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問301反補貼調查:
中國憑什么補貼美國?
——從美國“301調查”中國清潔能源說開去
從大局上講,中國不應該補貼美國!這是筆者呼吁取消補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具體到微觀層面情況要復雜得多,取消補貼必然對具體產業、企業造成影響,補貼本身是被記錄在企業的利潤賬下的,不論是美國以“反補貼”而征稅還是中國取消補貼,相關企業的利潤都會受到損失,但是,如果跳出行業這樣一個小范圍的園囿來看國家利益全局,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 《環球財經》編委 張捷
在全球危機的陰霾下,貿易保護戰、產業保護戰的硝煙不斷。10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接受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的請求,著手調查中國的新能源產品補貼政策。這項調查涉及中國的風能、太陽能、高效電池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154家企業。
根據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披露的概述文件,將中國的措施分為五種:降低關鍵原材料的可獲得性,比如控制稀土出口;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禁止按照出口業績和“本土化”程度提供補貼的規定,如特別針對新能源出口產品的研發基金;針對進口商品和外國企業的歧視性措施,比如光伏和風電的國產化率要求;技術轉移規定,如美國光伏企業Evergreen Solar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時,被強迫把相關技術轉入合資公司;干擾貿易的國內補貼。
在接受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申訴以后,美國貿易代表榮·柯克(Ron Kirk)發表聲明稱,將用90天時間,在法律框架下核實這些申訴,對于那些有足夠證據支持并且能夠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處理的指控,“將積極追求我們的權利,并通過WTO訴訟強制執行。”
牽強的指責與“麻痹”的情緒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稱中國的新能源政策給美國造成兩大損害:國際市場上降低了美國出口競爭力,壓低美國國內市場價格、使本土企業銷售額下降。它舉例稱,2006年至2009年,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在歐洲的銷售額增長了8倍,中國在歐洲市場份額升至34%,美國卻下降至3.7%。在美國國內,過去兩年美國對太陽能需求增長了41%,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翻番,而美國本土產量只增加7%,四家美國主要生產商損失了580個就業崗位。
中國的發展快本身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美國沒有取得足夠的發展本來應當是美國政府的責任和美國自身的經濟問題,但是這個機構卻把問題的焦點指向了中國,而且580個崗位在一個產業當中所占有的比例實在是太低,美國大公司因經營不善導致裁員萬人的情況,此前時有發生,這次卻將指責推到中國身上,實在牽強。
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系統研究室主任姜克雋表示:“中國對風能、太陽能的補貼都是在發電環節,生產制造上實際沒有。對國外企業,以前是太優惠了,給它們超國民待遇,現在給它們國民待遇,就有點不習慣了。雙方應該先溝通,看怎么解釋一下。”
姜主任的表態說出了問題的一面,但沒有說出的另一面,內涵也許更加深刻。筆者以為,對于美國此次反補貼調查,一部分業界學者帶有“樂觀情緒”,他們認為,在綠色經濟興起的今天,對于有巨大社會意義和間接利益而直接利益不足的產業,世界的標準做法就是政府以各種補貼的形式加以大力扶持。具體到新能源的太陽能和風能,其能源成本明顯要高于傳統的能源,但是它沒有污染、沒有碳排放、可再生,如果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其發展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不大力發展這樣的新能源,將來石化資源耗盡了后怎么辦?對于保護環境的新能源,其社會意義和間接利益大于經營者的實際得利。此外,既然這樣的補貼是全球普遍行為,而且進行此類補貼也不是中國為先,就拿美國來說,其對新能源補貼力度很多時候遠大于中國。因此對于美國此番作為,很多人將憤慨集中發泄在其貿易保護行徑上。筆者認為,如果將產業補貼行為的樂觀情緒以及貿易保護行徑的憤慨情緒放大,易生出“浮云遮望眼”的麻痹,不利于我們開展相應的對策。
筆者擬從此番博弈的外圍開始,深入分析一下美國301反補貼調查背后的博弈,以及我們為了保護國家利益所可以采取的立場。
為貿易保護而生的“301”
其實只要粗略了解“301條款”,很容易就會明白,這個法案本身就是為了貿易保護而生的。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301條款”的基本情況:
“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的俗稱,一般而言,“301條款”是美國貿易法中有關對外國立法或行政上違反協定、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采取單邊行動的立法授權條款。它最早見于《1962年貿易擴展法》,后經《1974年貿易法》、《1979年貿易協定法》、《1984年貿易與關稅法》,尤其是《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修改而成。
根據“一般301條款”,當有任何利害關系人申訴外國的做法損害了美國在貿易協定下的利益或其他不公正、不合理或歧視性行為給美國商業造成負擔或障礙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可進行調查,決定采取撤消貿易減讓或優惠條件等制裁措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也可根據上述情況決定是否自行啟動調查。該條款授予美國總統對外國影響美國商業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進口加以限制和采用廣泛報復措施的權力。所謂“不公平”指不符合國際法或與貿易協定規定的義務不一致;“不合理”則指定,凡嚴重損害美國商業利益即為“不合理”。
“超級301條款”是指經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修改補充后,對“301條款”新增加的“第1302節”。該條款的款名為“貿易自由化重點的確定”。該條款要求美國政府一攬子調查解決某個外國的整個對美出口產品方面的貿易壁壘問題。所以,該條款的規定比“普通301條款”更強硬,適用范圍更廣泛,更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超級301條款”將原先的貿易報復權,由總統轉到貿易代表署,從而使貿易的談判者與報復的執法者合二為一;一方面增加了對貿易談判對手的壓力,另一方面減少了政府其他部門對貿易代表署采取報復措施的干擾。法律授權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可以采取的制裁措施包括:(1)中止貿易協定項下的減讓,(2)采取關稅或其他進口限制;(3)對服務征收費用或采取限制;(4)與被調查國達成協議,以消除其違反行為或向美國提供補償;(5)限制服務領域的授權。措施期限一般為4年。
了解301條款后,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301法案本來就是一個美國單方面制定的法案,美國自行按照對其有利的方式進行解釋,而且對于美國的談判者和執行者“一體化”,并沒有什么公平的監督機制。因此,它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從美國利益出發、針對于別國可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規則,因此幻想在這個貿易保護法案下,指望中國的產業不受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受到平等對待,甚至在發生沖突時,能通過“溝通”、“解釋”來解決矛盾,無異于與虎謀皮。它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國際政治、外交、經濟利益等多方面的角力和博弈的結果。301條款就是美國政府手里的武器,有了它,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事情就可以隨時發生。尤其美國實行的是“自由心證體系”,只要陪審團內心確信、投票通過,其判定結果是無需與實體證據相合的,這與中國必須有確切證據的實證司法體系根本不同。因此心證體系與實證體系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不留痕跡地在司法上取得地方傾斜和保護。
選舉博弈“政治秀”意味濃厚
在前不久美國針對于中國而進行了一場鬧哄哄的“反匯率操縱立法”過后,時隔月余,“301反補貼調查”又前仆后繼而來。美國這些行動的發生時機是大家都明白的,即中期選舉,其國內政治博弈雙方為撈取政治資本和賺眼球的意圖昭彰。
現在美國的國會控制權易主,但這樣的博弈是個長期行為,2012年是美國大選年,同時也是中國的“十八大”交接班和俄羅斯大選的年份,因此可以預計,在未來的兩年,美國政府出于國內政治博弈需求而展開針對于中國的諸多行為,定將持續。這樣的國際經濟博弈伴隨著其國內政治博弈的背景是長期化的,我們應做好思想準備。
反思光伏“盛宴”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就是中國國內相關部分產業已出現過剩的苗頭。與傳統能源相比,中國新能源產業成本仍舊太高。而整個產業目前也頗有眼球經濟和資本盛宴的意味。2010年創業板有大量新上市企業是光伏生產企業,這讓資本市場嗅到了血腥味。大量熱錢進入光伏生產企業,豪賭上市和手里的股份解禁套現。
早在2008年的時候,國內就有對于光伏產業過剩的呼聲,而彼時恰逢國際金融危機襲來,國內未進行調控。及至2010年時,光伏產業已經以幾何倍數增長了2-3倍,聚集起了上萬億元的投資,如果讓這個產業進入緊縮性調控周期,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樣的情形與2000年時期“互聯網泡沫”有些相似之處。在美國向我國清潔能源企業揮舞“301”大棒的時候,我們除了應對與警惕,也不妨多一分反思。
預計2010年中國光伏生產企業的產量將達到7000~8000萬千瓦,這比2009年的產量增加了將近一倍。行業預測,今年年底全世界光伏生產產量約為15~16GW,中國的產量將占世界的40%左右。
分賬不均,美國勞資雙方分歧巨大
光伏產業其市場和原料兩頭在外,96%的產品均供出口。今年以來中國僅進口兆瓦級的生產線就有400條,以每條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計算,今年已有200~300億元投資進入光伏生產企業。這些資本投入中不乏西方外來資本,在“301”制裁下他們也將遭受損失。如在2009年針對中國輪胎的反傾銷,美國輪胎協會就持反對意見。可以想見,對于本次制裁,那些投資中國新能源的外國資本也是反對的。
而且這樣的制裁對于美國一些產業不利。因為我國高純度多晶硅依舊需要大量依靠國外進口,而薄膜電池的生產設備和工藝也需要從國外引進,制裁中國企業也必將使那些出口中國的外國廠商受損。
正因此我們聽到在“301”調查出臺后,許多美國國內相關各方紛紛表示異議。如美國可再生能源理事會(American Council on Renewable Energy)主席邁克爾·艾克哈特(Micheal Eckhart)認為:“不到一年前,美國政府曾與中國在能源技術方面啟動了一系列合作。中方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美國卻沒有做到。美國不像其他國家一樣扶持本國可再生能源行業,不能成為現在抱怨的理由。” 通用電氣(GE)首席執行官杰弗里·伊梅爾特(Jeffrey Immelt)則諷刺地說道:“我不確定到頭來他們是否希望我們中的任何一個取得成功。”而美國太陽能聯盟主席凱莉·希特(Carrie Cullen Hitt)表示:“總體來說,我認為美國的市場應該是開放的,應該包容來自全球各地的買家和賣家。301調查與美國正在進行的中期選舉有關,相信在這之后,該事件就會過去。”
從這樣的表態中,我們可以嗅到美國國內利益的巨大分歧。制裁調查是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提出的,這個組織全稱為“United Steel, Paper and Forestry, Rubber, Manufacturing, Energy, Allied Industrial and Service Workers International Union ”、同時,“The USW represents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意即,這個協會為“聯合鋼鐵,造紙和林業,橡膠,制造業,能源,工業及服務業工人聯合國際聯盟”、“代表美國和加拿大的工人”,幾乎涵蓋美國和加拿大的各個重要行業。
退一萬步講,在此番301糾葛中,中國就算是真的對企業有所補貼,由于美國是中國制造的最大消費者,因此,中國花錢補貼企業的好處事實上是被美國享用的。美國所謂“受到損害”的背后,其實是其國內各界得利不一、分贓不均的問題。中國的補貼的享受者是美國的資方,而非勞方,因此這樣的矛盾實際上是美國勞資矛盾的延續。
在美國的勞資雙方博弈之間,其政府也是要漁利的。政府的漁利來源就是稅收,要為其龐大的政府赤字找到一個補窟窿的收入來源。因此此番針對于中國的所謂“損害制裁”,其實也不過是美國國內各方的利益分贓和博弈,是美國對于從中國賺取的資源和財富的一次“均貧富”。而在美國,這種博弈正是其政客們的秀場,我們對此反應越強烈,美國各界反應越強烈,美國的政客們也就越興奮。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在此番與美國的博弈中,中國不妨轉變思路,不能按照美國預計的套路出牌。如以此對于中國的貿易政策來做一次徹底反思,也不失為一個時機。
取消補貼,把美國消費者拉進博弈中來
“二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采取了以賺取外匯為首要任務的“新重商主義”以發展本國經濟。其原因是其國內資金短缺和貧困,不得不利用外國資本。這也意味著,發展中國家必須比發達國家提供更高的回報,否則就不會有資金進來。為此,為了取得外匯,發展中國家不得不付出“超額”代價,其代價之一就是對本國企業進行補貼,以刺激產業出口。在經濟起步初期、外匯緊缺時代,這樣的補貼與刺激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但對于中國,今非昔比,在中國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過剩的時候,這樣的補貼還是必要的嗎?在補貼支持下,我們看到中國的外貿出口是大大發展了,外貿企業取得了巨大的利潤。但如果以全國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利潤,是否應當把補貼收入和退稅收入扣除再計算呢?如果扣除了這些收入是否還合算呢?
按照美國本次指控,中國出口的產品含有比國際市場廉價的稀土,我們控制了稀土的出口,人家就大量進口我們的稀土產品,到頭來還反過來指責你的稀土差價是補貼,要額外征稅。本來是中國補貼了世界,發達國家賺取了便宜,到頭來,“大棒”卻又落到了中國的頭上!
在中國采取促進出口的政策后,很多西方企業投資中國,是沖著采挖中國的稀有資源而來的。當年很多中國依靠廉價出口資源獲得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桶發展資金,也是迫不得已的行為。現如今,對于他們把從中國掠奪的資源運回國的行為也成為了我們鼓勵的出口,那不是成了被人賣了還要給人數錢嗎?因此對于美國的指控,我們要想一下,這樣給美國好處,憑什么?!
因此以筆者愚見,對于此番301調查,我們可以采取的應對方式之一,不是與美國辯解說我們沒有補貼,因為按照美國的單邊主義立法和心證司法體系,只要他們心證你補貼了,就沒有你申辯的余地。回過頭想,如果我們把美國指責的補貼取消,又會怎樣?如果不能在具體的企業環節實施,也可以對于這些出口的商品征收補貼稅。這樣一來,針對補貼的征稅,就不是讓美國人來收取,而是我們自己收。這樣,當美國享受不到中國補貼的好處時,受到損失的就是美國的利益了,其國內物價上漲,必然將使美國的消費者也參與到這個美國勞方、資方、政府的博弈中來。
從大局上講,中國不應該補貼美國!這是筆者呼吁取消補貼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具體到微觀層面情況要復雜得多,取消補貼必然對具體產業、企業造成影響,補貼本身是被記錄在企業的利潤賬下的,不論是美國以“反補貼”而征稅還是中國取消補貼,相關企業的利潤都會受到損失,但是,如果跳出行業這樣一個小范圍的園囿來看國家利益全局,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對于反補貼、反傾銷本身是中國以及出口企業的責任,按照責權發生制中權利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對于補貼和傾銷首先有權征稅的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對于這個補貼中國就是要征收上來,而不要便宜了美國人。
美國對待中國產品的雙重標準
與此同時還應看到,美國對于我們的反補貼、反傾銷都針對于中國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對于低級產品反而是鼓勵的,中國不出口美國還要抗議!比如稀土。以前中國稀土大量出口,美國的稀土礦山干脆停產,但那時卻沒有什么政客跑出來抗議美國人失業!現如今,在我們控制稀土出口,按說,美國的稀土礦山要復產了,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增加了,那邊廂卻大肆撻伐中國的限制出口政策,豈有此理!中國就應當理直氣壯地說把所有出口美國的含稀土商品征收反補貼關稅,讓美國礦山復產,促進就業,避免補貼導致的美國人失業。
兩相對比可以清楚地認識到,美國(包括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對于中國出口產品在低端產品(原材料)和高附加值產品上截然不同的雙重標準與態度。實際上,中國很多的補貼實發生在初級原料階段,美國卻在中國高級產品上計算補貼。而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在補貼中對資源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分別對待。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一定非要從事實上損害國家利益的“低價”上去尋找突破口,而應另覓他途。
看一下USW近年來對于我們提出的反補貼和反傾銷調查的產品(參見資料鏈接),他們對來自中國的鋼管和輪胎征稅,卻不征收橡膠和生鐵稅,因為鋼管和輪胎都是加工過的高附加值并且與之競爭的產品。我們看一下美國對于我們的鋼管、鉆桿、鋁型材等等動輒百分之幾十的征稅幅度,似乎產品售價的一半以上都是補貼了,這些產業哪里有這樣多的補貼呢?只不過是要借助所謂的反補貼和反傾銷把中國出口產品的高附加值所含的高利潤給征收了,通過征稅使得中國產品在美國售價下的利潤大部分被收走,這樣的收稅,實質就是赤裸裸的產業掠奪與經濟侵略!
外交對等,增加博弈籌碼
為了捍衛中國的經濟利益,筆者呼吁中國應盡快建立起我們的反補貼和反傾銷法律體系。現行的《反壟斷法》對于外國的壟斷博弈考慮有不足之處,不但沒有報復性征稅規定,而且其調查實施部門,不是對外的商務部而是對內的工商總局,而工商總局對外權限有限。
在立法不足、且執行機構上權限不清的情況下,我國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規定,遠沒有達到法律的立法層面。而沒有相關法律依據和立法支持,西方發達國家也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對我們進行惡意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的貿易保護。如果我們對于國外進口商品,也有與西方相當的法律,按照外交對等實行與西方同樣的標準,這樣一來,西方對華的反補貼反傾銷就要有所顧忌了。
此外,當前中國已進入“抗通脹”經濟周期,為了控制通脹,幾乎所有資源價格都受到壓制。在這種情況下的出口,更使得中國式“控通脹”變成了補貼了西方世界的饕餮大餐,中國壓低了價格的資源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下,通過看似公平的外貿交易流到西方,其結果一定是中國資源外流后的報復性通脹!因此,反補貼本身也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美國的301反補貼,將計就計,調理中國資源價格,以及在壓力下促進高附加值企業進一步加快技術轉換,內生性降低產品成本,而不是坐享國家補貼其成。
據中新網11月10日電,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在“全球經濟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李若谷稱,中國現在到美國的投資,幾乎全部被否決,只有私營企業的投資還得到部分同意。只要是中國的國營企業,一律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而我們對于外國的投資卻沒有什么門檻。
對付外貿保護主義,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外交上對等。美國產品要進來,美國資本要投資,我們同樣可以以國家安全理由予以限制,適度收緊外資在華的活動范圍。因為西方也有他們在華的利益,我們需要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他們知道對華的不對等、不公平也會切實影響他們的在華利益。
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是長期的,中國要想在國際博弈中取得有利地位,首先要有思維高度上的創新,對于此番反補貼博弈,中國既不用爭辯,也不用躲避,不妨站在國家利益而不單單是產業利益上,思考對策,解決問題。
冷看301調查
冷看美國對華新能源301調查
○毫無疑問,這起針對中國新能源的爭端會給中國新能源產業帶來曠日持久的不確定性和高昂的應訴成本,一些沒什么核心技術、僅僅依靠組裝、又依靠出口市場的廠商會比較夠嗆。由于有傳言稱這起爭端背后有某些美國企業游說推動的背景,而且相關企業還在中國設廠生產,這起爭端也警告我們審視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
○與此同時,由于中國有廣大的國內市場,中國出口企業也早已磨練出應對爭端的豐富經驗,這起爭端究竟能否有效扼殺中國新能源產業,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不宜過度樂觀。相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自身需要警惕,過度依賴貿易保護將扼殺自身的活力。美國鋼鐵工業就是無意自我奮斗、極度依賴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典型
《環球財經》編委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 梅新育
自從2007年對華開創適用反補貼法之先河以來,美國對華反補貼因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的申訴而升級。
9月9日,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提起申請,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針對中國可替代和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補貼政策與實踐做法發起301調查,這成為奧巴馬總統任職以來收到的第一起301調查申請。
在申請書中,申訴方對“中國產業政策違反世貿規定”的指控集中在五個方面:限制稀土等重要原料的出口;要求外國投資者轉讓技術;歧視外國公司和產品;提供禁止性的出口補貼和使用國產貨物;扭曲貿易的國內補貼;并指責上述政策損害了美國內產業的經營和就業。同時,申訴方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開始與中國進行磋商,如果中國不同意撤消這些補貼,美方將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程序。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很快在美國政界得到了強烈呼應。9月28日,美國國會數百名議員聯名致函奧巴馬總統,要求政府就鋼鐵工人聯合會301調查申請中指控的中國清潔能源政策措施采取行動,聲稱,由于中國制造企業在綠色技術革新方面獲得不公平的優勢,美國政府應采取兩項措施,一是根據301調查申請,立即采取行動;二是整合政府內部現有資源,確保美貿易代表辦公室能主動、全面地加強對中國貿易執法。
與此同時,在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也出現了強化對華反補貼的動向。10月上旬,歐委會貿易委員德古赫特表示,歐盟業界認為中國政府的補貼導致中國產業與歐盟產業之間“不公平競爭”。為此,歐盟產業可能會對中國產品提出更多的反補貼調查申請,對華反補貼調查將成為一種趨勢。
⋯⋯
301條款和對華反補貼來龍去脈
301條款來自美國《1974年貿易改革法》(Trade Reform Act of 1974),是授權美國總統對不公平貿易行為和市場破壞者實施報復。這項條款規定,總統若認定某外國或政府機構有以下行為:(1)采取不合理的關稅或其它進口限制,使該國原承諾的對美國的貿易額減少;(2)實行差別待遇或其它不公平合理的行為,致使美國企業增加負擔,遭到限制;(3)對輸往美國或其它外國市場的產品給予補貼,致使美國產品銷售減少;(4)對食品、原料、成品或半成品供應施加不公平合理的限制,損害美國商業活動;對于所有這些行為,美國總統都有權采取報復措施,以排除這些限制或補貼。總統可以采取的報復措施有:(1)停止貿易互惠,包括停止、撤銷、禁止實施或不宣布與該國機構所簽訂的貿易協定及關稅減讓;(2)提高關稅或開征其他費用;(3)實施進口限額制度;(4)對美國境內該國分支機構課征稅費或加以限制。
其后經過《1979年貿易協定法》(Trade Agreement Act of 1979)、《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力法》(The Omnibus Trade & Competitiveness Act)等數次貿易立法修訂,雖然某些修訂是補充了國際貿易準則,將美國立法與國際法接軌(如《1979年貿易協定法》對301條款的修訂),但由于美國制造業各部門總體上趨向相對衰微,301條款總的演變趨勢還是日趨嚴厲,出現了“超級301條款”和針對知識產權的“特別301條款”等,將判定妨礙美國貿易的行為是否屬于不正當、是否需要調查的權力從總統手里轉移到了美國貿易代表手中,理由是防止總統為了遷就外交政策而不去報復實施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國家。
與301條款相比,對華反補貼是一件相當新的對華貿易保護武器,因為美國聯邦上訴法院1986年就喬治城鋼鐵公司訴美國案(Georgetown Steel Corporation vs. USA)作出了以下判決,從而奠定了美國對“非市場經濟體”出口產品不適用反補貼稅的理論依據:
“根據反補貼法的目的、非市場經濟的性質以及國會特別針對這些國家的出口在其它法律中采取的行動,我們認為蘇聯和民主德國對其出口到美國的鉀堿提供的利益不構成《1930年關稅法》第303節所說的贈與或資助⋯⋯雖然這些利益可能刺激企業去完成中央政府為他們確定的經濟目標,它們不會對美國公司構成反補貼稅要解決的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即使把這樣的刺激因素算作補貼,這些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實際上是在補貼自己。”
正因為如此,雖然反補貼案件數量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中與反傾銷案件數量大致相當,在各類案件中數量位居第二,且反補貼工具的使用者集中于美國、歐盟、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1995~2004年間全球共計176起反補貼調查中,美國、歐盟、加拿大發起者為128起,占總數的73%;美國一國發起70起,占40%;但由于主要貿易伙伴長期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出口商品很少遭受反補貼爭端困擾,與中國連續10多年位居世界反傾銷最大受害者的狀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當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匯率壓力、知識產權等工具都不能遏止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之后,美國國內進口競爭產業和有關政客都無法抑制援引反補貼工具打擊中國出口商品的強烈沖動。早在1991年,美國拉斯科公司就針對中國電風扇提出了反補貼申請,美國商務部雖然沒有通過該公司的申請,卻提出了非市場經濟國家中市場導向型產業可與反補貼兼容的論點。
10余年后,加拿大于2004年9月10日、24日和2005年2月16日分別對中國戶外燒烤架、鋼鐵緊固件和復合地板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是外國首次對中國商品實施反補貼措施;美國眾議院也于2005年7月27日以255∶168票通過《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其主要內容為準許對來自非市場經濟體的進口適用美國反補貼法,該法案發起者毫不諱言其本來目的就是針對中國商品,對華反補貼山雨欲來。2006年10月,美國俄亥俄州NewPage紙業公司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紙業企業進行反補貼調查,并對從中國進口的銅版紙課征近100%的反傾銷稅,挑起了要求對華同時開展反補貼、反傾銷“雙反”的爭端。2007年2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施瓦布宣布向WTO提出申訴,指責中國為國內制造商提供補貼以刺激某些行業的出口;美國時間2007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長卡洛斯·古鐵雷斯(Carlos Gutierrez)發布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的聲明,標志著美國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出口商品征收反補貼稅的判例正式終結,開創了美國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征收反補貼稅之先河。
美國何以對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發起301調查?
美國貿易政策的發展演變及其具體決策的終極基礎當然是經濟因素,但就短期而言,政治動機對決策的直接影響常常要大得多。就這起案子而言,美方借新能源發難,自有其經濟考慮,畢竟新能源是美國重點推出的戰略產業,“山姆大叔”企圖借重點發展的戰略產業奪取和鞏固全球經濟體系制高點,在反危機后分量更重。實事求是地說,在新能源領域,美國起步早,占有研發等方面優勢;中國起步晚,雖然投資力度強大,產能增長迅猛,某些新能源產品產能已經是世界最大,但好些新能源產品中國缺乏核心技術,主要企業基本上還是進口美歐日的核心元件然后組裝,中美在這個領域雖然是對手,但還不是全面競爭的對手。可是,為了盡可能把競爭對手扼殺在襁褓之中,“山姆大叔”還是有必要及早動手。政治動機對這起案件的提出無疑發揮了更直接的作用。
就中短期而言,在當時中期選舉鄰近的環境下,無論是申訴方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或是致函表態支持“敲打中國”的美國議員,還是決定啟動調查美國政府行政部門,他們從中都可各取所需,前者可以贏得更高的幾率對中國企業設置貿易壁壘,后兩者則需要借此爭取選票。在美國歷史上一向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強烈的國會議員們自不待言,就是美國行政部門,在當下的政治氣候也格外需要求助于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在2009年初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出以下判斷:
“由于在執政的不同時期對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需求程度不一樣,奧巴馬在未來的保護主義沖動可能增強。奧巴馬頂著在競選造神運動中取得的光環入主白宮,目前還處于與公眾的‘蜜月期’之中,支持率之高創造了歷史紀錄,因此,近期內他無需太過依賴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政治支持。然而,隨著造神運動的光環消失,隨著‘蜜月期’流逝,他的支持率必將趨向下降;由于經濟刺激計劃能否成功尚在未定之天,即使收效起碼也是2010年之后,缺乏耐心的美國公眾對他的政治支持會流逝得更快。如果他的政治支持流失到一定程度,他尋求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支持的內在沖動就會大大增強。”
現在,這個預見成為現實。
實際上,2007年美國正式宣布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的背景也與此相似。當時,小布什已經因為伊拉克戰爭而深陷泥潭,為了贏得總統大選勝利,民主黨議員們要挾中期選舉獲勝余威而在一切可以發難的議題上“宜將剩勇追窮寇”;本來總體上相對客觀的行政部門也需要接受執政黨爭取選舉勝利的需要。
“政府已經努力運用我們的反傾銷法應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我們可以增加使用諸如反補貼法之類新的貿易救濟工具了。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幾年前的中國。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的貿易政策工具要相應發展,以確保美國人得到公平待遇。通過對去年10月(俄亥俄州NewPage紙業公司)的申訴采取行動,國家表明它繼續承諾為美國廠商、工人和農民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在當時新一輪美國總統選戰已經熱鬧開場、競爭者紛紛拿“敲打中國”作為“賣點”的環境下,古鐵雷斯在宣布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時說的這些話怎么聽都很有競選風味。
更加“深遠”也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統治集團往往希望借助貿易爭端威懾中國領導集體,2007年美國正式宣布對中國適用反補貼法就存在這樣的背景。當時,中共十七大召開在即,外界預計政治局及中央委員會的大約一半將發生改變,美國統治集團、至少是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勢力希望借助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打擊中國核心產業部門,削弱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對經濟社會穩定性的控制能力,并誘導、脅迫中國新的領導集體服從美國。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當時發表文章直言不諱地挑明了這一目的:“對津貼的中國進口產品征收更多的美國關稅可能將有助于說服未來更年輕的領袖:中國需要更多的經濟和民主自由。”今天,在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已經嚴重削弱美國軟硬實力的背景下,面對中國這個新興大國相對地位和實力的上升,美國這個守成大國打擊、遏制新興大國上升勢頭的內在動機將分外強烈。
美國對華新能源爭端能否如愿?
部分是由于美國一貫的霸權主義作風,部分是由于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決策背后有太多的政治動機,在美國提出的對外貿易爭端指控中,事實往往淪為犧牲,甚至出現“硬傷”。
前兩年,在世貿組織框架下與美國就中國鋼材等產品出口開展的反補貼磋商中,我方就發現,美方指責中國的某些所謂“補貼”項目在中國的實踐中早已不存在。在這次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對華起訴書中,也有許多指控完全站不住腳。我們的新能源補貼更多的是補貼在消費者身上,不是補貼生產者。美國工人失業最好還是多看看他們自身的原因。
至于指責外國企業在華招標遭受不公待遇,更大有無理取鬧之嫌,因為中國并沒有加入世貿組織《政府采購協定》,美國不能拿這項協定的要求來約束我國。而且,即使美國要求我方開放政府采購市場,那么,他們拿什么利益和我們交換?沒有利益交換的那不叫做談判。
更重要的是,盡管我國迄今尚未加入世貿組織《政府采購協定》,但在各地政府采購市場上已經不止一次發生招標條件按照外企情況量身定制的事件,我們更需要整治的是對外企超國民待遇和背后的灰色交易問題。
毫無疑問,這起針對中國新能源的爭端會給中國新能源產業帶來曠日持久的不確定性和高昂的應訴成本,一些沒什么核心技術、僅僅依靠組裝、又依靠出口市場的廠商會比較夠嗆。由于有傳言稱這起爭端背后有某些美國企業游說推動的背景,而且相關企業還在中國設廠生產,這起爭端也警告我們審視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因為外資企業一邊利用中國的優惠政策設廠生產,一邊發起反傾銷之類爭端,扼殺其中國同行,這種事情以前就不止一次發生。
然而,由于中國有廣大的國內市場,中國出口企業也早已磨練出應對爭端的豐富經驗,這起爭端究竟能否有效扼殺中國新能源產業,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不宜過度樂觀。相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者自身需要警惕,過度依賴貿易保護將扼殺自身的活力。美國鋼鐵工業就是無意自我奮斗、極度依賴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典型,這次作為主體起訴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的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SW)作為其中的一分子也不例外。
美國鋼鐵工業曾經在全世界獨領風騷多年,但“二戰”之后不求進取而逐漸沒落。自從1969年迫使日本鋼鐵工業“自愿限制”對美出口以來,美國鋼鐵貿易保護措施逐年顯著增長,到2002年底,美國對鋼鐵產品正在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約179項,占其所有貿易保護措施的58%,而且許多“新型”貿易保護措施也都首先應用于鋼鐵貿易,鋼鐵工業可謂美國貿易保護措施重點保護的寵兒。但所有這些貿易救濟措施效果并未促進美國鋼鐵工業的技術革新和生產效率提高。
在采用先進的連鑄法方面,美國大型聯合鋼鐵企業起步晚于所有其他主要西方國家同行,根據1980年美國國會技術評價辦公室發表的《技術和鋼鐵工業的競爭能力》報告,美國大型聯合鋼鐵企業大致從1968年開始采用連鑄法,而德國是1962年,日本、法國、英國大體都在1964年。實施貿易保護后,美國鋼鐵工業并未加快采用連鑄法的步伐。到1982年,也就是美國對日本鋼材實施“自愿”限制之后13年,連鑄比(即采用連鑄法生產的鋼材占鋼材總產量的比重)在日本是77%,在歐共體是45%,在美國只有21%。1965年日本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技術采用率就達到了60%,美國僅有20%;1970年日本達到80%,美國為50%;1980年美國才達到60 %,直到1991年美國才消滅老式煉鋼平爐;而轉爐與平爐的煉鋼效率差距非常懸殊,前者只需30分鐘,后者需要半天。
不僅在生產效率方面,就是在投資建設效率方面,美國鋼鐵工業的頹勢在實施貿易保護之后也依然沒有改觀。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工業生產率委員會組織的制造業研究結果,上世紀90年代初,規劃、設計、建造一座新高爐,美國要4~5年,日本只要3年;新鋼廠噸鋼生產能力平均基建成本,美國為1700美元,其他國家為700~1500美元。鋼鐵工業在美國制造業中的排名,1940年是第二位,1960年是第三位,1980年是第六位。盡管1987~1988年許多美國大型鋼鐵公司獲得了可觀的利潤,幾乎實現了生產能力滿載運營,整個鋼鐵工業投資收益率自1974年以來第一次超過整個制造業的平均投資收益率,布什總統在1992年3月日本自愿限制對美出口鋼鐵協議到期時也為此決定不延續該協定,但事實很快就證明美國鋼鐵工業的這場“繁榮”只不過是曇花一現。顯然,美國貿易保護制度并未能夠給它的寵兒——鋼鐵工業造就強健體魄和蓬勃的進取精神。
那么,在世界新能源市場上,中美角逐,究竟鹿死誰手呢?
喧囂的光伏、熾熱的光熱、蹣跚的光電
透視中國的“太陽光”
■ 本刊記者 劉艷濤
○ 無錫尚德集團董事長施正榮:中國光伏產業的癥結在于,它不但是高科技產業,同時也是外向型行業,產品對外依賴度高達90%以上,所使用的設備對外依賴度在50%以上,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 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張奕:我們認為中國光熱產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光熱產業不僅沒有受寒,而且銷售市場形勢良好
○ 中國電氣協會副理事長黃湘:到2020年,中國光熱發電市場規模可達22.5萬億至30萬億元,光熱發電總量可占全年總發電量的30%~40%
“坦率地說,美國在新能源方面有點落后了,發展速度不夠快。”
2010年11月18日,全球多晶硅巨頭美國道康寧和瓦克公司聯合建設的有機硅生產基地在江蘇張家港正式投產時,道康寧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博恩斯公開坦言。
道康寧公司是全球領先的“有機硅”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商。而博恩斯另一個身份是美國奧巴馬總統出口委員會委員。
華能新能源產業控股有限公司商務部經理宋育紅從一個側面向《環球財經》記者證實了博恩斯的話并非“謙虛”:“以前我們華能一家每年大概就花200萬人民幣購入GE的產品。不過最近幾年我們很少購國外的產品了。因為中國企業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但國外的技術停滯不前,他們的產品無法適應國內的需求了。”
就在博恩斯坦率地表態“美國在新能源有點落后”的一個月前,10月15日,應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申請,美方以“中國為支持本國清潔能源部門而采取的補貼措施是非市場性的補貼,人為降低了中國清潔能源產品的價格,從而對美國相關行業產生沖擊,并造成工人失業”為由,按《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對中國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新能源政策和措施展開調查,其中重點提到中國的光伏產業。
“我怎么沒有得到過補貼?我們巴不得得到補貼呢!”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群直言不諱地說。
“其實美國政府對新能源的補貼遠遠高于中國政府對新能源的補貼,但美國企業從這些補貼中實際受益很少。”中國國際商會副秘書長林舜杰向《環球財經》記者表示,“真實的情況是,金融危機之后,美國風險投資等資金支持不足,美國很多新能源企業資金鏈斷裂。由于資金短缺,很多技術都難以用于實踐。而中國的光伏產業在廣闊的市場支撐下,政府在政策上給予了重視,才有了現在的情形。”
中國新能源企業,尤其是其中的太陽能企業發展情形究竟如何?他們是否有足夠的實力,抵抗美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本刊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走訪,以期了解中國各類太陽能企業的現狀。
被狂熱追逐的光伏
“國內光伏產業的公司產能排在前列的都是在美國上市、利用美國資本市場發展起來的,301調查最終損害的將會是美國投資者的利益。”中國可再生能源理事長石定寰在10月19日向《環球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的光伏企業雖多,但是規模大的很少,市場上的產品大多還是國外的產品。
“中國光伏產業的癥結在于,它不但是高科技產業,同時也是外向型行業,產品對外依賴度高達90%以上,所使用的設備對外依賴度在50%以上,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無錫尚德集團董事長施正榮曾公開表示。
2010年1~9月,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超過207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0%,這意味著最近三年出口額的平均增速都超過100%。數據顯示,國內從事光伏產業的企業數量達到580余家。2009年多晶硅、硅片、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產能分別占據全球總產能的25%、65%、51%和61%。
“我們是生產的大國,卻是消費的小國。目前,全國生產的光伏組件,在國內運用的不到1%。我們廠的產品90%出口國外,成為國際市場的‘搬運工’和‘組裝工’。”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財經》,光伏中的原材料多晶硅和光伏組件,雖然中國在產量上位居全球首位,但是產業的高端技術仍在德、美、日等國。
但這并未影響資金對光伏產業的追逐。平安證券近日發布2011年策略報告表示,堅定看好光伏行業投資機會,看好行業長期的成長性。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賈銳表示,目前國內光伏產業產業技術和資金門檻較低,在行業利潤偏高的情況下,造成群雄逐鹿的情況不足為奇。
撼動不了的光熱
業內人士曾這樣形容我國太陽能光熱產業在新能源事業中的表現:貢獻最大、影響最廣、實用性最強、普及率最高、自有技術含量最高。在我國新能源領域中,成為既掌握核心技術又在推廣規模上居世界第一的產業。
“目前國內太陽能光熱市場是被國內企業占據的,因為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了核心技術,特別是真空管技術比較完善。成本低效益好,這個領域國外企業是無法進入的。”青島福格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張新輝告訴《環球財經》記者。
張新輝說的沒錯。據了解,我國太陽能光熱產業自有技術占95%以上,在太陽能集熱、高溫發電集成系統、采暖制冷、海水淡化、建筑節能、設備檢測等方面,擁有國際領先的技術。
除此之外,產業鏈也十分完整,從毛坯管、真空管生產,到太陽能熱水器整機制造,再到配件供應,所有環節一應俱全。像浙江海寧、山東德州這樣已經形成龐大產業規模的地區,太陽能熱水器普及率都已經達到了90%以上。
技術的相對完善和“下鄉”政策的支持也帶來了行業的異軍突起。
數據顯示,到2009年我國集熱器累計推廣總面積約1.45億平方米,占世界總量的76%左右;年產量達4000多萬平方米,接近世界總產量的60%。2009年我國太陽能熱水器總銷售額約578.5億元,同比增長34.5%;出口額近2億美元,同比增長66.6%。另據行業專家預計,2010年太陽能光熱產業有40%的增長。
光熱產業的地位穩定同時也引起了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2009年1月,美國高盛攜手鼎暉投資,向皇明集團投資近1億美元的資金。
“我們已經追蹤太陽能項目長達5年的時間。我們認為中國光熱產業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光熱產業不僅沒有受寒,而且銷售市場形勢良好。”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張奕并不諱言自己對中國太陽能光熱產業的看好。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一邊是國內市場對于太陽能產品的需求不斷釋放,一邊是整個市場競爭的高度同質化、無序化,價格戰層出不窮。
“目前光熱市場比較混亂,光熱技術到了一個需要變革的階段,現在的技術還是光熱的初級階段。產業升級是必然趨勢,我估計在未來的3~5年會出現洗牌的過程。”張新輝告訴記者,提高光熱行業的門檻和行業標準是光熱產業亟需改善的一環。
“現在國外的技術是光板技術,由于成本高,量產和生產線的引進都很困難,現在福格已經掌握了這個技術,只要有政策的支持,相信用不了太久這個技術也會被大范圍使用。”張新輝略帶欣慰地說。
可喜的是,目前其中的部分優勢企業已開始放棄了之前的“隱身”戰略,由制造工廠轉型為品牌廠商。這股力量正在逐漸改變歐美品牌壟斷國際市場的現實。
蹣跚起步的熱電
光熱的成功也讓光熱發電漸漸升溫,最近,光熱發電項目業已進入投資者和戰略決策者的視野。
10月20日,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的50兆瓦槽式太陽能熱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正式招標,這是全國首個太陽能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預計最初年發電量為1.2億千瓦時。
業界寄望于借助該項目考量國內研發技術,探索符合國情的商業模式并帶動市場規模化發展。
據“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太陽能熱發電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電氣協會副理事長黃湘估算,到2020年,中國光熱發電市場規模可達22.5萬億至30萬億元,熱發電總量可占全年總發電量的30%~40%。
“我國近年在太陽能熱發電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塔式、槽式和碟式系統均有示范項目建設中,同時太陽能熱發電與化石能源互補也有發展。光熱更適宜西部廣闊地區的大規模發電。”長城證券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周濤告訴記者,光熱電的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只是需要政策的支持。
不過,對于光熱發電,國家發改委的初衷是比照光伏發電做法。先核準一兩個項目啟動市場,而后通過特許權招標摸索出標桿上網電價,并借此拉動產業朝規模化發展。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熱電產業目前的可行性并沒有得到證實和推廣。2007年頒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要求2010年光熱發電達到50MW,光伏發電達到20MW的指標。可是到目前為止,業界只認可了槽式發電的可行性。截至2009年,全世界運行的槽式光熱發電占整個光熱電站的88%,投資額達到4000億歐元的“歐洲沙漠行動”也將采用這一技術路線。不過,美國在建的光熱電站中,塔式電站已經超越槽式電站。
有專家指出,光熱發電站建設成本直接影響熱電并網價格。如每千瓦單位造價降至1萬元以下,上網電價就可降到1元/千瓦時以內,并逐漸接近現行每千瓦時0.51元至0.61元的風電標桿電價。但一個1000MW級光熱電廠至少投資數百億以上,回報卻遙遙不可期,因此國家能源局對于項目的審批相當謹慎。
除了成本之外,對地區日照強度的苛刻要求也使得全球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適合發展光熱發電。此外,熱電產業鏈上的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
“國外企業至今都不希望將其技術轉移給中國,即使用市場份額交換也不樂意。”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財經》記者。相比較中國光伏產業迅速規模化,國外企業將光伏設備制造產業全部轉移至中國,中國的光熱發電領域還沒有出現這樣的機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