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大幅升值刻不容緩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商學院金融系 李濟廣
摘要:匯率低估是我國通貨膨脹的首要原因,其更大危害是匯率補貼造成巨額使用價值贈送、資源為外國利用、以及環境破壞,匯率低估出口便利還會壓制創新動力,且外匯儲備無法保值。人民幣大幅升值本身不會造成外匯儲備貶值,不會造成大量企業破產和經濟滑坡,就算有些工人失業,也比匯率嚴重低估的危害小得多,且國家財力完全可以輕易解決失業問題,增加就業和保就業的最佳途徑是規范乃至縮短勞動時間。
關鍵詞:通貨膨脹,人民幣升值,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業
一、人民幣立即大幅升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近期,明顯的通貨膨脹如期向我們走來,高層官員和政策研究人員已在談論將要到來的滯漲。治理通脹必須找準病因。通貨膨脹不管有多少原因,歸根到底離不開貨幣流通量(即當下流行的、用詞不合語法和詞義、具有掩蓋通脹根源作用的“流動性”)的過多。以令人心焦、越調越高的房價而言,輿論界和政策研究界往往把房價過高的原因歸結為地方政府對GDP和高額賣地收入的追求。其實,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大幅度左右房價,基本的經濟常識告訴我們:有那么多的貨幣去購買,高房價怎能下得來?沒有那么多的貨幣去購買,高房價怎么能維持下去?地方政府把房價拉到合理水平的唯一可用直接調控手段是規定每戶只能擁有一套住房,但在今天的社會意識氛圍內,政府作出這一決定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即便國家統一作出這樣的規定,從房產領域轉移出去的貨幣也會把其他商品價格抬得更高。
與GDP相比,我國的M2是貨幣多半存在于國外的美國的三倍左右,超過日本的1倍半(我國M2與美國M2口徑差別不大,GDP與交易量成正比,美國雖然直接融資較多,但直接融資的貨幣大部分也要變成銀行存款即M2,對貨幣需求的減少數量有限),,而貨幣過多的首要原因是國際收支順差,巨額國際收支順差的原因又是調節國際收支的基本市場變量——匯率的的僵化。按早幾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1美元的購買力少于2元人民幣,按世界銀行的近期評價,1美元的購買力等于人民幣3元多,但匯率曾長期維持在1:8以上,現在也是購買力的2倍。當然,匯率不必等于購買力,合理的匯率應是使國際收支平衡的匯率。我國每一個經濟學教科書都將國際收支平衡列為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基本杠桿就是匯率。因此,持續多年的順差是本幣匯率低估的基本標志。人民幣低估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巨額的國際儲備,因為它使出口獲利極為容易(有些同一商品在美國貨架的價格比在大陸的價格低好多,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很好注解),它還使外商資金到中國可以換成更多的人民幣進行投資,使游資進入大陸兌換人民幣購買資產顯得非常便宜且可等待升值。
今天的國際儲備耗費貨幣當局投放20萬億的人民幣去購買(截止2010年11月份我國外匯占款221650億元)——即使沒有結匯制,大部分外匯也不會為社會公眾所持有。實證有研究顯示,1996-2008年廣義貨幣供給量和基礎貨幣量與外匯占款相關程度分別達到0.948995和0.934012。[1] 此外,這20萬億人民幣即便部分被企業提現用于支付結算,大部分還會變成原始存款派生貨幣,筆者按2010年11月份數據計算,外匯占款可創造貨幣流通量M2的51.35%。這就是我國貨幣過多——70多萬億M2——和通貨膨脹的首要原因。過多的投資貸款、財政赤字以及寬松的房貸是貨幣投放過多的其他原因。增加直接融資,可以減少貸款,但不會減少外匯占款這種超額貨幣。
溫和的通貨膨脹僅僅造成不利于中低社會階層的財富再分配或造成社會不滿,但對經濟的損害一般不會太劇烈。國際收支順差的更大危害是財富為國外利用、巨額使用價值贈送以及資源環境破壞。首先,通常認為,本國大量外匯儲備意味著與外匯對等的物資被外國利用;實際上問題不至于此。一國本幣匯率相對于購買力低一半,實際的意思是,美國人在美國購買1斤豬肉或一單位使用價值需要2美元,按購買力1:3計算,2美元購買力相當于本幣低估國的6元,所以美國人購買本幣低估國家的豬肉按匯率1:6只需要用1美元就可以兌換到相應國家購買1斤豬肉的貨幣;本幣低估國家的人拿著這1美元到美國卻只能買到半斤豬肉,或其它半個單位的使用價值。這中間相差的價值,與外匯成本一樣,也是辛苦的勞動、寶貴的石油煤炭電力、原材料和設備消耗構成的成本;此外還有由此造成的土地占用、水源污染和空氣混濁。不計對資源環境的損失,僅從財富角度計,上述情況意味著,一進一出貼補國外的價值(實質是財富使用價值)是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2009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超過2.2萬億美元,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匯率計算只約4.39萬億美元——當然如果國內銷售的部分按購買力計算則大于此數。可以認為,每年有幾萬億人民幣的財富形成匯率補貼。其次,本幣低估還使外資在本國買到廉價生產資料等資源,同樣也是巨額匯率補貼。此外,在外匯儲備過多的情況下,出口退稅與稅率低估的作用相同。出口退稅使企業可以以更低的價格對外銷售,從而將更多的國內價值轉移(贈送)給世界市場。據研究,出口退稅支出一半以上事實上補貼了外國進口商和消費者。[2]技術競爭力弱的國家,為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匯率低于購買力從而付出一定資源代價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外匯盈余過多的情況下不使匯率向國際收支平衡快速浮動,則會付出無謂代價;在資源環境形勢及其嚴峻的情況下,過度出口及巨額順差則危害更大。從邏輯上說,未來也可以通過本幣大幅高估和逆差把損失的資源財富拿回來,但本幣未來大幅高估的可能性絕對沒有;即使未來有可能部分資源回流,但國外已經先行利用我國資源從而節省了本國資源來維持和擴大消費,發展經濟;由于外幣會貶值,即使本幣大幅高估,儲存的外匯儲備也買不回來已經轉移的資源和財富。央行大量回收貨幣緩解物價也無助于緩解財富贈送與轉移。
眾所周知,美國的巨額國債無法正常償還,要想減輕償債并防止發生債務危機,唯一途徑就是增發貨幣,美元大量增發如果造成美元自身購買力下降,就是中國外匯儲備的貶值。與此同時,美國基準利率接近于零,未來利率上漲是極大概率事件;簡單的機制是,利率上漲必然導致債券價格下降,中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和其它債券類資產將會極大貶值,例如100元面值的債券市場價格完全可以變成80元,那就是上萬億的損失。外匯儲備如果不買美國債券,放到國內是閑置,放到國外銀行沒有面值貶值風險,但有銀行倒閉風險價值和貶值風險,也沒有多少收益。購買其它證券已使很多資金變成不良資產。外匯儲備是貨幣當局的資產,貨幣當局沒有權力購買實物資產,如果企業和政府、個人要使用外匯儲備購買實物資產,必須付出人民幣向央行去購買。企業和個人購買外匯到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在人民幣匯率會升值的背景下,大部分注定要虧損或盈利空間非常小;讓需要追求利潤的企業囤積居奇,機會損失非常大而盈利前景非常不可靠;讓不怕虧損的政府購買物資儲存起來則需要巨量發行十數萬億國債籌集資金以兌換外匯,從而超大幅擴大貨幣供應量。因此,外匯儲備保值的途徑不存在。
此外,社會熟知,本幣匯率低估還造成企業依賴低匯率出口從而缺乏創新動力,成為轉變增長方式的重大障礙;不利于引進先進技術,不利于進口資源,不利于進口商品和出國消費而更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利于對外投資。
在貨幣供應量和外匯儲備仍在迅速走高的今天,以上問題亟需貨幣當局做出說得過去的回應。不要說匯率是由市場決定的,因為外匯市場本身不存在。形成外匯市場以取消結匯制和售匯制為前提。在這一制度不宜取消的情況下,調控匯率需要央行根據外貿收支等情況大力度出售外匯儲備,并放棄結匯制。
二、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可行性
一些人以為人民幣大幅升值會造成外匯儲備大幅貶值,其實匯率變動并不會造成外匯實際價值減少。央行原先用8個人民幣購買1個美元存起來,如果把這個美元用4個人民幣賣出去,央行“虧損”的后果是4個人民幣沒有收回來而滯留在社會,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如果經濟的增長和虛擬經濟的增加不需要增加4個人民幣,就會帶來通脹壓力。但中國社會公眾不管用4個人民幣還是6個人民幣兌換1個中國央行的美元,這1個美元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到的東西是相同的,中國沒有損失。只有過了一段時間,在以美元支付結算的地方如果美元自身貶值,比如美國發生通貨膨脹,企業不管用幾個人民幣去兌換這1個儲備美元,其在美國能購買到的東西都會比以前減少,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才會遭受損失。因此,人民幣立即大幅升值,不會造成外匯儲備貶值,而延緩升值,外匯儲備不能減少反而繼續增加,才會造成更大損失。
相關的另一擔心是人民幣大幅升值會造成國際游資退出而實現其大幅盈利。但是假設有5千億美元外資退出,帶走人民幣升值的給它們帶來的匯率變動盈利,只不過1、2萬億人民幣而已,和我們每年(!)數萬億匯率補貼和使用價值贈送比較起來(不算其它損失),也劃算得多。
增加直接融資,可以減少貸款,但不會減少外匯占款這種超額貨幣。
提高利率緩解物價則使熱錢流入更多并增加企業成本。
勿需人民幣升值而使匯率立即合理的唯一途徑是通過貨幣巨量超發促使國內物價迅速翻番。但惡性通貨膨脹常常會使一國經濟崩潰,甚至會使社會陷入動亂。相信我國不敢冒這個險。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經濟增長不可過多依賴外需,認為過多的外匯儲備危害極大,但奇怪的是對于減少順差和對外依賴所必需的人民幣升值等措施,社會各界大多數人卻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不同意。其主要原因在于,本幣升值與增長速度從而和就業量有關,這使人們——當然關鍵的是貨幣當局和計劃機關——難以接受本幣大幅迅速升值。對此,相關的認識需要澄清。
第一,人民幣升值雖然會有副作用,但一天不升值,財富轉移、通貨膨脹、阻礙創新等危害就一天不減少,早升值一天,上述各種危害就早減少一天。當然,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其他重要措施還有提高勞動報酬和社保水平,嚴禁地方對外資違規優惠,限制一些外商投資,增加環保成本,增加資源出口關稅,取消出口退稅,嚴懲非法流入的游資、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等。但在其他措施不到位或難以到位的情況下,匯率調整則為急需。為扭轉外匯儲備過多的不正常狀況,相當的逆差也屬必要,增加一些失業也比上述危害小得多。匯率低估的境內主要受益者即超額貨幣的主要獲得者是出口商和房地產商,而大陸出口超過一半為外商投資企業所從事。
第二,人民幣大幅升值不會造成大量企業破產和經濟滑坡。企業利潤空間極大。常州市2008年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利潤總額/所有者權益=17.67%,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19.76%,而利潤總額還不包括占增加值百分之十幾的出口退稅,更不包括巨量的利潤隱瞞。美國企業賺1塊錢,勞動者可能得到7成或8成,在中國大量的私營企業,賺1塊錢,勞動者可能只得到兩成,統計的宏觀收入分配格局和人們的所見所聞,完全可以證實這一點。所謂升值壓力測試,完全不可靠。
與此同時,匯率升值使出口企業受到的損失之量,等于進口企業受惠之量,出口企業利潤的損失等于進口企業利潤的增加,從而給進口企業發展生產拓展空間。我國出口企業有一半是來料加工企業,來料加工企業的進口量和出口量差不多。
第三,就算有些工人失業,完全可以輕易解決。例如,對于本幣升值可能引起的失業增加完全可以通過節省的退稅實施補貼來解決,2010年全國財政收入77390億元,而出口退(免)稅就有7328億元。夸張地說,就算有1億勞動者因出口減少而失業,7328億元可以給每人發7328元救濟金,要是有幾千萬失業者,有7328億元照發工資都夠了。但問題不限于此,匯率低估造成的匯率補貼數萬億元,這巨額匯率補貼大部分形成為財富和資源外流,中國多籌集一些資金應對失業,也劃得來。
第四,增加就業和保就業,勿需浪費資源,在中國目前情況下,保就業的最佳途徑是規范乃至縮短勞動時間,勞動分擔、閑暇分享。我國大量進城務工人員、部分城鎮戶籍私營個體企業勞動者以及教師等每周平均勞動時間超過60小時,超過70小時的也非常之多。把勞動時間限定在每周40小時之內(絕大多數國家低于此數),就可以騰出1-1.5億個工作崗位,充分就業根本不是問題。規范與縮短勞動時間是中國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從而也是克服增長依賴癥、出口依賴癥的重要保障;規范與縮短勞動時間也是通過改變勞動供求關系而顯著提高勞動者相對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徑,從而也是擴大需求的重大措施,還是滿足勞動者多種需要、實現科學發展的中心——人的自由發展的迫切要求。
匯率低估以國民福利較大損失為代價增加GDP。片面追求GDP會引起種種弊端早已成為社會共識,問題是要切實做到在應對世界市場萎靡的境況下如何科學發展而不是對增長速度過于敏感;“科學發展”的最直接要求就是不要片面追求增長而要科學增長。科學發展要求科學地增加就業,要求對消費、投資、出口做出一定節制。科學發展要求我們的視線從國內生產總值到國民生產總值,從國民生產總值到國民生產凈值,從國民生產凈值到綠色國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福利總值”[3],從綠色國民收入和國內生產福利總值到分配結構合理的國民收入,以及人類發展指數和人類幸福指數。科學發展要求不忘自力更生,能在國內解決的問題就在國內解決,這可以回避國際市場沖擊。在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原則上,當前的關鍵是平衡。
參考文獻
[1]劉鐵牛:《淺析我國外匯占款對貨幣供給的影響》,《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2009年第2期。
[2] 田豐:《提高出口退稅率對中國經濟增長作用有限》,《國際經濟評論》, 2009年 第3期。
[3] 程恩富,曹立村:《如何建立國內生產福利總值核算體系》,《經濟縱橫》2009年第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