的軍隊”真的不能進么?錯矣!美國的房產稅是1%~3%,假如你花100萬美元買了一棟房子,房產稅率3%,那么你每年要為這棟房子繳納3萬美元的房產稅:100/3=33.3年,也就是說你每33.3年就要重新把自己的房子買一遍。要是私人的房子,就算這人已經死了,都要交房產稅。而且房產稅的征收是根據你所擁有房子的實際價值來征收的,如果在這33.3年里你的房子升值了,比如從100萬美元升值到300萬美元,那么恭喜你,你每年就要為這棟房子支付9萬美元的房產稅。若你是一個釘子戶漫天要價,確實是可以不搬,但是你的房子的估價可是會隨著周邊的建設大大增值,你要繳納的房產稅也就隨之爆增——在房產稅模式下,釘子戶難當??!而且,雖說“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但政府收稅人員則更是不可侵犯,你若不讓稅官進門,對方可是有權拿著槍上你家收稅的!如若不交房產稅,政府有權將該房拍賣,如電影House of Sand and Fog里的女主角不過是疏忽了一下, 房子就給拍賣了。
在西方發達國家,因為房產稅而丟掉房子的有一個經典故事。被金融家亨利佩拉特爵士“無償奉送”多倫多市政府的卡薩羅馬(Casa Loma)城堡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府邸。在“大蕭條”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多倫多市政府物業稅的提升,該府邸從以前每年的600加元增加至每個月1000加元(這在當時是巨款),導致大富翁佩拉特爵士不得不靠拍賣藝術品和家具來繳納稅費。最后因為負擔不起27303加元稅款,該房子被收歸多倫多市政府所有,如今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
房產稅屬于地方政府征收稅種,是美國地方政府(縣市區、鎮、學區、社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大約占30%, 一般占地方政府稅收的70%左右。也就是說,美國的地方政府全靠房產稅養著。根據美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00年到2007年,美國的個人收入增長了28%,中等價位房的房價增長了48%,而美國房產稅同期增幅是 62%。
在紐約的曼哈頓區,90%以上的居民甚至一輩子都租房而住,為何?就是因為該區3%的房產稅讓很多人覺得不愿或難以承受。當年宋美齡女士居住在中央公園邊上的那套Penthouse,價值約為七八千萬美元,每年要繳納200多萬美元的房產稅,這樣的豪宅就是白送給普通人也住不起。而同時,由于當地政府規定每年房租上漲幅度不得超過3%,將房租控制在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價格,也是當地居民更愿意去租房而不是買房的原因。
此外,一些國人認為美國土地都是私有,這也是誤解。其實美國土地私有率并不高。目前,聯邦政府擁有占美國國土面積30%的份額,而且這一比例逐年增加。再加上各州政府、縣政府和市鎮政府擁有的土地,私人土地的比例就更小了。
美國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制度,就是社區居民自治。比如你喜歡一個小區,光有錢還不行,還必須這個小區的居民同意,你才能搬進去(買房不需要鄰居同意,搬進去住才需要)。如果你干了什么壞事,比如嫖妓被抓,小區居民可以投票趕你滾蛋,你不走就讓警察(社區警察也是小區居民出錢養著的)拖你出去。而所謂的在你家地底下發現了石油也是你的,這樣的說法也是一種忽悠人的說法,一方面在這樣淺層難以有石油,更主要的就是即使有油,你要開采也必須要先征得鄰里的同意,尤其是政府道路主管部門的同意(開采淺層地下資源會造成道路地基下陷的,而且還有環境、地下水等等資源問題),因此這樣的所謂的所有權私有,實際上是口惠而實不至,連你想在自家院里打口水井,也必須先經過政府的批準和鄰居的同意才可以進行,全然不是一些人想當然的“在我自家的地上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做法。因此這種所謂的“所有權地下資源也歸私有”的說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只是一個名義化。
因此,在美國對于房屋和土地的所有權,事實上是要與公眾權利分享的,所有權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使用權是與社區公眾分享而不是你獨享而排他的。美國的社區公眾對于個人住房行使所有權的限制,是一種社會化權利對于私有權力的限制,如果不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對“私有制”的認識就難免偏頗。
此外不得不談的是美國高額的遺產稅,這個所得稅的比例非常高昂,甚至達到收入的一半!這個稅收實際上就是對每一個人進行一次“蓋棺定論”的所得稅清算。這也是美國有些富豪熱衷于“裸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吸收捐款的基金會是私有的,他們最希望的就是其他人也能夠捐贈到其基金會名下(這實際上也可視為一種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手段),名義上是回饋社會,實際上是其子子孫孫擁有和管理這個基金會,在避稅的同時分得一杯羹。
事實上,對于美國的私有制度到底是個怎樣的私有,還有很多點、很多層面可以剖析,以上只是從普通人比較關注的房地產角度來談這個問題。這對于認清美國私有制的本質、厘清部分國人有關私有制的爭論,或會有所幫助。
在蘇聯解體20周年之際,我們在回顧與反思之余,中國各界有識之士應冷靜分析“私有化”之聲的來龍去脈,警惕敵對勢力利用人們希望得到財富的心理進行利誘,絕不能讓前蘇聯發生過的悲劇在中國重演。
國有企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
■ 白益民工作室 牧川
誰在批評國有企業?
近一段時間以來,對國有企業的批評言論在網絡、報刊等隨處可見。普通老百姓批評一些國有企業的原因可以理解,如成品油價、電話費、各種費用太高,其定價過程老百姓的參與權、話語權有限,他們期望國有企業能夠在為人民服務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有一些學者也在批評國有企業。他們大多留過洋,在外企、國際機構工作過,信奉新自由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理論。他們批評的目的是為私人資本,尤其是為外資服務。
這些學者反對國企壟斷,卻不反對跨國公司和私人資本壟斷;他們無限夸大市場對于資源的配置能力,卻對過去40年新自由主義在世界各地造成的惡果熟視無睹;他們只看到政府權利對人的限制,卻無視資本及其權利對人的專制;他們積極追求將國企私有化,讓國企從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行業退出,讓位給私人資本和跨國公司等外資,完全無視國有企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巨大支撐作用。
某高校著名教授就是這些學者中的一位。此公曾任美林證券亞太高級經濟學家、世界銀行顧問,極其信奉新自由主義理論,認為市場是萬能的,國家不應該干涉市場運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該教授不斷抨擊全球范圍內的政府救市方式,批判凱恩斯主義思潮,同時否認中國存在金融危機,他認為中國根本不需要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該教授積極主張國企從壟斷行業撤退,讓位給私人資本,主張將國企分給13億民眾,恰如俄羅斯當年曾經做過的一樣。但是,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俄羅斯當年的做法只是一個悲?。阂恍﹪蟊环值搅朔稚⒌膫€體民眾手中,但是在少數寡頭制造的危機中,這些股權又落入私人資本和跨國資本手中。
該教授的這些主張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不是什么新東西,無非是對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新自由主義理論的重復:一是政府必須鏟除所有阻礙市場運行的法律法規,實現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二是政府應出售擁有的一切資產,由私人資本企業來經營;三是政府應該縮減開支,減少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福利等領域的投入。
新自由主義:美國的戰略工具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借助拉美各國軍政府寡頭之手推行新自由主義休克療法,中斷了拉美各國獨立富強之路。
90年代初蘇東劇變,美國借助IMF等機構,在危機中迫使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及東歐各國推行新自由主義休克療法,徹底搞垮了這些國家。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結束,美國一超獨大。
90年代末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國又通過IMF等機構,迫使東南亞各國推行新自由主義休克療法,掠奪了東南亞各國幾十年的發展成果。
21世紀初,美國更是軍事占領伊拉克,用槍直接下命令,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
近40年來新自由主義已經在世界各地犯下累累罪行:
1.破壞拉美的獨立富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社會主義運動和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浪潮興起。上世紀50~60年代,許多國家為謀求國家獨立富強,轉變了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出口的經濟,追求對內導向的工業化道路,把石油、礦產等重要產業收歸國有,將其收入投入國家建設和發展。這是發展中國家的一段黃金時期,拉丁美洲在此期間表現得尤其優秀。
美國向來視拉丁美洲為其后院,當然不能容忍一個強大的拉美站在其身后。許多跨國公司在美國有巨大的利益,拉丁美洲各國的國有化道路損害了美國跨國公司的利益。
70年代,美國支持智利、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軍事集團發動政變,培植親美軍政府,借助軍政府之手推行新自由主義。軍政府采取屠殺、暗殺以及中情局親授的酷刑等暴力恐怖手段鎮壓群眾,同時采用新自由主義的理論管理國家經濟。自從50年代,中央情報局就資助弗里德曼及芝加哥大學,為拉美國家培養經濟學家,這些學生后來被稱為“芝加哥男孩”,他們為軍政府實施了全套經濟政策。
1973年,美國支持的皮諾切特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民主選舉的智利總統阿連德。飛機轟炸總統府,總統在抵抗中死亡。皮諾切特開始屠殺,超過3200人失蹤或處死,至少8萬人監禁,20萬人逃離智利。
隨后開始了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嘗試。1975年更是大幅推進,開始推行休克療法等新自由主義政策,削減公共支出至阿連德時代一半,醫療和教育首當其沖;近500家國營公司和銀行近乎免費贈送。這一年,智利經濟萎縮15%,失業率升到20%(阿連德時代不到3%)。
智利企業吃盡了新自由主義的苦頭,惟一的受益者是跨國公司、金融投機資本家和軍政府寡頭。曾經堅定支持政變的智利民族企業家、基層制造商幾乎全部破產。
在巴西、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同樣的事情在發生,同樣的屠殺、暗殺、失蹤、監禁和中情局親授的酷刑,同樣的新自由主義經濟休克療法,同樣的經濟災難。拉美國家的獨立富強道路中斷了。
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從來也沒有批判過軍政府的獨裁,從來也沒有宣揚過民主。在美國眼里,沒有什么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有的只是霸權和利益。
2.推翻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
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蘇東各國經濟瀕臨崩潰,急需援助。此時“芝加哥男孩”又帶著他們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來到蘇東各國。
在俄羅斯,葉利欽先是向議會要求了一年的特別行政權,不等議會批準就可以頒布法律。一年之后,民眾和議會對葉利欽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愈來愈失望,此時葉利欽將軍隊開進議會,用暴力手段解散了議會。約500人死亡,1000人受傷,1700人逮捕。美國支持葉利欽的暴力和專制行為。
新自由主義主導了前蘇聯各國的改革。國企被大規模地賤賣和私有化。俄羅斯約有500家大型企業被以72億美元的低價出售,而這些企業的實際資產要達2000多億美元。
主導激進改革的蓋達爾和丘拜斯認定,必須把所有權從國家和官僚手中奪過來?!盁o論把財產分給誰,哪怕是分給強盜,只要把財產從國家手里奪過來就好。如果強盜變成自己資本的有效主人,他就不會再做強盜了……”
七個男人成為了俄羅斯最有權勢的人,七個寡頭便控制了整個俄羅斯。
與1990年相比,20世紀末俄羅斯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52%(1941~1945年戰爭期間僅下降 22%),工業生產減少64.5%,農業生產減少60.4%,盧布貶值42000倍,消費價格上漲170萬倍。許多人一輩子的積蓄僅僅夠買幾個面包。
1989年休克治療之前,俄羅斯聯邦只有200萬人生活在貧窮中,每天所得不到4美元。到90年代中期,據世界銀行統計,有7400萬俄羅斯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1996年,25%的俄羅斯人,近3700萬人,生活在被描述為“絕望”的貧窮中。
從1992年起俄羅斯人口增長一直呈下降趨勢,死亡人口高于出生人數0.5~0.7倍。人均壽命從70歲降到64歲,男性壽命則降到58歲以下。從1992年到2006年,俄羅斯人口萎縮660萬人,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起到了屠殺人口的作用。擁有1700萬平方公里的俄羅斯本來就人口不足,現在領土安全問題更為加劇。
俄羅斯也曾經將部分國有企業的股權平均分配給民眾。1994年6月,葉利欽宣布俄羅斯已有70%的工業企業實行了私有化,俄羅斯社會4000萬人成為股票持有者。但是這項政策并沒有使得民眾成為企業的主人。大多數股票持有者根本不可能參與企業管理,無法分紅。另外,通過操縱股票暴跌,民眾手中的股票還常常不夠換一瓶酒、一公斤香腸,此時寡頭和外資又大幅收購股票,從而低價控制國有企業。
3.席卷東南亞人民的勞動成果
80年代、90年代,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繁榮。但是1998年金融危機之后,東南亞國家備受打擊。美國通過新自由主義剝奪東南亞國家數十年的成果,2400萬人因此淪為貧民。
馬來西亞、韓國、泰國等國采取保護主義政策,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和收購國營公司,國家掌控能源和交通等部門。他們積極培養國內市場,同時也阻止日本、歐洲和北美的產品進口。這樣的政策當然使得美國不悅。
90年代中期,美國操縱IMF和世界貿易組織對東南亞國家施壓。東南亞國家頂住了將主要國營公司私有化的壓力,卻接受了金融自由化的政策。熱錢大量涌入,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泡沫激增。
1997年,在美國金融資本的操縱下,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外資熱錢出逃。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
東南亞國家臨近破產。此時新自由主義的鼻祖弗里德曼發表意見,反對任何種類的紓困。他的態度和美國政府、IMF相同。
危機爆發幾個月后,IMF才決定救援,但是附加了全套的新自由主義條件。他們要鏟除這些國家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根據協議,泰國將開放外國人擁有當地銀行的大量股份,印度尼西亞將削減糧食補貼,韓國將取消保護工人免于大批裁員的法律。IMF甚至在韓國設定了嚴格的裁員目標:為了取得貸款,該國的銀行業必須裁撤50%的員工(后來降至30%)。IMF甚至企圖直接干預韓國內政,要求參選的4位總統候選人必須書面保證IMF的方案。簽字日成為韓國的國恥日……
但是救援的時機已經太晚了,救援反而標志著危機的深化。大規模的私有化浪潮開始了。短短20個月,跨國公司在印度尼西亞、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進行186件重大企業并購案。這是過去50年來在和平時期規模最大的將資產轉移給外國公司的浪潮。
但是弗里德曼宣稱,亞洲發生的事根本不是危機。“我相信全球化幫了所有人的忙,在1990年代融解了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墨西哥、俄羅斯和巴西的經濟,因為它揭露了許多腐朽的做法和體制。”
4.接管伊拉克的政治與經濟
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都是假借IMF、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各種機構和當地官員之手。但是在伊拉克,卻是美國直接派軍隊進入伊拉克,拿著槍發布新自由主義的命令。
200家最大的國有企業被私有化。大量的美國公司進入伊拉克。伊拉克政府的各項職能、伊拉克重建工程,全部都被外包給這些公司,其中的哈里伯頓公司在伊拉克的員工超過5萬人。但是伊拉克最大的200家企業卻無法在自己國家的重建工程中拿到一份小小的合約。
2006年7月,伊拉克戰爭已經奪走65.5萬伊拉克人的生命。
無論是戰爭,還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美國的霸權和利益。
美國實行雙重標準
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界、金融界有些人士,盲目崇拜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理論,拋棄馬列主義,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已經過時、失效了。他們自稱在商言商,認為自己只是搞經濟的、賺錢的,不談政治。他們缺少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意識,缺乏縱觀世界格局的戰略眼光。他們盲目崇拜新自由主義的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教條,卻無視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其他流派。
英國的崛起靠的是重商主義,德國的崛起靠的是李斯特經濟學,重商主義和李斯特經濟學都主張貿易保護和維護民族利益。日本和美國的崛起也是靠貿易保護主義,美國19世紀的經濟學借鑒了李斯特經濟學的很多理念,只是在美國崛起、強大之后,擔心別人沿著自己的梯子爬上來,才開始鼓吹自由貿易。
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貿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理論,只對強者有利,對弱者不利。一只狼和一只羊自由競爭,其結果必然是狼把羊吃掉。
但是美國作為強者,也不完全遵循自由貿易,美國實際上是實行雙重標準,是西方發達國家中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國家,國際輿論對美國實行保護主義的批評隨處可見。前些時候美國國會通過決議,禁止中國國有企業在美國投資。中國擁有龐大的美元外匯儲備,卻在美國根本買不到重要的產業和技術,這些事實就是美國實行雙重標準的明證。
為什么國內許多學者不學習西方崛起的成功經驗,卻偏要學習危害極大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
如何讓國有企業為人民服務
國有企業是全民所有企業,所以其盈利也應該為人民服務。在考慮企業長遠戰略發展、應對國際挑戰的前提下,應該將其大部分盈利都投入到公共事業當中。加大對教育、醫療、住房、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投入。提高對低收入人口的補貼,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照顧,改善民生。
國家應該合理安排財政收入和投資比例,對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加大投資,避免戰略性產業大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避免城鄉差距日趨擴大。改變現在的經濟發展模式,讓人民群眾能夠在本地區工作、學習、生活,實現區域均衡發展。
同時,應該加大打擊腐敗力度,充分發揚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以民主監督的方式防止企業高管的腐敗。同時,國有企業的收費和定價過程,應該進行充分的聽證,邀請人民代表參與,充分發揚社會主義的民主。
重慶市在這方面正在努力探索,而且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重慶市在國資增值與地票交易的基礎上,提出“十大民生工程”,“以民生為本”。
建設3000萬平方米公租房,解決50多萬戶中低收入群眾住房困難,改變目前商品房價格過高現象;提前實現全市農村養老保險全覆蓋;培養照顧好130萬農村留守兒童;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實施萬元增收工程,使“兩翼”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建設1500個集中、寬敞、舒適、方便的農民新村,打造100個特色鮮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小城鎮,加快31個遠郊區縣城配套設施建設,易地搬遷38萬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人口;森林覆蓋率達到40%,城區綠化率達到35%,建成國家森林城市;深入開展“三進三同”、“結窮親”、“大下訪”,深化“三項制度”等等。
同樣是土地公有制,其他地方政府必須依賴土地財政、依賴開發商,而重慶因為做好土地規劃和土地儲備,所以便做到了不依賴于短期的土地財政。重慶的探索,表明國有企業完全可以在為人民服務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