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經濟視點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淺析

larry2000 · 2010-12-31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淺析  

   

   

本文內容概要  

1、  探討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失敗的根本原因。  

2、  比較并初步分析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  

3、  提出了重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具體建議。  

   

本文匆匆擬就,旨在拋磚引玉,供關心中國經濟發展和命運的人們參考。  

   

   

   

經歷過建國初期甚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人們,對教科書中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描述至今還記憶猶新。我們不理解為什么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在失去工作、沒有生活來源、生存發生困難的情況下,資本家還要把成噸牛奶倒入海中,把整列車的生豬拋入海中。后來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實際上是“生產過剩危機”,我們仍然不能接受,不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太多了嗎?為什么寧愿讓一部分人餓死凍死,也不把工廠積壓的食品和衣服用來挽救他們的生命。我們之所以不理解,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國家再窮,也不會看著人民餓死卻把食品倒入海中。

三十年后,我們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我們不知道那里出了問題,也不知道痛恨誰,我們下崗,我們失業,我們無奈。一切都是合理的,都在法律的有效保護之下。

是潘多拉魔盒趕走了我們的保護神。這個潘多拉魔盒就是人的沒有制約的私欲,這個保護神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

關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實際效果對比,許多數據已經明確證明了結果。不存在資本主義效率高于社會主義的結論,事實正相反。社會主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內部問題,是人的問題。最初是認識問題,后來就成了執行問題,到現在就成了體制問題。并不是我們的體制一開始就有問題,而是沒有對經濟過程中的行為進行科學、系統、有效地約束。因為我們既不了解人性,也不愿意約束自己。

   

本文所討論的計劃經濟所指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所指的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

為更清楚理解兩種經濟模式的本質,我們要先了解一些社會倫理和財富的基本概念。

   

一、人類社會的倫理基礎

a)         幸福觀

幸福是一個綜合概念。幸福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良好感受。財富不是幸福的全部,但是幸福的重要基礎。一個社會的經濟運行給人們帶來的幸福,主要有財富和閑暇時間兩個方面。財富是人們正常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人們享受生活的重要條件。閑暇也是人們享受生活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必要的財富,人們的生存不能保證,再多的閑暇也沒有作用。反之,如果擁有財富而沒有足夠的閑暇時間,也同樣不能享受生活。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給人們留下足夠的財富與閑暇時間。

既然是人類社會的幸福觀,幸福所指必然就是全體人民的幸福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幸福。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習慣的觀念都被大大地扭曲了。根據現有各國的游戲規則,我們會很自然地認為:“社會上有權有錢的人的享受奢侈的生活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既是現實,又為法律所允許、所保護。而絕大多數老百姓只要能夠正常地生存下去,整個社會就很幸福了。要求全體人民都像少數權勢階層那樣生活是奢侈的,是不應當的。”這是多年適應社會的結果。但這個結果不公平,也不合理。

社會幸福觀的基礎是社會公平。而許多人認為這種公平是錯誤的。他們有種種理由,諸如:自然資源有限,某些商品供應有限,某些階層對社會很重要,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一步步來,必然會有一部分人先享受等等。制定政策或有權勢的人們,就是利用了這些理由,使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使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得不到保障。絕對公平的卻很難實現,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不公平是天經地義的,從而放棄對公平的組追求和對不公平的保護。

一句話,整個社會的倫理基礎,就是要把全體公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圍繞著這一倫理所進行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必然是合理的、健康的、永續發展的。

b)        幸福的標志

不為生存而拼命,工作目的是為享受生活。

我們什么時候才能說自己幸福了?只有全體公民都感覺自己不是在為了生存而拼命,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享受生活的時候,整個社會才是幸福的。

而能夠實現這種標志的經濟模式,就是人類最進步的經濟發展模式。

c)        閑暇、幸福與貧困

現代化生產,可以使人們在較少的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下,擁有更多的閑暇,從而享受更多的生活。但在現實生活中,資本家為了自己獲取更多的利潤,本能地將本屬于勞動者的閑暇剝奪到最小的程度。這與現代化生產的效率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在一個健康的社會中,一切生產都是為了滿足國民的生活需要。能用越來越少的人工勞動,創造越來越多的生活用品,意味著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因此享受幸福的時間也越來越多,這樣的話整個人類社會就能夠進入全人類幸福的良性循環。現實生活卻完全不同。一個極不正常的現象是:人們的閑暇時間越多,人們就越貧困,人們就離經濟危機越來越近。這種情況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未能發生,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卻屢屢發生,市場經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這種情況下,人們還頑固地堅持市場經濟,反對計劃經濟,背后一定有更加深刻的原因,這些原因都與少數人貪婪及個人利益有重大關系。

二、財富概說

a)         財富的定義

財富是一切對人類有用的物品。

b)        財富的來源

人類勞動、大自然生成。

人類勞動創造財富,這一觀點沒有爭議。但最重要的一點往往被混淆:商品或產品交換的核心是勞動價值,而供求關系不是。恰恰相反,供求關系對交換結果的影響破壞了勞動交換的核心,從而造成人類經濟活動中的一系列混亂與災難。

大自然提供的天然產品,在人類經濟活動的早期階段,對交換過程的影響不大。主要原因是兩個方面:第一,沒有所有制,土地、資源每個人都可以隨意使用。第二,人類的活動范圍比較小。所以,當交換的一方采用了某種較好的原料制作產品,對方也可以很快找到相同的材料來制作自己的產品。這么一來,原材料對交換價值的影響就很小很小了。當所有制產生,人的活動范圍變大,以至于一種原材料即使對交換的影響很大時,吃虧的一方也由于很難找到產地或產地的所有權已有所屬而無法零成本獲取,只能接受不平等的交換條件。這種情況在今天的各種貿易,尤其是國際貿易中十分常見,最典型的就是石油輸出。

1.         計劃經濟的勞動產品稱為產品,市場經濟則對一切可以在市場中進行交換的對象稱為商品。即便是商品交換,也應當嚴格遵從勞動價值的規律,否則就會造成混亂。現實社會就是這種混亂的情況。

2.         大自然提供的財富的來源主要是各種資源,有些對象不需要人類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如空氣、陽光、水、河流以及大自然的生成物,如植物、動物、自然景觀等,還有一些需要經過人類加工后才能成為對人類有用的對象,如樹木、礦藏、土地等。

由于人類勞動產品一般都是經過原材料、人類加工、運輸交換、使用這樣一個過程,而在過程中有許多因素直接來自大自然,其中并沒有包含人類的勞動,某些特殊自然對象如空氣,無需任何加工,人類可以直接使用。這些因素,給人類的經濟活動管理帶來許多混亂,經濟學也從來沒有清楚地解釋和分析,不正確理解這些因素,就不能正確看待人類的經濟活動,也不能有效防范一波又一波對人類造成巨大損害的經濟危機。為方便起見,我們把這類對象稱為自然貢獻。

自然貢獻的第一種,直接可用的對象,如陽光、空氣等。有些人說由于沒有人類的勞動,也沒有交換,所以不是商品。這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又人從這些不是商品的對象中獲得了利益,那就不公平了。因為不是商品,是大自然所賜,每個人生來就應當無償享有。但在商品社會,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比如,商品房的地理位置(空氣、自然景觀)、朝向(陽光)等條件不同,價格就有極大的差異。

自然貢獻的第二種:原材料。因為是人類勞動產品的加工對象,它的使用價值被轉移到了人類產品中,于是也就在交換中為人們帶來利益。

自然貢獻本身并沒有包含人類勞動,但可以在市場交換中獲取財富。這就為攻擊勞動價值的人帶來了依據。當然,這種依據是錯誤的。

   

自然貢獻是大自然所賜,當然就應當為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所無償共享。當人們通過各種游戲規則使得這一對象為少數人獲取了利潤,這就不合理了。這樣這個問題就引伸出兩個問題:

第一、   什么原因使少數人能夠獲取本應人類共享的利益?

第二、   這些利益應當怎樣分配才合理?

第一個問題的原因是社會資源所有制問題。少數人和政府根據自己的利益制定了不合理游戲規則(法律),從而占有了本應由全體人民共同占有的資源。準確地說,就是不合理的所有制造成了這一結果。這種占有的背后是國家機器或暴力工具的支持。對于一些具有唯一性的資源,如土地,任何個人或少數權力團體(如政府)占有,必然傷害其他人的利益。而這種利益是天賦的,一個人的生命權是天賦的。任何一個人,一來到這個世界,他就擁有對與這個世界的全部自然資源的共享權。少數人或政府占有了這些自然資源,必然會影響到多數人的生存。所以這種從根本上就不合理的情況必須改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曾經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再說土地。土地是人們糧食的根源。每個人都有共享權,所以,如果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負責經營這塊耕地,他們就有義務為其他人提供與這塊耕地相應的生存必須的口糧,當然其他人也不能不勞而獲,他們要用其他勞動產品與土地所有者進行公平交換,政府則保證這種交換能夠進行。如果土地所有者在正常條件下不耕作而失去自己生存必須的糧食,這個后果當然只有自己負責。但是由于他占據了耕地而不耕作影響到其他人的生存,其他人就有權利取消他對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而將其賦予能夠耕作的人。

如果我們把這種關系到人們生存的因素片面地歸結于商品交換關系,就會使很多無辜的人們失去生存的權力。現在的經濟理論就是這種情況。

私有制的表面上看似合理,其本質還是少數人有錢人和政府相互合作,以法律形式將歷史上形成的對自然資源私人占有的不合理結果法律化,從而形成對不合理的國家保護。而私有制也宣稱對所有平民的所有財產進行保護,這里面所包含的內容也又很大差異。平民本身沒有什么財產,甚至生存都很難維持,而一旦平民的利益與少數富豪的利益發生沖突時,資本主義政府往往本能地其維護富豪的利益(私有制合法,保護私有財產時國家的性質所決定。財產沖突時,當然越大的財產保護力度就越大)。這種結果對于富豪來說只是賺更多的錢,但對于窮人來說,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這時問題就看的清楚了:天賦的人權,生存權,究竟到哪里去了?如果根據勞動價值的交換原則,我們很難想象,同樣都是人,其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差異怎么可能形成如此巨大的財富差別?

   

如果我們在經濟分析中能夠把自然貢獻與人類勞動清晰低分開,人類經濟活動中的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這種清晰的認識框架內,我們看到了兩個重要規則:

1、一切自然貢獻帶來的利益歸全體人民。

2、商品、產品按勞動價值進行交換。

遵照這兩個規則,人類經濟活動將建立在更加穩定與合理的基礎上。

   

   

c)        財富與貨幣

貨幣不是財富,只是一種度量財富的工具。  

自從公共貨幣產生以來,人們逐漸將注意力從物質財富轉向了貨幣。又由于貨幣的抽象性,少數控制貨幣的人群找到了不通過物質財富的生產而獲取巨額貨幣財富的竅門和手段。他們一代又一代人,一步步地通過各種游說,制定了經濟生活中的游戲規則和國家法律,從而營造了一個巨大的吸富機器。這架機器就是基于國家的金融和資本體系,他們所吸走的財富就是億萬普通勞動辛苦勞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

少數人如此成功地混淆了貨幣與財富,以至于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把財富與貨幣從生活上和概念上真正地分清楚了。

社會要徹底擺脫經濟危機和不公平,必須將貨幣與財富的概念徹底分開,并對貨幣及衍生物的發行、流通及管理進行徹底的改造并建立起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制約機制。

為清楚地分析問題,我們約定在本文所討論的財富,都是指物質財富,不是貨幣。

d)        財富的增長及影響因素

                         i.              自然資源的新發現

有限的自然資源經人類的勞動變成財富,這種財富最后會走向消亡。新發現的自然資源則可以延長這種財富走向消亡的時間。如果人類不能形成完全依靠可循環的自然資源而生存,消亡就離我們不遠了。

                       ii.              勞動力增長

財富是由勞動所創造的,勞動力的增長必然使得財富也獲得增長。但這種增長對于物質財富增長的影響是慢速的。

從某種角度上看,人類勞動所創造的物質產品數量與品種的多少,標志著人類的財富。大多數情況,人們都將物質財富認為是財富,而現實生活中和觀念上人們也認為貨幣因為可以隨時兌換物質財富,再加上貨幣攜帶、儲存、交換的方便性,使得人們在物質財富和貨幣之間更愿意保留貨幣。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生產效率的提高,服務在經濟活動中的比例也隨著增加,而服務的主要構成是人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未來人類社會中的服務將會越來越大。所以,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勞動力的發展也會大大提高社會財富的增長。在勞動力數量增長的情況下,勞動力能夠提供的是一些正常的物質財富,而在勞動力質量提高的情況下,它將直接導致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從而大大提高社會的物質財富增長。

                      iii.              科學技術發展

科學技術使人類在勞動力不增加的情況下,勞動產品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增長速度快、幅度大,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方式。

科學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人類自身的發展結果。因此,教育與科學技術受到重視的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財富增長水平。

   

衡量一個國家富裕與否,不是看它的GDP,而是看人均收入的實際購買力。實際購買力可以在國際社會之間進行直接比較。人均收入的增加,并不意味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社會制度和所有制基礎

對于兩種經濟模式的理解,要全面、綜合、透徹地理解。事實上,兩種模式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能站在客觀、科學、冷靜的角度看待這兩種模式,就找不到正確的發展模式。

計劃經濟模式優越,但沒有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也就是人的私欲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大鍋飯、懶漢思想、低效率的結果就出現了。

市場經濟由于巨大利益驅使,資本家會將個人能力發揮到極限。而廣大勞動者,為了生存,也不得不在資本家的瘋狂剝削下,拼命工作以保證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兩種模式各有其內在的道理,只有理解了這些道理,我們才能看清他們各自的發展特點,從而找到一種科學、有效、永續的發展模式。

a)         計劃經濟

                         i.              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資料歸全民或集體所有。

                       ii.              社會生產的目的:滿足全體人民的需求。

                      iii.              總體經濟主導思想: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

                     iv.              社會利益分配原則: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

   

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的實質是保護所有社會公民的勞動權力。如果生產資料為少數人或團體、政府占有,個人就失去了勞動的權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權力。

   

聯合國人權宣言中說:“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美國獨立宣言中說:“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受造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獨立宣言、人權宣言、中國憲法所表達的是同一種本質:任何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同任何其他人一樣擁有共享這個世界的權利。人類的生存條件、生活條件都是來自大自然的。如果剝奪了一個人對大自然的共享權,他就失去了勞動的自由。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剝奪其他人對這個世界共享的權力,因為這種共享的權力是天賦的。

現實生活中的自然資源,如土地、森林、河流等已經被私人或政府所擁有,對于一個新生兒來說,他有權力共享的那些資源事實上已經不能共享了。于是,他未來的勞動權力和生存權力就受到了巨大影響。這與天賦的共享世界的權力相沖突,因此就形成了人類沖突、流血、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都與這個原因有關。

我們看到,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還是聯合國,都明確地聲明了每一個人的與生俱來權力,但這種權力,在現實社會中并沒有保證。

所以,生產資料的真正公有,是保證每一位社會成員基本權力的重要基礎。當然,在這個基礎之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基礎,就是承認整個社會的全部資源是由整個社會的全部成員所共享的。

   

同樣基于獨立宣言、人權宣言、中國憲法的本質,社會生產的目的就很明確了,那就是“滿足全體人民的需求”。所有制保證的是生產條件,還沒有解決生產什么,為誰生產的問題。如果是為了政府、為了企業主而生產,人民的生存條件和生存質量就沒有保障,也就無從談起共享大自然的天賦權力。

政府的需求,包括在“全體人民的需求”之中。當然,政府作為一個獨立機構,實際上是一個獨立法人,擁有自己特定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一旦控制不好,就會成為強烈傷害人民群眾利益的因素。社會主義國家幾十年的實踐最后走向失敗,這是一個重要原因。“政府也是由人組成的,是人就必然會有私心。”政府的私心就是各級官員們的共同私心,它們一個又一個地產生于不同的權力共享體,常常被隱藏在公共利益的華麗外衣下,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并被國家及其所保護和強制滿足。社會主義政府的私心在實踐過程中幾乎完全被忽視了。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具體政府官員的私心,這往往被解釋成“極個別現象,政府會徹底糾正。”事實并不如此。

   

人類社會永遠充滿著各種利益和沖突,面對這些問題社會應當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解決這些利益和沖突的根本原則就是要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這個原則下才可以達到社會資源最合理的配置,才能做到這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健康、快速、永續。

   

這個原則所包含的道理很清楚:什么是社會?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集合。離開了具體的人,社會就不存在了。社會通常由層級結構組成,從塔尖向下,人數逐漸增多,在塔的最底層,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他們支撐著整個社會。塔的最上方,是最高權力擁有者。顯而易見,離開了這個基礎的社會是不能存在的。如果一個社會發展的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保障,這個社會自身也就得不到保障。又因為社會金字塔中的每一層都以下一層的存在為前提,所以整個社會是層層依賴的,由此可見,雖然權力的最高層在最上方,但從存在角度來看,最下方的狀態最重要。人類的全部發展歷史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  

現實社會的這種權力與實際存在相互矛盾的依賴關系,只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權力的分配方式不合理。權力制定規則,規則有利于權力所有者。人類社會如果沒有各級官員是可以正常存在的,但沒了底層民眾,各級官員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官員本身也是人,他們中間的許多人自己就來自社會大眾。我們知道,永久的王朝是不存在的。這就是為什么一個社會必須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原因。人民的利益滿足了,整個社會就有活力了。

   

人民的利益如何保證呢?當然是通過公平的財富分配來保證。人民由許多個人組成,在這些個人中什么樣的人都有,如何保證社會的財富在這些人的分配中公平呢?在人類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多社會承擔著義務和責任,這些責任和義務只能通過個人的勞動來實現。而個人的勞動,則是衡量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唯一尺度。沒有任何有勞動能力的人有權力不勞而獲,因為如果有人能不勞而獲,一定有人的勞動被無償占有,那是不公平的。因此,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就是一個合理的標準。

   

勞動量如何計算,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差異究竟能夠多大?

勞動量應當用勞動時間、勞動質量和勞動環境三個尺度進行衡量。

勞動量是一個很明確的概念,很容易理解,這里不多做討論。

勞動質量對于同一個勞動崗位來說主要指單位時間的勞動結果產出量與勞動結果的質量。比如單位時間的產品生產量以及產品的合格率及各個產品的合格率。這里的產品也可以是中間產品。不同的崗位則要用不同崗位的勞動復雜程度進行區分。比如,一名普通的手工清潔方式打掃馬路的清潔工和一名大學教授,各自的工資大致是多少。同樣在大學教授之間,普 通 教授和諾貝爾獲獎教授的工資又是多少,都可以通過統計數據客觀判斷。所有這些勞動之間是可以比較客觀而公平地得出相互之間的工作所得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存在剝削,其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合理,但這些誤差,應當在社會公平的允許范圍之內。

不同崗位的勞動環境需要進行比較后進行處理。對于一些艱苦、危險的工作條件進行一些補償是必需的。具體補償的水平要根據各崗位對人身心的有害影響程度進行確定。這是一個專業的問題,在計劃經濟時期,有許多專門的理論和解決方案。

   

企業主、企業管理者、政府官員的收入應當多少?

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都是全民或集體所有,不存在規模很大的私人企業主。這種條件下,企業主與企業中各崗位的普通勞動者一樣,也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企業的管理人員也同樣。他們與其他勞動者的收入區別,可以參考已有的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崗位的工資差別。

有一種說法,由于企業管理者的崗位更重要,所以在這個崗位上對社會的貢獻就更大。這其實是一個偽命題。以一個崗位對社會的重要性來決定改崗位工作者的收入大小,是違反價值規律的。如果這種說法能夠成立,一個掌握核武器發射按鈕的士兵的工資應當是多少?一艘戰略核潛艇艇長的收入應當是多少?此外,在經濟活動中,更多的是企業主收入遠高于企業員工,其依據有兩個方面,第一是企業主通常是資本方,第二是企業主的管理(現在多數情況是企業聘任的最高管理者CEO)。這種情況下看得更清楚,因為企業主和官員對社會的貢獻和重要性很難說誰大誰小,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官員的權力涉及到的人數更多,事務更廣,官員應當對社會更重要一些,但官員的直接收入小于企業主。企業主貢獻大的理論,實質上是為特權階層的不公平、不合理高收入進行辯護。

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所有制和資本本質及應對的問題。

   

政府官員的工作,可以根據工作強度和復雜程度,參考普通社會勞動者的崗位特點類比后確定。

至于官員以權謀私,獲取巨額利益的情況,即便是封建社會,也沒有任何法律支持。利用體制缺陷和潛規則及個人權利獲利,是監督管理的問題,與經濟模式無關。

   

事實上,無論在企業管理和還是國家管理,都不存在絕對的能力差異的問題。任何企業管理和政府管理職位的人選,都可以通過教育和工作經驗的積累,由一個普通社會公民來完成。重要的事企業和政府運行的機制和科學的工作流程。一臺復雜機器能夠生產出高精尖的產品,不是因為某個部件或螺絲釘的存在,而是因為生產機器的運行機制和工藝流程。政府官員、國企管理人員都只是這架機器上的部件或螺絲釘,完全可以有效替換,不存在唯一性選擇。

今天,在企業和國家管理職務上的某些重要人選之所以成功,更多的是通過更多的資源所表現出來的外部結果。企業主能夠預見到許多問題,是因為他擁有企業人財物的大權,他能夠與自己相近的同行或政府部門獲得更多的信息,它擁有更多的管理時間。換一個人到這個崗位,經過一段時間熟悉工作之后也能正常勝任。政府情況也是如此,這類例子舉不勝舉,或者說這就是客觀規律。環境造就人,機遇造就奇跡。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僅僅依賴個別人的個人能力獲取成功,這個企業和國家就是不成功的。可能這個企業和國家能在某一階段獲得成功,但這種成功不能保持,因此,基于這種依賴的企業和國家是危險的。企業和國家真正需要的不是部件和螺絲釘,而是運行機制和工藝流程。如運行機制和工藝流程合理,即便某些部件和螺絲釘有問題,及時更換后就能夠正常生產。

無論政府如何反腐,貪官也如韭菜一樣,一批被割掉,新的一批又立刻長出來。僅僅通過產品檢驗,永遠也解決不了廢品問題。只有徹底改造了不斷生產出廢品的機器,才能有效減少或杜絕廢品的出現。如果短期內不能將機器改造好,也應當從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去尋找原因,在過程中解決廢品的問題。

計劃經濟之所以沒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計劃經濟體系的圖紙在施工階段出了問題。所以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有充足理由認為計劃經濟是人類最好的經濟發展模式。因為計劃經濟有最合理的運行機制與工藝流程。下一步要做的,只是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找出來并予以解決。

   

計劃經濟“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則,符合勞動價值規律,排除了將個人能力的有限差異形成個人收入差異無限擴大的結果,無疑是公平、正確的。

科學合理的分配決定社會的健康狀況。

   

   

b)        市場經濟

                         i.              生產資料私有制:生產資料歸個人所有。

而個人所有權的來源比較復雜,有通過繼承而來,有企業贈送(如高管人員的

管理股),也有通過資本購買獲得的(如股權購買等),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

個人創業積累。

                       ii.              社會生產的目的:滿足企業和政府的需要。

資本主義制度下,幾乎所有企業都歸私人所有。政府只擁有極少數關系國計民生的企業的所有權。從私人企業的角度看,如果沒有利益,企業主就可以不生產。企業主對社會不承擔生產責任。

政府實際上是一個獨立法人,它的一切行為深處,都隱藏著有利于政府自身的私心。所以,站在政府角度,一切經濟活動當然是盡量對政府有利才會去做。表面上看政府也為民眾做了許多工作,政府的許多政策決策都是為了全體國民,事實上,當政府利益與民眾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如果能夠執行,政府必然會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如果行不通,政府也只是被迫暫時作出讓步。

政府的這種表現,在任何社會都一樣。唯一不同的是早期的社會主義,由于體制的規定,政府在許多方面還不能單純地以政府官員的個人利益為出發點。如早期的中國經濟,價格剪刀差雖然大一些,但政府的目的是為了整個國家工業的發展,而這種暫時和局部的不合理的目的是為了整個國家,也是整個民眾的利益。這種情況,從全局、從整個過程看,國家的做法是合理的,不是為了政府自己的利益。

政府與社會爭奪利益,結果當然是政府的利益越來越大、越來越多。至于以什么名目都不重要,所以,今天的美國政府即便欠了56萬億美元的債務,它還照樣可以為所欲為。因為盡管欠了那么多的債務,它并不缺錢花。為了錢,它必然會討好財團階層、必然會動用國家軍事力量發動侵略戰爭。

美國的經濟發展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每次戰爭的結果,美國都能夠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果沒有戰爭,就沒有美國的繁榮。所以,一旦遇到了重大經濟利益與經濟危機,美國政府優先考慮的就是戰爭。至于戰爭的借口,就完全看美國政府的綜合評估了,當它確定沒有比戰爭更好的解決方案時,它就必然會發動戰爭。今天中國南海的情景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政府沒有錢,它會這么做嗎?所以,政府的利益太大,會造成國家的危險。美國現在是表面上強大,離開了對其他國家的剝削,離開了美元國際稅的收益,離開了美國的軍事威脅,美國剩下的就是虛弱的經濟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最大角色就是輸出美元和輸入商品,當外債太多的時候就通過金融和政治手段進行平衡,如對日本的干涉、對中國匯率的干涉、對歐元的打壓等等。至于政治手段,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最好說明。自從美元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之后,可以說,如果不是國內財富的絕大多數都被一小部分財閥所占有,美國人幾乎可以不工作就能夠過上世界上最悠閑的生活。憑什么?憑的是他們可以用印刷品(美元)來交換別國的商品。而一旦他們輸出的印刷品太多,別人要向他們購買商品的時候,他們就用高價將自己的產品銷售出去,而別人想要的東西他們可以不賣。當貿易逆差太大時,就開始動用政治手段。如中國的匯率和貿易逆差,就是政治的結果。中國手中掌握了巨額美元,只能購買美國的國債。國債是什么?甚至連印刷品都不是,就是一個數字。我們買來了數字,過了幾年,美國可以還給我們更大的數字,這個數字代表美元,而它所代表的美元卻不能買到我們想要的東西(真正的高科技產品、有價值的公司等)。

所以,當少數企業主和政府太有錢的時候,整個世界就危險了。這后面的本質是叢林法則,資本主義國家過于強大就一定想控制世界,企業過于強大就一定想控制全球經濟,因為只有這樣,他們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最終的保證。而他們本國和別國人民的利益與此相比是不重要的。

                      iii.              總體經濟主導思想:資本的利益高于一切。

資本在資本主義是國家的核心,國家的一切都是圍繞著資本運轉。資本的實質就是利潤,而大資本的所有者只是極少數富豪。

在這樣一個總體主導思想下,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必然會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由于歷史的原因,資本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罪惡。不幸的是這種罪惡最后卻演變成了世世代代可以因此而受惠的最大根據。

資本,就是可以帶來財富的金錢。這里所指的財富,是指物質財富,其中包括可以用勞動價值衡量的一切存在。

從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是強盜邏輯。前面說過,由于貨幣的產生,造成了一系列的概念混淆,本身沒有任何價值的貨幣完全取代了勞動價值。這個取代是災難性的。

                     iv.              社會利益分配原則:在國家制定的最低工資基礎上,企業主以最低價格支付員工勞動報酬。

即使是國家制定的最低工資,由于整個社會制度的性質,使得社會基本民眾在社會高層沒有利益代言人。而企業主則可以利用自己的各種資源影響政府的各項有關決策,從而形成不公的結果。如最近一次美國金融危機,罪魁是華爾街的各大金融公司,而政府則從納稅人的手中拿出巨資救助這些由于過度貪婪而對全球造成巨大損失的公司,而這些公司自己面對如此危險和尷尬的局面,還能夠毫不知羞恥地領取巨額獎金,還能夠氣定神閑地揮霍巨資到旅游勝地去度假。仿佛那些因為他們的貪婪而失去居所、失去工作的人們的苦難與他們毫不相關,仿佛全球的金融危機與他們毫不相關。

美國政府面對民意,也揮舞著大棒,號稱要懲罰造成這次罪惡的元兇,矛頭直指高盛之后,最后也只是以一筆小小罰金結束金融整頓的鬧劇。

在這樣的制度下,即便是法律對民眾最低工資的保護,也是在政府和企業之間協商的結果,也是在企業最低容忍度條件下的標準。另一方面,面對員工工資的壓力,企業還可以通過裁員,合法地降低工資總量,為自己的利潤留下足夠空間。員工的就業有什么保證?如果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就業沒有保證,他們的生活又能在什么狀態下?

如果過去的三十年中,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其根本原因也不是美國的市場經濟有多么大的優勢,而是美國利用布雷頓體系的結果,成功地將剝削的對象轉移到國外而已。盡管1971年該體系崩潰,但美國仍然能夠利用關貿總協定、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控制國際經濟。這次金融風暴,由于國際社會對美國提高了警惕,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美國的“國際貿易”紅利大大壓縮,同時國內的經濟結構本來就不能為民眾帶來穩定的生活水平的增長,更不能有效消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給美國帶來的壓力。無奈之下,只好使用其傳統的無賴手段,在大打貿易保護戰的同時將其制度的必然惡果歸咎于中國的人民幣匯率,更有甚者,“途窮匕首見”,公然宣稱準備對伊朗開戰,準備對中國開戰(中日釣魚島爭端中鼓勵日本的強硬,公開表態在軍事上支持日本)。

   

四、計劃經濟分析

a)         經濟模式指導思想

                         i.              經濟發展目的

                       ii.              經濟發展原則

這兩個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問題,前面已經對社會主義經濟活動的基礎和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基礎進行了簡單說明。其實這兩個問題是一個問題的兩種形式,經濟發展目的就是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一切經濟活動都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而經濟發展原則則是具體經濟活動的指導依據。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發展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發展指導原則是多數人原則,即一切經濟活動都要盡量滿足多數人的需求。當然,在這些原則之上還有人類基本道德的約束,以保證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如古羅馬斗獸場的角斗,就不符合人類基本道德。再比如房屋拆遷,一個人居住權被剝奪,也許會給另一些人帶來利益,但因為不符合人類道德,所以不能允許。吸毒也是一個例子,即便自己愿意,但不符合人類健康,也必須禁止。

社會學中的少數人原則是對多數人傷害少數人的情況的限制。在許多實際經濟活動中很難掌握。這主要是少數原則的核心沒有表達清楚。前面說過這是一個社會道德和倫理的問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自私的,如果傷害別人能夠給自己帶來利益,多數人會選擇傷害別人。關鍵是如果傷害到自己,每個人就都不愿意了。所以,所謂少數人原則的本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掌握住這一點,就能夠正確處理現實社會的許多問題。另外一點就是公平公正,人人平等。

所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指導原則就是“在公平公正、人人平等的條件下盡量滿足的多數人的利益。”

真正的計劃經濟必然要以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為前提。這是一種經濟模式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正如武器一樣,武器自身不能決定善與惡,關鍵在武器的使用者用來做什么。資本主義也可以實行計劃經濟,但由于經濟發展目的是為了保護大財團的利益和政府利益(在大選之前看得尤其清楚),所以其經濟計劃必然不能以整個社會的需要為中心,因而不成其位真正的計劃經濟。

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經濟的目的是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這個目標下,就必然要綜合考慮到避免浪費、減少環境污染、杜絕腐敗、杜絕兩極分化分配不公等現象的產生。社會因此可以進入良性、永續的發展軌道。

基礎是否牢固,是否能夠永久性支撐整個社會大廈,必然決定社會的穩定,人民生活是否穩定。由于資本主義基礎是建立在極少數人的利益基礎上,所以必然會發生周期性的重大危機。而幾十年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歷史已經證明,在有效執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條件下,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也不會由于經濟體制問題導致人民生活沒有保障。

所以,僅僅從社會發展的最原始基礎,兩種模式的本質優劣已見分曉。也就是說,只有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才是人類社會的唯一發展方向。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任何人類的社會實踐一樣,也有一定的不足,也需要做出必要調整,但從根本上、方向上是符合全人類的利益的。它只是需要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解決在具體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資本主義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在許多具體問題上有成熟的經驗和解決辦法,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內容。但從本質上來說,僅僅對于極少數人有益的社會體制結構下,什么樣的辦法都能夠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資本主義必然會走向沒落。

今天全球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第一輪較量,資本主義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這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就能夠代表人類發展和進步的方向。原因是資本主義體制不能解決自身的問題。

社會主義制度失敗的最重要原因是對人性的估計不足,從而導致掌權者自身逐步從追求社會進步淪落為最求個人和集團的利益,逐步走向與人民為敵的方向。另一方面,從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受到全球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絞殺。背后的推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而是極少數掌握著整個西方國家財富的資本集團以及被他們控制的政府。他們利用一切手段,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尤其重要的是他們動用了一切宣傳機器,不顧客觀事實地歪曲和詆毀社會主義,成功地為社會主義塑造了“鐵幕”、“惡魔”的形象。另一方面,他們又充分利用人的本性,通過種種手段影響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尋找代理人,最后完成和平演變。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所以,要充分總結社會主義實踐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客觀冷靜考慮兩種社會制度的本質區別,為下一步社會主義的崛起做好準備。總體看來,社會主義制度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自身的缺點,也就是對人的自私、貪婪本性估計和防范不足,從而造成一方面我們擁有最好的社會制度(不配套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具體問題),卻帶來社會發展速度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結果。

為什么社會主義是最好的制度,首先是因為從社會基礎上,它根本解決了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的社會性這一矛盾。由于沒有估計到社會主義改革的結果導致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逐步轉變為私人所有和政府所有的結果,所以導致許多基本正常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迅速變為資本主義。當然,許多理論上的研究受到種種限制,一些重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也導致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產生混亂。比如,政府在所有制上的定位,政府性質的真正歸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是理論禁區。這些人為的感情因素,造成了今天的社會主義失敗。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理論上定義為全民和集體所有,這是保證全體公民正常生存的最根本因素。由于對生產資料的管理是由具體的人來執行,也就是政府的各級官員來執行。當各級官員不約而同地默契到他們是一個共同的利益整體的時候,他們的種種觀念就與資本家沒有什么區別了,而結果是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因為資本家在資本主義社會還真正地受到國家和法律的約束。而掌握了生產資料就掌握了經濟生活的一切,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走到了反面。政府性質的歸屬是另一個相關的基礎問題。理論上,社會主義政府是“工人階級為主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國家的管理機構,很明顯,它屬于全體人民,也就是他的權利基礎是全體工農大眾。具體表現上,它只是一個服務機構,服務的目的是為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生活提供保障。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全體人民可以收回它的權利,而重新賦予一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新政府以管理權力。但是,權力的獲得使得政府脫離了全體人民而獨立運轉,政府成為了一個具有所有人性弱點的法人,貪婪、自私、兇狠。之所以可以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政府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但又同時可以利用法律控制他人。凌駕于法律之上就可以不斷產生出對自己單方面有力的法律條款,并用法律背后的國家機器予以強制執行。相比之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家和政府,面對如此高效的掠奪機器,就像外星人比地球人一樣。

政府性質的異化,使得政府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與人民爭奪資源、土地,利用高稅收、高繳費獲取利益,不顧社會底線優先將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資源化為私有并不斷漲價,鼓勵、支持和保護直屬企業壟斷經營,打擊排斥競爭對手。在金融領域,通過貨幣發行、銀行、證券市場等一切可以獲取經濟利益的方面,為自身謀取利益。

這些行為的背后,全部都是掌握和控制了這些領域的大小官員的人性使然。如果官員的個人利益能夠以政府的面孔出現,那么其結果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什么可能呢,是與人民的利益相互對立的可能。

所有這些結果,都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有錯。事實上,恰恰相反,社會主義實踐失敗的結果說明了資本主義縱容自私和貪婪的危險。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演變的結果,使得原有的政府職能、官員責任蕩然無存,國家機器被利用在為資本服務方面,于是造成社會貧富差距方面在短短一、二十年趕上資本主義幾百年的水平。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及時彌補和糾正我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犯下的錯誤,還社會主義一個清白,讓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真正發揮出來。

也許社會主義會暫時淡出人們的生活,但不久的將來,一定會以更強大的生命力重新成為人類社會的最好選擇。

b)        經濟模式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系是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目的和經濟發展原則而設計的科學體系。該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徹底擺脫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與生產的社會化的矛盾。在計劃、組織、原料分配、產品生產、成本核算、產品定價、資金使用、運輸、存儲、銷售、售后服務、利潤分配等所有經濟環節中,都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較少和避免環境破壞,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對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和發展為核心。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構架如下:

社會發展總體原則: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與文化需求。

社會發展保障條件: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社會主義制度。

經濟架構:

       戰略規劃: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發展目標以及三者之間綜合平衡關系。

      

   

計劃制定的基礎數據:

經濟統計數據。其中又分為各級政府上報數據、統計局調查統計數據、

專項統計數據,如人口普查數據等。

       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期、中期、短期經濟計劃

              長期經濟發展計劃:戰略規劃

              中期經濟發展計劃:十年計劃

              短期經濟發展計劃:五年計劃

當前經濟發展計劃:年度經濟計劃

                     政府預算

                     生產計劃

                     銷售計劃

                     庫存計劃

                     分配計劃

與這些計劃配套的保證措施有:價格管理、市場管理、外匯管理、資源管理、教育科研配套體系、醫療養老體系、住房分配體系、老弱病殘保障體系、經濟數據統計匯總與上報體系。

      

c)        計劃經濟的優點

                         i.              前面說過,要使計劃經濟發揮真正的作用,必須有一個與之配套的政治體制作為支撐基礎。這個基礎有問題,再好的經濟模式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這個基礎在這里的最大作用,就是要克服由于人的自私本性對經濟計劃執行造成的干擾,從而保證國家的經濟計劃能夠順利完成。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支撐基礎就是社會發展的總體原則與保障條件。

發展原則決定了政府的性質與做事原則。在這一原則基礎下,人民的利益是由政府的日常工作所保證的。

保障條件確定的是國家機器的性質以及由誰掌握。無產階級專政是一個歷史概念,無產階級原指的是社會底層的貧民百姓,在這里指的是全體人民。所以,這一條規定的是國家機器由人民掌握,為人民服務。

國家機器是強制力,也是最終手段。如果最終手段出了問題,整個社會就會發生大問題。

由于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國家機器是通過相關政府官員操作,在實踐過程中產生了偏差。這是需要完善的方面。但這種偏差并不說明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結構本身有問題。

   

                       ii.              國家的整個經濟有一個全盤計劃,從遠期(五年以上)、中期(五年計劃)、到短期(年度計劃)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規劃。

由于是全面規劃,就可以從一開始就避免無序的市場經濟所造成的巨大浪費。比如市場經濟條件下鋼鐵廠的建立,由于沒有計劃就會出現多家企業重復投資,盲目開采資源,交叉運輸,產品布局混亂,庫存增加,供求不穩定。由于市場反饋要經過多輪交易,有一個很長的時間滯后,等反饋的信息能夠有效制止重復投資的時候,多數產能已經建成,浪費已經不可挽回了。另一方面,資本家的競爭也是相互競爭,他們明明知道產能重復,但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許多人還是會堅決地投入,早產出就早獲得利潤,市場做得好就能將自己的產品賣出。就像股票市場,每一個人都知道風險,但每一個人都不相信最后賠錢的是自己。

規劃的內容有產業布局、發展方向、資金分配、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科研規劃、教育規劃(與整個經濟的發展計劃相配套)、就業計劃、分配計劃、貨幣計劃、稅收計劃、物價計劃、資源管理等。

在各個規劃和計劃內容中,還有大量的經濟、政治規則與之配套,如物價管理、統計管理、人口管理、科學與教育管理等。

所有這些內容,從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保證了社會經濟發展良性、健康地運行,保證了所有社會公民的生存、發展需要,同時也保證了社會公平、綠色發展(無環境污染)、避免浪費。

從宏觀角度看,產業布局可以根據不同地區資源、人口、地理位置、氣候等綜合情況確定,結合全局發展確定各個區域合理的行業及方向。就像一盤圍棋的棋局,每一顆子,都是全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這顆子投下去,就不能輕易改變。由此可見,局部和全局是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全局合理的結果,就會使得全局效率提高,于是社會發展欣欣向榮,朝氣蓬勃,是必然的結果。

   

早期資本主義就不存在產業布局,所有生產都是由資本家自己決定,局部在一定時期內可能比較活躍,但與全局的關系非常不協調。當資本家發現布局不合理之后,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局部調整,原來的工廠生產其他產品,或者將原來的工廠關閉,遷移到他認為適合的地方。這樣的反復,最后當然會趨于一個合理的結果,但成千上萬的企業經過這樣反反復復的調整,其結果就是大批的企業破產、大量的社會資源浪費掉。這種資源的浪費極其巨大,達到什么程度呢?達到了人類100年工業發展消耗了自300萬年人類誕生以來消耗的總和都比不上的自然資源,浪費到整個人類的自然能源只有短短20~30年的使用時間了!

   

隨著社會發展,一些產品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新的產品進入社會,這些新產品的生產者就開始面臨又一輪破產、資源浪費的循環之中。這些破產和浪費給人民大眾帶來的是什么樣的結果可想而知。

   

                      iii.              總體規劃之后,具體實施過程中的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科研資源、資金等)也將根據計劃陸續到位,微觀進程啟動過程也有一系列科學而合理的規則所引導,從而保證計劃的順利完成。

                     iv.              物價穩定、合理。物價穩定的背后有著極其深刻的勞動價值理論依據。

我們說過,一種商品的交換價值就是它所包含的人類勞動的多少。自然貢獻的影響是系統性因素,可以通過國家制定相應規則予以平衡。正常情況下,一種商品的生產中所包含的勞動量是穩定的,因此,它的價格就應當穩定。因此,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階段,物價是非常穩定的。穩定的物價包含了公平的因素。

計劃經濟的物價不取決于市場供求變化,而物價的制定也十分科學。出廠產品定價,主要通過國家物價部門對整個產品的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包裝成本、售后服務成本、儲運成本等因素進行客觀計算后得到整個產品的實際成本,再按照規定的適當利潤計算出產品的出廠價格。

這個價格一旦確認之后不會輕易變化。除非有重大影響因素,如原材料、能源、新技術引入等影響,生產廠家才能在經過申請批準后,再由國家物價部門重新核準新的價格。

產品出廠的銷售,由于是國家統一包銷,經過一級批發、二級批發后最后流轉到零售企業。其中每一級批發的加價率都是國家考慮了該產品的總體產銷情況和地區差異等因素后,最后確認下來。同樣,各級批發及最后零售的加價率,也都是這么確定下來的。這些價格一經確定,也不會輕易改變。

                       v.              產品銷售

企業生產的全部產品都由國家統一包銷,所以生產企業不存在產品庫存的問題。這樣企業就可以安心組織生產,控制產品質量。

由于企業的生產計劃也是根據國家總體經濟計劃層層分解下來,企業的生產狀態很穩定。如果有變化,也會告知企業提前做好準備,如產量的增減、新產品研發、企業轉產等。

如果由于上級生產計劃變化導致企業發生困難,如就業、資金、設備、人才等,有關上級部門會協調各相關部門啟動資源幫助企業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及時市場出現了問題,企業本身還是穩定的。企業員工的生存也是有保障的。在這種條件下,企業日常工作的重點,就是保證產品的合格率和出廠質量,以及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完全沒有仿造及假冒偽劣等情況,因為沒有必要。

d)        計劃經濟的缺點

                         i.              沒有設立社會底線

所謂社會底線就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生存,生命得以存在的保證條件。

這里的條件是全體,不是局部、個別或大多數。就是說,一個都不能少。

一個政府如果不能夠在任何時候都把這一條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沒有資格管理自己的國家。極端的情況,面臨外來侵略,民眾做出部分必要犧牲甚至生命的付出,是特例。

如果我們把生存和發展放在同等水平上,就會導致悲劇產生。一個家庭經濟條件再好,也要考慮到維持一個家庭正常生活的最低消費水平。當消費使這個家庭存款達到了臨界狀態,它必然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以維持最低生存。一個在地震廢墟或井下被困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用最后一瓶礦泉水去洗澡。

就像中國耕地的紅線一樣,國家經濟也必須考慮一條全體民眾物質生存條件與生活資料的紅線,任何時候都不能越過。所謂發展,是在這條紅線之上的事情。歷史上我們吃過虧,如大躍進時期,沒有考慮到必要的生存底線,導致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重大悲劇。

今天我們仍然沒有這條底線。有人說,社保就是底線。這是錯誤認識。底線不是錢,錢本身不能維持生存,底線是物質資料和生存條件,如食品、住房、醫療條件、教育條件。當社會發生危機,如糧食歉收、自然災害或國際形勢惡化,一個國家受到實質性影響的不是錢,而是物資。其次,社保的錢會隨著物價、貨幣、匯率等綜合因素而變化。最后,還有社會腐敗直接侵蝕。如上海社保資金挪用一案的情況。

社會底線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全部人口的就業保證;基本醫療、教育、住房、養老保證;穩定的物價(水電氣、燃料、主糧、副食及日用必需品)、食品安全等。在沒有這個底線的條件下搞任何改革,都不會有好結果。無視社會底線強行改革,社會是危險的。

   

沒有一個永續、強有力的制約機制,底線原則就無法堅持。社會就不可能健康發展。一個國家有了底線,就相當于一個人有了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這個底線,一個人就會變成一個怪胎,或者四肢萎縮、頭特別大,或者眼睛特別鼓出,或者有一只特大的耳朵等,一定是非常不正常的狀態。社會如果發展到了這種狀態,結果會怎樣呢?現在的資本主義就是這樣,所以說資本主義沒有健康發展的機制,不是一個好的社會形式。

只有在任何時候都有效保證了這條底線,社會才能健康、快速地發展。

應當說,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對這一條還是相當重視的,關鍵是政府的其他目標與這一目標發生沖突的時候,沒有正確地處理兩者關系。

   

社會底線是一個變化條件,它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底線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當全世界多數國家都享受著空調、電視、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的時候,國家的底線就應當及時調整,以包含這些內容。無視這些差異的增大,只滿足于原始生存,就會導致失去民心。

   

                       ii.              原始統計數據不準確。

這個問題其實不是計劃經濟的缺點,但在計劃經濟的實踐過程中,卻因為這一點做的不好,導致計劃的錯誤。

統計數據對于計劃經濟的重要性勿容置疑。人的缺點使得統計數據發生扭曲。在官本位的大環境下,“數字出官,官出數字”成了計劃經濟后期統計工作的真是寫照。

統計工具的影響也很大。計劃越準確,統計工作就需要越詳細。但細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統計的速度跟不上計劃的要求,統計的成本卻超過了的承受的極限,這樣就會使得統計工作影響經濟建設。在計算機技術大大發展的今天,許多過去曾經是夢想的事情將可以成為現實。

即使在今天,統計的詳細程度也需要進行合理界定。于此相應的計劃也同樣需要適度。過于詳細的計劃會導致經濟活動僵化,缺乏活力。理論上說,統計數據當然越詳細越好,而計劃就不是這樣了。

                      iii.              計劃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全部需求。

社會是復雜的,需求也是千變萬化的。經濟計劃主要是把能夠確定的全局的、重要的產品的產供銷確定下來。這樣,就必然顧不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量細小、瑣碎的小商品內容。同時,對于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出現,也很難準確預測。而新產品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出現、不斷更新的。簡單地說,就是計劃不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必要其他形式的補充。

盡管有這種不足,但并不意味著計劃經濟就會僵化、粗糙到影響社會發展的程度。因為計劃本身也是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完善。任何計劃也都會在執行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必要修正和調整。對于暫時沒有照顧到的方面,也會在問題出現之后很快得到解決。這取決于計劃制定者的工作能力、態度及社會對他們工作質量的監督。

                     iv.              一些經濟要素的靈活性不足。

比如物價、銷售等。

在自然貢獻歸全民所有的前提下,物價的最根本因素就是勞動含量。新技術的引入,必然提高生產效率。但新技術的引入在同一產品的生產企業中并不同步,所以物價不是一個常量,而是變量。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準確制定物價,需要在進一步的實踐中很好解決。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科技創新,進一步的影響就是整個國家的工業技術發展水平。

計劃經濟的銷售是國家統一包銷。這是計劃經濟的一大優點也是一大缺點。優點是最有效地防止了經濟危機,缺點就是造成了生產廠家對銷售的依賴性,從而造成產品單一、缺乏創新。

                       v.              勞動者的潛力很難被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這是一個比較之下的問題。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底層勞動者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脅,企業主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使得勞動者不得不拼命工作。這種情況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的穩定生存有很大差異。由于人的天性,在較穩定的生存條件下,很少人會拼命工作。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個人的工作效率比社會主義高一些。

許多人指責社會主義會產生官僚和大鍋飯等現象,與這個因素有關。更深層的因素,是人的心理平衡因素,如果分配不均,管理者領導水平不高,而員工工作有保障,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多工作。這種情況,與計劃經濟方式唯一有必然聯系的地方是工作有保證,嚴格說起來這不能說是一個缺點,但對生產率的影響確實是負面的。

有人將這種現象歸結于產權不清晰方面。這有一定的道理,但沒有反映出全部本質問題。首先,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企業的產權不能歸屬任何個人(生產資料不允許私人占有),一旦產權清晰,社會的性質就發生逆轉,社會主義就變成資本主義了。這不是文字游戲,是必然的現實結果。如果產權不歸屬個人,又不能有效解決企業的積極性問題,所以這是一個悖論。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試圖通過民營收購、股份制、MBO等方式提高國企活力,最終的結果并不理想,大多數國企被國家放棄,自生自滅;少數大型國企則簡單依賴政府行政支持和壟斷地位獲取高額暴利。表面上利潤提高了,本質上卻由于利潤來的太容易,造成生產和管理水平低下、服務質量低下、費用奇高、真正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弱。表面上在解決國企的產權,本質上是在敗家,將建國幾十年廣大人民群眾辛辛苦苦流血流汗建立起來的企業幾乎全部摧毀,人民的生存沒了保障。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企業,名義上為全民所有或集體所有,真正的所有權不能落實到任何一個自然人身上,管理權和處置權屬于國家有關部門任命的企業領導。國家任命沒有規律可循,企業主要管理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經營效益之間缺乏強有力的本質聯系。產權不清晰,企業就沒有一種強有力的內在推動去為企業創造財富、使原有資產增值。管理者、勞動者都沒有這種內在動力。唯一的動力是最消極的因素,就是擔心企業倒閉,自己沒地方開工資。這種擔心更多的是企業的員工,而不是企業的管理者,因為企業管理者在一個企業虧損或破產之后,還可能調到另一家企業當領導,所以他們可以無所謂,甚至有一種改變自身現狀的期望。企業員工的擔心是徒勞的,因為企業員工無法決定企業的管理。所以,國營企業的經營情況都非常不正常。這是一個規律。

   

這個問題的本質不在計劃經濟模式本身,是一個執行方法的問題。計劃經濟規定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國家對工資、獎金統得太死(在沒有解決控制管理人員和政府官員個人私利的有效辦法之前,只能這么做),加上各級政府和企業的管理人員自身的不足,如管理能力、統計能力、業務能力、技術水平、敬業程度等,都很難客觀評價員工的勞動績效。此外,由于心存嫉妒(人的本性),各級領導不愿意看到有人比自己收入高等諸多因素,使得計劃經濟的實踐過程中,人的積極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員工自身也由于私心,沒有更高報酬的情況下不愿意多做工作,至少不會像市場經濟中殘酷的競爭中員工們所表現得那么拼命。即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也可以達到甚至超過資本主義。新中國成立后的初期,即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文革前),全國上下積極努力,人民的工作和建設熱情空前高漲,那段時期的工作積極性絲毫不比資本主義的員工差,主要原因是那段期間人與人之間關系非常平等,官兵之間、上下級之間在待遇上沒有太大差別,住房、醫療不存在等級,教育免費,沒有后顧之憂。總體來說,人們在個人收入、政治地位方面比較平等,再加上整個社會有一個“趕英超美”的宏偉目標,又經過朝鮮戰爭的國內緊張生產留下的積極影響,使得那段時期中國的生產速度和效果遠遠超出同時期的資本主義國家。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普通勞動者拼命工作是被生存或生活所迫,拼命工作只是一種狀態;而社會主義國家人們拼命工作的積極性是發自內心的,拼命工作是一種積極性。當然這種積極性的前提是平等、合理、理想教育等。一旦官僚主義發展起來,腐敗現象發展起來,分配不公平了,人民的工作積極性就一點一點變得沒有了。

                     vi.              匯率

匯率的本質是國家之間商品等價交換的問題。由于各國政府都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匯率就被賦予了太多的政治內容。所以,無論匯率如何變化,都已經不能作為國際貿易中的純經濟考量因素了。但對匯率本身的研究,一定不能離開商品交換的中心以及勞動價值的核心。此外,資源的影響成分比國內商品的價格影響因素大,因為自然貢獻不能作為全球的共享因素看待。

計劃經濟實踐中的匯率問題是有缺陷的。國家規定的匯率不能夠準確及時地反映國家之間物價差異的真實情況。在早期國際貿易在GDP中的比例還不太大的時候還問題不大,但到了國際貿易大規模發展的時候,這些弊病就表現出來。當然,匯率是一個多邊影響的問題。對各國真實物價的及時掌握和比較、各國人均工資的真實數據的掌握、商品交換本質認識的差異、技術和專利本質認識的差異等都由于涉及到多國的多種因素,很難客觀而科學地進行測定。浮動匯率實際上是一個操作上難度很大的事情。而一旦匯率被賦予政治功能,就不可能按照客觀規律正常發揮作用了。就如中美匯率大戰,雙方永遠也說不清楚,現在美國之所以占了上風,主要是擁有全球話語控制權。美國通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可以自如地操縱全球的輿論走向,因此中國很難得到公平表達的機會。

匯率問題的不確定性,就像一把雙刃劍,長期影響到國際貿易雙方的現實利益。當然也影響了社會主義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

匯率的本質問題以及具體操作方式是否合理,現在各國都沒有真正解決。

                    vii.                 

e)         總結分析

資本已經不能夠產生出本不屬于自己的“利潤”了。甚至“資本”這個名詞已經在經濟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預算”、“投資”、“資金”這些非營利性的詞語。

人民的精力和熱情總要有地方散發,由于沒有對金錢的追逐空間,社會風氣、人際關系空前良好。

五、市場經濟分析

a)         經濟模式指導思想

                         i.              經濟發展目的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保護資本獲得利益。在這個大前提下,各國的具體目的有所不同。美國的具體目的分成三個等級:第一,大財團的利益;第二政府利益;第三,中小企業和老百姓的利益。一些福利國家則不同:第一,大公司或財團利益;第二,中小企業和老百姓利益;第三,政府利益。

雖然資本利益是根本,由于政府有效調整資本與老百姓的利益關系,社會發展還是比較良性的。由于資本主義根本矛盾即商品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沒有解決,所以不能避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以及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社會最終是不穩定的。美國的經濟動蕩比較劇烈,與美國政府對三等級利益的不同處理方式有很大關系。

保護資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最核心內容,市場經濟則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具體形式。相對于社會主義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民生活水平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保證。現在全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活水平超過社會主義國家,主要原因除了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解決管理者權利有效約束的人體之外,還有社會發展歷史、物質財富積累以及經濟管理經驗積累等問題。

   

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是生存。生存的根本問題是獲取生活資料。由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效率,社會分工就成為必然結果。一旦社會分工出現,勞動產品交換就成為必然。

原始勞動產品交換是公平的,交換的根本原則是勞動時間。后來由于交換的空間范圍變大、私有制的出現,原材料對交換的影響也逐步變大。所以現代社會的勞動產品交換包含了兩個重要因素:原材料和勞動價值。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我們看不出資本的貢獻,但為什么資本卻成為現代人類社會的最重要內容了呢?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們將來可以在其他專題中進行討論。現在我們先看結論:

資本占據社會經濟生活的核心位置是人類所犯的最大錯誤。  

資本獲得今天的地位是通過人類歷史的發展逐步演變過來的。人類在自己的發展歷史中不斷積累和完善了社會的游戲規則,這些游戲規則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普通老百姓因為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規則的復雜程度而無法看清楚這些規則體系的本質。而制定游戲規則的人往往受到權利和財富影響較大,或者他們就是財富和權利的所有者,到了今天,歷代一邊倒的游戲規則逐步把資本推倒了人類社會的核心位置。所以,資本成為社會經濟中心的根本原因是它是權利和財富所有者獲取利益的最佳工具。而與此關聯的所有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則,都是保護政府和金融集團隱蔽獲利的。規則越復雜,越龐大、越混亂,政府和金融集團就越安全,他們就越能保證自己的長久利益。

                       ii.              經濟發展原則

1.         國家利益至上(內部再分為大財團、政府、中小企業和民眾)

2.         市場運行為主,政府干預為輔。

第一個原則前面已經討論。

第二個原則的問題。市場按照無數個體的意志去運轉,對外表現出的是一種混亂秩序的綜合結果。人都是自私的,無數個體在市場中的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毫不考慮他人利益以及公共利益。于是,地球上的全部石油在短短100年中就很快要消耗完,大多數原材料也消耗掉絕大部分,如金屬、石材等,綠色植被、原始森林、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大自然形成的生態環境幾乎全部破壞殆盡。歷史文物破壞嚴重。生活在這100年內的政府、商人、企業主絲毫沒有考慮到人類后代的生存需要,他們認為全世界的財富都是為自己服務的。在人類內部,極少數人又占據了絕大多數世界財富。所有這些,都是通過所謂的市場規則,“公平地”實現的。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對人類生存條件和地球生態的毀滅性破壞,有目共睹,無需多說。

西方經濟學家的全部經濟理論基礎就是自由競爭。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只要不出現壟斷,自由競爭是有利于社會發展、是能夠合理配置資源的。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認識。

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理論作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時期,為了沖破封建和宗教的束縛,有其積極和進步的社會意義。但隨著封建和宗教統治的消亡、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同時對社會和環境的破壞力也極大提高。在這種生產力面前,人類犯下一個小小錯誤,就會造成巨大影響。許多經濟行為還等不到市場調節,就已經沒有資源可用了。

假定人類有100000(十萬)份資源,早期的資本主義每發展10年,創造1份財富,同時帶來了9份浪費。世界上還有99990份資源。等市場調節到每創造1份財富只有1份浪費的時候,需要50年,造成的浪費就是50份。世界上就還剩下99940份資源。如果在今天,資本主義每一天就能創造一份財富,1年帶來的浪費就是3600份,等到市場調節到不浪費的時候,資源已經沒有了。看看石油儲藏,現在全球的石油儲藏量大概只能滿足人類30年左右的需求。而現在人類社會的一切,都與石油有關。但人類的生存方式至今沒有任何變化,資本對世界資源的開采和掠奪也沒有任何變化。

這個例子只是一個比方。要說明的是市場經濟的所謂自我調節造成的浪費太大,以至于今天的人類無法承擔,地球也無法承擔。

計劃經濟則可以理性地根據現有資源,結合人類社會現在與未來發展,綜合制定經濟發展和資源使用的規劃。

人類許多行為都是自私和非理性的。城市交通在小轎車進入家庭后變得越發擁堵,相比之下,小轎車沒有普及之前,城市交通暢通的多,使用的資源也少得多。城市一天天擁堵,汽車數量反而一天天增加,當然,石油的消耗也一天天增加。在不久的將來,石油枯竭,人們的交通、日用品、紡織材料、建筑材料、電器材料都沒了來源,世界會怎么樣?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應當對此負責。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汽車生產就是一個,如果不大量生產汽車,全球的石油消耗量就會大大減少。另一方面,軍事上的使用,飛機、坦克、艦船所消耗的石油就更加驚人。戰爭的背后都是利益。

所以,任由市場經濟走下去,人類很快就要走到盡頭。不僅僅是石油,所有的地球資源,空氣、水、甚至陽光,都成為越來越昂貴的商品。

人類很快就等不到市場調節的結果了。

所以,全球經濟逐步轉移到社會主義性質的計劃經濟體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資本主義完全可以和平過渡到這種狀態,只是大財團、金融寡頭不愿意。如果資本主義社會的人民認清了市場經濟的本質,了解清楚計劃經濟的好處,他們會有辦法的。

b)        經濟發展工具:科學技術、金融、股票、債券、金融衍生物、期貨、WTO規則、世界銀行等

                         i.              股票發行是極大的剝削。股東所持有的股票與公眾花錢購買的股票根本不成比例。假定在雙方預期相同的水平上,雙方所獲得的利益差異極大。這完全不符合勞動之間正常的差異水平。一個與他人基本相近的體力和腦力水平,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什么原因使得他的勞動比其他人價值高那么多?游戲規則。也就是社會法律。

美國之所以持續多年的經濟繁榮,國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根本原因是對其他國家的剝削。美國政府通過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種方式,將自己的國家意志強加給其他國家,而最終這些剝削的主要結果都落到其他國家頭上,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本國人民對其社會制度的警惕和反抗。

美國轉嫁剝削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股票、債券和美元輸出的方式完成的。此外,還通過高科技輸出的方式,將價格極高、成本極低的產品銷售到其他國家,獲取巨額利益。

                       ii.              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本錢就是科學技術,它依靠科學技術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這種財富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相對于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帶來的是社會的巨大進步。

                      iii.              由于市場經濟的性質,導致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和加快社會的兩極分化,于是,資本主義中期發展通過科學技術完成了最大的資本集團的巨額資本積累。

                     iv.              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既生產資料(包括科學技術)的私人占有和商品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變一個又一個地接踵而至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復雜而持續時間長。西方經濟學家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條件下提出了國家干預和貨幣理論,于是,貨幣代替了商品和技術粉墨登場,世界進入了金融時代。人類社會最大的經濟悲劇,即最大的人類剝削由此開始。今天的世界,極少數金融寡頭幾乎占據了全世界的90%以上的金錢,而這些金錢在今天的游戲規則里就等于實際財富,所以,他們也占據了全世界的大多數財富。

如果說早期的市場經濟人們的注意力從商品本身轉移到交換上,導致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公,當貨幣占據了經濟中心的時候,最大的浩劫就開始了。世界金融的游戲規則使得全球金融行業就像生長在實體經濟上的一個巨大的毒瘤,它拼命從實體經濟中榨取營養,不斷地瘋長,而實體經濟以及在實體經濟下生存的人民一天天地虛弱下去。控制著這個毒瘤的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寡頭和各國政府,他們只有一個希望,就是看到這個毒瘤無限地發展下去,而各國政府或不明就里,或為政府官員的個人利益(經濟的、政治的、名譽的)所驅動,推波助瀾,將人民推到生存邊緣。他們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集團對全球的統治,他們就是要通過金融的方法逐步實現對世界長久、穩定的控制。今天,他們甚至已經開始了對部分國家的試驗,如冰島、希臘、西班牙、迪拜等。早在上個世紀,他們對各國貨幣的狙擊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日本經濟的大蕭條,就是這個集團一系列計劃的序曲。從某種角度上看,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不是一場真正的經濟危機,而是一場有目的導演的節目。看看今天的金融危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什么,而他們卻可以把自己的損失讓美國政府買單,還能在對全世界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情況下領取巨額年薪、獎金,可以悠閑地到旅游勝地度假,一旦他們控制了世界,人類將會如何生存?

他們不會成功,人民終有覺悟的一天。但首先各國的政府要看清這一點。

                       v.              銀行的本質。銀行所獲取的,是本不屬于金融資本家的閑暇。銀行將子虛烏有的“資本”實際上只是數字(游戲規則允許其這么操作)投放到生產市場,“購買”了新的工人的勞動(真實的價值),從而獲取巨大的利益。現代金融資本是資本主義的核心,之所以成為核心,就是因為獲取利益最容易、效率最高。高到它是其它剝削方式的數千數萬倍。同時它又是最高明的,高明到把全世界的財富都欺騙到手后別人還無話可說。

另一方面,之所以高明,還因為他們創造了金融、股票、債券、金融衍生物、期貨、WTO規則、世界銀行等一大批令人眼花繚亂,無法判斷的游戲規則和怪物,令各國政府和經濟管理層如墜云里霧里,應接不暇,分辨不清。

今天,最優秀的經濟學家都看不清楚這一系列經濟規則和金融機構對社會經濟、對全球經濟究竟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但是,設計者知道。這個設計者,就是華爾街。

   

透過現象看本質,如果我們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為表象所迷惑,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就能有效地防止損失,使自己快速發展。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美國政府的一切對華政策,都是不懷好意的,新中國建國以來的所有歷史已經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

                    

   

c)        市場經濟的優點

                         i.              發展速度快

市場經濟的最大優點,就是發展速度快。其本質就是資本家在利益的驅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情來。因此,其發展就可以用殘酷和瘋狂來形容。由于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保護私人資本,在國家的保護下,所以資本家可以不顧員工的死活而瘋狂地對他們進行剝削。有人說資本主義有完整的法律和制度來保護社會公民,那么,有完整的法律來保證每一個社會公民就業嗎?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強迫資本家招收工人嗎?強迫資本家給工人漲工資嗎(只有最低工資的法律規定)?沒有。既然不能保證社會公民就業,全體人民的生存權就完全掌握在資本家手里,他的招工的唯一理由就是獲取利潤。一旦資本家無利可圖,勞動人民的就業就沒有著落,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不能解決的問題。

在這種前提下,資本主義可以達到很高的生產發展速度和生產效率。但這只是局部的效率。由于沒有計劃,大量浪費和重復投資要等到幾輪市場循環之后才能起到調整的作用。當然,即便是資本主義的局部高效率,也值得社會主義很好地研究和借鑒,這也是未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快速發展的潛力所在。

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就像一個走路很快的人,但是每往前走10步,就要再倒退7步。實際只前進了3步。相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來說,社會主義朝前走了5步,資本主義已經走了17步,這種差距顯然很大。也顯然是由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痛苦帶來的快速。但資本主義實際上卻比社會主義慢了2步,也許快了2步,但決不會快太多,同時資本主義倒退的7步還造成巨大的社會和環境資源浪費。這種情況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和蘇聯東歐解體之前與同期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綜合數據的比較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按照可比性原則進行比較的話,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在許多方面還更快一些。東歐受到蘇聯的干擾較多,中國則受政治干擾較多,扣除這些干擾,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強大的經濟發展效率。

只要堅持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發展方向,社會主義一定能夠戰勝資本主義。

   

                       ii.              產權清晰

產權清晰是市場經濟的另一個優點。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是私有化,如果沒有私有化,市場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

因為是自己的財產,所以就非常珍惜、非常愛護。從人性來說,不是自己的財產,愛護也好、增值也好,與自己的關系不是很大。即使自己的收入和獎金與企業效益有關,但自己的收入所占比重終究很小,所以也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市場經濟下的企業是企業主的,企業能夠盈利,企業主就能得到大部分利潤。而作為計劃經濟的主體國營企業,誰的都不是。早期由于政府的各種紀律以及政治前途的吸引還比較認真,到了引入市場經濟之后,不清晰的產權不但不能使一家國營企業很好地運行,反而會因為企業管理者的個人小利益而損失企業的大利益。所以,中國國營企業現在所走的只是一條壟斷、暴利、腐敗、虧損、破產、民營化、盈利、國有化,再繼續壟斷這樣一條路。小一點的國營企業就徹底私有化了。政府通過私有,放棄了自己的社會責任,統統推得一干二凈,通過自負盈虧、自由組合、企業用工自由等一系列措施,大批工人下崗失業,誰都說不出話來。私有化的方法可以說有些惡毒,在企業員工的基本待遇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所有制,然后國家退出,私人老板再一點點將老員工裁員,老員工無法向國家申訴,國家也不承擔任何責任。社會主義企業有一項基本義務,就是保證企業員工的生活,這也是政府對公民承擔的責任。私有化之后,政府的稅收不變,人不管了,而稅收上來的錢,與原來的企業沒有任何關系。

只有產權清晰,才能責任明確。但私有化絕不是唯一的解決方式,也不是一種好的方式。這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需要解決的問題。

                      iii.              生產調整速度快

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經濟決策無需計劃,企業可以完全獨立運營。只通過市場反饋就可以迅速調整。所以企業產品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方面要好。這也是市場經濟可以在社會的許多具體細節得到有效調整,從而造成社會繁榮、產品豐富的結果。這種結果在輕工、紡織、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體現的尤為明顯。這也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西方社會日用商品的豐富程度以及日常生活的方便之處給中國社會帶來強烈的震撼的原因。不過這種調整主要是微觀方面,在宏觀上,計劃經濟仍然具有市場經濟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所以,盡管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差距明顯,但國家綜合實力,尤其是關鍵經濟要素差距不大,甚至各有千秋。如產業布局、重工業發展速度、科研水平、人才培養、軍事工業發展水平、尖端技術水平等。

                     iv.              日用商品豐富

日用商品豐富幾乎是生產調整速度快的必然產物。而日用商品豐富可以給民眾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在早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實踐中,如何豐富民眾的日用商品供給是一個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也是后來計劃經濟受到排擠的重要原因。中國在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雖然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同時也引入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社會矛盾。

d)        市場經濟的缺點

                         i.              產生剝削

                       ii.              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整個社會的財富以極大速度向極少數人手里集中。

                      iii.              局部優化,全局浪費

                     iv.              形成周期性經濟危機,造成社會動蕩

                       v.              不公平競爭,形成國際剝削。

                     vi.              國際剝削輸出還不能緩解基本矛盾時,可能爆發戰爭。

六、結論

從最重要的方面來說,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一種理智(浪費少、環境污染少)、科學(發展快)、健康(沒有兩極分化)、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由于受到管理者的認識水平、知識水平、管理工具、道德水平的限制,同時也由于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政權的長期、多角度、高水平、高效率的和平演變的努力,導致了今天人類社會對“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已被證明失敗”的普遍認識。

事實上,這種認識也是和平演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產階級的理論家不會不意識到計劃經濟的巨大優越性,但因為資本主義為資本家服務的性質,使得能夠正確認識計劃經濟優越的學者被邊緣化,同時,計劃經濟的理論也被用于資本主義的政府經濟的一些方面作為補充,產生了一定的欺騙性(使人們誤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中因為補充了計劃經濟成分所以很合理,從而忽視了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資本主義經濟中的計劃,與社會主義計劃的本質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其倫理基礎、生產目的、所有制方式、分配方式、金融管理模式等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都不一樣,也不可能一樣。

   

一句話,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正確認識到人的本性對計劃經濟的執行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毛澤東是最早認識到這個問題,也采取了許多措施,但都沒有收到好的效果。毛澤東也由于自身的局限,拿不出更好的辦法,最后導致文革的悲劇。許多問題在30年后的今天,我們才能看得比較清楚。

   

即便是忽視了人性的約束,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從社會總體上看也遠遠優越于資本主義。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貧富兩極分化造成社會周期性動蕩、環境污染、戰爭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本質都是物質利益)、民眾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等。如中國改革開放30年,人均工資的實際購買力不如前30年。如果考慮到住房、醫療、教育、養老這些因素,大概實際工資水平只能達到改革開放前的1/2至1/3水平。這不是說改革開放的30年沒有成績,而是說民眾的生活狀況退步了。這里的根本原因是徹底放棄了計劃經濟。

   

事實上,人在做任何事情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個利益是多方面的,如果只從物質利益理解,就會錯誤理解一系列重大問題。但無論什么利益,物質利益是最長久、最廣泛、影響最大的因素。一個新生的政權產生之后,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約束,執政者必然會逐步從獲取民心、發展經濟、穩定社會走向獲取經濟利益、壓制民意、破壞經濟。這不是一個政權的好壞,而是人的本性。政權要依靠官員來管理,官員是人,就要服從人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承認這一點,才是真正的實事求是。否認這一點,就是別有用心。

一些較為理智的人認為,人具有兩重性,也就是自私或無私(或善與惡)的兩重性。這雖然比共產主義覺悟說進了一步,但還是錯誤的。個人的行為表現對于社會來說具有善和惡的兩種結果,不意味著人的本性是追求善。人的本性所追求的永遠是自我需求的滿足(僅此一條),但每個人的需求結構與需求層次不一樣,因而對社會的影響不一樣(產生善與惡的結果),這是客觀規律,也是人類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就像萬有引力定律,一切物體的引力都是指向自己,而導致這個物體被向外吸引的原因是其他物體的萬有引力,而絕不是這個物體自身的引力。在這樣的體系下,整個宇宙運行和諧完美。人性也是這樣,導致人為社會服務,對他人妥協,主要是因為他人的自私的力量。另一方面,自私本身并不等于善或惡,善與惡是人的行為的結果。這一概念極為重要,如果不能把人性中的自私與善與惡區分清楚,就會造成一系列對人類社會理解的混亂。大多數近代人類文明中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各國的立法原則也都沒有提及這個問題,這也是人類社會中存在諸多不合理但又無法徹底解決的基本原因之一。

在早期社會主義實踐中,由于沒有認識到人的本性的性質(自私、頑固、持久),導致了計劃經濟的失敗。  

   

即便是這樣一種大大打了折扣的計劃經濟發展過程,也被證明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有優越性。當然早期的社會主義發展(不完全是經濟發展),由于環境和生存的需要,沒有對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給予充分注意,從而導致后來的改革開放從生活資料的放開開始,逐步擴到的整個計劃經濟的解體。事實上,執行者就是在改革開放中加大了個人私欲的力度,并由于個人私利的推動而導致了計劃經濟的解體。  

   

準確地說,計劃經濟并沒有失敗,而是在體制內部被解體。這種失敗是一種政治性原因,而不是計劃經濟本身。正如“革命不會懲罰成功者”一樣,“失敗者沒有辯護的權利”,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今天已經基本消失,這是一個結果,所以說是失敗。這種失敗,對于理性來說,絕不意味著放棄。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因為車禍而身故,你不能說他數學水平不行。當然,其他人應當考慮的是一個人如何在走路的時候避免不被車輛撞到,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就是怎樣才能避免一個好的經濟發展模式重蹈失敗的覆轍,要找出過去被弱化、淡化直至消失的原因,完善實施辦法,發揮它對社會的積極作用。

   

   

首先,一個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是最重要的。這個目標,決定了社會的命運。理論上,社會主義的目標是永續發展、全民受益、共同富裕。而資本主義的目標則是短期發展、資本受益、兩極分化、有錢人受益。從這一根本基礎上看,兩種模式的社會基礎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兩種經濟模式從結果看,兩種經濟模式各有優缺點,是互補的。市場經濟對與微觀搞活比較有利,計劃經濟對宏觀發展有利。因此,一個社會正確的發展模式是兩種模式相結合。而考驗一個社會管理水平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將兩種模式有機結合起來。

   

社會主義社會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權力失控。這不是簡單指最高權力,而是指各級政府官員的權力。權力失控背后的原因是社會制度的設計時只考慮了計劃經濟理論上和形式上的優越性,而沒有看到這種模式背后的人以及人背后的人性規律。

人類社會的發展,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即人的自私本性。這種本性是所有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它決定了哪些規則、哪些模式可以存在,哪些不能存在。

   

公共汽車原理:一輛非常擁擠的公共汽車,車上的人不希望新的乘客上車,車下面的等待上車者希望盡快回家。一旦車下面的人上了汽車,他就希望后面的人一個都不要上車了。這種心理現象我們稱為公共汽車原理。

   

根據公共汽車原理,人處于不同的位置,思考方式就不同。社會分工所造成的眾多崗位相互之間存在著十分復雜而尖銳的對立與矛盾。而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同時站在所有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和平時期的社會主要依靠各級政府官員管理社會事務。因此社會就自然分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個大的陣營。每個陣營的成員都在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由于政府官員擁有全部公權力,因此在兩大陣營中處于絕對優勢。從人性上看,政府官員是一定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個人利益服務的,因此,再好的經濟計劃到了官員手里也一定會變質。也就是說,計劃經濟模式本身擁有巨大的優越性,由于沒有考慮到人性的因素對于這種模式的執行的影響,也就是說計劃經濟的一個隱含前提是我們黨和政府的絕大多數干部職工(政府內部職工和企事業單位職工,他們都有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都是具有高度無產階級政治覺悟的,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個前提,導致了計劃經濟的徹底失敗。

由于有了這個前提,對于人性本身的約束沒有得到應有的、有效的約束。事實上,制定政策的人本身就會因為私心而為自己的個人利益留下“后門”。這種后門由于符合了部分官員的自身利益,必然會再某種默契的情況下,在一大串冠冕堂皇的名義下成為法律,最后導致法律上的先天不足。

正因為對人的本性認識不足,計劃經濟作為一個最好的經濟模式,在計劃制定、修改、執行、檢查、總結、再計劃的整個過程中,被各級官員的個人私心所干擾,最后落得個失敗的結果。

可悲的是國家始終在公開場合下表示這個過程中只有極少數蛻化變質的干部。這背后的原因不得而知,但這么認識的結果就是毀掉了世界上最好的經濟模式。

   

我們將來的路怎么走?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看到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正確執行的條件。在早期的計劃經濟時代,還沒有今天這么普及的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手機。今天的條件能夠使得數據收集和統計更加容易,所以計劃經濟就可以獲得更大的生命力。

簡單地說,就是以下五點:

l         設置和保證社會底線,即每一位中國公民的吃飯、穿衣、醫療、教育、住房、養老幾個方面的基本條件。這條底線,還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步提高。現在中國的產能大量過剩,資本大量過剩、勞動力大量過剩,為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l         將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宏觀上、戰略上加強計劃,微觀上放搞好搞活。當然,還有許多具體理論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根本問題(經濟發展目的、人的本性的有效制約)認識清楚了,后面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l         在計劃制定過程中,應當大量引入計算機和互聯網、手機通訊等新技術,加強模擬市場的應用­­*

l         在計劃實施過程中,必須有相應的配套管理措施,對各級官員和國企管理人員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和限制,以保證計劃的有效完成。這一部分工作的核心是政治體制改革。政治改革的核心主要有三個方面 :

1、    國家性質的確定(全體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2、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確定(消滅私有制(生產資料的私有);但保護合法的私人財產);

3、    權力賦予及監督(人民決定一切權力的獲得與取消,權力的使用過程必須有人民的監督(不是官員自己監督))。

l         國際接軌:雙軌制的必然性。如果中國積極地按照價值規律發展經濟,國內必然會走向穩定、快速的發展軌道。但由于國際上市場經濟模式的存在,我們必須用雙軌制予以連接。也就是說,凡是涉及到工資、物價、資本方面的往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外國人一律用國際標準、國內居民一律用國內標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這種雙軌制的差異就會自然縮小,最后達到平衡。事實上,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就是這種方式。只要我們真正有效執行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含必要的市場經濟補充。但私有制不是市場補充的必要前提。)發展模式,最終的接軌是資本主義朝著社會主義靠攏,因為他們也要面對現實。

   

做到了上面五點,我們的經濟就會永續、高效率地發展下去。

   

   

   

                                                                       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unz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3. 這是一股妖風
  4.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5.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6.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極左”,就必須得弄清楚這幾個基本問題
  9. 熬鷹
  10. 經濟工作會議全解讀(一)當前的困難有哪些?國家的判斷釋放了什么信號?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7. 這是一股妖風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